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對象

二、 日本式的科幻詮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動、甚至怎麼「想」,而是完全由人類的選擇所導致。這種設計除了更加貼合目 前 AI 產業中的弱人工智慧發展以外,也符合本研究將人工智慧視作「科技物」

而非「主體」的後設立場。此外,【Carole & Tuesday】透過「音樂創作」來作為 人與人工智慧的主要矛盾點,以及故事中明確出現的共同競爭情節,也正與研究 者探問的核心問題與反思相互貼合。

二、 日本式的科幻詮釋

除了【Carole & Tuesday】本身的作品特點以外,更要加以注意的是這是一 部來自於日本的科幻作品。在第二章討論科幻作品時,基本上都是歐美地區的創 作,但被稱作「機器人王國」的日本,事實上也不乏 AI 相關的作品。日本在機 器人科技的發展與應用上,自 80 年代以來居全球首位(郭宣靆,2006;溫蓓章、

陳信宏,2016),而他們對於機器人的愛好,也同樣的被呈現在科幻作品中,就 如這個稱號顯示的一般,日本科幻作品中的 AI,絕大多數都以機器人的形象呈 現。

分類 細目 作品舉例 備註

機器人 金屬人形 【大都會】(1927)、【變人】(1999) 日本科幻的泛

圖 3- 1 Carole & Tuesday 宣傳圖

者】(1984 起)、【A.I.人工智慧】

(2001) 器人的 AI 多半展現在機體中的電腦介面中(S. J. Napier,2007;西山禎泰,2011;

植田康孝、菊池魁士,2016)。植田康孝、菊池魁士(2016)將前者能有自主行

待(S. Orbaugh, 2007;植田康孝、菊池魁士,2016;仲田誠,2017)。

具體而言,日本與歐美 AI 科幻作品的差異何在?以日本代表性的機器人漫 畫《原子小金剛》而言,這是一部在戰後核能發展之下的創作產物,我們難以判 斷最初手塚治虫是否想要藉由這部作品來支持核能,但他確實想要描繪一個和平 使用核能的世界,即便他後來作為反核人士,十分後悔《原子小金剛》容易被理 解為對核能的支持,然而不能抹滅在創作之初對核能(科技)抱有中性甚至樂觀 的心態(佐倉統,2003;西山禎泰,2011)。

以小金剛的機器人設計論,小金剛被作為天馬博士兒子的替代品而誕生,因

機器人具有「心靈」一事並不會感到抗拒或排斥(Naho Kitano,2006;Debra J. Occhi,

2012;李素杰,2014;植田康孝、菊池魁士,2017)。

但仲田誠(2017)認為,縱使傳統信仰真的影響了日本人對於機器人的友好

動漫的閱聽人,形成了一個迴圈(S. Orbaugh, 2007;伊藤裕之,2011;青野由 利,2011;植田康孝、菊池魁士,2016)。

此外,石黑浩更用地理性的原因詮釋之,認為日本人這種可以輕易將機器人

哲,2019)。AIBO 作為機械寵物狗,在上市之初確實受到很多日本人的喜愛,

甚至在開賣 20 分鐘後就銷售一空,然而高單價加上泡沫經濟,導致 AIBO 在 2006 年宣布停產並於 2014 停止售後維修服務(佐藤成美,2017 年 12 月 26 日)。而 2015 年誕生的 Pepper 原先打算和 AIBO 一樣主打消費市場,然而 Pepper 作為情 感機器人,面臨到的門檻比作為機械寵物的 AIBO 要高上許多,在發售之後,許 多消費者認為 Pepper 並不能真正讀取人類的情緒,加上同樣的高單價缺點,因 此如今的 Pepper 相較於進入家庭,我們更常在各種公共環境、企業中看到 Pepper 作為服務員出現,如日本的各大車站、銀行等等(科技新報,2016 年 7 月 3 日)。

由此可見,對於日本人而言,機器人不僅是動漫中的英雄,更是融入日常生活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風景、習以為常的存在,因此對於機器人他們往往有著更為開放、接納的心態。

回過頭去檢視【Carole & Tuesday】與日本科幻詮釋傳統的關聯,可以發現 將 AI 視為科技物的超脫立場(見表 2-2),事實上很可能是受到日本社會環境所 導致,但它亦擺脫了日本常見的機甲或是機器人作品框架,將 AI 作為科技物描 寫的方式,是在日本科幻作品中也十分少見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