•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3

第五節 小結

壹、1992-2000 國際格局與美國

冷戰結束後美國迎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期,美國在國際上各項能力都獲得 大幅度提升,蘇聯瓦解讓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強國,不管從經濟、軍事支 出還是核武數量,都可以看出美國超越群倫的領先。

在冷戰結束後的初期,沒有國家能夠在全球範圍挑戰美國,沒有國家科技技 術領先美國,更沒有主要的國際聯盟對美國利益採取敵對的立場,國際上俄羅斯 是脆弱的,日本安全依賴美國,歐洲是分裂的,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才正起步,因 此可以說,這段期間的國際格局就是由美國所主導的單極獨霸,更有學者稱,不 管用什麼尺度來衡量,美國都是世界上無可爭議軍事和經濟強國,柯林頓政府時 期完成了美國自羅斯福以來和平時期的首次全球擴張。82 此外透過霸權穩定論 的論述以及民主化的理想主義,作為美國在國際行事上的道德外衣,增強美國國 際合法性,同時硬軟實力兼用,硬實力讓美國能夠進行軍事打擊、制裁,軟實力 則讓美國透過意識形態輸出,有藉口在各地進行人道干預,83 因此讓美國完全 有能力在國際事務上出現主導的地位。

在亞太地區,雖然冷戰已經結束,但很大程度上美國仍舊保持冷戰時的思考 模式,那就是在亞洲地區加強雙邊關係,84 特別是加強美日安保,來遏制中國 大陸崛起所帶來的威脅。美國在亞太的目標明確,就是要確保維持其領導權,而 美國也確實掌控了領導權,從中國大陸歷次聲稱台灣問題是國內問題,但在處理 台灣問題上仍舊必須仰賴美國的影響力,以及台灣也不斷尋求美國在國際上的支 持,就可以看出美國無所不在的影響力。

82 Samuel R. Berger, “A Foreign Policy for the Global Age, ” Foreign Affairs, Vol. 79, Issue 6(Nov/Dec 2000), pp. 22-39.

83 薩本望、尚鴻,「美國柯林頓政府外交政策評析」,外交學院學報,第 2 期(2001 年),頁 43。

84 Jiemian Yang, “U.S. China Policy and the Two-State Theory, ” The Brown Journal of World Affairs, Vol. 6, Issue 2(Summer/Fall 1999), p. 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4

貳、美國一中政策變化

1990 年代美國挾著單極的國際格局,在國際上展現十足的大國外交,一中 政策也均能朝著符合美國利益的方向前去。從這段期間中幾項事件中就可以看出 這個情況,1995 年李登輝赴美演講,進一步引發了 1996 年台海飛彈危機,1996 年可以說是冷戰後中美關係最關鍵的一年,85 此次危機台海間瀕臨戰爭邊緣,

然而美國透過其強大的軍事武力,有效的嚇阻解放軍對台發動軍事行動,由於兩 岸間的和平穩定最符合美國國家利益,因此在危機期間美國雖不斷重申一個中國 政策未變,但卻也捍衛台灣總統大選與民主化發展。

1999 年同樣是台海危機,然而這次危機美國認為是台灣主動挑起,對台採 取強硬的政策,柯林頓喊出三不政策,明確的讓台灣當局知道,美國利益繫於一 個和平穩定的台海,因此只要任一方企圖改變這個現狀,都得不到美國的支持,

同樣的美國也透過對台三支柱,與對台軍售,來暗示中國大陸軍演要自知分寸,

如果採取非和平手段,美國也不會袖手旁觀。86

總而言之,在蘇聯瓦解後,國際格局成為了對美國最有利的單極獨霸局面,

因此相應的,美國的一中政策也受到國際結構影響,美國始終讓一中政策保持在 對美國最有利的狀態,那就是一個和平穩定但受到美國牽制的兩岸關係,所以在 1992 至 2000 這段期間,可以看到美國有柯林頓的三不政策,防止台灣過度向獨 立方向發展,而引發中國大陸的武力進犯,另一方面美國也邀請李登輝赴美演講,

展現出對台友好的一面。而當台海雙方因飛彈危機、兩國論而劍拔弩張時,又可 以一方面宣稱一個中國政策立場不變,另一方面遏止兩岸關係朝武裝衝突惡化,

同時讓兩岸都必須主動爭取美國支持,可以說美國完全掌控了海峽兩岸的主控權,

並始終讓美國能夠在亞太地區獲得最大的利益,在單極的結構下美國充分展現了 強者能夠為所欲為的表現。

85 Robert S. Ross, “The 1995-96 Taiwan Strait Confrontation: Coercion, Credibility, and the Use of Forc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5, Issue 2(Fall 2000), pp. 87-123.

86 李山,「美國『一個中國』政策之內涵:柯林頓反對『兩國論』之真相」,海峽評論,105 期(1999 年 9 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6

登輝訪美成行了,從這裡可以看出,除了國際結構,國內的因素對於美國一中政 策變化也是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二、個人層次

個人在國際事務上有時也能夠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特別是那些掌控重要職 位的人,在對於權力追求時造成對於國際關係的影響,也因此現實主義的國關理 論,也時常將個人層次的分析納入考慮。89 此時期的美中台三邊關係中,最重 要的人物莫過於柯林頓、江澤民與李登輝三人,柯林頓上台後因個人堅持,將人 權與外交掛勾,使得中美關係一度緊張,不過隨著外交上的窒礙難行,柯林頓重 返過去美國一貫的模糊式的外交。

另一方面,江澤民對於此時期美中台三邊關係也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剛接 任中國大陸最高領導人的江澤民,自身實力在當時還不能夠算是鞏固,特別是來 自解放軍鷹派劉華清的壓力,90 因此當面臨飛彈危機與兩國論危機時,江澤民 必須展項出更強硬派的作風,爭取解放軍將領的支持,來解除對外關係上被質疑 過於軟弱的壓力,另一方面,江澤民對於中華民族統一的歷史使命感,也促成其 在面對李登輝挑釁動作時強硬的態度,1998 年江澤明就像柯林頓表示:「台灣問 題不能一直拖下去,要有一個時間表。」91 這因為這樣的權力鬥爭壓力與民族 情感,讓兩岸之間的衝突容易朝向武裝衝突的方向發展,也進一步迫使美國出面 干預,防止兩岸朝向武裝衝突的方向走去。

台灣方面,李登輝面對中華民國國內政治轉型、本土意識上漲,李登輝急欲 追求個人歷史定位,因此透過多種方如赴美演講、兩國論論述以及修憲等等,來 追求台灣主體性,進一步鞏固自身政治上的權力,擺脫過去國民黨的中國法統思 維,藉此打擊國內主要的政治敵手如郝柏村與宋楚瑜,也因此讓台灣朝著中國大

89 Kenneth N. Waltz, Man ,The State, and War: A Theoretical Analysi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90 Lai Hongyi., The Domestic Sources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Regime, Leadership, Priorities, and Process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pp. 19-41.

91 周志懷,「研究統一時間表的時候到了」,中時電子報,2017 年 8 月 2 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802000864-260310。取自 2017 年 9 月 5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7

陸所不願看到的方向發展,特別是在兩國論論述出現之時,李登輝僅通過與其兩 國論小組討論及對外發表,92 可見其個人對於兩岸關係影響之大。

對於美國一中政策在 1992 至 2000 年的變化,結構因素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然而國家與個人層次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對於較為微觀因素的分析,是結構現實 主義不足之處,因此本文在小節處指出國家與個人層次對於此時期的美中台關係 可能帶來的影響,以補足結構理論之缺失,並讓分析更臻完備。

92 蘇起,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頁 9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9

第參章 2001-2010 美國一中政策

二十一世紀初,美國仍舊保持世界單極的地位,然而隨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 後經濟不斷成長,再加上美國遭受恐怖攻擊,並深陷反恐戰爭泥沼,以及國際金 融海嘯的爆發,國際格局也逐漸由美國單極獨霸,漸漸朝著多極化發展,因此本 章將探討國際格局逐漸從單極朝向一超多強,或是多極化發展下的美國一中政策 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