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屏東縣社區總體營造概況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屏東縣社區總體營造概況

屏東縣位於台灣島的最南端,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族群文化,近年來也同 樣面臨環境保護的強力衝擊。屏東縣由反對運動出發,成功轉進社區營造,不但 焠煉出屏東縣特有的河堤文化,更發展出獨步全台的觀光產業。

一、從「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的河川保育運動談起

大武山位於屏東縣與台東縣交界,標高 3090 公尺,終年雲霧繚繞、原始林相

豐富,在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域內有許多本島珍貴的動植物資源。1993 年交通部南 橫國道,預定由來義山區貫穿大武山心臟地帶直達台東,此一攸關屏東水土安全 及水源涵養的重大開發案,直接衝擊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的生態,同時激起當地生 態與環保的反對聲浪。1996 年,當時擔任省議員的曹啟鴻(現任屏東縣長)結合 屏東教育界、學界及登山界共同反對此開發案。反對運動利用寒暑假,以「親近 大武山」為主題辦理生態保育營隊,由在地的環境保育運動者,帶領來自全國的 學生,上山下海集結反南橫的運動。1997 年,「文資法」在修法前宣告暫停「南 橫國道」計畫,暫時解除南橫國道運動的緊迫性,這股保護山林運動、關心公共 議題而凝聚的在地力量與共識,轉入到「東港溪整治」議題(黃麗霞,2001:54)。

「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在屏東許多反對運動與社區參與上扮演重要的角 色,曾擔任過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理事長的黃麗霞(2001)指出,在成立初期,對 於河川污染、水患及生態環境破壞等議題,集結學界與民間的水文、魚類、環工 等不同領域專業者收集東港溪的資料,一些有心人士體會到社區參與的重要,在 組織成立之初,即推出社區巡迴河川教育講座,但是每次參與的民眾人數大多不 足二十人,工作團隊經過檢討後,認為河川保護議題未在地方上形成討論的焦點。

在同時也歷經反對瑪家水庫開發計畫,及 1997 年反「隘寮堰取水工程」計畫,這 幾場護水運動開啟屏東民眾對於溪流保護議題的關注,也成為日後東港溪河川復 原及水資源保育運動的轉捩點。

在歷經許多次水資源議題的討論後,東港溪保育運動也從原來巡迴社區河川 教育的方式,策略性的調整為培訓對生態環保具熱忱的綠色種子。這股力量開始 進入校園開辦學童的田野教室,結合社區家長共同參與。保育工作團隊將東港溪 流經的村落視為一個「東港溪社區」,在這社區中選擇不同地點舉辦遊河、寫生、

釣魚比賽、田野教室、老照片收集與河川意識調查活動。同時組織大專青年成立

「黑皮杉工作隊」,由年輕人進入社區訪談耆老對河川的經驗與記憶,對比今昔 河川的差異,重新喚起民眾對河川的記憶,藉以重塑河川意識(黃麗霞,2001:57)。

透過活動引導社區民眾踏入東港溪流域,社區幹部參與解說及活動設計,讓

社區居民對東港溪不再陌生,東港溪已被社區納為自然資源的一環,藍色東港溪 保育協會多名幹部在擔任輔導社區角色時,若能將河川保育與生態關懷的主題,

變成社區文化的一部份,整個河川保育運動社區化的能量將逐漸擴大,以復活東 港溪為主題的社區連線,形成屏東特有的河堤文化。

二、營造林邊溪畔美麗家園

鄰近東港鎮的林邊鄉,鄉內的主要河川-林邊溪,從出海口沿著溪畔往上游走,

短短 15 公里內能遇到來自福建泉州府的福佬後裔、廣東嘉應州的客家後裔、浙江 大陳島的溫嶺人、放索諸村的平埔後裔、以及來自高山的排灣族。這些族群有著 完全不同的語言及風俗習慣,歷經 400 年期間,歷史的動力驅策他們來到這條溪的 溪畔。

學者李國銘(2001)談到住在溪畔的居民,如何利用天然資源進行社區營造。

林邊溪上游沖積扇扇頂在河流切穿潮州斷層崖出谷口後,因為坡度驟緩、流量分 散,堆積從山上帶下來的粗大石礫,排灣族「獅頭聚落」就建立在這個粗大石礫 遍佈的環境中,大小石礫不僅遍佈在河床、也在田裡,阻礙農業機械化的進行。

當「社區總體營造」的觀念在似懂非懂之間被引進村莊裡,居民卻選擇用石頭來 營造河堤,原本雜草叢生、遍佈垃圾的河岸在居民共同整理下,成為社區民眾休 憩的地方。林邊溪的溪水在扇頂大量滲入地表下成為伏流,直到沖積扇扇端才以 湧泉的方式冒出地表。位於沖積扇扇端的客家村落「建功村」就有一個這樣的湧 泉水潭。不過現在抽水馬達便利,隱藏在村外密林中的湧泉反倒成為傾倒垃圾的 地方。在一次控窯烤肉活動中,村民合力將遍布垃圾雜草的湧泉區整理成一個親 水公園,提供村民一個休閒的場所。

當冒出地面的伏流水再度匯集進入林邊溪流向出海口時,溪流右岸是一個以 蓮霧聞名全國的福佬聚落-林邊鄉。河川管理單位用冰冷的水泥堤圍堵兩岸,在林 邊卻有一群人,不分黨派、宗教、職業、年齡、性別,跳出來挑戰水泥堤防,這 群義工用雙手來完成工程機械要做的事,共同的勞動讓他們的心靈更為緊密,當

灰色的水泥堤防變成綠意盎然的綠色堤防,鮮花朵朵、蝴蝶蜜蜂其間飛舞,清晨 與傍晚都有許多鄉民在這裡散步休憩。河堤雖然阻隔人與水,也拉近了人與人間 的距離(李國銘,2001:61)。

三、創建新的觀光產業

壯麗的大武山、豐厚的海洋資源、規劃中的「藍色公路」、多族群文化觀光 帶、全新的旅遊模式是屏東躍上台灣觀光舞台的最佳條件。

屏東縣的民間團體為了保護大武山,引爆了「反南橫國道」及「反瑪家水庫」

活動,此舉喚醒屏東人對大武山的回憶。這段過程促成蘇嘉全縣長於 1998 年舉辦

「大武山成年禮」,透過登大武山活動傳承生態保育概念,「大武山成年禮」從 創辦至今已邁入第十屆,有人文與生態的注入,大武山也因而成為全國知名的精 神山岳(周克任,2001:63)。

屏東縣三面環海,有著豐沛的海洋資源。其中東港溪口到枋寮沿海的櫻花蝦、

海峽的油魚子與來自綠島附近的黑鮪魚成為東港三寶。在屏東縣文化局的大力推 動下,自 2001 年舉辦「黑鮪魚觀光文化季」,透過觀光產業界的合作及深度導覽 動線的建立,向全國及國際觀光客發出邀請函。也間接促銷屏東的養殖漁業及農 產品。周克任(2001)認為藉由美食的吸引,帶領觀光客享受大鵬灣排筏遊灣、小 琉球離島風光、恆春半島的南仁湖生態之旅、以及大武山沿山觀光系統中的霧台 魯凱族傳統石板屋民宿。三天兩夜的深度之旅,將創造一套嶄新的觀光模式。

屏東縣政府文化局運用「類博物館」的設計原理,將平原中文化輪廓最完整 的六堆客家,設計為「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同時引進社區總體營造的模式,鼓 勵客家鄉親以參與式設計、施工及管理的自立營造模式來建立地方園區,並計畫 結合瑪家的「原住民文化園區」與屏東市的「新住民文化園區」、「河洛文化園 區」結合成屏東族群文化的觀光帶(周克任,2001:64)。

對屏東而言,提升觀光品質的關鍵在於:是否能建立部落型的遊憩點、培養 觀光產業的解說人員、能否成功的推動民宿。屏東縣政府藉由社區總體營造的方

法,由居民自立打造部落型觀光遊憩點,搭配縣內大型觀光活動,期能活絡屏東 縣的觀光市場。

四、屏東縣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

根據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2001),本案調查委員黃煌雄、郭石吉、

林時機於 2000 年 3 月 28 日,邀請高雄大學曾梓峰教授、中山大學郭瑞坤教授、文 化環境基金會代表,會同內政部社會絲、內政部營建署、文建會、環保署、屏東 縣政府,實地查訪屏東社區總體營造推動情形,並與屏東縣地方社區工作者舉行 座談會。

屏東縣政府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成果,在點的方面有:興建客家文物館、原 住民文物館,極力維護古蹟,整治觀光據點。在面的方面有:規劃山地門為藝術 村,並著手規劃客家文化園區,爭取明華園返鄉設立藝術學院及民俗園區。另外 每年舉辦原住民藝術節、客家節、國際民俗樂舞節、美術節、創辦文學獎。並推 動文化產業振興及社區文化活動。

黃煌雄等人於本次研討會中,談到社區營造工作者執行困難與建議事項如下:

(一)社區總體營造應視為社會(改造)政策,而不僅止於文化政策

過去各級政府及民代常提對社區、社團的補助,視為執政者手中的籌碼或 綁樁的工具,文化活動持以辦晚會或活動的形式,交差了事,少有深耕廣 植的作法。社區總體營造課程範圍甚廣,舉凡空間營造、產業發展、終身 學習、文史傳習、福利安養生態保育等等。

(二)村里長選舉造成村里長及社區發展協會對立,不利社區發展

建議社區與村里功能應有明確規範,同一地區不宜有村里辦公室和社區發 展協會同時存在,以利政令一元化。

(三)人才培育部分

村里幹事、社區理事長、村里長,對社區總體營造需要再訓練。社區總體 營造理念從學校著手,落實至學校教育,擴大參與層面。

(四)政府應重視文史工作者

文史工作團體或文史工作者大都是義工,卻負擔社區的工作,本末倒置,

申請經費有限,想規劃活動凝聚社區居民共識遭到許多限制。建議政府提 撥經費申請作業應予改進檢討,鼓勵有心民眾參與社區工作。

申請經費有限,想規劃活動凝聚社區居民共識遭到許多限制。建議政府提 撥經費申請作業應予改進檢討,鼓勵有心民眾參與社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