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

些國家的國力遠不及美國,從本文上述資料中可以看出,這些國家不像過去蘇聯 可以與美國在全球範圍爭霸,中國大陸國力雖然快速崛起,但在短期間內尚無法 消除與美國的差距,無法成為美國在全球範圍中的競爭對手。28

第四,就中美間戰略關係而言,蘇聯的瓦解與中俄關係的改善,讓冷戰以來 美、中、蘇之間戰略三角關係打破,過去美國與中國大陸有著共同的戰略敵人,

如今蘇聯瓦解,共同敵人消失,在這樣的情形下,中國大陸透過戰略三角來在國 際關係上縱橫捭闔的空間變小,29 換言之,由於美國與中國大陸三角戰略的成 功,美國成功在蘇聯瓦解後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強國,但這也使得中國大陸在 美國全球戰略重要性下降,中國大陸在美國心中的地位也不如從前。30

第三節 康乃爾演講與台海飛彈危機

壹、康乃爾演講 一、柯林頓上台

1992 年在國際大局中是重要的一年,各大國在這一年的國際戰略都有了進 一步明確的變化,31 美國在這一年也選出新任總統柯林頓,為美中關係開創了 新局面。柯林頓當選美國總統後,率先對於美國對華關係做出幾項改變,柯林頓 上任初期將人權問題與對中關係掛勾,另一方面 1993 年銀河號事件、美國制裁 中國大陸販售導彈給巴基斯坦以及美國阻撓中國大陸申辦 2000 奧運,可以看出 這段期間美國在單極的國際格局下,對華政策有單邊主義的行為,企圖透過意識

28 Joseph S. Nye,許安結譯,「中美關係的未來」,美國研究,第 1 期(2009 年),頁 15。

29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頁 578。

30 陳毓鈞,戰爭與和平:解析美國對華政策(台北:環宇出版社,1997 年),頁 320-321。

31 鄭必堅,中國發展大戰略:論中國的和平崛起與兩岸關係(台北:天下文化,2014 年 3 月), 頁 66。

32 Denny Ross, “Hegemon on the Horiz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9, No. 1(Summer 1994), pp.

149-168.

33 牛軍,「論柯林頓政府第一任期對華政策的演變及其特點」,美國研究,第 1 期(1998 年),頁 14。

34 有關 Taiwan Policy Review 參見「1994 Taiwan Policy Review」,FAPA, http://www.fapa.org/generalinfo/TPR1994.html. (Review Date: Aug 10, 2017)

35 楊永明,「從戰略模糊到三不政策:美國對台政策的轉變」,理論與政策,第 12 卷第 4 期(1998 年 12 月),頁 87-105。

36 “Adjustments to U.S. Policy toward Taiwan Explained,” Background Briefing at the Department of States, Sep 7, 1994.

37 蘇格,「中美關係綜論」,外交學院學報,第 2 期(1996 年),頁 2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2

我們的民眾,並不滿意我們今天所處的國際地位。我們認為,現今的國際關係不能只

限于傳統國際法和國際組織的正式動作。因為事實上,國家之間也有許多活動,仍然受到

「半官方」與「非官方」的規範的制約。所以,一個國家對國際社會的實質貢獻,即使是

在非官方活動範疇中的表現,也就該受到重視。38

這裡可以看出李登輝表達中華民國沒能得到國際承認,國際地位被嚴重低估 的不滿,並且向國際凸顯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除了康乃爾演講所帶來的美中關 係變化,美國對於一中政策也做出調整,1995 年 5 月美國參議院國際關係委員 會通過《台灣關係法》修正案,除了規定《台灣關係法》中的對台軍售地位優於 八一七公報,還規定:「美國國務院不得已對美外交政策有嚴重不良後果為由,

拒絕台灣官員到美國訪問。」,39 另一方面,柯林頓在李登輝訪美後第二天接見 中國大陸駐美大使李道豫,向其解釋並說明美國允許李登輝訪美並不意味對華政 策改變,美國所執行的政策是一中政策,並不尋求製造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40 貳、台海飛彈危機

一、大陸方面初期反應

面對柯林頓上台後的美中關係變化,與李登輝訪美所帶來的美國一中政策衝 擊,中國大陸方面初期反應較為溫和,首先,江澤民在 1995 年春節時發表「為 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奮鬥」演講,其內涵包括八點,就是後來所概稱的「江 八點」,41 從江八點可以看出中國大陸當時的態度希望以九二共識作為兩岸談判

38 「李登輝九五年訪美時在美國康乃爾大學發表演講的全文」,華夏經緯網,1995 年 6 月 9 日,

http://big5.huaxia.com/zt/2001-16/30854.html。取自 2017 年 8 月 11 日。

39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頁 738。

40 同上註,頁 741。

41 江八點為時任中共最高領導人江澤民於 1995 年 1 月 30 日提出,主要內容分別是:一、堅持 一個中國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原則與前提。二、對於台灣同外國發展民間性經濟文化 關係,不持異議。三、進行海峽兩岸和平統一談判,是中共一貫主張。四、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五、大力發展兩岸經濟文化經濟交流與合作。六、五千年文化是維繫全 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也是實現和平統一的一個重要基礎。七、充分尊重台灣同胞的生活方式 和當家做主的願望,保護台灣同胞一切正當權益。八、歡迎台灣當局的領導人以適當身分前住

訪問;我們也願意接受台灣方面的邀請,前往台灣。「江八點全文」,中時電子報,

http://forums.chinatimes.com/special/count/eight.htm。取自 2017 年 8 月 11 日。

http://forums.chinatimes.com/special/count/six.htm#main。取自 2017 年 8 月 11 日。

44 David M. Lampton 著,計秋楓譯,同床異夢:處理 1989 至 2000 年之中美外交(香港:中文 大學出版,2003 年),頁 39。

45 Xin Wei, “Another Wrong Card,” Beijing Review, Vol. 38, No. 28(Jul 10-16, 1995), p. 18.

46 裘兆琳,「1995~1996 台海危機:華府、北京與台北之決策失誤檢討」,林正義主編,中美關係 專題研究 1995-1997(台北:國家圖書館出版,1998 年 12 月),頁 1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4

月 28 日於台灣東北方,靠近日本與台灣中線地方以十海浬為圓圈,試射飛彈,

並於 8 月 10 日宣布 8 月 15 至 26 在台灣北方 90 海浬進行導彈射擊訓練,這是第 一波飛彈試射危機;1996 年 3 月 8 日至 15 日為了影響台灣總統大選,再度進行 飛彈試射,分別在台灣南部高雄外海 33 海浬,以及東北基隆外海 22 海浬地方試 射飛彈,這是第二波飛彈危機。47

三、美國掌控主導權

李登輝訪美並以私人身分在康乃爾大學演講過後,引發中國大陸方面強烈不 滿,美國為了安撫中國大陸,在 1995 年 7 月派遣季辛吉前往北京進行調解,8 月時更進一步在汶萊的東協會議上向錢其琛致交柯林頓致江澤民的信函,信中強 調美國:第一,反對(would oppose)台灣獨立;第二,不支持(would not support)

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第三,不支持(would not support)台灣加入聯合國。48 此為三不政策之濫觴,美方釋放善意後,雖然讓原本緊張的美中關係有所緩 和,李道豫重回美國就任住華盛頓大使,但是中國大陸在兩岸軍事上仍舊保持高 度警戒,軍事演習仍舊持續進行中,中國大陸甚至有傳言指出會對台灣動用核武,

並有解放軍高層表示:「美國不會為了保護台灣獨立而犧牲洛杉磯。」49 由此可 見中國大陸軍方不惜動用核武來嚇阻台灣獨立的可能。

隨著中國大陸在台海軍事活動逐漸擴大,美國雖然一開始展現出被動與消極 的態度,但是很快的就再度掌握主控權,50 面對共軍在台海的軍演與飛彈試射 挑釁,以及對於台灣總統大選的威嚇,美國派遣「尼米茲號」與「獨立號」兩個 航空母艦戰鬥群進入台灣海峽,這讓美國在美中台戰略三角中重新佔據最關鍵的 位子,可以自行操作傾向任何一方來改變局面,抑或是不傾向任何一方來維持局

47 同上註,頁 125;蔡榮祥,「一觸即發或虛張聲勢:論 1995、1996 台海危機」,台灣政治學刊,

第 11 卷第 1 期(2007 年 6 月),頁 202。

48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 from hostility to engagement 1960-1998”,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1999, Document 01905, Aug ,1995; 謝如欽,「國家危機管理之研究:

1954-1999 台海危機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2005 年),頁 130。

49 James Mann, About Face: A History of America’s Curiou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from Nixon to Clint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8), p. 334.

50 蘇起,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台北:天下文化,2014 年 10 月),頁 5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5

面,以確保美國國家利益可以極大化。

中國大陸軍演過後,美國將其國際重心從俄羅斯、第三世界國家例如索馬利 亞、海地等國轉向中國大陸,美國國防部更明確的表明,中國大陸是美國潛在的 敵人,51 1995 年美國航空母艦尼米茲號進入台灣海峽,標示著自 1979 年中美關 係正常化後美軍艦隊首次進入台海,柯林頓此時更明確的表示,美國要維護台海 的和平穩定,這樣才符合美國的利益。1996 年 3 月 7 日中國大陸副外長劉華秋 訪問美國時,美國國家安全顧問 Anthony Lake 就警告中國大陸,任何對台軍事 行動,都會對中國大陸的未來產生嚴重的後果(grave consequence),這是中美關 係正常化之後首見美國官方如此嚴厲的用語,52 然而面對中國大陸持續在台海 進行軍事演習,美國決定要以軍事力量來捍衛台灣,同時讓其他美國亞洲盟邦知 道美國以武力保衛盟邦的決心,因此美國派遣第二組航空母艦戰鬥群進入台灣海 峽。

有了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的軍事武力後,美國在台海軍事平衡上佔了絕對優 勢的地位,1996 年 3 月 23 日台灣總統大選結束,李登輝與連戰當選中華民國第 九任正副總統,1996 年 3 月 28 解放軍軍演結束,台海危機明顯緩解,53 從這裡 可以看出台海危機爆發後,美國首先試圖運用外交的方式解決危機,然而中國大 陸軍事威嚇上升,美國也出動航母來捍衛台灣,從危機的初期至劍拔弩張的後期 美國始終保持主控權,國際體系處於單極體系,讓美國能夠在對外事務上操作自 如,在這段期間內可以看到,美國的一中政策雖然在危機爆發的初期出現了傾向 中國大陸的三不政策,但隨著中國大陸方面持續對台軍演,美國希望台海和平穩 定以符合美國利益的局面眼看快要破局,美國轉向強硬的軍事威嚇,透過兩個航 空母艦戰鬥群的武力強勢捍衛台灣,可見此時在國際單極的格局下,美國一中政 策也能夠為其國家利益最大化服務,表現出單極格局的架式。

51 James Mann, About Face, p. 332.

52 同上註,p. 336; Barton Gellman, “U.S., China Nearly Came to Blows in ‘96”, Washington Post, Jun

52 同上註,p. 336; Barton Gellman, “U.S., China Nearly Came to Blows in ‘96”, Washington Post, 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