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成人依附風格及其相關研究

一、依附的定義

依附是指個體與特定對象所形成的強烈情感連結,藉以得到保護、舒適與支 持而得以生存,最早是由Bowlby(1969)提出,通常在嬰兒出生後即開始發展,

依附的對象常為父母或是主要照顧者。個體與其依附對象之間所形成的強烈而持 久之情感連結,會進一步形成依附關係,此種關係是經由進化而來,具有雙向溝 通以及相互依存的性質,有其獨特性和可識別性。Bowlby(1988)進一步指出個 體的依附在幼年時期的發展與內化,會永久存在並延續到個體接下來的生命當中,

對於成年後的心理健康有直接影響。

當依附關係建立時,個體會想和此特定的依附對象保持親近與互動。以嬰兒 而言,嬰兒會向主要照顧者釋放出特定訊息,而主要照顧者在接收嬰兒所釋放的 訊息後,也會本能的給予嬰兒回應。嬰兒與主要照顧者雙方都必須學會對彼此所 釋放的訊息能有適當的回應,其安全依附才能夠發展,因此依附關係的品質也取 決於被依附的此特定對象對於個體需求的敏銳度和回應情形(Ainsworth,1989;

Bowlby, 1973)。

二、依附的理論基礎

英國精神醫學家Bowlby在1969年結合了精神分析理論、客體關係理論、認知 發展理論、行為學習理論、動物行為理論以及進化論等,對於嬰兒與主要照顧者 之間以及親子關係提出著名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用來了解早期依附經 驗對個體認知、情緒和行為基模、人格發展、及個體往後的人際關係之影響。

Ainsworth往後則根據Bowlby所提出的依附理論,做了許多研究和理論補充。從1970 年代開始迄今,依附理論遂成為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焦點,並受到許多豐富的研究 考驗與支持,現今依附理論則以Bowlby和Ainsworth為基礎,經由其他學者的實徵

24

研究、闡述和擴充發展,形成今日內涵豐富而廣泛的依附理論。

Bowlby發展出一套依附行為系統(attachment behavior system),並將其視為是 嬰兒與生俱有的,嬰兒會經歷一系列不同階段而發展出對主要照顧者的依附關係,

用以預測和了解環境而得以生存。當嬰兒在面對分離時,會以此依附關係做為「安 全堡壘(secure base)」,一方面維持嬰兒和主要照顧者的緊密聯繫,一方面使嬰兒 可以向外接觸並探索外面的環境。依附關係建立後,嬰兒便會針對自己和主要照 顧者逐漸內化並發展出「內在運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s)」(葉光輝,民96)。

內在運作模式是依附行為系統的深層部分,透過以個體與依附對象的相處經 驗為基礎,從而產生的個體對於自我、他人及外在世界的內在心理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Bowlby, 1973)。Bowlby進一步將內在運作模式分為對「自我(self)」

的內在運作模式以及對「他人(others)」的內在運作模式。對自我的內在運作模 式意指個體如何看待自我以及對自我的評價和印象,起源於早期依附對象和個體 互動時對個體的接受度,若個體早期的依附對象是可親近、有回應、值得依賴和 值得信任的,個體就會發展出正向的自我表徵,覺得自己是可愛而有價值的,反 之則會發展出負向的自我表徵。而對他人的內在運作模式意指個體如何看待他人 以及對他人的評價和印象,起源於個體早期的依附對象是否能適時提供並滿足個 體的需求,若個體早期的依附對象能在個體需要時給予適當的照顧,並在個體哭 或笑的時候有所回應,個體就會發展出正向的他人表徵,覺得他人是值得信賴且 安全的,反之則會發展出負向的他人表徵(Bartholomew & Horowitz, 1991;

Pietromonaco & Barrett, 2006)。

Collins和Read(1994)對內在運作模式的結構和功能做進一步的分析和闡述,

認為內在運作模式有四個要素,分別為(1)與依附相關的記憶;(2)與依附相關 的對自我與他人之信念、態度及期待;(3)與依附相關的目標和需求;(4)達成 和依附有關的計畫和策略。從圖2-2中可以看出個體的內在運作模式會影響認知反 應和情緒反應,進而影響個體的行為,且認知反應和情緒反應具有交互作用。這

25

樣的運作過程是一種自發性的反應,個體在意識層面上不一定全然的有所知覺。

圖2-2 內在運作模式的機轉(Collins & Read,1994)

三、成人依附風格與分類

隨著依附理論的發展,許多學者以Bowlby和Ainsworth的嬰幼兒依附理論做為 基礎擴張,發展出成人依附理論,並應用到成人身上,成人依附理論逐漸受到重 視,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其中以Hazan和Shaver(1987)所發展的3種成人依附風 格分類方式與Bartholomew和Horowitz(1991)所發展的4種成人依附風格分類方式 最為著名,以下就此加以介紹。

(一)Hazan和Shaver的分類

Hazan和Shaver(1987)根據Bowlby(1969)和Ainsworth(1978)等人的依附 理論,針對成人愛情關係做研究,認為成人的愛情關係與嬰幼兒的依附風格有相 似的特徵,相信早期和照顧者的依附經驗會成為日後與他人關係的慣性模式基礎。

Hazan和Shaver認為,早期的依附行為會在個體的大腦中產生內在運作模式,此內 在運作模式會伴隨個體長大,進而影響個體往後與他人之間的互動。因此Hazan和 Shaver將成人的愛情關係視為是一種依附的過程,個體與親密伴侶間的情感連結就

認知反應

內在運作模式 行為反應

情緒反應

26

如同個體幼年時期與父母的情感連結一樣。故Hazan和Shaver將成人愛情關係分為 以下3種依附風格類型,不同愛情依附風格類型的人有不同的行為模式和態度:

1. 安全依附型(secure):此類型的人看待自己和他人都較抱持正向情緒和觀點,

覺得自己和他人都是值得信賴的,不常擔心被別人遺棄,也不常對於有人太 過親近自己而感到不安。此類型的人在伴侶離去時會感到難過,但再度與伴 侶相聚時,又會快樂地與對方共處,因此他們和伴侶的關係較能穩定而長久,

彼此也較能相互信任與支持。

2. 逃避依附型(avoidant):此類型的人對於其他人的靠近感到害怕,尤其在伴 侶要求親密時會很不自在。他們缺乏對於他人的信任,不容易完全信任或依 賴他人的同時,也是保護自己免於失望。由於不信任他人,此類型的人懷疑 長久愛情關係的存在,較容易感到寂寞,但不會表現出來。他們會隱藏自己 真實的感受,在伴侶離去時不會表現出情緒,但再度與伴侶相聚時會逃避並 冷淡對待對方,這種舉動也常讓對方不知所措。

3. 焦慮/矛盾依附型(anxious/ ambivalent):此類型的人容易對自己產生懷疑,

常會強烈地想親近或強迫式地佔有他人,而會過度涉入關係中或容易陷入戀 愛裡。他們渴望真愛卻難以找到真愛,因為他們既想親密卻又擔心被拋棄,

因此會不斷要求對方的一再保證,而忽略對方和自己之間的空間和界限造成 關係的破壞。此類型的人較不能忍受分離,有較高的害怕與焦慮,而他們也 容易感到寂寞。當再度與伴侶相聚時,他們雖然想親近對方,然而行為上卻 表現出排斥或抗拒的現象。

Hazan和Shaver(1987)在研究中發現,3種不同愛情依附風格類型在成人中所 佔之百分比(安全依附型約56%、逃避依附型約24%、焦慮/矛盾依附型佔20%)

接近於嬰兒依附類型研究的百分比。在研究中,愛情依附風格類型可以從這些成 人研究對象對自己與父母之間的主觀知覺來預測,因此Hazan和Shaver認為成人的 愛情依附風格,可能是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發展的一種人際關係取向。

27

(二)Bartholomew和Horowitz的分類

Bartholomew和Horowitz(1991)根據Bowlby的依附理論,相信幼年早期所形 成的依附關係,將隨時間的推移而成為日後個體建立關係的原型。Bartholomew和 Horowitz(1991)也根據Bowlby在進一步解釋個體的內在運作模式時,所提出的

「自我(self)」與「他人(others)」兩個向度的運作模式,將依附風格分為4個類 型。「自我」運作模式代表對於親密關係的焦慮感以及對他人的依賴程度,對自我 負向觀感較高的人,表示對親密關係的焦慮感較高,對他人的依賴程度也較高。

而「他人」運作模式代表對於親密關係的逃避程度,對他人負向觀感較高或有負 向預期的人,表示對親密關係的逃避程度較高。依照「自我(self)」與「他人(other)」

兩個向度的運作模式,將成人依附風格分為以下四類,包括安全依附型(secure)、

焦慮依附型(preoccupied)、逃避依附型(fearful)、排除依附型(dismissing)四種,

如圖2-3所示:

1. 安全依附型(secure):他們對自我與他人都抱持正向的看法,認為自己有價 值、值得被愛與被關心,同時也相信他人是有價值、可相信且有回應的。因 此這類型的人既能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也可保有自己的獨立自主姓。此類 型等同於Hazan和Shaver的分類中所描述的安全依附類型。

2. 焦慮依附型(preoccupied):他們對自我抱持負向的看法,認為自己沒有價 值,不值得被愛與被關心,且害怕自己被拋棄。然而這類型的人對於他人則 抱持著正向的評價和看法,認為他人是有價值、值得相信有回應的。因此此 類型的人會向外尋求他人的支持與接納,但同時也會把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當 做是接受自我的來源。此類型接近於Hazan和Shaver的分類中所描述的焦慮

/矛盾依附類型。

3. 逃避依附型(fearful):他們對自我和他人都抱持負向的看法,認為自己沒有 價值,不值得被愛與被關心,但同時也認為他人是不值得相信而且是不可親 近的。這類型的人對於他人會隱藏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想法,不會輕易透露自

28 關係。此類型接近於Main, Kaplan & Cassidy(1985)所描述的忽略依附

28 關係。此類型接近於Main, Kaplan & Cassidy(1985)所描述的忽略依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