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與前作比較:以《原子小金剛》為例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前作比較

第二節 與前作比較:以《原子小金剛》為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進而從數據中掌握到個體的想法來完成獨立創作;當 AI 與人產生衝突時,雖認 為會因為科技上的權力關係導致對 AI 有不同程度的掌控權,然而 AI 作為一個科 技物,人類仍能掌握最基礎的控制權(開關),可以說作品中呈現的想像符擔性,

處於一個協商的立場。

第二節 與前作比較:以《原子小金剛》為例

為比較不同時空背景下的科幻創作中對於 AI 的不同想像,本研究選擇了《原 子小金剛》來作為比較對象。如第三章所述,日本的科幻創作相較於其他地方的 科幻作品一直以來有著更加樂觀、信任科技物的偏向,因此選擇了同為日本科幻,

作為經典代表以及具有較多先行文獻爬梳作品中象徵意義的《原子小金剛》來作 為比較對象。《原子小金剛》作為 1952 年開始連載至 1968 年結束的漫畫作品,

在人工智慧上的設定與【Carole & Tuesday】大不相同,從最基本的外觀面來看,

前者以人形設計,後者則是 AI 介面,這些顯而易見的不同也反映出了作者所想 表達的觀念,以及作品當時的社會背景,這裡將以「科技物」以及「人機關係」

兩個面向來進行比較與討論。

1. 小金剛作為科技物

在這裡將小金剛看作科技物時,所指涉的並非是作品呈現了一種將小金剛視 作科技物的立場,而是小金剛在作品中所展現出的功能與能力與作者想連結、表 達的意涵。根據植田康孝、木村真澄(2016)將小金剛與現代的人工智慧進行比 對,發現小金剛作為人工智慧所展現出來的能力,不同於【Carole & Tuesday】

或者是近年來的其他作品的人工智慧強調的是在問題分析、判斷、計算等面向,

由表 5-1 可以發現小金剛較多注重在身體面向的強化,這點從作品中他所具備的 七點能力也可以看出來:聽力、視力的強化、飛翔能力以及手部的機關槍等等(植 田康孝、木村真澄,2016);相對的,在「推論、預測」、「知識」類別的呈現都 比實際上的人工智慧來得薄弱。

對於人工智慧的了解有限,科幻創作的想像也受到了科技發展的限制(Council of Europe,無日期;FastCompany,2019)。

結合作品創作年代後,也會注意到日本機器人工業的發展背景在於「勞動力」

學習的技術,加上【Carole &Tuesday】有其將 AI 視作科技物的後設立場,以及 特別對藝術創作的關注,導致其在 AI 的設定上以「電腦介面」呈現為主並在功 機器人們產生了間接的控制(佐倉統,2003);相對的,【Carole & Tuesday】中

將 AI 的行為好壞歸因給製作者,在【Carole & Tuesday】中反倒加上了科技權力 的要素:也就是想像符擔性中使用者對科技的了解影響了使用者對科技物的想像 與知覺,進而影響使用方式的體現。可以說【Carole & Tuesday】在側重於使用 者本身的同時,亦考量了人們對人工智慧產生恐懼的原因,並以一種更貼近現實 的方式來還原了現實中人們對 AI 的不了解導致的恐懼,而不同於其他科幻作品 直接將這種未知、恐懼化為整部作品核心的人機衝突,這種部分混和了歐美科幻 中對於 AI 恐懼的描寫方式,可能也與【Carole & Tuesday】並非那麼傳統的日本 作品,當中亦有來自美國(Netfilx)的投資有關。

2. 原子小金剛中的人機關係

以及人與非人的差異(佐倉統,2003;松原仁,2003)。在《原子小金剛》中〈阿 爾卑斯山的決鬥〉(アルプスの決闘)這個片段中的經典情節,是小金剛要求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茶水博士改造自己,希望自己能有跟人類一樣的心。然而在這段劇情中最後卻以 捨棄掉改造的部分,回歸到改造前的小金剛收場,原因在於小金剛擁有跟人一樣 的心之後,不僅具備了審美能力等正向的改變,也擁有了人類會感到恐懼的負面 情緒,後者使小金剛不再能做為一個英雄(松原仁,2003、2004)。

在這個情節中,手塚治虫藉此來表現出了他所認為的人類本質在於人類獨有 的「審美」以及「情緒感受」。情緒感受不僅僅包含正面的喜悅、快樂,甚至是 負向的恐懼跟害怕都是人類才具備的特質,這一點與【Carole & Tuesday】中所 關注的本質十分相似,然而【Carole & Tuesday】因為側重的是在藝術創作上的 AI 表現,因此在關注「情緒」這項特質的時候,更多的是在乎情緒能不能被展 現、如何被展現。舉例而言,在【Carole & Tuesday】有作曲與歌手兩個方向的 討論,在歌手上雖然強調人類歌手具有情緒表現因而難以被取代,但在作曲上因 為能藉由技術面再現情緒表現,因而單就情緒表現而言,在作曲上 AI 完全具備 與人類等同的能力──也導致了最終敘事者以「傳達的意圖性」這個更具決定性 的因素來談論兩者的差異。

這點與松原仁(2003)在分析《原子小金剛》提出的論述十分相近:松原仁 以審美為例,認為機器人能判斷美醜與他真正了解美醜之間的差異,兩種情況就 結果而論並無區別,但如果這個情緒表現關乎到個人的感受而不是外在的結果,

那麼是不是真的具備情緒就成了一個重要的環節。此處他以「受虐」來說,受虐 的人是因為感受到了痛苦,如果只是外表展現出痛苦的樣子,卻沒有痛苦的感受,

那麼便不會稱為受虐,在這部分恰好也可以解釋了為甚麼在音樂創作上,【Carole

圖 5- 1 原子小金剛中造成破壞的機器人

資料來源:佐倉統(200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Tuesday】中對於 AI 之於作曲與歌手會有兩種相異的觀點──曲子中的情緒表 現藉由技術呈現,而歌手的情緒展現卻關乎「歌手」的感受。

松原仁(2003)所提出的觀點更能進一步的衍伸,機器人的情緒表現如果都 如同戲劇一般,是被演出的外在表現,又或者我們可以視作是對人類情緒反應的

「模仿」,那麼事實上並不具備內在感受的人工智慧是無法「同理」人類的情緒 感受的──在【Carole & Tuesday】中的 AI 扮演的是一個中介的角色,他收集了 歌手的情緒轉譯為歌曲,聽眾始終接收到的都是來自歌手的情緒,不必面對 AI 所展現的情緒究竟是「表現」或是「感受」的問題;然而在《原子小金剛》等作 品中,AI 行使的判斷、行為,很多都與人類的情緒反應有關,比如被賦予了「正 義」職責的小金剛,怎麼明白人類在甚麼時候需要幫助?或者人類所盼望的是怎 麼樣的正義?缺乏內在感受的小金剛,事實上不是藉由內在的倫理道德判斷去貫 徹「正義」,而是藉由某種外在灌輸的「行為準則」去行使,當御茶水博士改造 小金剛使他獲得與人類一樣的情緒感受,從內在體會到恐懼的小金剛反而無法行 使正義、成為英雄,這不僅從旁佐證了小金剛的行為規則並非來自於內在的同理,

也呼應了前一小節中《原子小金剛》裡的機器人善惡與製作者密切相關的論述。

然而,手塚治虫看似有意藉由〈阿爾卑斯山的決鬥〉點出人與 AI 的差異,

但撇除掉〈阿爾卑斯山的決鬥〉這個情節中特意針對人與 AI 差異的討論,就《原 子小金剛》中其他章節裡各個機器人角色所展現出來的樣貌,事實上也難以說明 這些機器人,包括了未被改造的小金剛,究竟與人的區別何在(松原仁,2003、

2004)?就連〈阿爾卑斯山的決鬥〉這個篇章中,小金剛在苦惱自己不具備審美

圖 5- 2 阿爾卑斯山的決鬥中小金剛的悲傷表現

資料來源:《原子小金剛》卷 3

主題,AI 在故事中就會時而偏向主體,時而偏向科技物,張茵惠(2013)也指 出,雖然《原子小金剛》確實是第一部談論人類與機器人關係的漫畫,但很多時 中仍會提到科技的隱患,只是多數被圓滿解決並將問題指向人類,如【Carole &

Tuesday】在談論音樂創作外也設計了一些日常情節呈現濫用 AI 機器人可能帶來 的問題、《原子小金剛》中有不少遵循了自己「誕生目的」因而進行破壞的機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足」正可以視作是人類與 AI 最大的不同,不僅包含了前述提及的恐懼、不安等 情感,也包含了人類身體的脆弱性──從日本民眾在戰後對於犧牲的恐懼到對小 金剛投射的希望,可以發現恐懼來自於人類身體、生命本身的脆弱,因而憧憬不 壞不死的機器人。在〈阿爾卑斯山的決鬥〉的敘事中,小金剛的英雄形象反而有 所破滅,因為它暗藏了一種小金剛能夠行使正義是基於無所恐懼的邏輯,與傳統 敘事學上英雄角色「犧牲自我」的設定並不相同(C. Vogler,2007/蔡鵑如譯,2011), 少了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奉獻精神。小金剛不死不壞的身體使得犧牲不再,

本身也不具備恐懼的感受,因而小金剛呈現的英雄角色與傳統的英雄角色不同,

缺少了犧牲與奉獻的精神;當他伸出援手的時候,動機也非來自於內心同理的感 受,而是被輸入的行為準則--而這些都是由於 AI 缺乏了內在情緒感受的緣故,

無論是犧牲奉獻或是同理心都並非單純模仿外在的「情緒表現」就能具備。雖然 手塚治虫利用《阿爾卑斯山的決鬥》來直接的展現了他所認為的人類的特殊之處,

但以「科學怪人情結」的角度去看那些使人類又期望又焦慮的 AI 特質之後,反 倒更能看清楚人類「不足」的可貴之處。

第三節 小結

在本章節中,以《原子小金剛》作為對照,比較了作為 1950、60 年代的作 品,與【Carole & Tuesday】在 AI 人工智慧的想像、人機關係,甚至敘事本身的 偏向等幾個層面中有何不同。最後發現,基於作品創作年代的差異,兩個作品也 展現了十分不一樣的風格。首先是在 AI 人工智慧的想像上,《原子小金剛》顯然 更加關注於在身體能力上的強化,而【Carole & Tuesday】則較多描述 AI 在藝術、

在本章節中,以《原子小金剛》作為對照,比較了作為 1950、60 年代的作 品,與【Carole & Tuesday】在 AI 人工智慧的想像、人機關係,甚至敘事本身的 偏向等幾個層面中有何不同。最後發現,基於作品創作年代的差異,兩個作品也 展現了十分不一樣的風格。首先是在 AI 人工智慧的想像上,《原子小金剛》顯然 更加關注於在身體能力上的強化,而【Carole & Tuesday】則較多描述 AI 在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