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注意力的內涵

注意力(Attention)對學習過程是非常重要的,注意力的持續與否也是影響學習成 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欲瞭解幼兒睡眠品質是否影響學習注意力之前,要先對注意力 的內涵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故此節將進行注意力內涵的探討,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 分為注意力的定義;第二部分為注意力的特性。

一、 注意力的定義

注意力的研究是自1890年從美國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開始(郭旭鍾,2006),所 以截至目前為止已有許多學者為注意力下定義,因為研究立場的不同,所以即便同樣是 對注意力的定義也會有所差異,而宋淑慧(1992)在研究中提及Mostofsky找到注意力的 定義就有七十餘種之多。在此研究者參考郭旭鍾(2006)、林淑夏(2004)、梁仲容(1995)

論文中所整理的各學者說法,再加上研究者收集的文獻補充(黃碧雲,2007;郭旭鍾,

2006;王翠杏,2005;王珮玲,2003;林松興,2002;張曉雲,2002;陳君如,2002;

黃小玲,2001;高月梅、張泓,1995;宋淑慧,1992),茲將注意力的定義整理於下表:

表2.4-1 注意力定義統整表

研究者 年代 主要定義

邱欣怡 2006 注意力是一種心智活動的分配,個體在意識層面面對各種刺激做 出預期的選擇,對該做反應的刺激給予反應,對不該給予反應的 刺激不給予反應,進而從中獲得知覺、調整自己行為。

陳彥妤 2005 注意力是一種心智活動,對於環境中的刺激並非全盤接收,而是 選取一個或部份做反應,這樣的反應是包含了心理歷程。

Gerhard, Peter &

Kerstin

2005 注意力是指專注一件事而忽略其他事,亦即自我侷限的一種類 型,並且專注於「所提及」的內容。

續表2.4-1 注意力定義統整表

& Naglieri

1994 注意力如同一種選擇歷程,就是在我們清醒的時刻必須從大量進 來的刺激中作選擇。

宋淑慧 1992 注意力的作用在於選擇反應而不在於選擇刺激。

續表2.4-1 注意力定義統整表

由上表可知,注意力是學習時的必備條件,個體在從事學習時,不僅僅是刺激的被

Sohlberg &

Mateer

2001 5 集中性注意力、持續性注意力、選擇性注意力、交替 性注意力、分配性注意力。

黃金源 2000 7 朝向刺激、掃瞄、聚焦、持久度、分離、轉移、警覺 度。

續表2.4-2 注意力特性統整表

Swanson, et al.,

1998 3 持續性注意力、選擇性注意力、分配性注意力。

Zomeren &

Brouwer

1994 4 分配性注意、焦點性注意、持續性注意、注意力監控。

鄭昭明 1993 3 選擇性、持續性、注意的轉移。

宋淑慧 1992 5 選擇性注意力、轉移性注意力、分離性注意力、自動 性注意力、持續性注意力。

Posner &

Peterson

1990 2 人腦的注意力系統包括兩個主要部分:前注意系統、

後注意系統。

Sohlbergc &

Mateer

Posner &

Rafal

續表2.4-2 注意力特性統整表

研究者 年代 向度數 主要特性

Palloway, Patton &

Payne

1985 3 注意廣度、專注、選擇性注意。

徐享良 1981 5 注意廣度、注意速度、注意集中度或稱專心度、注意 波動度或持續度、注意強度。

James 1980 2 集中焦點、專心。

蘇月粉 1973 5 注意廣度、注意速度、注意集中度或稱專心度、注意 持續度、注意強度。

Berlyne 1970 2 強度、選擇。

Silverman 1970 3 強度、寬闊度、選擇反應。

Gardner 1959 5 注意廣度、概念分化因素、場分析因素、呆板—靈活 因素、行為的自發性因素。

Moray 1959 6 選擇性、集中性、搜尋、刺激、定勢、警覺。

資料來源:研究者根據文獻資料歸納製表。

由以上國內外的相關文獻中可以得知,不管是注意力的定義或特性,經過一百多年 來的研究,仍未趨於一致,概念會隨著研究者本身注意焦點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本研究 所界定之注意力向度,考慮研究對象之發展還未趨於成熟,不適宜使用分類較多之向 度,故決定採用以Swanson等人(1998)針對注意力所分類之向度為本研究學習注意力 之三大面向,分別為持續性、選擇性、分配性(引自李宏鎰等,2006),以下就Swanson 所提出的內涵進一步敘述如下:

(一) 持續性注意力(Sustained attention)

係指個體能在一段時間內持續注意一項事物的能力(宋淑慧,1992)。而持續性注 意力缺乏的幼兒無法持續注意一件事物、會逃避需持續性努力的工作……等。

(二) 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

係指個體對於眾多的刺激,能夠選擇應該給予反應的刺激而加以反應(宋淑慧,

1992)。而選擇性注意力缺乏的幼兒常無法仔細注意細節、不注意聆聽、容易被外在刺 激所分心……等。

(三) 分配性注意力(Divided attention)

係指個體同時注意兩項以上刺激,且能分別對不同的刺激做不同的反應(宋淑慧,

1992)。而分配性注意力缺乏的幼兒容易不經思考便說出答案、中斷或打斷別人說話、

無法排隊等待……等。而 ADHD幼兒最明顯的注意力缺損向度就是分配性注意力,也 就是易衝動症狀(李宏鎰等,2006)。

三、 注意力的理論模式

無論是何種時刻,環境所提供的訊息幾乎是無限的多,對於刺激如何經由注意的作 用進入人類意識的過程,就必須先了解注意力的理論模式,注意力的理論也因研究者立 場而異,茲將重要理論分別說明如下:

(一) 瓶頸理論(Bottleneck theories)

Cherry(1953)以雙耳聽力測驗,發現利用雙耳分別聽不同的訊息,受試者很難同 時注意及記住兩種訊息,在感官記憶與短期記憶間存在此一瓶頸(引自陳君如,2003),

因此,只能報告受注意的訊息,而對不受注意的訊息完全不清楚。針對此現象提出的理 論模式有以下三種:

1. 過濾模式(Filter model)

Broadbent(1957)以英格蘭皇家海軍士兵進行雙耳分聽實驗,結果發現「注意」充 當一個過濾裝置,只有有限的訊息可以通過,不被注意的訊息被摒棄在外(引自林淑夏,

2004),也就是注意力的運作像一個簡單的開關,任何時刻,只有一個通道是開的,多 餘的訊息會完全被過濾或阻擋,這種觀念,可以用來解釋我們為何只將焦點集中在某一 個訊息上,而忽略了其他的訊息(王翠杏,2005)。

圖2.4-1 Broadbent的過濾器模式

資料來源: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台北市:桂冠。頁119。

2. 減弱模式(Attenuation model)

早期的實驗,支持Brodbent的過濾模式,但是Moray(1959)發現受試者有時也會 在不注意的情況下聽到自己的名字(引自林松興,2002)。因此,Treisman(1960)提 出減弱模式,認為注意並不是像過濾理論所假設的全有或全無,而是將訊息減弱(引自 郭旭鍾,2006)。所以注意力的運作像一個減弱器,就像是一個水龍頭可以調整,受到 注意的訊息的流量較大,不受注意的訊息流量就較小,但不是完全沒有注意到(陳君如,

2003)。

短期記憶 偵測器

選擇式過濾器 感覺登錄

圖2.4-2 Treisman的減弱模式

資料來源: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台北市:桂冠。頁119。

3. 後期選擇模式(Late selection model)

Deutsch和Deutsch(1963)和Norman(1968)認為注意是發生在訊息辨認之後,個 體對於來自感官的訊息刺激,必須和長期記憶連結引發有關反應(引自王翠杏,2005),

(二) 容量理論(Capacity models)

上述幾種瓶頸理論,對於瓶頸究竟該置於何處難有定論,使得一些心理學家轉移興 趣,研究不同工作對容量的需求。因此Kahneman(1973)提出容量理論,也有人把它 稱為注意分配(Attention allocation)模式,他認為注意力是分類和辨認刺激的認知處理 單元,這些認知資源或單元是有限的(引自黃小玲,2001)。而個體以這有限的資源處 理訊息,不同的心理活動需要不同的注意力,較難的工作需要全神貫注,花費較多的資 源(林淑夏,2004)。基於此觀點,注意力就是資源分配的過程,在決定先完成哪些工 作或如何做這些工作時,注意力就成為重要的決定因素(宋淑慧,1992)。例如:一邊 哼歌一邊進行簡單的數學題目計算;若是遇到比較困難的題目而必須用盡所有的注意力 時,哼歌的行為馬上停止,將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題上。

(三) 多元模式(Multimode model)

Johnston和Heinz(1978)提出一個綜合瓶頸理論與容量理論的模式,他們認為人類 可以選擇將瓶頸置於某處(引自陳君如,2003),像Broadbent 的「過濾模式」,是將 瓶頸置於訊息辨認之前;而Deutsch和Deutsch 的「後期選擇模式」,是將瓶頸置於訊息 辨認之後。若使用後期選擇模式,個體要同時處理兩個或多種訊息,故需要耗費較多的 心理資源(引自鄭麗玉,1993)。此模式主要強調人類有選擇的彈性,個體可視訊息情 況,對注意力做最佳的使用決策。

(四) 自動化模式(Automaticity model)

由注意力的容量理論得知注意力多少的需求視一個程序的熟練程度而定。越熟練的 程序,需要的注意力越少,而極度熟練的程序應該完全不需要注意力這樣極度熟練的程 序就叫做自動化(鄭麗玉,1993)。美國實驗心理學家 Stroop(1935)將顏色字塗上不 同色,例如:「紅」字塗上白色,「黃」字塗上紅色……等,然後要受試者說出字的顏 色,而非該字,但是受試者常常受到字本身的干擾,不自覺的讀出字,這就是個體認字

已經達到自動化過程(引自陳君如,2003)。有些工作必需達到自動化的地步,以便讓 多餘的心理資源去處理較高層次的工作,例如:鍵入文字時,眼睛盯著螢幕思索如何修 改文句,而不需要看著手指思考如何敲擊哪一個字鍵(鍾聖校,1990)。

綜合以上注意力的理論可知,個體所能處理和保留下來的訊息是有限的,但是依容 量理論所述,如果個體的認知資源足夠,則可以接收和注意的訊息就越多,因此,若能 透過練習某些基本技巧而達到自動化,則可以提升個體的注意力(陳君如,2003)。

經由以上探討注意力的定義、特性和理論模式後,我們可以更確信注意力在學習過 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Thorbrietz(2007)指出專注是走向成功學習的第一步,只有當 孩子將注意力聚集起來,並且忽略干擾因素,才能夠將潛能發揮在智能、知識與創造力 上(楊文麗、葉靜月譯,2008),而擁有「質」與「量」並重的睡眠品質是注意力集中 的關鍵,本研究將要探討睡眠品質是否與幼兒的學習注意力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