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前節之研究結論,本研究將分別就社區大學英語教師專業成長 以及後續研究方向這兩部分提出建言。

壹、對社區大學英語教師跨文化教學之建議

一、以跨文化溝通取代傳統教學

社區大學教師透過教學過程,來達成其教學理念與專業,語言教學 自不例外。因為教育絕非僅是單純價值中立的歷程,教學也不會僅是「教 導」與「學習」的活動。社區大學教學應植基於批判教學,在老師與學 生的互動之中,超越傳統中對於教師權威的認知,在與學生分享知識及 生活當中,師生一同創造經驗及知識。因此,教學除了滿足民眾終身學 習的個人夢想外,應引導他們開放心胸,迎向他人朝向社會理想邁進。

因此,社區大學作為一個民眾終身學習的重要場所,教師除了有信 心、愛心等人格特質外,他或她還必須具備辨識學員特性的能力。即學 員的特性不僅是個人之學習能力或生活形態,更是多重位置性,如族 群、性別、性傾向、世代和身體障礙交疊而成。同時,語言教學是一個 真正具溝通導向之知識平台,讓學習者經由溝通,學習專注力、創意和 適當溝通方式,並學習為自我經驗和公共議題進行敘說和書寫。

二、結合生活經驗與跨「族群」文化的課程設計

任務導向教學是社區大學語言教學的特性,這種教學將學習成員當 作主體,以學習者的興趣為主,讓學生藉由語言學習來面對與自己真實 生活,更關心周遭生活環境。本研究建議除了任務導向教學外,因應全 球社會快速變遷,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迫害人權事件時有所聞,為了人

類和平,批判教育尤其是多元文化教育應佔有一席之地。具體言之,本 研究建議,在教材選擇上,一方面,可選擇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主題,讓 學員們將英語不再視為一種外來語,可以落實於生活中,兼顧語言知 識、跨文化溝通能力與日常生活經驗反思。但在全球化時代,族群衝突 日益,民眾認同割裂日深,建議教材選擇除了涉及語言知識和跨文化溝 通能力外,應兼及多元族群背後之文化結構,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 自然環境等,以及潛藏價值觀念,方能跨越跨文化溝通之工具性意涵,

如社交或工作需要,而進入族群與團體間之跨文化對話、理解與比較,

以轉化自身文化詮釋架構。

貳、對社區大學的建議

一、建立學習諮商輔導學員修課

社區大學採自由選修制度,造成學員依意願或口埤,自行選課。因 此,班級內學員之能力參差不齊,學員流動性高,造成教學磨合期長,

課程設計困難,尤其是外語基礎課程。其次,學員程度不同以及流動性 高也是講開課成本的社大教師不易適應的問題。因此,建議社區大學建 立學習諮商或輔導制度,協助學員進行能力和學習旨趣診斷,以便找尋 適合之科目和學習領域。

二、協助教師專業成長

語言與跨文化溝通,及多元文化教育密不可分。因此,語言除了語 言教學之專業知能外,教師必須對語言背後之國族、政治、經濟、通俗 文化等關係,進行了解。因此,任課教師除了任務導向之教學取向外,

如何學習納入文化研究結果或批判理論觀點,方能深化語言教學成效,

進而提升民眾之跨文化理解,讓他們因應時代變遷需要。建議提供教學 分享平台,如語言與文化相關課程討論會或成人學習特性研習等,有助 於社大教師之教學問題討論與經驗成長。

參、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對於研究主題建議

本研究主題之範圍偏重於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之間的關係,並選擇社 區大學作為研究場域,親自體驗語言及跨文化的交互融合及衝擊。本研 究建議後續研究主題可以放在教師與學習者之跨文化溝通,如課室中,

教師如何讓自己的論述,如問問題策略、討論中輪流方式等如何影響學 習者之跨文化意涵收受。或者探究在語言教學中,教學主題與方法如何 影響學習者之語言能力、社會能力和世界觀。

在跨文化議題研究也可以選擇不同英語學習階段或不同類型之外 語學習,如日語、法語等,進行跨文化溝通研究。其次,可以選擇其他 不同之學科領域,如文化表意系統之音樂、藝術等領域,探討其教學內 容與策略與跨文化間之交互影響。

為了要能深入理解單一個案教師的教學方式,本研究只選擇一位社 區大學基礎英文教師進行研究,建議未來研究可選取單一對象,進行生 命史設計,探究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其跨文化教學策略是否產生改 變。同時,後續研究也可以將教育機構擴展至補習班或其他類似教育機 構之外語教學人員。另外,社區大學的學員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有關於 學員語言課程中,無論是方言、母語或外國語言,他們如何認知理解和 獲取跨文化能力,亦是值得開發的研究議題。

二、對於研究方法的建議

本研究是採取質性研究取向,是以訪談個案黃老師為主,並輔以參 與觀察上課情況、教材及學生反應作為分析。之後研究可採行動研究,

設計對話式教學方案,以深入探討教學策略與跨文化能力學習之關係。

三、研究者自我反思

本研究對象是為新竹縣某社大之教師,輔以基礎英語課程班上成 員,為了確保本研究之可信度,故研究者全程參與觀察,又因為要全程 參與觀察,故研究對象限縮為一人。因此在研究對象的選擇,在數量方 面,難免較少之憾。

本研究針對社區大學作為研究的場域,建議後續研究可針對如非升 學性質的美語補習班等作為研究場域,因非升學性質的學習環境(如成 人會話班),較一般制式的升學補習班有較多接觸跨文化之機會,而不 至流於填鴨式教育,學員較能夠接受跨文化之薰陶,較能得知跨文化與 語言教學因果關係。若選擇一般的升學的學習環境,跨文化跟語言之間 的關係較不明顯,且受許多外在因素影響(如學習興趣的有無、升學壓 力等),故研究結果之可信度容易因而受到質疑。

英語與跨文化是近年來新的研究議題,無論文獻資料或實徵性研究 均相當少,尤其是我國社會。然而,研究主題涉及龐雜的知識領域,除 了教育學外,尚包括英語的語言知識、技能和態度,以及跨文化溝通,

甚至於族群政治、多元文化等相關知識觀點。研究者在這方面的知識素 養顯然不足,對語言和跨文化知識觀點處理難免不足。其次,實徵性研 究中,因為研究者與學員雙重角色困擾,資料收集和處理分析,均感吃

力。然而,理論、方法和實踐扣合過程中,已儘量進行反思,採行多重 校正,以確保研究之信效度。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秋絨總校閱(1999)。Peter Jarvis 編著。二十世紀的成人教育思想 家。臺北市:心理。

王連生(2002)。教育人類學的原理與應用之研究。臺北市:五南。

王慧蘭(2006)。批判教育學:反壓迫的民主教育論述和多元實踐。李 錦旭、王蘭慧編,批判教育學:台灣的探索,頁 59-94。臺北市:

心理。

方永泉譯(2002)。Paulo Freire 著。受壓迫者教育學。臺北市:巨流。

江雪齡(1997)。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朱柔若(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分析)。臺北市:揚智文化。

李錦旭、王慧蘭(2006)。批判教育學:臺灣的探索。臺北市:心理出 版社。

李奉儒(2003)。P. Freire 的批判教學論對於教師實踐教育改革的啟 示。載於教育研究集刊,第四十九輯,第三期,1-30 頁。

李奉儒(2006)。P. Freire 批判教育學的探索與反思。李錦旭、王蘭慧 編,批判教育學:台灣的探索,頁 97-136。臺北市:心理。

沈清松(2000)。台灣精神與文化發展。臺北市:商務。

周德禎(2001)。教育人類學導論-文化觀點。臺北市:五南。

林姿菁(1995)。科技大學學生英語學習策略和英語學習信念。南台科 技大學應用英語系碩士論文,未發表。

洪琦婷(2004)。社區大學教師教學初體驗----從電影關懷多元文化。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俞懿嫻(2000)。從文化哲學論現代文化教育的困境。載於但昭偉、蘇 永明主編,文化・多元文化與教育,頁 1-46。臺北市:五南。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市:巨流。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臺北市:五南。

陳月娥(2000)。社會研究法(含概要)。臺北市:千華。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美伶(1996)。高職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及其英語學習行為之研究。東 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發表。

陳美瑩譯(2008)。語言多樣性與教育。陳枝烈等譯,J. A. Banks and C. A.M.Banks 著,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頁 345-376。臺 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建宇(1999)。英語教學中的美國文化特質。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 訊,10(4),137-153。

陳雪雲(2006)。當前社會族群之「特殊性」及其對成人教育學的啟示。

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編,特殊族群成人教育,頁 45-63。

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國明(2003)。文化間傳播學。臺北市:五南。

陳麗華(2000)。族群關係課程發展研究。臺北市:五南。

黃宜雯(2001)。社區大學教師教學實踐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葉蓉慧(2005)。跨文化傳播-教育的體驗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臺北市:揚智文化。

黃自來(1990)。大學生理解英語會話隱含意初探。載於林耀福主編,

中華民國第七界應予文教學研討會,英語文教學論文集,頁 99-116。臺北市:文鶴。

張建成主編(2000)。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臺北

張建成主編(2000)。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