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最後筆者就此論文未能延伸討論之處,提供以下幾點建議,期望藉此對南海 之中美關係有更多思考面向,以下說明之。

首先,就地緣因素而論,中國掌握較美國有利的優勢,尤其是中國龐大的經

濟利益已擴及東亞各國,且中國為部分國家之重要貿易夥伴,雙方互賴甚深。現 中國為區域經濟成長的火車頭,以將主導地區的經濟整合。因此,中國能否保續 經濟高成長與在亞洲主宰議題的能力,將影響美國對南海介入深度與廣度,是值 得觀察與分析後續情勢發展的。另外,中美兩國在南海之關係短期之內仍是競爭 大於合作。然而,美國在歐巴馬政府的推動下積極「重返亞洲」,但在政府更迭 後,現行亞洲政策是否還會再延續,抑或在南海積極介入的作為皆是重要的變數。

前述二項中美關係的思考面向待後續觀察研究。

其次,東協國家為南海之中美關係的關鍵因素。東協中的部分國家為直接爭

端國,具有與中國發生衝突之正當性。然而,目前東協對於域外國家的介入仍有

雜音,其所召開之會議均希望與中國訂定《南海各方行為準則》來規範各聲索國 之行為,顯示東協國家仍不願南海爭端情勢不斷升高。南海發生衝突對於周邊國 家並未有相對較大的利益,此局勢僅對越南、菲律賓可能有利。鑑此,在東協模 式下東協成員國整體的態度,將影響中美兩國在南海的主導議題的地位。故深入 討論成員間的立場變化,將是南海議題的變素,且為日後觀察的重點指標。

再者,南海的域外國家亦是影響中美兩國競逐甚深的因素。一是日本,在安

倍晉三上任後,強勢對中國之舉措,皆須美國即時採煞車,以防止日本如同脫韁 野馬一般不受控制而發生衝突,以致影響美國在亞洲的戰略佈局。二是印度,其 在利益考量下因而介入南海爭端,但中印之間合作關係未因兩國的衝突而有所中 斷,故南海爭端顯為印度東進政策之戰略作為,故美國實施「離岸平衡」政策成 功與否,必須觀察日印兩國的相關作為而定。除此之外,尚有俄羅斯因素,俄方 積極向東南亞國家出售武器,以致掌握區域軍事武力的管道;對於中美在南海的 爭端,俄國將雙方博弈的局勢視之為戰略機遇期,正力圖謀求實現自身利益最大 化。現俄羅斯與中國互為友好關係,並多次一同舉行聯合軍事演習;但一方面卻 逐漸介入南海事務,甚至支持常與中國衝突的越南,這顯見俄方的兩面性。基此,

俄羅斯在南海的作為對後續中美兩國在此區域的發展值得觀察。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一、專書著作

中國船舶信息中心。《現代艦船》。北京:雜誌社,2013 年。

亓樂義。《捍衛行動─1996 臺海飛彈危機風雲錄》。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2006 年。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紅葉文化出版社,1994 年。

王冠雄。《南海諸島爭端與漁業共同合作》。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2 年。

王逸舟。《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

丘宏達、陳純一修訂。《現代國際法》。臺北:三民書局,2013 年。

付瑞紅。《美國東亞戰略的中國因素》。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年。

曲明。《2010 年兩岸統一:中共邁向海權時代》。臺北:九儀出版社,1995 年。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1999 年。

朱陽明主編。《2000-2001 年戰略評估》。北京: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出版,2000 年。

余寬賜。《南海諸島領土爭端之經緯與法理─兼論東海釣魚臺列嶼之主權問題》。

臺北:國立編譯館,2000 年。

吳士存。《南沙爭端的起源與發展》。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年。

吳士存。《縱論南沙爭端》。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 年。

吳建德。《中國威脅論》。臺北:五南出版社,1996 年。

吳國卿、鄧伯宸譯,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詹姆斯‧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著。《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欲與貧困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新北:衛城出版社,2013 年。

宋吉峰。《南海衝突下的台灣海軍戰略》。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 年。

宋成有、李寒梅。《戰後日本外交史 1945-1994》。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 年。

李永成。《霸權的神話─米爾斯海默進攻性現實主義理論研究》。北京:世界知識 出版社,2007 年 5 月。

李長浩譯。《中共之海權》。臺北:國防部史編局,1988 年。

李瓊莉。〈東協對南海情勢的回應與影響〉。收錄於《東海及南海爭端與和平展望》, 何思慎、王冠雄主編,頁 91-114。臺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12 年。

沈克勤。《南海諸島主權爭議述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9 年。

周世儉。〈美國經濟復甦:觀點、優勢與新增長〉,收錄於《亞太戰略變局與中美 新型大國關係》,孫哲主編,頁 131-139。北京:時事出版社,2012 年。

林正義。〈中國大陸的南海政策〉,收錄於《東海及南海爭端與和平展望》,何思 慎、王冠雄主編,頁 91-114。臺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12 年。

林宗達。《國際關係理論概論》。臺北:晶典文化事業出版社,2011 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年。

翁明賢。〈中共國防政策與軍事戰略〉,收錄於《中國大陸研究》,張五岳主編,

頁 117-158。臺北:新文京出版社,2007 年。

馬振坤。〈美國「再平衡」正策之戰略意涵〉,收錄於《美國「再平衡」政策對東 亞局勢之影響》,包宗和主編,頁 1-32。臺北:遠景基金會,2013 年。

高一中譯,沈大偉(David Shambaugh)著。《現代化中共軍力》。臺北:國防部史政 編譯室,2004 年。

崔榮偉。〈跨越太平洋的戰略經濟夥伴:中美關係與 TPP 協定談判〉,收錄於《亞 太戰略變局與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孫哲主編,頁 190-208。北京:時事出版 社,2012 年。

張中勇。〈中共對南海紛爭的衝突策略〉,收錄於《我國應有的南海戰略》,楊志 恆主編,頁 127-160。臺北:業強出版社,1996 年。

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 年。

張春柏、陸乃聖譯,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著。《霸權興衰史》(The Rise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 年。

張潔。《中國周邊安全形勢評估─海上爭端的焦點與根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13 年。

張維一,《南海資源開發與主權維護》。臺北:財團法人潘氏圖書館,1994 年。

許志嘉。〈中共外交發展〉,收錄於《中國大陸研究》,李英明主編,頁 119-152。

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 年。

郭淵。《地緣政治與南海爭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年。

陳來勝譯。R. F. Drife 著。《冷戰後的中日安全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4 年。

陳德門譯。〈共軍組織及作戰架構變革〉,收錄於《中共研究彙編》,國防部譯印,

頁 29-42。臺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6 年。

陳鴻瑜,〈東亞共同體之倡議與建構〉,收錄於《「東亞經濟整合趨勢」論叢》,江 啟臣、洪財隆主編,頁 99-143。臺北: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中華民國委員 會、台灣經濟研究院,2009 年。

陳鴻瑜。《南海諸島之發現、開發與國際衝突》。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 年。

陳鴻瑜編譯。《東南亞各國海域法律及條約彙編》。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 亞研究中心,1997 年。

陸建人。《東盟的今天與明天─東盟的發展趨勢及其在亞太的地位》。北京:經濟 管理出版社,1999 年。

傅崑成。《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暨全部附件》。臺北:123 資訊有限公司,1994 年。

黃平、倪峰主編。《美國問題研究報告(201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年。

黃立。《劍指亞丁灣─中國海軍遠洋亮劍》。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 年。

楊丹志。〈奧巴馬新政與美國“再平衡”戰略〉,收錄於《中國周邊安全形勢評估

─海上爭端的焦點與根源》,張洁主編,頁 79-96。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社,2013 年。

楊作洲。《南海風雲─海域及相關問題的探討》。臺北:正中書局,1993 年。

楊昊。〈東協主要南海主權聲索國的經略政策〉。收錄於《東海及南海爭端與和平 展望》,何思慎、王冠雄主編,頁 131-148。臺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 金會,2012 年。

葉至誠、葉立誠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9 年。

齊鵬飛主編。《中國共產黨與當代中國外交(1949-2009)》。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0 年。

劉世安譯。Michael Stanford 著。《歷史研究導論》(A Compan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y)。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 年。

劉華清。《劉華清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 年。

劉儒德。《中國海軍之路》。大連:大連出版社,2009 年。

蔡東杰。《當代中國外交政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年。

蔡翼主編。《崛起東亞─聚焦新世代解放軍》。臺北:勒巴克顧問公司,2009 年。

鄭赤瑛。《海南暨南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6 年。

鄭澤民。《南海問題中的大國因素:美日印俄與南海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 社,2010 年。

蕭曦清。《南海風雲─南沙群島問題的研判與分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 年。

閻學通。《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年。

韓念龍。《當代中國外交》。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年。

顏建發。《台灣的選擇: 亞太秩序與兩岸政經的新平衡》。臺北:新銳文創出版社,

2014 年。

二、期刊論文

川村純彥。〈海上自衛隊的現狀與未來〉。《世界的船艦》(東京),2001 年 1 月號,

頁 125-129。

中共研究編輯委員會。〈1997 年外交政策回顧〉。《中共年報》,第 2 卷,1997 年 1 月,頁 2-20。

中華台北 APEC 研究中心。〈從 TPP 的特點與美國加入的動因看亞太政經現勢〉,

第 139 期。2011 年 4 月,頁 8-10。

尹鴻偉。〈兩次海戰使越南不敢染指西沙〉。《報刊薈萃》(西安),第 9 期。2012 年 6 月,頁 67-68。

毛正氣。〈南海的自然資源與爭奪〉。《海軍學術月刊》,第 46 卷第 4 期。2012 年 8 月,頁 4-28。

王巧榮。〈南海爭端中的美國因素及其對中國維護南海權益的影響〉。《毛澤東鄧 小平理論研究》(上海),第 11 期。2012 年,頁 98-102。

王志鵬。〈中共對西太平洋爭議的兩手準備〉。《中共研究》,第 46 卷第 5 期。2012 年 5 月,頁 43-52。

王威。〈中越海軍三‧一四海戰〉。《現代艦船》(北京),第 10 期。2002 年,頁 19-21。

王高成。〈中國發展航空母艦之戰略目標設定〉。《全球政治評論》,第 36 期。2011

王高成。〈中國發展航空母艦之戰略目標設定〉。《全球政治評論》,第 36 期。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