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生命歷程的角度論其創作動機

第二章   紀昀試律詩學著作背景的考察

第三節   個人背景:紀昀的撰著態度

一、   從生命歷程的角度論其創作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人之力,兼有選本及實際之創作,又身負「試律大家」之名,紀昀在「試律詩學」

上所展現的成就和地位是無庸置疑的。雖然紀昀這個「試律之宗」的頭銜除卻說 試律者以外,並不特別為世人所稱顯。但他花在討論試律詩上的精神與工夫,和 他對待試律著作一如其他著作的嚴謹態度,都提供了我們認識紀昀的新視角。 

一、 從生命歷程的角度論其創作動機 

紀昀在他晚年寫作的《姑妄聽之》中,曾夫子自道他一生的學術轉折: 

三十以前,講考證之學,所坐之處,典籍環繞如獺祭;三十以後,以文章 與天下相馳驟,抽黃對白,恒徹夜構思;五十以後,領修秘籍,復折而講 考證。108

這是他對自己前半生的回顧,這樣的生命歷程其實和絕大多數的中國文人相仿。

在群籍環繞的環境中培養出豐厚的學養,通過艱辛的科舉考試之後進入官場。進 入官場之後,不論是翰苑課館中的應制館課,或是朋友之間的詩文酬答,以詩文 相酬都是中國文人重要的一種生命型態。 

(一) 翰苑生活因詩展才 

紀昀是乾隆十九年(1754)的二甲進士,且同年通過館選成為「庶吉士」,

進入翰林,那一年他正好三十一歲。依照清代規定,「庶吉士」必須在翰林院修 業三年,翰苑之中的教習會授予包括經史典籍與詩賦策論等的相關知識,修業期 滿後進行考核,之後再依成績高下分發,優異者多留任館中,授予檢討或編修之 職。109庶吉士修業生活中密集的館課與相關訓練,是紀昀後來能夠扛起修書大業        

108《姑妄聽之》,見《閱微草堂筆記》,卷 15。收入[清]紀昀撰,孫致中等校點:《紀曉嵐文集》, 

第 2 冊,頁 375。 

109  關於庶吉士的由來和生活型態,可參考李潤強:《清代進士群體與學術文化》(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2007 年),頁 77‐91。或宋秉仁:《清初翰苑體制與翰林流品》(臺北:泰安書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章 紀昀試律詩學著作背景 - 87 -

的重要基礎。從庶吉士到後來進入翰林院任編修,紀昀本著敏捷的詩才,屢能與 乾隆皇帝以詩相和。較著名的事件有乾隆二十一年(1756)他與錢大昕一起隨扈 至熱河,作《恭和詩十七首》,當時得到「天語嘉獎」,翰林館中遂有「南錢北紀」

之說。110乾隆二十二年(1757),紀昀隨著乾隆皇帝二巡江南,又作《二巡江浙 恭紀三十首》等五律進呈。111乾隆二十四年(1758)他充任武英殿纂修,是年冬 天西域使臣入覲,乾隆大閱於南苑,紀昀亦作《西域入朝大閱禮成恭紀三十首》

七律進呈。112在三十一歲至三十四歲的生命階段裡,紀昀憑藉著詩才得到乾隆皇 帝的嘉獎,正是人生中春風得意的階段。除了應制帝王外,在翰館生活中與錢大 昕、王昶、朱筠等人的交接應和,也是他人生精彩的一章。這好正符合他自述中,

三十以後「以文章與天下相馳驟」的階段。我們不難想見這位曾因詩才敏捷而蒙 受天子多次嘉獎的少年翰林,會以如何意氣風發的樣貌,與他的後生晚輩分享寫 詩的相關心得。 

(二) 四執文衡教授後學 

約當在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春天前後,紀昀適在家中養病,閒暇時教 授兒輩讀書,也因為要指點學生寫作「試律詩」,他編選了《唐人試律說》和《庚 辰集》。〈庚辰集序〉中,他談及了這段經歷:

余於庚辰七月閉戶養疴,惟以讀書課兒輩。時科舉方增試律詩,既點定《唐 人試律說》粗明程式,復即近人選本,日取數首講授之,閱半歲餘,又得 詩二三百首,兒輩以作者登科先後排纂成書,適起康熙庚辰,至今乾隆庚        

2004 年),頁 118‐125。 

110  賀治起,吳慶榮著:《紀曉嵐年譜》(北京: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 年),頁 22。 

111  事略參賀治起,吳慶榮著:《紀曉嵐年譜》,頁 24。原詩可參[清]紀昀撰,孫致中等校點:

《紀曉嵐文集》,第 1 冊,頁 441‐443。 

112  事略可參賀治起,吳慶榮著:《紀曉嵐年譜》(北京: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 年),頁 26‐27。

原詩可參[清]紀昀撰,孫致中等校點:《紀曉嵐文集》,第 1 冊,頁 444‐44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辰止,因名之曰《庚辰集》。113

當時科舉方增試律一體,因此紀昀點定了《唐人試律說》和《庚辰集》,一方面 使初學之士能通曉詩家門徑,一方面也用來對抗當時浮濫出現的粗糙試律選本。

114是以知紀昀寫作試律著作的動機,原本是為教授弟子方便而作,而《唐人試律 說》六月脫稿,尚未經詳細校正時便匆匆付梓,坊人亦率為之印行。115在同一年 的七月,紀昀被派任為山西鄉試的正考官,隔年又充任會試同考官。在科舉時代 中,擔負起閱卷任務的「考官」所肩負的是執掌文衡、為國舉才的重大任務。從 紀昀留下的詩作來看,不論是壯年初執文衡之時,或是嘉慶以後以七十高齡再執 文炳,他每每於赴任考官時,都慎重其事地留下詩作,由此可見他對於「考官」

一事的重視。116有一段相傳是他題於閱卷簿後的文字,頗能呈顯了他對於考官職        

113 紀昀為《庚辰集》作過兩篇序,第一篇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辛巳年十月《庚辰集》成書 時所作,即為引文中所引之〈庚辰集序〉。第二篇序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壬午閏五月《庚辰 集》刻竣時又作的一篇序,稱〈庚辰集後序〉。參[清]紀昀:《庚辰集》,《叢書集成三編》(臺 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 年據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藏《鏡煙堂全集》本影印),文學類 第 65 冊,卷首,總頁 253。〈庚辰集序〉和〈庚辰集序〉的內容也可以參閱[清]紀昀撰,孫致 中等校點:《紀曉嵐文集》,第 3 冊,頁 62‐63。 

114 紀昀在〈庚辰集序〉中陳述了他編選《唐人試律說》和《庚辰集》的經過,以及《庚辰集》

命名之緣由。「余於庚辰七月閉戶養疴,惟以讀書課兒輩。時科舉方增試律詩,既點定《唐人試 律說》粗明程式,復即近人選本,日取數首講授之,閱半歲餘,又得詩二三百首,兒輩以作者登 科先後排纂成書,適起康熙庚辰,至今乾隆庚辰止,因名之曰《庚辰集》。」紀昀為《庚辰集》

作過兩篇序,第一篇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辛巳年十月《庚辰集》成書時所作,即〈庚辰集序〉。

第二篇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壬午閏五月《庚辰集》刻竣時又作的一篇序,即〈庚辰集後序〉。

〈庚辰集序〉中紀昀自敘了本書編選的原因及成書經過。曰:[清]紀昀:《庚辰集》《叢書集成 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 年據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藏《鏡煙堂全集》本影印) 文學類第 65 冊,頁 253。〈庚辰集序〉和〈庚辰集序〉也可以參閱[清]紀昀撰,孫致中等校點:

《紀曉嵐文集》,第 3 冊,頁 62‐63。 

115[清]紀昀:《唐人試律說》,《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 年據中央硏究 院歷史語言硏究所藏《國朝名人著述叢編》本影印),文學類第 61 冊,頁 31b,總頁 520。

116  現存於詩集中有〈壬午順天鄉試校硯〉(乾隆二十七年)〈甲辰會闈初定草榜偶作二首〉律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章 紀昀試律詩學著作背景 - 89 -

務的態度: 

儒生上進,路僅存斯。孤寒之士,性命繫之。進退予奪,責在主司。如云      有命,操柄者誰。意見偏謬,或不自知。至於勞瘁,則不敢辭。句句圈點, 

    卷卷加批,一行不閱,神鬼難欺。117 

紀昀對於考生的處境頗能感同身受,因為他也明白科舉是儒生「上進」的唯 一選擇。也因此他對待典卷一事至為慎重,絲毫未敢懈怠。而他對於科舉之路的 艱辛心之所以能如此有所感觸,或許也來自於他曾經一度落第的經驗。紀昀從小 變天資聰穎,鄉人目為逸才,二十四歲時一試考得順天府鄉試第一名。然而在隔 年的會試中,卻不幸落第。之後下一屆會試,紀昀適逢母喪未能赴試,因此直到 三十一歲時,紀昀才真正考取進士。紀昀在晚年時寫作《壬戌會試閱卷偶作》, 詩中曾謂:「應知今日持衡手,原是當年下第人」,正是他對自身落第經驗的回顧。

正因為對於士人學習舉業的艱辛頗有共鳴,因此他更能以同理心來寫作「為功令 而作」的試律著作。乾隆二十五年的九月,紀昀覆閱了之前已經被率為刊行的《唐 人試律說》,略加改定之後重新出版。118隔一年,紀昀更把之前用來教授弟子後 學的清人試律詩編纂成書,因其選錄的試律詩年代起自康熙庚辰年而迄於乾隆庚 辰年,故名之曰《庚辰集》。書中也附上了紀昀學生李文藻、吳鍾僑、張天植、

孟生蕙等人所作之詳注。總字數高達十七萬餘言,是書刻峻於乾隆二十七年閏五        

兩首(乾隆四十七年)〈定榜後題所取未中諸卷〉律詩一首、〈嘉慶丙辰典試春闈呈同事諸君子〉

律詩二首(嘉慶元年)、〈壬戌會試閱卷偶作〉(嘉慶七年)律詩六首等作品。 

117  參周積明:《紀昀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年),頁 90‐91。 

118  紀昀於《唐人試律說》書後語交代了該書成稿與刊刻的緣由,曰:「此書以己卯六月脫稿,從 游諸子,偶以付梓。七月中,余往山西典鄉試,諸子亦匆匆入門,未及校正。坊人率而印行。今 歲偶復閱之,字多訛誤,因重為點堪,又隨筆更定十餘處,字數無多,易於剞劂,遂再刊行此本,

而識本末于後。庚辰九月,昀又書於綠意軒。」按此庚辰九月,當指隔年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

而言。[清]紀昀:《唐人試律說》,頁 31b。本文亦可見於[清]紀昀撰,孫致中等校點之《唐 人試律說》,收入《紀曉嵐文集》,第 3 冊,頁 6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月刻峻。119 

以紀昀的生命歷程來思考,紀昀三十歲以前和所有讀書人一樣,遍閱典籍,

戮力於舉業。三十一歲登第到四十五歲初任職於翰林院的十五年之中,他曾經「四 度持文柄」地充任考官。此「四度」分別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至山西典鄉試,

乾隆二十五年(1760)充會試同考官;乾隆二十七年(1762)於順天鄉試充同考 官;乾隆二十八年(1763)更至福建任學政,督學閩中三年期間,獎挹學子,頗

乾隆二十五年(1760)充會試同考官;乾隆二十七年(1762)於順天鄉試充同考 官;乾隆二十八年(1763)更至福建任學政,督學閩中三年期間,獎挹學子,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