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過去我們認為人工智慧較難勝任需要與人連結以及涉及美感經驗的工作,也就是 服務性與創作性的工作(李開復,2017)。然而在科技發展之下,近年來已經陸 續有 AI 透過深度學習創造出各種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在創作者匿名的情況下難 以區別出是否為人類所為。不管是繪畫、作曲作詞、寫作等等,如 2018 年法國 AI Edmond de Belamy 創作出第一幅由 AI 自行完成的肖像畫並進入拍賣市場(動 腦雜誌,2018 年 8 月 27 日);而人工智慧微軟小冰在 2017 年中國節目【機智過 人】中也根據了節目提供的題目畫作成功創作出衍生歌曲(央視網,2017 年 11 月 24 日);日本 AI 創作的小說通過科幻小說獎項星新一賞初審等等(關鍵評論 網,2016 年 4 月 7 日)。

這些進展使得如今大眾對人工智慧的認知產生了顛覆,而人對於 AI 的想像 甚至對於藝術的認知也可能隨之變化:過去認為創造性的工作似乎與審美與情感 經驗脫不了干係,但經由人工智慧創作卻發現,兩者之間不一定能畫上等號。

第二節 研究動機

自人工智慧發展以來,就一直是大眾十分好奇並熱衷於想像的一項科技,許 多著名的科幻影劇、小說作品甚至是遊戲,都經常圍繞著人工智慧來進行發揮。

有趣的是,這些影視作品的內容,往往會成為現實科技進展的先導(李素杰,2014);

而科技進步帶來更多元的人工智慧樣貌,同時也引導影劇中的人工智慧以更多形 式展現,可以說是創作與現實的互文(許麗雪,2005;D. Lorenčík, M. Tarhaničová

& P. Sinčák,2013)。

以人工智慧為主題的影視作品,就其形體展現形式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 類是機器人,姑且不論其外觀的類型,但此類人工智慧皆具有實質的形體,能透 過自己的意志控制自身行動;第二類則是作為一個程序或者演算法存在,通常依 賴於電腦或其他電子設備存在(胡郁,2016)。第三種則是人類意識與人工智慧 的結合,這類作品通常強調人工智慧在客觀條件上勝於人類的部分,如:運算能

(otherness)。不同於【大都會】中的瑪麗亞,故事中名為 HAL9000 的人工智慧屬 於第二類的形體。在發現人類不相信自己的計算與判斷之後,脫離了人類的掌控

2011)。機器人以外,日本動漫作品中亦有從賽博龐克(Cyberpunk)角度去描繪人 工智慧,1995 年發布的【攻殼機動隊】是一部以生化人為故事核心的經典作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少有人工智慧對於人類產生敵意的情節。

而 2019 年,日本動畫公司 BONES 與音樂公司 Flying DOG 聯手打造了一部 雙方的週年紀念作品【Carole & Tuesday】,這是日本少見的以非機器人的形式描 繪 AI 與人類關係的作品,其故事即是在人類開始移居火星,而音樂全由 AI 創作 的背景之下開展。在這樣的時代,AI 已經成為了人類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從 器具類的鬧鐘、行李箱,到工作性質的生活管家、警衛、競選助手等等,故事中 隨處可見製作者對 AI 的想像與擔憂,但本作與過去的 AI 主題影視作品核心的差 異在於它的故事主軸:人類音樂作品與 AI 音樂作品的競爭,本作試圖透過 Carole

& Tuesday 這個音樂組合與女配角 Angela 的星路競爭中作出一個提問:AI 創作 與人類創作的差異何在?在本作的劇情中,雙方有數次的交手競爭,但始終不曾 明確的給出任何優劣判斷,留給了觀眾一定的想像和討論空間。

相較於往年的 AI 作品,雖然【Carole & Tuesday】的故事中處處可見 AI 的 作用,然而故事中的 AI 卻都是具備特定功能的人工智慧,與現今的科技發展更 為貼近。且相較於過往作品時常以直接性的衝突或者以感情層面作為敘事主軸,

【Carole & Tuesday】明顯採取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去描繪人工智慧與人類的關係,

即利用 AI 與創作之間的關聯,這是過去的影視作品中幾乎沒有關注的面向,也 許是因為過去人們傾向認為 AI 無法擁有審美也不會有人類的情感經驗,因而不 具備創作能力(李開復、王詠剛,2017),然而如前一節所述,實際上 AI 已經逐 漸在藝術領域取得進展,這一點正證實了,如【Carole & Tuesday】所描述的,

音樂作品主要由 AI 生產的狀況並非不可能發生,而這種對於 AI 的新詮釋更進一 步激發我的好奇,想要去探究本作文本中與過去的 AI 影視文本在詮釋上有何差 異?跟作品創作的社會背景、科技發展又有何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