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相關實證研究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取徑,以 PTT 的 CATCH 板的文本內容,理解觀察看板成員於跨地、跨時間 的交流內容,如何使失戀男性在難以表露情感的現實生活之外,得到來自四 面八方的「專業」支持;而此過程中,男性又如何看待網路的匿名作用?既 有匿名性作為保護傘,在處理私密議題時,參與者的現身與不現身的各自考 量為何?其應對與交流方式為何?

第四節 相關實證研究分析

愛情與親密關係雖在人類生活佔有重要地位,然學術研究起步甚晚。卓 紋君(2000)表示相關研究於西方心理學界不過四十餘年,國內仍在發展階 段,國內相關主題的首篇論文,為柯淑敏於 1994 年的研究《分手經驗的個 人意義──一種故事的觀點》,此後十餘年間,相關討論雖有多元成長,卻 泰半為諮商、心理、輔導領域成果,研究者關注愛情關係諸種現象與影響,

研究方法前期以量化為主,著重分析愛情元素和類型,至 2004 年,研究者 才逐漸轉以質化途徑關懷當事者的生命故事,然失戀議題則遲至 2003 年才 開始受到矚目,以男性為研究主體者相對稀少,更鮮有傳播角度的探問。

以「失戀」、「情傷」、「分手」為關鍵詞搜索國內碩博士論文,至 2011 年為止,得成果四十餘篇。量化研究如黃心怡(2010)、李昀真(2008)各 以高職生與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性格的當事者如何處理情傷事件;

然失戀經驗相當個人,以量化方式恐難深入探勘當事者的殊異經驗,若欲探 究個體挨度失戀之苦的過程裡,如何和他人互動以順利復原,亦討論個人生 命受到的影響等,則質化方法因觀照研究主體的特殊,能深入關懷當事者變 化歷程,故成為本研究更適宜的研究方式。

回顧相關成果──以失戀經驗為出發,且研究對象以男性為主,有邵懷 平(2004)《外島役男分手歷程之研究》,訪談探查服役中的 8 位男性,瞭解 他們面對分手事件時的心理狀態及應對方式。崔樹芸(2007)《義務役役男 愛情分手後復原機制》,探查男性倘若在當兵期間面臨失戀事件,個體如何 藉由社會支持力量進行自我調適,以返回正常的生活狀態,此研究以問卷(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性受訪者 343 位)結合訪談(受訪者 5 位)加以呈現。後如呂坤政(2008)

《因第三者介入之青年男性分手與復原》、楊珮君(2008)《男性分手經驗之 探究》、何蘊芳(2009)《男大學生初戀分手之復原力》,均以深度訪談形式,

研究不同年齡層的當事者在經歷失戀事件之後,其觀念與生活有何轉變,呈 現失戀男性的多元樣貌與複雜心理。

綜觀可知,目前相關研究主題多元,包含分手經驗、復原力、個人調適 歷程與因應之道,以質化途徑進行研究者,多以深度訪談瞭解當事者處事經 過,與他人互動過程如何轉化個人心境,雖使讀者更為瞭解失戀男性的困 境,然現有成果仍有其侷限,茲整理如下:

其一、過往對「失戀」、「分手」、「情感失落」的討論,研究者多半三者 視為同一,定義並無細緻區分,未明晰用語的結果,將侷限「失戀」二字指 涉範圍16,導致研究成果的分殊與數量落差,且未能確實考量感情關係的複 雜可能,我認為「失戀」二字必須採更廣義的認定,「情侶」以外的男女關 係同樣視為研究重點,可獲致更豐富的研究成果。

其二、現有研究顯示,研究者多採男女並重、或以女性為單一研究對象,

研究者雖肯認不同性別看待失戀事件的角度有所差異,但多數討論止於表 面,忽略社會文化型塑性別角色的影響力,無法突顯男性身處此種文化氛圍 的難處,從失戀男性研究(至今唯 5 篇)極少的現狀可見一斑,我認為男性 如何看待親密關係,箇中複雜需特別處理,若以女性視角強作解人,是忽略 社會文化加諸男性身上的枷鎖,忽略男性經驗之可貴。

其三、本研究關懷男性受限於社會文化,難在現實生活找到情緒出口的 困境,隨網路勃興,虛擬社群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不只成為個人抒發情緒的 管道,看板成員的經驗分享、資訊交流等社會支持力量,也成為失戀男性走 出創傷的重要關鍵。然至目前為止,「虛擬社群」、「社會支持」研究成果雖

16 未涵納「告白被拒」、「曖昧無果」等情況,見頁 16-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繁,卻少見討論虛擬社群的社會支持力量17,而主題與本研究最相關者,唯 陳勁宇(2008)《線上社群與失戀創傷復原之研究──PTT Broken-Heart 版為 例》一篇,研究失戀者與看板成員的互動方式與成果,但採用問卷形式,並 不能完整呈現看板樣貌,欲探討看板參與經驗對當事者的影響,成果難從數 據窺知,而田野的選擇亦應詳加考量(見頁 13-14),顯示現有研究之不足。

綜合上述,本研究回溯相關研究,發覺對失戀議題而言,虛擬社群的線 上社會支持面向未被充分討論,對當今網路社會而言,無疑是一大缺口;研 究對象方面,受到社會文化拘束的男性,其感情觀與事件本身亦有獨立討論 的必要,結合兩者論之,本研究欲以失戀男性的網路參與經驗為思考點,採 用質化途徑,由男性個人經驗出發,連結至虛擬社群的運作方式與特色,理 解失戀者的生命因看板而轉化的歷程。

17 劉亦蘭(2002)認為國內外對線上社會支持類型的實證研究大概近 8、9 年才展開,文 獻累積有限,台灣相關研究更少,十年之間成長幅度亦不大,2011 年以「線上社群」、「虛 擬社群」與「社會支持」三者為關鍵字搜尋全國碩博士論文網,結果僅 27 篇,研究對象為 線上遊戲玩家、單車社群或線上通訊軟體,期刊僅張惠蓉等(2008)使用內容分析法,研 究 PTT 之精神疾病與整形美容板。少見失戀議題為核心,探查虛擬社群如何給予當事者支 持力量者,顯見關注之必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