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

目前社會科學研究大致分為量化與質化兩種研究途徑。量化研究主要是將演 繹邏輯(deductive logic)運用於整個研究過程;相對的,質性研究是將歸納邏輯

(inductive logic)運用於對社會現象的探究過程。不同的研究途徑對社會現象的真 實性有著截然不同的思維與信念。質性研究認為社會現象的真實性,主要是由日 常生活中不斷互動過程所共同建構出來的一種主觀經驗,這種主觀經驗明顯的受 到不同時空與情境背景因素所影響(潘淑滿,2003,15-16)。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中的文獻分析(Document Analysis)與訪談法,針對與本文 有關之文獻資料,予以整理、分析、探討之。茲說明如下:

一、文獻分析

本文之研究方法主要以文獻分析為主,文獻分析可說是社會科學研究分析中 必備的工具,主要意義在透過相關文獻的蒐集與整理,進而歸納出重點,加以分 析,期能找出解釋的脈絡與線索。因此,本研究透過研究主題之相關文獻,加以 收集整理分析。相關文獻包括:各地文史工作室的企畫書、文宣品、媒體報導、

相關評論分析文章。另一方面則透過文獻的整理與對比,以加強在訪談整理後仍 欠缺的面向。

二、訪談法

(一)訪談法的意義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除了透過研究主題相關文獻之蒐集,並加以分析,並以訪 談法輔助本研究之進行。訪談法是研究者運用口語敘述的方式,針對特定對象收

集與研究有關的資料,以便對研究的現象或行動有全面式的瞭解。在訪談過程 中,研究者必須創造出一種自然的情境,讓受訪者在一種被尊重與開放的態度與 彈性的原則,讓受訪者能夠針對研究議題,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意見與感受(潘 淑滿,2003:138)。Patton 在 1990 將訪談法依照其結構與程度,分成三種取向(吳 芝儀、李奉儒譯,1995:227-228):

1.非正式的會談訪談(informal conversational interview):完全取決於互動的自然情境 的流程中之訪談。

2.一般性訪談導引法(general interview guide approach):事先將訪談所含括 的議題與內容,以提列綱要的方式設計成訪談內容大綱,亦稱為半結構式訪談。

3.標準化開放式訪談(standardized open-ended interview):訪談前事先審慎 決定訪談內容與問題,意圖讓受訪者經歷相同程序,以相同的問題加以詢問。

本研究主要訪談形式擬以第二種半結構式訪談法,針對所欲討論的議題與內 容,參閱相關文獻資料,再依據研究目的與課題,擬定訪問內容大綱。其次,以 兩人間半結構式的訪談方式,進行訪談。針對地方文史工作室組織運作、社區總 體營造等問題加以訪談與記錄。本研究的訪談對象之選擇,以該工作室主要核心 幹部或是長期投入社區總體營造的工作室成員為主。本研究的訪談方式,先以電 話或書信聯絡被研究者,說明訪談的目的、訪談的方式、所需時間及訪談內容,

在獲得研究對象的同意後擇日拜訪進行訪談。

(二)訪談大綱之設計

Patton(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234)指出訪談大綱的內容可包含六大 類,在本研究中作為擬定訪談大綱的依據,說明如下:

1. 背景的問題

此類問題旨在辨認受訪者的特徵,諸如家庭背景、職業、個人經歷 背景資料。針對此類問題,研究者設計訪談問題,針對訪談對象有關生 長背景、職業、學經歷等相關資料。

2. 經驗、行為的問題

此類問題多聚焦在獲得有關經驗、行為、活動等描述性資料。對於 此類問題,研究者將詢問研究對象對於工作室經營運作之實例,例如工 作室的組織、性質、宗旨為何?經費來源?如何培訓工作室成員?如何 進行社造工作?公部門能協助什麼?與其他社團的聯繫、溝通等訪談問 題。

3. 意見、價值的問題

此類問題主要再獲得受訪者對於事件的相關意見、想法、期望與價 值觀點。此類問題是本研究的主要焦點,研究者探討研究對象推行社造工 作在地方上的意義?社造工作推行上所面臨困境的看法? 有何因應之 道?社區民眾如何看待文史工作室的角色定位?公部門如何看待文史工 作室的角色?如何達成永續經營的目標?深入訪談研究對象的相關想 法、意見與期望,以獲得研究對象在分析與詮釋這些事件優先性與重要性 時,所持的內在價值觀點為何。

4. 感受問題

感受問題主要在了解人們對經驗和想法的「情緒反應」,Patton 認為此 類問題容易與意見經驗兩類問題混淆。本研究中此類訪談問題主要在詢問 受訪者在推動社造工作時,身為文史工作者的理念與實際推行狀況之差 別?以便進一步探求受訪者為何重視、強調這些感受的背後想法。

5. 知識問題

知識之詢問,用以發現受訪者認為是事實的知識,是一個人所知道的 事,有關於案例的事實。本研究中此類訪談問題在詢問受訪者在推動社造

工作的過程中,所經歷過的活動並留下紀錄,社區居民在社造的操作過程 中感覺到周遭環境的改變。

6. 感官問題

感官問題的目的在於使訪談者能進入反應者的感官之中,試圖讓受訪 者描述他們所感覺到的刺激。在技術上,感官資料是行為或經驗資料的一 種類型。本研究中此類訪談問題在於瞭解文史工作室領導者在推動社造工 作的心情寫照,從工作成果中獲得的滿足感或是挫折感,對於當初的理念 是否有所影響?如何進行調整?以瞭解受訪者在進行社造工作的過程在 感官刺激上的經驗。

(三)訪談對象的選擇

本研究擬以工作室核心幹部、公部門成員作為訪談對象。在工作室 成員方面,採用立意取樣的方式,在 2006 年 7 月 9 日訪談林仔邊文史工作 室的陳理事長中,得知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為屏東縣社區營造中心,為縣 內協助輔導社區進行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的單位,獲得此訊息後即與藍色東 港溪保育請益,說明本研究的內容並希望獲得屏東縣進行社區總體營造團 體的資料。之後得到一份資料,內容是與藍色東港溪互動關係良好,並積 極進行社區總體營造的團體名冊,研究者從中挑選出目前正積極運作且發 展型態各異的團體共 6 個,分別為山林學院生態文史學會、東港文史學會、

高樹愛鄉協會、萬丹采風社、歸來社區發展協會、鹽埔生活文化促進會,

加上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與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共 8 個團體,每個團 體 1 至 2 名核心幹部進行訪談,共計 15 個訪談對象。下表為本研究之受訪 者名單:

表 3-1-1 受訪者名單一覽表

工作室名稱 工作室 立案時間

受訪者 參與時間 曾擔任職務

山林學院生態文史學會 2004 年 12 月 A1 8 年 理事長 山林學院生態文史學會 2004 年 12 月 A2 7 年 會員 東港文史學會 1999 年 6 月 B1 7 年 理事長 東港文史學會 1999 年 6 月 B2 8 年 總幹事 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 1998 年 5 月 C1 10 年 理事長 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 1998 年 5 月 C2 10 年 會員 高樹愛鄉協會 2001 年 4 月 D1 5 年 理事長 高樹愛鄉協會 2001 年 4 月 D2 3 年 理事長 歸來社區發展協會 1996 年 2 月 E1 11 年 理事長 歸來社區發展協會 1996 年 2 月 E2 11 年 理事長 萬丹采風社 1998 年 8 月 F1 9 年 社長 萬丹采風社 1998 年 8 月 F2 7 年 社長 鹽埔生活文化促進會 1999 年 11 月 G1 8 年 理事長 鹽埔生活文化促進會 1999 年 11 月 G2 8 年 執行長 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 1998 年 3 月 H1 10 年 理事長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三、信效度之建立

質性研究很難避免偏差,也因此質性研究常被批評為太過「主觀」,因為 研究者本身即是個重要的工具,為了避免研究者的偏差,並增加研究的信度 與效度,本研究擬以下列方式建立信效度:

(一)信度

1. 訪談期間全程錄音,訪談結束後將所得之錄音檔案謄寫為逐字稿,研究者 經由反覆的聆聽受訪者的錄音記錄,重複檢視逐字稿的正確性

2. 研究者將錄音資料整理成逐字稿之後,交由受訪者進行資料的檢閱,此為 受訪者檢視(member check),研究者將訪談資料完整鍵入,整理成逐字稿 之後,交由受訪者進行資料的檢閱,研究者針對逐字稿當中語意不清或是 有疑問的地方,請受訪者進行修正或語意的釐清。或是詢問受訪者對於逐 字稿內容,有哪些需要進行修改或補充,以期能夠完整的表達出受訪者內

心真正的想法(Raya Fidel,1993:232)。

(二)效度

1. 國內專家學者審視修正本研究訪談大綱,下表為本研究訪談大綱的諮詢名 單。

表 3-1-2 國內學者協助本研究效度建立之諮詢名單

諮詢對象 服務單位 職稱 背景資料

梁忠銘 國立台東大學 教育研究所教授 進修推廣部主任

日本國立東北大學 教育研究所哲學博士 侯松茂 國立台東大學 社會科教育學系教授

台東大學副校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 賴亮郡 國立台東大學 社會科教育學系教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歷史研究所博士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 以多種方法蒐集資料,例如:相關網站之報導、報紙、書籍、文章及文獻 資料,多方收集本研究中文史團體的活動內容。

3. 加強研究者本身的訪談訓練,訪談中以開放心態讓受訪者能暢所欲言,以 期能讓受訪者說出訪談大綱中問題的核心。

4.本研究所選定的文史團體均選定 2 位訪談對象,訪談對象為文史團體中的核 心幹部,以相同的訪談大綱進行訪談,訪談結束後比較不同訪談對象對於 相同問題的看法,以分析、比較出對問題說法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