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者角色與研究倫理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研究者角色與研究倫理

「研究倫理」就是指研究者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必須遵守研究社群 對研究行為的規範與要求,這些倫理規範說明研究行為的合法性和適切 性(Neuman,1997;朱柔若譯,2002)。準此,可以得知,誠實與公開 的倫理行為,是每一個研究者再進行研究和撰寫學術論文時所必須保有 的道德良知。茲列出本研究所涉及的倫理考量分述如下:

壹、關於研究者

在研究者個人的背景方面,自研究所開始,便開始接觸與成人教育 相關之學科,因台灣成人教育以社區大學最為普遍,於是對此教育領域 有興趣,研究者在研究所二年級時,便選修了「社區教育研究」,除了 在班級的學術性的學習之外,授課老師還利用課堂時間帶領學生參觀幾 所具代表性之社區大學。而在社教系修課期間,研究者利用幫助老師進 行社區大學相關研究中,發問卷給社區大學學生作答,在與社區大學老 師、學生、行政人員的接觸當中,對於社區大學的教學環境等有了大致 了解。

在研究方法的訓練方面,研究者自入學開始,便開始修習一學年的

「社會科學研究法」,開始接觸有關質性的研究方式,並陸續參加了質 性研究方法的校內演講,二年級下學期亦選修「質的研究」的專業學科,

並閱讀與質性研究有關的書籍或研究,充實與質性研究有關的專業知 能。

基於之前因課業與研究在社區大學的接觸與所培養的興趣,研究者 對於社區大學所營造出來的學習氣氛印象相當深刻,也對於社區大學所 強調的終身學習理念感到認同,這對於我在日後進入研究場域與接觸社

區大學教師、學員甚至行政人員有相當的幫助,也是研究者此社區大學 教師作為研究對象的一大動機。但實際進入研究場域之後,研究者也常 常提醒自己,千萬不能將研究場域所發生的現象視為理所當然,或是以 自己的主觀認知做沒有根據的解釋。因此,以過去在社區大學剛開始接 觸來增加對於週遭事物的敏銳度,並加上與論文指導教授的討論當中,

避免了研究者自己先入為主的觀念。對於課堂所發生的種種現象,並與 研究對象、研究場域同學,甚至研究所同學與學長姐討論,讓自己對研 究認知加以反省與調整,以對於所接觸的現象與收集的資料加以正確的 解讀與詮釋。

參與英語基礎課程研習中,因為研究生身份,在班上顯得有些突 兀,因此,學期便對研究對象表明參與學習目的之一是進行碩士論文研 究。基於對學習的尊重,研究者在上課期間,也專心做好學生該有的職 分,如班上同學建立感情,積極配合老師要求參與討論和繳交作業等。

雖然兼顧學生與研究雙重身份,在課堂上,老師仍以學生看待,讓研究 者在班級之中,不會顯得太突兀。

貳、關於研究對象

一、 預先告知研究目的和內容

尋求社區大學教師為受訪對象,2007 年 8 月,即開學期,研究者 曾拜訪英語老師,充分告知項目包括研究目的、執行期限,研究問題與 訪談大綱,以及預先讓老師知道研究者希望能配合的事項(如文件資料 提供等)。

二、研究對象自願參與

除了英語老師外,研究者以學生身分在社區大學進行參與觀察,

並告知其他學員除學習外,是進行碩士論文研究。在資料收集情形方 面,除參與觀察製作田野筆記外,為了配合受訪教師時間,減少正式訪 談次數,其非正式訪談取代。正式訪談過程中全程錄音,非正式訪談並 當下製作筆記,以確保資料收集的完整性和真實性,並有利於整理和交 叉比對。

参、關於資料呈現

一、 資料的保密與隱私

進行訪談時,研究者告知受訪者一旦完成資料蒐集之後及以匿名處 理,藉以保護其隱私權。同時,處理受訪者現在任教社區大學所在地,

僅以地區性環境取代,資料使用均隱匿其名,避免讀者可以對號入座。

其次,本研究的逐字稿均由研究者親自轉謄,且對於研究對象的訪 談資料、個人資訊等皆做好完善的保密工作,絕不與他人公開討論資料 的內容。

二、 資料分析客觀呈現

僅就所蒐集觀察、訪談和文件資料經整理後分析與歸類,進而將被 研究的現象與行動透過研究者的詮釋過程,將被研究的現象與行動還原 再現。此過程除了避免研究者的主觀臆測與過度推論外,嚴守比較分 析,以及概念化編碼等精神。

三、 訪談過程中保持中立

訪談場所在社區大學附近咖啡廳以及教室中進行,盡量受訪者熟悉 和方便的情境中進行。研究者在發問時,儘量本著開放的態度與彈性的 原則,不參雜具有情緒性的字眼,亦不做任何暗示性的引導及價值上的 評判,讓受訪者能夠針對研究議題,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