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幼兒的睡眠品質

Buysse 等人(1988)認為睡眠品質(Sleep quality)是指個人對與睡眠有直接或間 接相關的特性所綜合評價滿足個人需求之程度,其內容包括三方面:質的方面、量的方 面和與睡眠有間接相關者。其中,「與睡眠有間接相關者」的內容包含睡前的飲食、運 動……等,研究者發現這些因素皆是睡眠衛生習慣的內涵,且會間接的影響睡眠的品 質,所以在本研究中將「與睡眠有間接相關者」歸類到影響幼兒睡眠品質的相關因素中,

因此,本研究所指的睡眠品質分為質與量兩大方面。此外,由於幼兒無法清楚的評價自 己的睡眠和困擾,也不清楚自己夜間睡眠時數的長短,故以下所指的幼兒睡眠品質限定 在幼兒的照顧者可直接觀察的範圍內為主,分別介紹如下:

一、 質的方面

質的方面的睡眠品質主要包含主觀陳述對睡眠的評價、睡眠中曾發生的困擾、睡眠 充足感……等(Buysse, et al., 1988),而主要照顧者通常能觀察到的是幼兒在睡眠中所 遇到的困擾和睡眠被中斷的次數,這兩者都會影響幼兒睡眠品質中「質」的方面,故在 此研究中加入討論。以下分別就睡眠困擾和睡眠中斷兩方面進行探討:

(一) 睡眠困擾(Sleep disturbances)

Mindell、Molin、Zendell、Brown 與 Fry(1994)認為兒童的睡眠困擾已經相當普遍,

估計 16 歲以下幼童有 25%的比例經歷過睡眠困擾,並有說夢話、做惡夢、夢遊、無法 入睡、尿床、磨牙……等情形發生。而對於兒童發生睡眠障礙的發生率,從研究者文獻 的蒐集可發現,國內外專家學者們似乎有一致的認同,皆約為 25%(施嫈瑜,2005;趙 思愉譯,2002;宋維村、高淑芬,2000;Kerr, et al., 1996;Mindell, et al., 1994),這也 表示說 100 位幼童中就會有 25 位幼童被睡眠障礙所困擾著,如此高的比例,讓我們不

得不去重視睡眠障礙對於幼兒的生長發育會造成哪些影響。

黃玉書(2006)指出睡眠障礙不僅會影響幼兒的睡眠品質,更會影響其白天的學習 能力、人際關係及情緒行為等問題,施嫈瑜(2005)也表示睡眠障礙會造成認知不良,

例如:記憶力、注意力、空間感、創造力及學業表現,由此可知睡眠障礙對於幼兒各方 面發展及學習的影響力。有關於睡眠障礙的文獻很多,專家學者也用不同切入點將睡眠 障礙分類,在此研究中將焦點放在幼兒常見的睡眠障礙上,包含夜驚、夢遊、夢囈、夢 魘、夜尿、磨牙、單純打鼾和睡眠呼吸中止症,共八種,分別說明如下:

1. 夜驚(Sleep terror;Night terror)

夜驚是一種發生在深度睡眠期的一種甦醒障礙,經常伴隨著尖叫、哭喊、坐在床上 哭鬧、躁動、出汗、瞳孔擴大、脈搏及呼吸加快等自主神經系統亢奮的現象(施嫈瑜,

2005;李舜偉,2003;莊子園,2002)。Hobson(1995)發現患者因夜驚醒來時,當時 的睡眠狀態通常是在非快速動眼睡眠期的階段三和階段四(蔡玲玲、侯建元譯,1997)。

Epstein(2005)指出夜驚又稱睡眠恐懼,發生時持續時間從 30 秒到幾分鐘不等(李 宛蓉譯,2007),而夜驚發生的年齡層和發生率,經過研究者歸納文獻發現,夜驚通常 發生在 2-12 歲的幼童身上,發生率大約為 1%-6%(趙志恆譯,2007;周念縈譯,2005;

施嫈瑜,2005;陳永三,2004;蘇育君譯,1998),Hartmann(1981)更認為 3-8 歲的 幼童中高達 25%有夜驚的困擾。另外,Haslam(1984)發現 96%夜驚症的患者,他們的 直系、旁系和更遠一點的親屬也會有此困擾(許琳英譯,1991)。

其實,許多照顧者會將夜驚和夢魘混為一談,認為孩子只是做惡夢而已,其實兩者 有很大的差異,發生夢魘的幼兒在清醒過後能說出可怕的惡夢片段,而夜驚的幼兒在清 醒過後卻不記得發作時的情形(趙志恆譯,2007;宋維村、高淑芬,2000;洪祖培、林 克名,1979)。所以夜驚往往讓共眠的照顧者或手足感到驚嚇,而患者本身卻沒有任何 印象,故夜驚症對於幼兒來說並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陳麗娟譯,2000;黃慧真譯,

1994),而且多數到了青春期就能不藥而癒,所以儘管夜驚發生時呈現令人害怕的現象,

但是對於健康和情緒通常沒有任何負面的影響,也不需要治療(李宛蓉譯,2007),但 如果在兒童後期或青少年出現,則必需安排腦波檢查,以排除是否有癲癇的可能性(黃 玉書,2006)。

2. 夢遊(Sleep walking;Somnambulism)

夢遊是學齡前後的孩子常會出現的睡眠問題(黃玉書,2006)。Owens 和 Mindell

(2005)指出夢遊通常發生在睡眠當中的前幾個小時(趙志恆譯,2007),也就是相當 於睡眠週期中的非快速動眼睡眠期的熟睡狀態,此時的身體肌肉還具有活動能力,但相 對地大腦部分保持沉睡,所以無法抑制自己的行為,這就是為什麼夢遊者第二天醒來,

通常都不會記得在睡眠過程自己做的事情(莊子園,2002)。而 Epstein(2005)表示幼 兒夢遊發生率高的原因是大腦的睡眠/清醒週期調節系統未臻成熟,正常情況下,我們整 個大腦會同時醒來,但是夢遊者大腦中專司活動的部分被吵醒時,主管意識和認知的部 分卻仍然熟睡,大多數的幼兒到了青春期就不再夢遊,因為他們的神經系統已經發展完 成(李宛蓉譯,2007)。

研究者根據文獻蒐集發現,大約 15%-40%的幼童,曾經出現過至少一次的夢遊現 象,最常發病於 4-14 歲之間,夢遊的時間通常為 20 分鐘以內(李宛蓉譯,2007;施嫈 瑜,2005;陳永三,2004;宋維村、高淑芬,2000;許琳英譯,1991;洪祖培、林克名,

1979;Anders, Caraskadon & Dement, 1980)。

Chopra(1994)指出根據統計在男女的發生率比較上,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夢遊,原 因有可能是遺傳因素,因為幾乎所有夢遊者都有親戚在類似年齡表現出同樣的症狀(葉 宏明譯,1996),宋維村和高淑芬(2000)在國中生的研究中也發現,夜驚或夢遊的青 少年其一等親友夜驚或夢遊的比率高達 38.1%,而對照組只有 13.3%,且雙胞胎研究發 現同卵雙胞胎的夢遊共發率顯著高於異卵雙胞胎。洪祖培和林克名(1979)也發現夢遊 似乎有家族傾向,有 50%左右的夢遊者,可在其親戚中找到同樣會夢遊的人。由此可知 許多文獻皆支持夢遊遺傳的原因論。

幼兒在夢遊時的行為看起來像有目的(宋維村、高淑芬,2000),常見的行為包含 會在睡眠中突然從床上坐起、眼睛睜開著、下床後四處走動、開冰箱、吃東西(黃玉書,

2006;黃慧真譯,1994),甚至離開房間和家,到外面走動,這時幼兒通常面無表情,

但眼睛是睜開的,反應及警覺性皆較遲緩,好像不在乎或不知道有人在他旁邊,別人呼 喚他或與他對話時,他不會給予回應,且由於夢遊是在深層睡眠狀態下發生的,所以一 般來說是很難被叫醒或驚醒的,通常會自動或經人引導回到床上繼續睡,早上醒來時通 常不知道夜裡發生的事情(李宛蓉譯,2007;羅孝穗,2005;宋維村、高淑芬,2000)。

施嫈瑜(2005)建議夢遊發生時只要引導幼兒回床睡覺,不要試圖叫醒,隔天早上 也不用告訴他或責備他,才不至造成幼兒有挫折及焦慮感,而 Chopra(1994)認為最好 的治療方式就是讓時間來解決這個問題,同時為夢遊者建立一個安全的睡眠環境(葉宏 明譯,1996)。雖然夢遊這個症狀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消失,但是若出現頻率極高,仍是 需要到醫院檢查,以排除癲癇、腦部疾病或感染的可能性(黃玉書,2006)。

3. 夢囈(Sleep talking;Somniloquy)

夢囈,俗稱說夢話,是指在睡眠中講話或發出聲音,說夢話的內容通常是簡單、片 段、沒有連貫性的語句,聽起來咬字不清,有些精神學家認為它是白天心理活動的殘餘 份子(陳永三,2004),清醒後本人不能夠回憶的現象,這是因為睡眠中語言運動中樞 單獨興奮所產生,通常發生於非快速動眼睡眠期(李舜偉,2003)。中國大陸學者劉華 玲(2005)在研究中發現,2-6 歲幼兒夢囈的發生率為 2.7%。

然而,許多文獻皆指出在夢中說話對健康是無害的,不需要任何矯正的行動,所以 對於幼兒來說很少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除非他們說得太大聲影響到同眠的家人(李宛 蓉譯,2007;黃慧真譯,1994;許琳英譯,1991)。

4. 夢魘(Nightmare;Nightmare disorder)

夢魘是在睡眠後的快速動眼睡眠期發生的,所以常發生在後半夜,發生原因是做惡 夢時的夢境極度駭人,腦部呈現興奮的活動狀態,此時心跳加快,伴隨著呼吸紊亂而急

促,以致作夢的人被驚醒過來,通常還能清晰回憶夢境中恐怖的內容,惡夢確實會減低 熟睡狀態,降低睡眠品質(李宛蓉譯,2007;施嫈瑜,2005;李舜偉,2003;莊子園,

2002;蔡玲玲、侯建元譯,1997;Hartmann, 1981)。研究者蒐集相關文獻發現,每個人 幾乎都有過夢魘的經驗,但是最常發生在 3-8 歲的幼童之間,發生率約為 25%-75%(周 念縈譯,2005;施嫈瑜,2005;蘇育君譯,1998;葉宏明譯,1996)。

偶爾的惡夢毋須多慮,尤其 6 歲以下的幼兒正是最常為惡夢所困擾的年紀,但是 Owens 和 Mindell(2005)指出 2-5 歲的幼兒當中有 24%、6-10 歲的幼童當中有 41%,

都經歷過惡夢頻繁出現的日子(趙志恆譯,2007),尤其是使幼童在醒著時也會感到害 怕和焦慮的夢境,也許與幼童日間的焦慮、壓力有關係(周怡宏,2007a;黃玉書,2006),

夢魘中重複出現的內容通常意味著幼兒在清醒時所無法解決的困境,因此在睡夢中繼續 出現(黃慧真譯,1994)。

5. 夜尿(Sleep enuresis;Nocturnal enuresis)

理論上來說,幼兒的排尿訓練,白天在 1-2 歲左右,夜間在 3 歲左右便完成,有些 在完成排尿調節的 3 歲以後,仍有睡眠中尿床的現象,稱為「夜尿」(陳永三,2004)。

有些兒童是些許的尿意就非要起床,夜尿症的小孩是因為睡得太熟,根本沒有這種敏感 度,膀胱再脹也不會醒來,膀胱受到刺激,神經直接反射到脊椎,指令接收後閘門就開 了,所以膀胱就自動排尿(羅孝穗,2005)。

洪祖培、林克名(1979)客觀的統計發現,無論在哪一個民族和社區,3-12 歲幼童 的夜尿頻率約在 10%-15%之間,Clayton 和 Pugh(1996)指出 4 歲大的幼兒約有 33%會 尿床,到了 6 歲時尿床的比例降到 10%,10 歲大的時候,只有不到 5%的兒童還會尿床

洪祖培、林克名(1979)客觀的統計發現,無論在哪一個民族和社區,3-12 歲幼童 的夜尿頻率約在 10%-15%之間,Clayton 和 Pugh(1996)指出 4 歲大的幼兒約有 33%會 尿床,到了 6 歲時尿床的比例降到 10%,10 歲大的時候,只有不到 5%的兒童還會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