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AI創作探討人機差異:以【Carole &Tuesday】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AI創作探討人機差異:以【Carole &Tuesday】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4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碩士學位論文. 政 :治 從 AI 創作探討人機差異 以【Carole 大 &Tuesday】. 立. ‧ 國. 學. 為例. The Exploration of Difference Between Human and Machine:. ‧. From AI Arts in “Carole & Tuesday”.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指導教授:王淑美 博士 研究生:蔡孟昀 撰. 中華民國 109 年 7 月 DOI:10.6814/NCCU202001259.

(2) 謝辭 這可以說是整篇論文中我最期待撰寫的部分了。不僅象徵著這個研究的完成, 也象徵著研究所的求學歷程即將告一段落,在此由衷的感謝幫助過我的每一個人。 我想我不太擅長用言語當面表達出心中滿滿的感謝,所以希望我能藉由這份謝辭, 以文字記錄下此時此刻的心情與謝意。 謝謝我的指導教授王淑美老師──在最開始發想論文題目的時候,我一直苦 思不出適合的主題,是老師考量了我的興趣從旁提點,這樣一個結合愛好的研究 題目才能誕生;研究過程中老師更是分享給我許多的文獻並給予我寶貴的意見,. 治 政 大 讓我在研究的迷途中找出道路,我才能做出如今的研究成果;謝謝劉慧雯老師跟 立. 林思平老師從不同的角度給出建議,讓我能發現自己研究中的盲點,完善這份碩. ‧ 國. 學. 士論文。此外也謝謝傳播所的助教們,有了助教們在行政手續上的幫助,我才能. ‧. 沒有後顧之憂的準備考試。謝謝十分忙碌的蔓蔓,願意抽空來幫忙我的計劃書口. y. sit. io. er. 的幫助!. Nat. 試與學位考試。還有更多更多的同學、學弟妹,恕我不一一詳述,謝謝你們給我. al. 除了學校的老師與同學們,我想我最需要感謝的是我堅實的後盾──家人。. n. iv n C 謝謝爸爸媽媽在求學路程上一路栽培,從小到大,我三番兩次轉換領域學習,都 hengchi U 能得到你們的理解與支持,就讀研究所以來,也從沒有真正的催促我畢業,讓我 以我的步調去走自己想要的路,我一直都覺得自己特別幸運,能成為你們的女兒。 謝謝哥哥,下班路上總會帶好吃的甜點回家,更規劃許多好玩的旅遊,一解我寫 論文的苦悶!也謝謝男友,儘管相隔兩地,卻是一直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支持、 陪伴我,為我加油打氣,緩解我每次 meeting 跟口試前的焦慮。 最後,謝謝自己,大膽地在碩士論文挑戰了過去期末論文從沒用過的理論跟 研究方法,你做到了! 2020/8/4 蔡孟昀. i DOI:10.6814/NCCU202001259.

(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ii DOI:10.6814/NCCU202001259.

(4) 摘要 人工智慧(AI)是目前最受到關注的科技,與人工智慧有關的應用已經深入進 各大領域,過去認為 AI 無法觸及藝術,也在近年陸續取得突破。而自 1950 年代 AI 開始發展以來,許多科幻作品紛紛以此為主題進行想像,這些想像依憑於現 實的科技發展,卻也深深影響了後續的科技發展方向。 本研究以科幻音樂動畫【Carole & Tuesday】為例,並以想像符擔性理論 (Imagined Affordance)作為切入點,透過 Labov 敘事分析框架,將創作者對於 AI 的想像,與使用者所知覺、想像的 AI 進行結合討論,在了解不同時空下科幻作. 治 政 大 品所討論的人機差異的不同之處以外,更期望透過對敘事的剖析,初探 AI 技術 立 更加進步之後,藝術價值可能出現的轉向與啟發。. ‧ 國. 學. 研究結果發現,儘管 AI 創作在技術性上與人類創作可能並駕齊驅甚至超越. ‧. 人類創作,但現今人類創作中所具備的缺陷,事實上也反映出來 AI 無法取代的. sit. y. Nat. 特質──「內在感受」與「傳達的意圖性」,這兩項特質不僅可能會成為未來藝. io. er. 術關注的方向,同時也是相較於 AI 人類獨有的特殊之處;在與經典科幻漫畫【原. al. 子小金剛】比對之下, 【Carole & Tuesday】作為現代科幻漫畫所想像的 AI,雖不. n. iv n C 同於過去作為主體被想像,但作為科技物與概念,他所呈現的複雜性仍是超越早 hengchi U 期作品,反映出了現代科技的發展,以及創作者更加多元的想像。. 關鍵字:想像符擔性、新靈光、人機差異、意圖性、內在感受. iii DOI:10.6814/NCCU202001259.

(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iv DOI:10.6814/NCCU202001259.

(6) Abstrac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is currently the most concerned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related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ve penetrated into various fields. In the past, it was believed that AI could not be applied to art, and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 in recent years.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AI in the 1950s, a lot of science fiction have imagined with AI. These imaginations rely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t they have also deeply affected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research takes science fiction music animation Carole & Tuesday as an. 政 治 大 narrative analysis framework, 立the creator’s imagination of AI is combined with the example, and uses Imagined Affordance as the entry point. Through the Labov. ‧ 國. 學. user’s perception and imagination to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umans and machines discussed in sci-fi works under different time and space. Besides,. ‧.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s, this research would like to explore possible changes and inspirations of artistic value after AI technology is more advanced.. Nat. sit. 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found that although AI creation may be equal to or even. er. io. surpassing human creation technically, the shortcomings in human creation today also Feeling" and a l that AI cannot replace—"Inner v i n may not only become the "Communication intentionality",C these characteristics U h etwo ngchi focus of art in future, but also unique to humans. the. characteristics. n. reflect.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lassic science fiction comic Astro Boy, Carole & Tuesday as modern science fiction anime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that imagined AI as the subject, but as a technological object and concept. However, the complexity of the imagine about AI is still beyond the early works, refl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and the more diverse imagination of the creator.. Keywords: Imagined Affordance, New Aura, Man-machine Difference, Inner Feeling, Intentionality. v DOI:10.6814/NCCU202001259.

(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vi DOI:10.6814/NCCU202001259.

(8) 目錄 謝辭 ................................................................................................................... i 摘要 ................................................................................................................. iii Abstract ............................................................................................................. v 目錄......................................................................................................................vii 表目錄 ............................................................................................................. ix 圖目錄 .............................................................................................................. x 第一章. 緒論 ............................................................................................... 1. 政 治 大 研究動機.................................................................................... 4 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 國. 第二章. 研究目的.................................................................................... 7. 學. 第三節. 文獻探討 ...................................................................................... 11 科幻作品與人工智慧 ............................................................... 11. ‧. 第一節. 從人機關係到價值反思 .......................................................... 19. 第三節. AI 應用、創作與藝術價值 .................................................... 25. 第四節. sit. er. al. iv n C h e n.............................................................. 靈光概念的再思考 30 gchi U 現行 AI 於藝術領域的應用 ................................................. 26. n. 二、. io. 一、. y. Nat. 第二節. 想像符擔性 .............................................................................. 36. 一、. 符擔性理論 .......................................................................... 36. 二、. 想像符擔性與偏好解讀....................................................... 39. 第五節 第三章. 研究問題.................................................................................. 42 研究方法與設計 .......................................................................... 45. 第一節. 研究對象.................................................................................. 45. 一、. 研究文本的選擇 .................................................................. 45. 二、. 日本式的科幻詮釋 .............................................................. 47. vii DOI:10.6814/NCCU202001259.

(9) 第二節. 研究方法.................................................................................. 54. 第三節. 研究設計.................................................................................. 55. 第四章. 研究發現:想像符擔性與人機差異 ........................................... 61. 第一節. 故事概要.................................................................................. 61. 第二節. 敘事分析:主角與對手的競爭 ............................................... 66. 第三節. 敘事分析:奇蹟的七分鐘....................................................... 77. 第四節. 小結 ......................................................................................... 86.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前作比較 .............................................................. 91. 第一節. 【Carole & Tuesday】中的人機關係 ...................................... 92. 第二節. 與前作比較:以《原子小金剛》為例 ................................... 98. 第三節. 小結 ........................................................................................106. 研究結果討論 ......................................................................... 111 研究貢獻................................................................................. 115. y. Nat. io. sit. 研究限制與建議 ..................................................................... 117. er. 第三節. ‧ 國. 第二節. 結論 ............................................................................................ 111. ‧. 第一節. 學. 第六章. 立. 政 治 大. 參考文獻........................................................................................................ 119. n. al. Ch. i Un. v. 中文文獻 ................................................................................................ 119. engchi. 英/日文文獻 ...........................................................................................127. viii DOI:10.6814/NCCU202001259.

(10) 表目錄 表 2- 1 人工智慧外觀分類表 ................................................................. 19 表 2- 2 科幻作品中人與人工智慧人機關係類型表 .............................. 21 表 3- 1 人工智慧外觀分類表(加入日本分類) .................................. 48 表 4- 1 【Carole & Tuesday】全集列表 ................................................ 62 表 5- 1 現實人工智慧與科幻作品比較 .................................................10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ix DOI:10.6814/NCCU202001259.

(11) 圖目錄 圖 1- 1 AI 發展歷程 ...................................................................................1 圖 2- 1 科技與藝術影響迴圈 ................................................................... 11 圖 2- 2 大都會中的機器人瑪麗亞 ........................................................... 13 圖 2- 3 機器人與人工智慧關聯性概念圖................................................ 14 圖 2- 4 恐怖谷理論概念圖 ....................................................................... 16 圖 2- 5 下一個布林蘭 .............................................................................. 28 圖 2- 6 微軟小冰創作曲目【桃花夢】根據圖 ........................................ 30. 治 政 大 圖 2- 7 符擔性的製碼/解碼概念圖 .......................................................... 40 立 圖 3- 1 Carole & Tuesday 宣傳圖 ............................................................ 47. ‧ 國. 學. 圖 3- 2 Labov 敘事架構概念圖 ............................................................... 56. ‧. 圖 3- 3 Chatman 敘事架構簡易概念圖 ................................................... 57. sit. y. Nat. 圖 3- 4 研究設計及流程圖 ...................................................................... 59. io. er. 圖 4- 1 【Carole & Tuesday】敘事結構圖 ............................................. 65. al. 圖 4- 2 Tao 使用的 AI 面板 ..................................................................... 66. n. iv n C 圖 4- 3 Angela 進行發聲訓練.................................................................. 66 hengchi U 圖 4- 4 Angela 初見 AI 複製體 ............................................................... 68 圖 4- 5 Angela 被要求向 AI 學習............................................................ 68 圖 4- 6 Carole & Tuesday 表演後評審反應(1) ........................................ 71 圖 4- 7 Carole & Tuesday 表演後評審反應(2) ........................................ 71 圖 4- 8 Angela 表演後評審反應(1) ......................................................... 72 圖 4- 9 Angela 表演後評審反應(2) ......................................................... 72 圖 4- 10 Carole & Tuesday 錄製單曲 ...................................................... 74 圖 4- 11 Tuesday 在外打工...................................................................... 74. x DOI:10.6814/NCCU202001259.

(12) 圖 4- 12 Tuesday 洗衣服遭騷擾 .............................................................. 74 圖 4- 13 Angela 音樂祭的華麗特效 ........................................................ 75 圖 4- 14 Carole & Tuesday 音樂祭表演 .................................................. 75 圖 4- 15 Carole &Tuesday 受到鼓勵(1)................................................... 78 圖 4- 16 Carole & Tuesday 受到鼓勵(2) .................................................. 78 圖 4- 17 Angela 臥病在床,自暴自棄 .................................................... 80 圖 4- 18 Carole & Tuesday 教堂錄音 ...................................................... 81 圖 4- 19 主角苦思作詞內容 .................................................................... 82 圖 4- 20 Crystal 不滿意樂曲 ................................................................... 82. 政 治 大. 圖 4- 21 Angela 表演觀眾情緒變化前 .................................................... 83. 立. 圖 4- 22 Angela 表演觀眾情緒變化後 .................................................... 83. ‧ 國. 學. 圖 4- 23 Roddy 操控 AI 參與 .................................................................. 85. ‧. 圖 4- 24 奇蹟的七分鐘大合唱 ............................................................... 85 圖 5- 1 原子小金剛中造成破壞的機器人.............................................103. y. Nat. n. al. er. io. sit. 圖 5- 2 阿爾卑斯山的決鬥中小金剛的悲傷表現 .................................104. Ch. engchi. i Un. v. xi DOI:10.6814/NCCU202001259.

(1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xii DOI:10.6814/NCCU202001259.

(14)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現在各行各業所重視的新科技,幾乎 所有領域都可以與 AI 結合迸發出新火花,就連日常生活中瀏覽網頁、使用手機 的行為,也不乏人工智慧在其中作用,但具體而言,人工智慧究竟是甚麼?在研 究者的認識中,人工智慧是一種科技物,可能是一種輔助特定行為的手段或者程. 政 治 大 現出來的智慧」 (曲建仲,2019) 立 。然而,具體而言科技到底能展現甚麼樣的功能 序。而以學界的觀點來看,人工智慧所指涉的是「由人工製造的機器或科技所展. ‧ 國. 學. 才被足以被稱為人工智慧?這個定義在學界一直沒有定論,但大抵上來說,學界 提出的幾個定義,都是與人類經過比較:當科技物能像人類一樣行為、思考或具. ‧. 有學習能力,乃至要能夠感知環境、蒐集資訊做出最佳判斷,才會被視作人工智. y. 圖 1- 1 AI 發展歷程. n. al. er. io. sit. Nat. 慧(李開復、王詠剛,2017)。. Ch. engchi. i Un. v. 資料來源:第一金投信(2019 年 1 月 24 日). 在人工智慧的發展歷程中,一共有三次的熱潮,分別發生於 1950、1980、 2010 年代,有趣的是三次熱潮中都各發生了人機的棋類遊戲對戰,這三次對戰 1 DOI:10.6814/NCCU202001259.

(15) 所引發的輿論,恰可被視作大眾對人工智慧想像的縮影,包括對人工智慧產生的 期待,以及認為人類可能不如人工智慧的擔憂,但隨著人類認定擁有「智慧」的 門檻提高,驚懼與熱情也會隨之消退,就形成了一波波的浪潮(李開復、王詠剛, 2017)。實際上引發熱潮起落的原因不僅止於人機對戰形成的輿論,學界與業界 的開發過程才是真正主導熱潮的因素。 第一次浪潮發生在 1950 年代,可以將 Alan Turing 提出的圖靈測試視作第一 次浪潮的開始。圖靈測試簡單而言,就是讓測試者與機器透過電腦進行對話,若 是測試者無法判斷與自己對話的究竟是人還是機器,這個機器就通過了圖靈測試 (熊葦藝,2018;李開復、王詠剛,2017)。圖靈測試可以說是將人工智慧的定. 政 治 大. 義建立在了人類的心理認知上,更接近後來所說的「強人工智慧」,所謂強人工. 立. 智慧,即 John Searle(1980)根據人工智慧所具備的能力進行的分類,強人工智. ‧ 國. 學. 慧有跟人類相同的智慧與思考能力,弱人工智慧則是指專精或應用於特定領域的. ‧. 人工智慧。雖然圖靈測試只是 Turing 當時的一個假想,但隨後的科技發展卻真 的發展出能與人進行簡單而有限對話的機器,也開始能進行一些簡單的遊戲或解. y. Nat. er. io. sit. 決特定的問題,其中包括了 1962 年電腦程式在西洋跳棋上戰勝人類玩家(李開 復、王詠剛,2017)。而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一詞也正是在 1956 年達特茅斯的. n. al. Ch. i Un. v. 研討會中,由 John McCarthy 提出。然而最終還是因為功能有限、效率不高,機. engchi. 器本身的效能低落等原因,導致許多研發專案撤銷資金投入,到了 1970 年代末 期,熱潮也就此減退(熊葦藝,2018;曲建仲,2019)。 第二次人工智慧浪潮自 1980 年代開始,由於機器學習技術的出現,使得人 工智慧技術有所突破。當時主要是透過人類將資料分門別類餵給電腦,讓電腦對 應著資料庫中的關鍵字去回應問題(曲建仲,2019)。靠著這項技術,人工智慧 深藍在 1997 年的西洋棋比賽中打敗了世界棋王,然而機器學習最後還是無法在 人工智慧開發上取得進一步的成果,原因在於人類不可能無止盡的投餵資料給電 腦,在建置資料庫進行標籤分類時,也可能出現錯誤,或者某些知識無法輕易的 被分類,因此這項技術發展到 1990 年代後又逐漸的不受重視(熊葦藝,2018)。 2 DOI:10.6814/NCCU202001259.

(16) 第三次熱潮的出現要歸功於大數據以及深度學習技術的發展,而大數據的出 現又歸功於硬體技術的進步:技術成本下降、資料存儲量提高,都成了推進人工 智慧發展的因素(李開復、王詠剛,2017;曲建仲,2019)。而深度學習則是如 今人工智慧技術的核心,如果說過去的機器學習是由人類引導機器如何去學習知 識,深度學習則像是人類只提供大量的資料給機器,讓機器自己從大量的資料中 找到規則、建立模型。以引發輿論譁然的 2016 年圍棋人機大戰為例,Alpha Go 使用的正是深度學習技術,圍棋相較於西洋棋,棋局具備更多的可能性,不可能 像當初深藍靠著純粹計算勝率來對弈;在 Alpha Go 落子的過程中,必須經過反 覆評估對方落子、以及自己落子後可能的局勢發展來獲得最佳選擇(尹相志,2016. 政 治 大. 年 3 月 14 日) 。正因為這些決策與評估過程需要大量的資料與數據,大數據的出. 立. 現對於現今的人工智慧發展有絕對的必要性,而目前尚未看出支撐人工智慧發展. ‧ 國. 學. 的技術有何缺陷,也就是說,這第三次的熱潮短時間內不可能冷卻,人工智慧無. ‧. 疑是當今的科技趨勢(曲建仲,2019)。. 這三次熱潮的起落,除了反映出科技的突破以外,更反映出了人們對人工智. y. Nat. er. io. sit. 慧的期待在科技進步之際也在不斷更新,早期我們可能認為完成大量數據的分析 與計算就能被稱作人工智慧,而如今卻已經將其視作電腦普遍的功能,而不會稱. n. al. Ch. i Un. v. 其為人工智慧。這個定義變動源於科技的進步使我們對於人工智慧應該能完成的. engchi. 行動有了更高的期許,而以目前的進展而言,被稱作人工智慧的科技應該都要能 完成複合性的行為。舉例來說,前述 Alpha Go 進行圍棋比賽,圍棋不同於過去 曾經進行人機競賽的西洋棋,可以藉由記憶所有可能性來達成勝局,而是需要對 於局勢的評估,過程中需要經過當前棋局、對方落子、自己落子的多層考量,因 而會被認定為人工智慧;又或者語音助理 Siri,需要根據使用者的提問進行回覆, 當中包含了理解語言與回應的過程,因此往往也被視作人工智慧;但是若是單純 對於大量數據的計算分析,而缺少了決策的能力,現今往往以大數據稱之,而不 會稱其為人工智慧。 而在第三次的熱潮之中,令我額外關注的是人工智慧在藝術創作上的發展, 3 DOI:10.6814/NCCU202001259.

(17) 過去我們認為人工智慧較難勝任需要與人連結以及涉及美感經驗的工作,也就是 服務性與創作性的工作(李開復,2017)。然而在科技發展之下,近年來已經陸 續有 AI 透過深度學習創造出各種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在創作者匿名的情況下難 以區別出是否為人類所為。不管是繪畫、作曲作詞、寫作等等,如 2018 年法國 AI Edmond de Belamy 創作出第一幅由 AI 自行完成的肖像畫並進入拍賣市場(動 腦雜誌,2018 年 8 月 27 日);而人工智慧微軟小冰在 2017 年中國節目【機智過 人】中也根據了節目提供的題目畫作成功創作出衍生歌曲(央視網,2017 年 11 月 24 日);日本 AI 創作的小說通過科幻小說獎項星新一賞初審等等(關鍵評論 網,2016 年 4 月 7 日)。. 政 治 大. 這些進展使得如今大眾對人工智慧的認知產生了顛覆,而人對於 AI 的想像. 立. 甚至對於藝術的認知也可能隨之變化:過去認為創造性的工作似乎與審美與情感. ‧ 國. 學. 經驗脫不了干係,但經由人工智慧創作卻發現,兩者之間不一定能畫上等號。. ‧. 第二節. 研究動機. sit. y. Nat. io. er. 自人工智慧發展以來,就一直是大眾十分好奇並熱衷於想像的一項科技,許 多著名的科幻影劇、小說作品甚至是遊戲,都經常圍繞著人工智慧來進行發揮。. al. n. iv n C 有趣的是,這些影視作品的內容,往往會成為現實科技進展的先導 (李素杰,2014); hengchi U 而科技進步帶來更多元的人工智慧樣貌,同時也引導影劇中的人工智慧以更多形 式展現,可以說是創作與現實的互文(許麗雪,2005;D. Lorenčík, M. Tarhaničová & P. Sinčák,2013)。 以人工智慧為主題的影視作品,就其形體展現形式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 類是機器人,姑且不論其外觀的類型,但此類人工智慧皆具有實質的形體,能透 過自己的意志控制自身行動;第二類則是作為一個程序或者演算法存在,通常依 賴於電腦或其他電子設備存在(胡郁,2016)。第三種則是人類意識與人工智慧 的結合,這類作品通常強調人工智慧在客觀條件上勝於人類的部分,如:運算能. 4 DOI:10.6814/NCCU202001259.

(18) 力、分析能力、甚至身體能力等等,但主導行為的意識則是透過人類意識的轉移 或移植。 影視作品中,最早具備人工智慧形象的是 1927 年的德國電影【大都會】 ,當 中的機器人瑪麗亞的造型是人工智慧電影中的經典,也成了往後的人工智慧影劇 重要的參考形象(胡郁,2016;秦喜清,2016)。此後雖仍有類似的作品誕生, 但當中對人工智慧的想像並未有所突破。 直到 1968 年的【2001:太空漫遊】 ,AI 在劇情中所展現的細節才更加細緻, 許麗雪(2005)認為此時期開始的科幻電影,人工智慧呈現的方式更近乎「異類」 (otherness)。不同於【大都會】中的瑪麗亞,故事中名為 HAL9000 的人工智慧屬. 政 治 大. 於第二類的形體。在發現人類不相信自己的計算與判斷之後,脫離了人類的掌控. 立. 並試圖殺害人類,這個劇情的設計不僅將人工智慧與人類可能有的矛盾攤到檯面. ‧ 國. 學. 之上,更展現了創作者對人工智慧具備思考、行動與判斷的想像, 【2001 太空漫. ‧. 遊】也因此成為所有人工智慧電影的典範(科技報橘,2018 年 5 月 3 日) ,近來 更有不少科幻電影向它致敬,包括【瓦力】、【星際大戰】等等。. y. Nat. er. io. sit. 自此之後,人工智慧與人的差異、矛盾與衝突就越來越常在電影中被呈現, 而電影中的人工智慧也在外觀與智能兩個層面上越來越向人類靠攏。在外觀部分,. n. al. Ch. i Un. v. 秦喜清(2016)認為「肉身化」的過程從 80 年代開始發生,如 1982 年的【銀翼. engchi. 殺手】中 Nexus6 以複製人的形象呈現;而 1987 年的【機器戰警】是人與機械的 融合,乃至後來的【A.I.人工智慧】、【人造意識】等作品,裡面的人工智慧在外 觀上都更加貼近人形。 但相較於肉身化的進展,後續電影中 AI 所展現的智能更加令人驚艷,2004 年上映的【機械公敵】,改編自 Isaac Asimov 的科幻小說,當中提出了著名的機 器人三大定律,並在往後的許多作品中都以此為前提進行創作,也成為了現今技 術發展下,機械倫理學的基礎(許樂,2016): 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第二法則:除非違背第一法則,否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命令 5 DOI:10.6814/NCCU202001259.

(19) 第三法則:除非違背第一或第二法則,否則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然而三大法則中有太多可被解釋的空間,包括【機械公敵】的劇情當中, AI 也以防止人類受到傷害為前提,反而對人類造成了危害,但這正說明了電影 敘事中,人工智慧的智能與思考不斷在提升,甚至能夠利用法則中的邏輯謬誤。 然而這些對於人工智慧的想像,多半建立在認定人工智慧為「強人工智慧」的前 提之下。近年以來,也出現不少劇集重新聚焦在比較貼近現實發展的弱人工智慧, 更強調人使用、依賴科技產生的後果,如【黑鏡】、【疑犯追蹤】。 除了智能以外,情感面的展現也是近年來的科幻電影經常探討的面向:如 【A.I.人工智慧】探討機器人小男孩對親情的渴求、 【雲端情人】是人與人工智慧. 政 治 大. 的戀愛關係, 【銀翼殺手】展現了複製人對生命的熱愛。若說前述的 AI 電影作品. 立. 中是透過 AI 智能的展現,暴露了 AI 與人類之間可能的衝突;那麼描述 AI 感情. ‧ 國. 學. 的電影,則是在思考在機器人擁有感情之後,與人類的差異何在,人類又應當如. ‧. 何對待人工智慧的倫理關係。. 不同於歐美多以影劇的方式呈現對人工智慧的想像,日本更常以動漫的方式. y. Nat. er. io. sit. 創作人工智慧相關的作品,且絕大多數人工智慧都被以機器人的形象呈現,但又 不全然能歸入前述型態分類中的第一類,因為在日本的機器人作品中,機器人可. n. al. Ch. i Un. v. 以被區分為兩種,第一種為自律型,也就是機器人能夠自己行動,對應了前述的. engchi. 第一類;第二種為操縱型,必須要有駕駛者進入機艙操作,當中的人工智慧則是 依附在機器人的電子系統裡作為助手存在,可對應到前述的第二類(西山禎泰, 2011)。機器人以外,日本動漫作品中亦有從賽博龐克(Cyberpunk)角度去描繪人 工智慧,1995 年發布的【攻殼機動隊】是一部以生化人為故事核心的經典作品, 但人工智慧作為生化人的「鏡像」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較歐美影劇中對人工智慧經常充滿不安與憂慮,將人工智慧視作人類的對 立面,日本作品中的人工智慧則相對友善,經常作為人類的朋友,乃至救星、英 雄般的角色存在(植田康孝、菊池魁士,2016) ,不論是【攻殼機動隊】 、或者手 塚治虫的經典作品【原子小金剛】、藤子不二雄的【哆啦 A 夢】,都可以發現很 6 DOI:10.6814/NCCU202001259.

(20) 少有人工智慧對於人類產生敵意的情節。 而 2019 年,日本動畫公司 BONES 與音樂公司 Flying DOG 聯手打造了一部 雙方的週年紀念作品【Carole & Tuesday】 ,這是日本少見的以非機器人的形式描 繪 AI 與人類關係的作品,其故事即是在人類開始移居火星,而音樂全由 AI 創作 的背景之下開展。在這樣的時代,AI 已經成為了人類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從 器具類的鬧鐘、行李箱,到工作性質的生活管家、警衛、競選助手等等,故事中 隨處可見製作者對 AI 的想像與擔憂,但本作與過去的 AI 主題影視作品核心的差 異在於它的故事主軸:人類音樂作品與 AI 音樂作品的競爭,本作試圖透過 Carole & Tuesday 這個音樂組合與女配角 Angela 的星路競爭中作出一個提問:AI 創作. 政 治 大. 與人類創作的差異何在?在本作的劇情中,雙方有數次的交手競爭,但始終不曾. 立. 明確的給出任何優劣判斷,留給了觀眾一定的想像和討論空間。. ‧ 國. 學. 相較於往年的 AI 作品,雖然【Carole & Tuesday】的故事中處處可見 AI 的. ‧. 作用,然而故事中的 AI 卻都是具備特定功能的人工智慧,與現今的科技發展更 為貼近。且相較於過往作品時常以直接性的衝突或者以感情層面作為敘事主軸,. y. Nat. er. io. sit. 【Carole & Tuesday】明顯採取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去描繪人工智慧與人類的關係, 即利用 AI 與創作之間的關聯,這是過去的影視作品中幾乎沒有關注的面向,也. n. al. Ch. i Un. v. 許是因為過去人們傾向認為 AI 無法擁有審美也不會有人類的情感經驗,因而不. engchi. 具備創作能力(李開復、王詠剛,2017) ,然而如前一節所述,實際上 AI 已經逐 漸在藝術領域取得進展,這一點正證實了,如【Carole & Tuesday】所描述的, 音樂作品主要由 AI 生產的狀況並非不可能發生,而這種對於 AI 的新詮釋更進一 步激發我的好奇,想要去探究本作文本中與過去的 AI 影視文本在詮釋上有何差 異?跟作品創作的社會背景、科技發展又有何關聯?. 第三節. 研究目的. 綜上所述,如今人工智慧的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了趨勢,也漸漸融入了日常生. 7 DOI:10.6814/NCCU202001259.

(21) 活當中,然而科幻作品中對於 AI 的想像在與科技相互關聯的同時,卻也與現實 科技具有相當大的落差:也就是無論是以悲觀或樂觀的角度解釋人與 AI 的關係, 人工智慧在科幻作品中經常被視作有思想、可以採取行動的主體,這是科幻創作 基於對現實科技發展進一步的想像,但換個角度看,這種將 AI 視為主體而非科 技物的設定卻是脫離了現今科技能涵蓋解釋的合理範圍,這也使得科幻中的 AI 難以以現行的科技去歸類並看待,同時也很難將現行的人機關係理論應用於其中。 有鑑於此,本研究試圖應用「想像符擔性」(Imagined Affordance)理論來分析之。 Nagy & Neff(2015)提出的想像符擔性,延伸於常見於人機關係研究中的 符擔性理論(Affordance Theory1)。這個概念由 Gibson 提出,並由 Norman 進一步. 政 治 大. 納入人機關係的討論中。符擔性強調的是外在環境跟個體感知之間的協調,用於. 立. 傳播科技中,即個體如何感知並理解科技物的功能,也就是說科技物的功能是產. ‧ 國. 學. 生在科技物與人的連結之中,因此應是能囊括科技物物質性以及個體心理兩方的. ‧. 理論(Benjamin D. Nye & Barry G. Silverman,2012)。. 然而 Nagy & Neff(2015)認為,在傳播研究中所使用的符擔性角度,實際. y. Nat. er. io. sit. 上卻經常忽略了人們的感知,反而多以科技的角度進行探討;甚至認為單憑感知 並不足以詮釋在科技持續發展下產生的新人機關係,因此兩人提出了「想像符擔. n. al. Ch. i Un. v. 性」,指出人機關係並不只是人如何理解科技物應該怎麼被使用,或者設計者認. engchi. 為科技物能做甚麼,更應該是人們怎麼想像科技物的作用,這些期望與想像影響 了人使用科技物的方式。後續 Shaw(2017)重新用 Hall 的編碼/解碼理論 (Encoding/Decoding)去詮釋 Nagy & Neff 論述的「想像符擔性」 ,在編碼解碼的角 度中,科技物即是文本,解碼者從觀眾變成了使用者,而編碼者從創作者成了設 計者,有關想像符擔性的詳細概念可見第二章第五節。 使用「想像符擔性」的意義,在於將科幻影視作品中那些不合現實的設定以. 1. Affordance 一詞在中文中並沒有統一的翻譯方式,常用的翻譯包括符擔性、可供性、示能、. 預設用途、承擔特質等等,在本篇研究中一律使用符擔性表示 8 DOI:10.6814/NCCU202001259.

(22) 使用者的想像解釋之,同時也是將本研究的後設立場清楚點出:將 AI 作為一種 「科技物」去檢視。而這也正是本研究選擇【Carole & Tuesday】作為研究文本 的原因之一。 【Carole & Tuesday】因其故事背景與設定,以及播映時間都更符合 研究需求與立場。因此,本篇研究中將會援引想像符擔性與編碼/解碼作為理論 框架,以【Carole & Tuesday】為核心,並與過去發表的科幻影視作品進行比較, 從文本中展現的 AI 形象,探問創作者如何從【Carole & Tuesday】的情節中展現 其對科技物的想像?而【Carole & Tuesday】作為 2019 年播映的作品,與過去的 作品有何差異?文本中的 AI 又是怎麼與現實的科技產生連結?.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9 DOI:10.6814/NCCU202001259.

(2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10 DOI:10.6814/NCCU202001259.

(24) 第二章 第一節. 文獻探討. 科幻作品與人工智慧. 所謂科幻(Science Fiction, Sci-fi),最早由 Hugo Gernsback 在其創辦的雜誌中 提出,廣泛而言包含了所有具備幻想與科學要素的作品,一般以現有的科學知識 或現象為基礎,描繪並架構出新的科學想像,由於是幻想性的作品,經常以「未 來」作為故事舞台(張暐欣,2014;王冠婷,2016;胡郁,2016);但若以嚴厲. 政 治 大 式實現,才會被科幻迷視為「正統」 立 ,這也正是絕大多數科幻作品遭到詬病之處: 的標準審視之,吳文龍(2006)指出一部科幻作品中,幻想的情節必須由科學方. ‧ 國. 學. 幻想難以以現存的科學理論解釋。然而,科幻作品確有其教育與研究上的必要性, 科幻透過幻想激起大眾對科學的興趣,也藉此激發了研究者的靈感(M. Michael. ‧. & S. Carter,2001) 。D. Lorenčík, M. Tarhaničová & P. Sinčák(2013)對照了科幻. sit. y. Nat. 電影中出現的科學元素,並與現實生活中的科學發展相互對照,指出科學發明與. al. iv n C圖h2- 1 科技與藝術影響迴圈 engchi U. 圈以「互文性」來詮釋(許麗雪,2005)。. n. er. io. 科幻題材之間存在一個相互刺激並化為現實的迴圈;在其他研究中,則把這個迴. 資料來源:D. Lorenčík, M. Tarhaničová & P. Sinčák(2013). 雖然科幻一詞到 1926 年才被正式提出,然而提到科幻小說乃至整體科幻類 型作品的起源,一般都以瑪莉.雪萊(Mary W. Shelley)於 1818 年創作的《科學怪 人》(Frankenstein)作為代表。以廣義的角度論,其實《科學怪人》並非第一部具. 11 DOI:10.6814/NCCU202001259.

(25) 有科幻情節的作品,早在 17 世紀就有描述宇宙旅行等科幻情節的作品,然而若 以狹義方式論,以科學方式詮釋幻想情節的,則確實是《科學怪人》開創先河(吳 岩,1991;張暐欣,2014;王冠婷,2016)。 回顧《科學怪人》中的故事情節,即便當時的社會背景才只是第一次工業革 命的開始,離人工智慧概念的出現尚有一段距離,但在《科學怪人》中卻已出現 了與人工智慧相似的人造生命概念。瑪莉.雪萊最終給予人造生命一事一個毀滅 性的結局,並以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的故事來發人省思(吳岩,1991;黃鈺婷, 2009) 。 《科學怪人》中這種批判性的寫作方式,也成了後來科幻作品中的傳統, 甚至可以說是科幻作品必須具備的內容(吳文龍,2006;張暐欣,2014)。. 政 治 大. 然而《科學怪人》雖作為科幻作品的經典之作,但故事中乘載中心思想的主. 立. 體、帶來禍害的異類雖以科學方法產生,本質上仍是從人體拼湊出的怪物,而首. ‧ 國. 學. 先將這種人造生命轉而以科技形式展現的應是 1927 年的科幻電影【大都會】中. ‧. 的機器人瑪麗亞,他也是最早的人工智慧雛形,甚至早於學界提出的概念(李享, 2014)。雖然轉向以科技的方式呈現,然而【大都會】乃至往後的科幻作品中人. y. Nat. er. io. sit. 造生命危害人類的手法,也被認為是在思想與呈現方式上沿襲了《科學怪人》的 傳統與批判(J. Wosk,2010)。. n. al. Ch. i Un. v. 雖然人工智慧概念直到 1950 年代才被提出,但具備機器人概念的科技物早. engchi. 已出現在歷史中:中國在西周時期就有偃師造歌舞傀儡獻給周穆王的傳說,乃至 後來三國時期的木牛流馬,都可視作機器人的雛形;在西方,古希臘有代達羅斯 造青銅衛士的傳說,工業革命時期也有自動機械人偶的研發;而在機器人王國的 日本,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於西元 648 年也出現了與三國志中記載相似的指南車, 並在 16 世紀後半確立了「からくり」一詞來指涉自動機械、傀儡人偶等人造物, 即英文中的 Automaton(賁可榮、張彥鐸,2006;李享,2014;植田康孝、菊池 魁士,2016)。直到 1920 年,機器人一詞(原為 robota,後發展為今日的 robot) 正式出現,這類自動機械才被以機器人概括論之。 事實上捷克劇作家 Karel Capek 在劇作【羅梭的萬能工人】(Rossum's Universal 12 DOI:10.6814/NCCU202001259.

(26) Robots, RUR)中提出的機器人一詞,語源來自於捷克語中的奴隸,而劇作中的機 器人對人類的反抗並不是暗示對科技發展的擔憂,而是反映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下 的貧富差距,利用機器人來代表工人階層在機械化的情況下,標準化的操作以及 在工作上和機械密不可分的關係,甚至成為了機械的附庸,正如同馬克思於《資 本論》中所述;在外觀呈現上,RUR 中的機器人也更接近複製人,與人類有相 同的外表;反觀【大都會】中的瑪麗亞,在外觀設計上雖維持著人型,但體表帶 有金屬感,相較於 RUR 的機器人更體現一種科技物的異質性(郭宣靆,2006; 西山禎泰,2011) 。許麗雪(2005)也指出相較於科學怪人, 【大都會】透過人造 生命「機械化」的轉向更凸顯了科技與人類之間的差異,而吳景琦(2017)認為,. 政 治 大. 瑪麗亞不僅僅是繼承了科學怪人的異類設定,更重要的是透過機械化強調人類對. 立. 學. ‧ 國. 異類的操控,加強了人類導致危害的影響力。 圖 2- 2 大都會中的機器人瑪麗亞.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資料來源:西山禎泰(2011). 換句話說,若以科技與人類關係論,【大都會】繼承了科學怪人的思想並透 過異類外型的轉變來強化這個論述;而若用「機器人」這一符號的角度觀之, 【大. 13 DOI:10.6814/NCCU202001259.

(27) 都會】帶來的是機器人符號意義的轉變:機器人從被壓迫的工人階層,轉換成造 成壓迫甚至危害的加害者,這是機器人在科幻作品中的第一次形象變化(西山禎 泰,2011)。 到了 4、50 年代後,隨著電腦技術發展、圖靈測試與人工智慧一詞在學界出 現、智慧型機器人誕生等科技的快速發展,科幻作品中的批判思想也更常以科技 物來做為載體(許麗雪,2005;郭宣靆,2006)。相較於先前服從人類指令的形 象,此時期科幻作品中的機器人具備自我思考的能力,這是機器人形象在科幻作 品中產生的第二次變化。而所謂「具備自我思考」的能力,也是人工智慧在科幻 作品中的體現,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兩者邊界的模糊與不可分割,既是科技帶來的. 政 治 大. 影響,也是【大都會】作為經典之作帶來的效應,然而這兩者之間並非等同,機. 立. 學 圖 2- 3 機器人與人工智慧關聯性概念圖. ‧. io. sit. y. Nat. 機器人 人工智慧. n. al. er. ‧ 國. 器人是人工智慧作品中的一大類型,卻無法囊括所有的人工智慧,如圖所示。. Ch. engchi. i Un. v. 此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當屬 Isaac Asimov 的短篇小說集《機械公敵》(I, robot),Asimov 在當中提出了赫赫有名的機器人三大法則: 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第二法則:除非違背第一法則,否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命令 第三法則:除非違背第一或第二法則,否則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此三大法則被提出後,不僅成為許多科幻作品中參照的對象,提供後續對於 機器人或者人工智慧想像的一個基準,更是後來機械倫理學的基礎(許樂,2016) 。 但 Asimov 所提出的三大法則之貢獻不僅在於它提供了科幻作品一個可遵循的方 14 DOI:10.6814/NCCU202001259.

(28) 向,更在於法則本身就有許多值得思考之處,除了 Asimov 自己在作品中利用字 句的模糊性來作為伏筆,使人工智慧在不違背法則的情況下依然有害於人類以外, 飯塚重善(2019)也指出,機器人三大法則最大的問題可能在於,「人類」該被 如何定義?自此之後,科幻之中對於科技的反思又被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級,然 而科幻作品並沒有如預期地迎來盛世,原因在於當時的美國好萊塢雖然發展正盛, 但經濟與社會問題的諸多問題,如:反越戰、毒品問題、黑人民權運動等等,使 得科幻電影作品不受社會注目,直到 1968 年的一代科幻經典【2001:太空漫遊】 上映(李享,2014;王冠婷,2016)。 當時蘇美冷戰,太空競賽也是其中一環,美國人無不關心國家航太發展,. 政 治 大. 【2001:太空漫遊】也以太空任務作為故事背景。在這部被科學家譽為最真實的. 立. 科幻電影中,人工智慧 HAL9000 相較於之前作品中的人工智慧擁有更強的智能. ‧ 國. 學. 與自我判斷,甚至是情感表現。許麗雪(2005)指出,在電影情節中 HAL9000. ‧. 如人類般流露出狂妄、自大等情感,甚至在最後被鮑曼博士關閉前說出了「我害 怕」這般明確表達情感的字句;而引發電影高潮的一連串的殺人行為,更是來自. y. Nat. er. io. sit. HAL9000 對於人類的錯誤判斷將會影響任務完成的認知,儘管事實未必如此。 然而,人工智慧並不認為自己會出錯的這段情感表現,一方面是導演試圖藉由人. n. al. Ch. i Un. v. 工智慧的剛愎自用來反諷社會現象(許麗雪,2005;BBC,2018 年 4 月 18 日);. engchi. 另一方面也延續了科幻作品的傳統主題:對科學濫用的擔憂。 此外,HAL9000 作為人工智慧,在電影中不再是以機器人的形式被呈現, 反之,他的形象是一個如眼睛般的圓型鏡頭,中央閃著紅色光芒。這與 1946 年 後開始蓬勃發展的電腦科技有一定的相關性,除了將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結合,具 有強大運算能力的超級電腦也在 1946 後成為科幻作品喜愛描寫的對象(秦喜清, 2016) 。而 HAL9000 更是其中第一個以電腦形式呈現的人工智慧,自此之後,這 種無特定外觀、以電腦方式呈現的人工智慧,也成了科幻作品中人工智慧常具備 的另一種形象(李享,2014)。 進入 70、80 年代,人工智慧技術遭遇到阻礙陷入低潮,但科幻作品反而開 15 DOI:10.6814/NCCU202001259.

(29) 始蓬勃發展起來,那些技術上無法實現的想像,透過大螢幕綻放出來,並且這段 時期的作品延續了【2001:太空漫遊】之中 AI 與人的關係,大多數的故事不外 乎都以 AI 作為反派,而人類必須阻止 AI 的瘋狂行為來作為主軸,此時期的著名 作品有:【異形】、【魔鬼終結者】、【銀翼殺手】等等。胡郁(2016)認為這種敵 對關係是對現實的 AI 技術進展不順利的反映,除此之外,此時期的作品在科幻 對科技的憂慮與擔心之上,更帶有對殖民與資本主義的批判性(張國慶,1994; 許麗雪,2005)。 而從這個時期的作品亦可以發現人工智慧的外觀又出現一次轉向,秦喜清 (2016)將此形容為「肉身化」的過程:人工智慧科幻作品經歷過以機器人為主. 政 治 大. 的時代,後有 HAL9000 以電腦為形象的時期,而到了 70、80 年代,人工智慧的. 立. 形象再次向人靠攏,並且先較於早期的機器人形象,這時期的人工智慧並非只講. ‧ 國. 學. 求「人形」,甚至在外表上也少了很多機械感的元素,這種人工智慧形象一直保. ‧. 存到了 2000 年後的科幻作品中都可以看見,如後來的【A.I 人工智慧】 、 【人造意 識】 ,李享(2014)認為此時的肉身化的進程可能與人工皮膚於 1981 年首次用於. n. al. 圖 2- 4 恐怖谷理論概念圖. Ch. engchi. er. io. sit. y. Nat. 臨床有關。. i Un. v. 資料來源:Mori, M., MacDorman, K. F., & Kageki, N. (2012). 若將此時期的「肉身化」轉向,以森政弘(1970)提出的恐怖谷理論來看: 當機器人與人類外貌與行為的相似度過了一個界線,人類則會對機器人的態度將 16 DOI:10.6814/NCCU202001259.

(30) 會從親和轉為恐懼,但是當機器人的外貌與人類毫無差異、無法分辨時,人類對 機器人的態度又會恢復到友好親和的狀態,此理論提供了業界在設計機器人外觀 上的原則,自然也影響到了科幻作品中的機器人外觀設計,閻禹萌(2018)認為 人工智慧的「肉身化」是科幻作品利用了恐怖谷理論來加深劇情中人與機器人的 隔閡。科幻電影中雖然有直接以真人演出的人工智慧角色,然而就行為而言卻不 會與人類角色一致,當人類意識到了眼前的機器人是「異類」,人們就會對機器 人的身分認同產生抗拒。另一方面,也是對於機器人相較於人類具備的強大優勢 而對人的價值產生了動搖,對自身的掌控權喪失感到恐懼(秦喜清,2016;胡郁, 2016)。也就是說,除了科技發展帶來新的人工智慧想像,科幻作品更是藉由形. 政 治 大. 體的變化乃至結合,縮小了人與人工智慧的差異,展現了人工智慧相較於人類的. 立. 強大優勢,更進一步的襯托出了「『人』是甚麼?」的思考。. ‧ 國. 學. 後續科幻作品中,更出現所謂的賽伯格(Cyborg)概念。其實賽伯格一詞早在. ‧. 1960 年被提出,最早指的是透過器具來加強人類適應環境的能力,更精確點來 說就是透過肉身與人工物的結合,讓肉身突破既有的限制,具有更強的可能性。. y. Nat. er. io. sit. 到了 1985 年 Donna Haraway 將賽伯格的概念延伸,將賽伯格從人機混合物的概 念化用於突破二元對立的界線,將賽伯格指涉為這些突破界線的個體(蘇建華,. n. al. Ch. i Un. v. 2002)。在本研究中,雖然會談論到人與機器邊界的模糊性,但原則上提到賽伯. engchi. 格之時,意義上還是以最初的定義為主,也就是說專指那些人機結合為一體的角 色,如【機器戰警】中的 RoboCop、【攻殼機動隊】中的草薙素子。 嚴格來說,這些賽伯格並不能被視作人工智慧,因為其個體的意識與行為判 斷還是來自於人類的意識,遭到改造的是其肉身,然而由於這種無法分割的一體 性,往往使得主角對於自己身為人類的認同產生動搖,也更直接的呈現出本體論 的思考。這點賽伯格與人工智慧的反思是有關連性的,若將人機一體的視角延展 開來,不再將所謂一體的概念限於肉身上,可以發現其實如今人類與電腦之間的 分界也變得模糊不清,甚至在期待機器越來越人性化的同時,人類的思維邏輯也 隨著科技的進展變得機械化(S. Turkle, 1984/施寄青譯,1987;P. McCorduck, 1979/ 17 DOI:10.6814/NCCU202001259.

(31) 田若雯譯,2006)。也就是說,科幻作品中賽伯格所呈現的人機模糊邊界,以及 對於人與機器之間差異的提問,與其他人工智慧作品可以互相詮釋。 前述透過爬梳科幻作品的發展歷史,列舉了每個時期代表性的科幻作品,除 了這些作品對後來科幻作品發展的貢獻以外,更整理了可能導致這些作品誕生的 因子,包括科技與社會背景,並且藉由這樣的流變發現,在科幻作品中的人工智 慧形象可以大致分為三類:機器人、電腦介面、賽伯格。 第一類機器人中又可細分為三類:金屬人形、仿真人、非人形(但具備軀殼), 金屬人形以【大都會】為代表,外觀上呈現人的外觀,但藉由保留金屬感的造型 來凸顯人工智慧是科技物的本質;仿真人以 1970 到 1980 年代的作品最為常見,. 政 治 大. 藉由縮小外觀上與人類的差距,放大了人工智慧優於人類的部分,並反思人類的. 立. 存在價值;非人形在科幻作品歷史中並不特別突出,這類角色往往較為憨厚、可. ‧ 國. 學. 愛,如【瓦力】 、 【大英雄天團】中的機器人,正呼應了森政弘的恐怖谷理論,但. ‧. 也有如【魔種】中扮演邪惡角色的例外,然而這種例外的角色往往在情節中就有 極為顯眼、突出的惡行。. y. Nat. er. io. sit. 第二類的電腦介面以【2001:太空漫遊】中的 HAL9000 為代表,這類人工 智慧往往只是一個運行程式,沒有具體的軀殼,在 1960 年代前後是較為常見的. n. al. Ch. i Un. v. 類型,近年來因為社群媒體發展、演算法受到注目,也有一些科幻作品使用這類. engchi. 造型的人工智慧,如【黑鏡】 、 【雲端情人】 、 【Carole & Tuesday】 ,其中【黑鏡】、 【Carole & Tuesday】中的人工智慧程式與另外兩者不同,沒有如人類一般的意 識、思考能力,屬於弱人工智慧。第三類賽伯格,也就是人機一體,使得人與人 工智慧之間的界線更加模糊,如前述,因其所具備的意識、判斷等能力往往都是 建立在人類意識上,雖然其發展與作品內涵都與人工智慧有一定的關連性,但賽 伯格的詮釋視角還是以人為本,因此在之後的論述上不會多加著墨。 分類. 細目. 作品舉例. 機器人. 金屬人形. 【大都會】(1927)、【變人】(1999)(初期). 18 DOI:10.6814/NCCU202001259.

(32) 【銀翼殺手】(1982)、 【魔鬼終結者】(1984 起)、 【A.I. 仿真人 人工智慧】(2001) 非人形. 【大英雄天團】(2014)、【瓦力】(2008). 電腦介面. 【2001:太空漫遊】(1968)、【雲端情人】(2013). 賽伯格. 【攻殼機動隊】(1995)2、【機器戰警】(1987) 表 2- 1 人工智慧外觀分類表. 第二節. 從人機關係到價值反思. 政 治 大 一小節中也有粗略的提到,人工智慧角色的地位、能力變化,隨著外在科技環境 立 在科幻作品中,人機關係的詮釋往往才是與作品核心理念相關的部分,在前. 也不斷的產生變化,從服從者,到被原則限制下尋找邏輯漏洞的加害者,再到不. ‧ 國. 學. 受任何控制,全然成為作品的反派等等,科幻作品用了許多種架構來呈現人機關. ‧. 係,並藉由這些不同的架構來傳達對科技的批判與反思。在先行研究中,亦不乏. sit. y. Nat. 研究科幻敘事的內容。. io. er. 在科幻作品人機關係的再現上,可以分成兩個層次討論,第一個層次是科幻. al. 作品如何安排敘事中的人工智慧與人類的關係與連結,也就是說,單就文本內容. n. iv n C 表面而言,創作者呈現了怎麼樣的人機關係?李享(2014)就以科幻作品中人工 hengchi U 智慧誕生的目的以及最後的結局作為標準劃分,誕生目的包含服務人類、統治與 殺戮、意外誕生、其他;結局包括服務人類、獨立生存、消失滅亡。然而此篇研 究將兩者分開分析,忽略了從誕生到進入結局,人工智慧在這個過程之間未必有 一致性。R.B. Fisher(2002)則以人工智慧在整體作品中的位置作為分類標準, 他認為科幻作品中的人工智慧與一般人類會扮演的角色並沒什麼不同,可能只是 故事背景的一部份、也可能是主角、主角的朋友與伴侶或是反派,但缺乏詳細的 分析論述,因此無法看出人工智慧擔任這些位置的時候分別可能蘊含甚麼隱喻。. 2. 此處標註的年份為動畫電影上映年,實際上原作漫畫自 1989 年開始連載 19 DOI:10.6814/NCCU202001259.

(33) 而許可心、詹莉芳(2018)以對立、主體無間、超脫三種立場來為歸納科幻電影 中的人機關係,此種分類較能囊括正反兩面的敘事方式,但卻忽略了一個立場之 中因為文本敘事設定的不同可能帶來的差異。比如同樣是對立立場,人工智慧可 能是自行造成危害,也可能是服從於另一群人類的命令,兩者雖然是相似的立場, 背後的涵義卻會因此產生差異。 因此有關文本敘事中的人機關係分類,參考前述先行研究的分類後,我認為 應該以作品內容中與人類具體的互動關係來作為基準劃分,如下表,其中立場類 型參考了許可心、詹莉芳(2018)的分類方式,而詳細類目則是借鑒了 R.B. Fisher (2002)的思路。在友好關係中,我將關係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情感關係,包含. 政 治 大. 了朋友、親人、情人等等,屬於相對平等並且在故事中時常交流的互動關係,第. 立. 二類的英雄人工智慧則往往具備優於人類能力,人類在情節中則是被拯救的角. ‧ 國. 學. 色。. ‧. 而超脫類型基本上是 AI 作為故事背景與設定的一環中出現,並不是以特定 人工智慧角色作為核心論述的作品,以本篇的研究對象【Carole & Tuesday】而. y. Nat. er. io. sit. 言,就是將 AI 作為協助人類的科技物來進行描寫,人類可以設定想要的類型、 參數,由 AI 來創作歌曲,也可以利用 AI 的分析進行選舉過程的決策,但一切行. n. al. Ch. 為都是由人類進行決定,因此稱其為超脫立場。. engchi. i Un. v. 在敵對部分的分類依據則是參考了 D. W. Aha & A.Coman(2017)的 AI 反叛 框架研究。事實上,將人工智慧描寫成敵對關係一向是科幻作品中的大宗,每部 科幻作品中的人機衝突十分複雜多變,因此先行研究中亦不乏針對 AI 反叛的敘 事框架進行分析的內容。在 D. W. Aha & A.Coman 的研究中將敘事框架根據類型、 原因、階段進行分析。在類型的部分,又根據表達形式、有無指使者、不服從或 主動滋事等因素來進行分類,其中表達形式以及不服從或主動滋事已經是針對反 叛行為方式以及程度的討論,因此在本研究只參考了指使者的部分,根據劇情中 人工智慧是否有做出實際危害人類的行為?這些行為又是人工智慧主動還是有 他人驅使導致來進行分類。 20 DOI:10.6814/NCCU202001259.

(34)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我將敘事中的關係分成數個類目,然而這些人工智慧在 作品中是具有變動性的,甚至可以橫跨幾個類目,例如【攻殼機動隊】的傀儡師 最開始是作為聽令於人類的反派出現,然而隨著它思考自我意義,到與主角素子 結合之後,應轉變為英雄的類目;也有如【原子小金剛】的小金剛、【大英雄天 團】的杯麵般,對普遍人類來說應是英雄,但對特定角色則具備情感關係的情況。 關係類型. 詳細類目. 作品中的人工智慧舉例. 情感關係. 【A.I.人工智慧】:大衛、【雲端情人】:薩曼莎. 英雄. 【原子小金剛】:小金剛. 友好 【2001:太空漫遊】 :HAL9000、 【人造意識】 :艾 敵對主謀. 政 治 大. 娃 A.I.、【銀翼殺手】:羅伊. 敵對. 立【大都會】:瑪麗亞、【攻殼機動隊】:傀儡師. 敵對從屬. ‧ 國. 學. 超脫. 【Carole & Tuesday】、【疑犯追蹤】. ‧. 表 2- 2 科幻作品中人與人工智慧人機關係類型表. sit. y. Nat. io. er. 第二個層次的人機關係討論則是進入了作品背後的隱喻與批判性思考分析, 這類研究關注的問題往往回扣到了人類自身意義與價值之上,這與科幻作品本身. al. n. iv n C 的轉向有一定的關係。如第一節中提及,近來的科幻作品中人工智慧的形象越發 hengchi U. 接近人類,甚至有人機一體的角色出現,使得人與機器的界線更加模糊,同時科 幻作品的內涵已經由異己恐懼轉向反思人類價值。 吳景琦(2017)以身體轉向的角度對科幻電影中的人工智慧形象進行論述, 發現科幻電影中人工智慧最早展現的是一種「義肢化」的概念,可看作身體功能 的延伸,然而自【2001:太空漫遊】中的人工智慧卻呈現「義體化」,使得人與 人工智慧的主從關係有了反轉的可能,後續電影敘事中給予了人工智慧更強的主 體性,也使得人與人工智慧之間的差異成了檯面之上的疑問。R.B. Fisher(2002) 則指出 AI 在科幻電影中所扮演的角色雖無特殊性,但這些人工智慧往往有種瘋. 21 DOI:10.6814/NCCU202001259.

(35) 狂的執著與追求,不管是如【A.I.人工智慧】中的大衛對於情感的正面追求或者 【2001:太空漫遊】中 HAL9000 對任務的負面執著,都呈現一種過度的不理性 與焦慮。而這種敘事方式是一種自我安慰,透過高於 AI 一籌的理智來呈現人類 強於科技物的優越感。不同於 Fisher,許麗雪(2005)認為人工智慧的歇斯底里 來自於對於主體認同的不穩定性,而科幻電影藉由這種不穩定與人類相互映照, 或者藉由肯認具備了某些特質的人工智慧為人,以呈現出人類的本質。 綜上所述,近年來科幻作品所傳達出來的憂慮,無非是對人的本質的詰問, 而對於 AI 的理解到對人類本質的認知,往往也是科幻作品、大眾理解與真實的 科學間最大的分歧。在科幻作品中,傾向直接以 AI 呈現出來的行為來指認人工. 政 治 大. 智慧具備了某種能力、甚至某種人類本質,如許麗雪(2005)透過分析 13 部好. 立. 萊塢科幻電影文本,將科幻電影所認為的人類本質歸納為:需求、記憶、慾望、. ‧ 國. 學. 死亡、缺陷等等,然而在科學家的眼中看來,雖然不否認這些特質的重要性,但. ‧. 即便暫且不論這些特質在 AI 上實現的可行性,人類之於 AI 的不可取代之處應該 在於兩個部分:連結與意圖性。. y. Nat. er. io. sit. 在這裡,我們可以用最早測驗機器是否具人工智慧的圖靈測試來檢視所謂的 意圖性與連結。圖靈測試是 A.M. Turing 提出的一項測試機制,透過將受試者與. n. al. Ch. i Un. v. 測試者隔開的情況下讓兩方進行對話,如果有 30%的測試者不能辨別受試者是人. engchi. 還是機器,那麼這個機器就可以被視作人工智慧(N. Herzfeld,2002;李開復、 王詠剛,2017;熊葦藝,2018)。目前而言,雖然有好幾項人工智慧聲稱已經通 過了圖靈測試,實際上都是針對特定角色的模仿與設定,並不符合圖靈測試中未 加限定適用範圍,以一般人為前提的規則(關鍵評論網,2018 年 5 月 14 日)。 圖靈測試的重要之處不僅僅在於 Turing 早在近 70 年前就對機器思考進行了 預測,更在於 Turing 選擇利用「語言」作為評斷標準。語言,使人類產生了與 其他生物不同的優越性,這使得語言成為人類所具備的能力中具有特殊地位的一 項,甚至被視作人具備理性乃至人性的象徵(P. McCorduck, 1979/田若雯譯,2006) ; 當我們使用語言或書寫或對話的時候,往往進行的不只是書寫/對話本身,而會 22 DOI:10.6814/NCCU202001259.

(36) 涉及個人經驗與感受,因此語言的內容勢必會牽扯廣泛的領域與知識,也就是說 語言的使用能囊括到其他的人類活動(G. Jefferson,1949;N. Herzfeld,2002)。 除此之外,N. Herzfeld(2002)認為語言也是與他人產生連結的開始,所謂連結 不僅僅只是幾個人或幾項事物之間有所連繫,而是必須在這個連結中體認到自我 與他人的異同之處,而透過語言,人類能夠彼此交談且相互傾聽,藉由自我披露 與接納他人,這正是連結的開始,透過連結的開展,人類從與他人、與社會的互 動之中建立了知識與情感經驗。 然而仍有許多哲學家對圖靈測試加以批評,認為即便一台機器通過了圖靈測 試也不能被視作具備智慧、能夠思考,而圖靈對此加以回應,指出機器的具備的. 政 治 大. 語言能力其實不是重點,無論他是不是能對話、甚至創作詩詞、小說,機器不僅. 立. 僅要能使用語言,並且要能意識到自己使用了語言(S. Russell, 1995/高超群譯,. ‧ 國. 學. 2006;董思伽,2018)。S. Russell(1995)將是否具備了執行某個行為的意識稱. ‧. 之為「意圖性」(Intentionality),也就是機器的行為表現是否能與真實世界中的事 物產生關連性,這點也能與前述的連結相互詮釋。. y. Nat. er. io. sit. 為了強調機器使用語言在理解與意圖性之間尚有一段距離,John Searle 執行 了一項思想實驗,名為「中文屋子」。由一個人扮演系統的角色,這個人只懂英. n. al. Ch. i Un. v. 語,攜帶著同樣由英語書寫的英文手冊待在一個密閉的小屋內,只有一個縫隙能. engchi. 與外部交換資訊。這時外部的人透過縫隙傳入寫有字符的紙片,而裏頭的人透過 手冊對照翻譯為中文之後再次透過縫隙傳給外部,外部的人便會認為屋內的人懂 得中文,事實不然。這正是對電腦系統執行過程的模擬,在這個過程中,屋內的 人從未真正理解字符意義,卻還是能以中文回應,說明了語言的使用過程不一定 需要理解、存有意識甚至心靈(S. Russell, 1995/高超群譯,2006;董思伽,2018; 熊葦藝,2018)。然而,換個角度來說,雖然中文屋子能夠說明人工智慧未必具 有意圖性,我們又如何證實一個行為確實具備「意圖性」? 這是傳統哲學上著 名的他心問題(Problem of other minds),我們總是只能觀察到自己,對於他人的 意識與心智向來沒有直接證據,只能透過外在行為推斷(董思伽,2018)。也因 23 DOI:10.6814/NCCU202001259.

(37) 此圖靈認為機器能不能思考?有沒有意識?諸如此類的問題,並不是發展 AI 必 須要解決的問題(S. Russell, 1995/高超群譯,2006)。 更精確地說,我們可以將科幻作品的思考與科學家的論述視作兩種不同的思 考方式:哲學性或者科學性。哲學性的思考跳脫了 AI 發展、執行的過程,關心 的是當 AI 具備了這些能力之後,他能夠知道些甚麼?而科學性的思考更在乎這 些探索的過程,因此對於研究未能證實的事,科學家往往不會直接下定論(P. McCorduck, 1979/田若雯譯,2006)。 但即便科學家反駁了強人工智慧的心靈存有,也不代表科幻作品對於 AI 的 反思毫無意義,而是應該以另一種角度思考。若將科幻作品裡的人機關係視作對. 政 治 大. 科技物的批判,則呈現出的是所謂「科學怪人情結」(Frankenstein Complex),更. 立. 甚者,從賽伯格的角度思考,這種恐懼與憂慮何嘗不是來自於現代人類自身思維. ‧ 國. 學. 邏輯的機械化(P. McCorduck, 1979/田若雯譯,2006)?我們畏懼科技物超越人. ‧. 類甚至取而代之,但自從人類創造了人工智慧以來,目的就在於創造出「另一個 自己」,如同基督教認為上帝從自己的形象中創生了人,人工智慧的形象與能力. y. Nat. er. io. sit. 以及人類對其產生的想像與期待,事實上也從人類的自我認同而來(N. Herzfeld, 2002;許麗雪,2005;李享,2014)。若以這種視角來觀看科幻作品中的人工智. n. al. Ch. i Un. v. 慧,人工智慧所呈現的特徵與行為,也是人類對於自我認同的暴露,與其將這些. engchi. 批判視作對科技的恐懼、對人類本質的困惑,不如將科幻作品中呈現的人機關係 乃至人工智慧本身視作人類的映照,如此一來科幻作品中那些應該最為理性的 AI 反而歇斯底里,或者以人類演員詮釋人工智慧等矛盾之處,也就得到了解釋。 雖然科幻作品以及科學對於人工智慧的想像有多麼分歧,事實上對更進一步 探索人類心智的追求上卻是殊途同歸。推進人工智慧科技的過程,確實也是人類 探索自身心智的一趟旅程,科技對於人思考模式無疑地有所影響,如同網路超連 結使人的思維越發跳脫,但「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我們何嘗不是藉由創造新 科技、創造人工智慧試圖理解甚至更加貼近人類的心智歷程呢?科學家傾向將人 與 AI 之間視作一種共生關係:AI 的存在應該作為人類的助理,彌補人類能力上 24 DOI:10.6814/NCCU202001259.

(38) 的不足之處;同時人類思維的變化不該僅以悲觀的角度視之,反而可以將科技物 作為一個鏡面,映射出人類的思考邏輯,甚至不必認為科技產生的變化一定就是 有害的,一切端看人類如何使用(P. McCorduck, 1979/田若雯譯,2006) 。近來也 有不少科幻作品將「AI 是否具有『心靈』?」這種羅生門式的未定論拋到腦後, 而將主題回歸到人類對於科技物的使用上,如【黑鏡】 、 【Carole & Tuesday】 ,這 類作品往往從人工智慧的功能面以及人類的使用方式擴展想像,雖然依舊隱含著 擔憂與陰霾,但總算將「罪魁禍首」由科技物轉向回人類自身,而人工智慧在當 中扮演的只不過是在技術上超過人類許多的協助工具,這也呼應了科學界對於人 機共生關係的理解。. 學. ‧ 國. 第三節. 政 治 大 AI 應用、創作與藝術價值 立. 在第一節中也提到,科幻與科技的進展是相輔相成的,而從日本特殊的社會. ‧. 環境我們也發現,產業的發展確實對於科幻作品的詮釋方式有一定的影響力,那. sit. y. Nat. 麼具體而言,如今的 AI 技術究竟發展並應用到何種地步了呢?以日本的機器人. io. er. 產業來看可以注意到,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發展,作為替代的勞動力,機器人從工 業型逐漸擴展到了服務型乃至消費型。以飯店業為例,日本長崎的奇怪旅店(変. al. n. iv n C なホテル)是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的第一家機器人員工飯店,在 2015 年開幕時引 hengchi U 進 6 類型共 82 台機器人為旅客提供各項服務,在巔峰時期甚至達到了 27 類 243. 台機器人,然而在這兩年以來,面對機器人的智能不足導致人類員工工作量加重、 設備維護費用過高等問題,酒店核心特色已經從主打機器人服務轉向「不斷變化 的酒店」,機器人數量也下降至 16 種 58 台。奇怪旅店的實驗,宣告了目前來說 要以機器人全面取代人力仍有一定的難度,在服務時人類所具備的溫度,仍然是 許多遊客所追求而機器難以取代的部分(科技新報,2018 年 10 月 19 日;福澤 喬,2018 年 10 月 31 日)。 事實上,國際上也不乏追求智慧化的旅店,然而並不追求人力被機器人完全. 25 DOI:10.6814/NCCU202001259.

(39) 取代,而是利用大數據與演算法,以及各種平台的數據串流來縮減人力,並讓機 器人負責像搬運行李、送餐等重複性高、勞動性質的工作,例如中國杭州的菲住 布渴未來旅館,即仰仗阿里巴巴集團具備的大量數據,結合手機支付、臉部辨識 來大量降低人力需求;除此之外,房內透過語音控制溫濕度、燈光等,甚至記憶 下住戶喜好的居住環境條件,更是現在許多國際旅館已經具備的功能(陳君毅、 高敬原,2019 年 1 月 30 日)。然而這些服務涉及資訊收集與利用,旅客的個人 資訊保護就成為了重要的課題,也是未來各個產業智慧化時必須面對的問題。 從旅館業的發展可以發現,過去我們將人工智慧用於取代勞力性質的工作, 但是近年來因為深度學習技術的發展,人工智慧所應用的領域越來越傾向數據收. 政 治 大. 集、分析與應用,是屬於被認為需要「腦力」 、 「智力」類型的工作。在台灣,人. 立. 工智慧現今主要在五個領域中被廣泛應用:醫療、工業製造、商業市場分析、網. ‧ 國. 學. 路安全、教育與研究(行政院數位國家創新經濟推動小組,2018)。其中除了工. ‧. 業製造以外,其他領域在過去都是我們認為機器無法取代、只有人類才能完成的 工作,但如今已經可以慢慢被機器取代。李開復(2017)在台灣大學的畢業典禮. y. Nat. er. io. sit. 致詞中提到,雖然 AI 可能會取代許多工作,但創造力與服務性的工作將會是 AI 最難取代人類的部分。飯店業的例子為我們說明了服務性的工作確實難以被完全. n. al. Ch. i Un. v. 取代,然而人類的創造力是否真的那麼獨一無二、無法複製,卻有一定的討論空. engchi. 間,因為機器人不具備創造力的預設,是建立在機器人不具備情感與審美的認知 下,但這就真的等同於人工智慧無法具備創造力嗎(李開復、王詠剛,2017; Nana Ho,2018 年 4 月 7 日)?近年來,AI 已經在各方面的藝術創作上取得突 破,比如文學、作詞作曲、繪畫等等。. 一、. 現行 AI 於藝術領域的應用. 以文學來說,目前 AI 已經能創作出小說與詩集。日本的函館未來大學讓 AI 學習約千份的科幻小說,分析當中的詞語用法、結構後完成了作品,雖然在這約. 26 DOI:10.6814/NCCU20200125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包括三維機械設計的所更的功能(SolidWorks 三維建模軟體)、資料管 理軟體 PDMWorks Client、以及用於設計交流的常用工具:eDrawings 專 業版(基於 e-mail 的設計交流工具),

然而,目前探討職務再設計如何協助中高齡工作者老化的議題時,通常

數位計算機可用作回授控制系統中的補償器或控制

而使影像設計工具在操作時呈現非預設的結果。為此操作者可以利用重設 Photoshop 軟體

(1) 受補助單位申請辦理工作崗位訓練:屬產學合作者,每訓

相當清楚的是, Avalokiteśvara 這個複合詞是由 avalokita 跟 īśvara 結合而成。avalokita 為觀,而 īśvara 為自在,所以譯為 觀自在。因為連音或連聲 (saṃdhi)的關係,avalokita

設計了正立方體框架的組合,在計算方塊個數與框架的差異性可透過等差數列的概念作 結合;而作品「腳踏實地」

主觀機率 指一個事件發生的機率由某 人決定,包括設計上的安排 設定,或者根據相信的程度 而猜測。.. 古典機率 假設樣本空間S中的每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