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一章 緒論 - 5 -

第二節 研究動機

如果每套研究都可細分成「原因動機」和「目的動機」5,本論文的「原因 動機」即是針對長久以來影響中國古典文論界甚鉅的「抒情傳統」論述所作的省 察和回應。「抒情傳統論述」內容非常龐大,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一套學派。但 從「抒情傳統論述」最常標舉的「抒情特質」、「主體情志」等論述重點中,筆者 卻反思到自己在實際的文學閱讀經驗中,發現中國詩學存在著為數甚多的應用性 作品。它們因為創作目的不同,各自展現了對「詩藝」技巧性(如剪裁前人詩句 以成篇的櫽括詩、集句詩等)或目的性的追求(如試律詩這種重視應試的「實用 性」大於對藝術的審美追求的詩歌類型,類似的詩歌類形還有像是「御覽詩」、「應 制詩」等)。這類「應用性質」較明顯的詩歌作品,它們的功能與詩用,不容易 在「抒情傳統論述」中找到相應的定位。因為相對於「抒情傳統」最常標舉的「主 體」和「自我」等特質而言,這些作品常常是「去主體」和「無我」的,在詩學 研究中,遂難逃被邊緣化的命運。有感於對「抒情傳統」採取正面論述的研究者 甚多,本論文想更大膽地以逆反的思維來重新思考「抒情傳統論述」。因此選擇 了表面上看來距離「抒情傳統」最遙遠的「試律詩」以為關注的重點,探究這種 被認為是「為文造情」的「詩」,究竟能不能回應或挑戰「抒情傳統論述」對中 國文學與對「詩」的界定?以「試律詩」為主體所產生的詩學體系,和「抒情傳        

5  提及「原因動機」(because motive)的概念,是根據顏崑陽在《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中一篇 題為〈「中文學門」的研究如何撰寫多年期計畫〉的文章啟發而來。該文深入淺出地探討如何以 研究計畫呈現問題的意識。顏先生援引社會學家舒茲的說法,指出研究動機實際上可分為「原因 動機」(because  motive)和「目的動機」(in‐order  motive),舒茲釋「原因動機」為「一個行為 者由於過去之經驗,因而導致他產生現在此一行為的動機。」可參舒茲(Schutz, Alfred, 1899‐1959) 

原著,盧嵐蘭譯:《舒茲論文集》(臺北:久大出版社,1992 年)第 1 冊,頁 91‐94。顏崑陽先生 的說法則可見氏著:〈「中文學門」的研究如何撰寫多年期計畫〉,《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 8 卷第 3 期(2007 年 7 月),頁 76‐8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統」論述碰撞之後,又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試律詩」會是中國文學在「抒情 傳統」之外的新鮮材料,抑或是萬變不離其宗地仍可回應或迴返於「抒情傳統」

的滔滔論述中,這是本文最原始的問題意識。 

由於「抒情傳統論述」和「試律詩」,二者是乍看來簡直風馬牛不相及的研 究範圍,而本論文的「原因動機」,又是希望透過閱讀這些實際存在於中國文學 史中,卻較少被「抒情傳統論述」所關注的文學類型,試圖剖析這些文學類型的 特色,並將它們與「抒情傳統」論述中某些核心議題進行探討與對話。因此以下 將試圖個別針對「抒情傳統」論述和「試律詩」的研究略作回顧,並進一步帶出 本研究為何選擇紀昀之「試律詩學」作為研究對象的「目的動機」6。 

一、 「抒情傳統」論述的反省與「抒情傳統」之外的可能 

本論文中所稱的「抒情傳統」論述,指的是中國古典文論界自六○年代以來 所漸興起,界定中國文學的基本特質是「抒情的精神」,建構中國文學的傳統是 一個「抒情傳統」的相關論述。7「抒情傳統」論述影響中國古典文論界甚鉅,

       

6  同樣來自舒茲對「目的動機」的說法。「目的動機」是行為者由於指向未來的某些目的,而導 致它產生現在此一行為的動機。本計畫鎖定紀昀的試律詩學為對象,目的在解答「原因動機」中,

因試律詩常被認為缺乏抒情傳統的主體情志特質而不受重視,而探討試律詩正好可以回答原因動 機中,拋出對「抒情傳統」的疑問。舒茲(Schutz, Alfred, 1899‐1959)著;盧嵐蘭譯:《舒茲論文 集》(臺北:久大出版,1992 年),冊 1,頁 91‐94。 

7  蕭馳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的〈導言〉中建構「中國抒情傳統」為定義為:「承陳(世 驤)、高(友工)的學術思路而來、自中國思想文化的大歷史脈絡,或比較文化的背景去對以抒 情詩為主體的中國文學藝術傳統(而非侷限於某篇作品)進行的具理論意義的探討。」參柯慶明、

蕭馳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 年),頁 6。但蕭馳自己在同篇 導言中也提到所謂的「中國抒情傳統」並不是嚴格意義的學派,因為「抒情傳統論述」之間並無 組織的聯繫,或者嚴格意義上的綱領,只是彼此間似乎有著相似的學術話語和關注。因此本文對

「抒情傳統論述」的定義也非封閉性的,只要是承陳、高以下的學術思路而來,傾向強調中國文 學的基本特質是一種「抒情的精神」的相關論述即屬之。 

年 11 月 22‐26 日)。相關資料亦可參見研習營網站Uhttp://ceiba.ntu.edu.tw/course/552bcc/index.htmH

(檢索日期:2008.10.15)而會中擔任講者的海內外學者,如孫康宜、蔡英俊、顏崑陽、陳國球等,

在 2004 年以後也分別發表相關論文,針對此一議題做了相關的討論。2009 年 4 月臺灣大學中文 系與政治大學「百年論學──中國古典文藝思潮研讀會」共同合作,舉辦了為期兩天的「『抒情 的文學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中邀集服務於臺灣、香港、新加坡、捷克、美國等地學術機構 的學者共同圍繞著「抒情傳統」論述進行理論的闡釋或反思,足見「抒情傳統」的論述已是當代 學術中的重要議題。此後《政大中文學報》第 10 期(2008.12)及《清華中文學報》第 3 期(2009.12)

分別以「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和「抒情美學專題」為專題發刊,亦為「抒情傳統」為古典文論

(representation)。」而内化/外觀與象意/代表正好是兩組正反相對的概念。參見高友工:《中

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年),頁 107‐108。 

11  蔡英俊先生的研究成果則大概可歸納為對「比興」和「言意」兩大議題的探索。在對比興的 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 年),頁 1‐32、頁 159‐207。 

13  張淑香以「詩可以怨」的理論作為抒情傳統的本體論,以為「怨」代表著中國文學傳統中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一章 緒論 - 9 -

統」論述提出頗為直接的挑戰,他指出「抒情傳統」是現代學者的「發明」,隱 然是一種「想像的自律」。15不論同不同意黃錦樹的觀點,黃錦樹在該文中對「抒 情傳統」誠然作了一番細緻的考察,也提醒了學界關於「抒情傳統」在文學研究 圈中扮演的重要角色。16 

「抒情傳統」論述在近年的文論界中,仍持續地開枝散葉,不斷生發出新的 論述能量,應用範圍也不再僅限於「抒情詩」,而逐漸延伸到小說、戲曲等其他 文類,而其適用範圍也由傳統古典文學進一步拓展到近現代文學。但即使「抒情 傳統」論述有各種各樣的變貌,其論述最終都指向了一個理論核心,即中國文學 中「情感本體」的發揚。「情感本體」在「抒情傳統論述」的理論建構中,被當 作是中國文學的本質,中國文學史可以被寫成一部「抒情的文學史」,甚至是中 國近代史的現代化歷程,以及啟蒙、革命等的相關話語,都可以被「抒情傳統」

所涵攝,形成一個「有情的歷史」。17 

「抒情傳統」的提法有其洞見,也有其不見。在這套論述還在逐漸凝聚力量 的早期,學者已經注意到「抒情傳統論述」有其遮蔽性,不能完全地涵蓋中國文 學的各種表現。部分學者先是試著從論述内部,為其提出新的觀察與論點,試圖 補充「抒情傳統」論述的完整性。如呂正惠提出「政治現實」的外緣因素也可能 影響「抒情傳統」的形成,補充了過往抒情傳統論述過於偏重文學研究「內緣」

因素的討論傾向。18或者如龔鵬程採用另立架構的方式,對「抒情傳統」進行討        

15  黃錦樹:〈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中外文學》第 34 卷第 2 期

(2005 年 7 月),頁 157‐186。 

16  陳國球,〈從律詩美典到中國文化史的抒情傳統──高友工「抒情美典論」初探〉《政大中文 學報》第 10 期(2008 年 12 月),頁 53‐90。陳國球,〈「抒情傳統論」以前──陳世驤早期文學 論初探〉,《淡江中文學報》第 18 期(2008 年 6 月),頁 225‐251。 

17  王德威:〈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的現代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33 期(2008 年 9 月),頁 77‐137。 

18  從陳世驤、高友工到蔡英俊與張淑香、蕭馳,雖然對各自從理論本體、文類演示中豐富「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論。他在〈論李商隱的櫻桃詩〉中,以李商隱假擬、代言,戲謔詩體的討論,企 圖對「抒情傳統」本身預設的討論範圍提出挑戰,直指「抒情傳統」應用上的侷 限。19在同書中的〈抒情傳統的辯證〉一文,他更直接對「抒情傳統」論述提出 反思,試圖利用比「抒情傳統」更廣闊的「文/道」框架來建構中國文學的傳統。

20‐ 

近五年來,「抒情傳統」在古典文論界乃至於近現代文學研究界中,都持續 產生廣大的影響。提出挑戰與質疑者有之,仍持續努力建構並拓展其論述範圍的 學者亦有之。如鄭毓瑜以〈詩大序〉的內容,對「抒情傳統」所做的反省與研究 即為一例。21鄭毓瑜感於以往「抒情傳統」論述幾乎都只以漢末、魏晉詩文為其        

情傳統」的論述,但他們所關注的都是文學傳統中比較內傾的因素,如生命的自覺,情志如何表 現等。呂正惠提出「政治現實」對「抒情傳統」影響的論點,是從外緣因素來重省「抒情傳統」

形成的原因。參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頁 1‐32。 

19  龔鵬程〈論李商隱的櫻桃詩〉提出了李商隱這系列詩作假擬、代言等戲劇化的寫作策略。這 挑戰了「抒情傳統」論述中以為應當「修辭立其誠」的假定,呈現文學亦有「為文造情」的情況,

也成為對「抒情傳統」論述前提的挑戰。參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

也成為對「抒情傳統」論述前提的挑戰。參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