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成人依附風格與知覺的社會支持、污名現象的關係

一、依附風格與社會支持的關係

依據依附理論(Bowlby, 1980)的內在運作模式可知,個體對自我概念的知覺 與知覺外在他人的支持之可得性源自於個體早期的社會互動經驗,而社會支持即 是個體在與社會互動的過程中所獲得之幫助和支持的一種結果,因此社會支持與 個體如何知覺他人與自我息息相關,個體的自我與他人內在運作模式越正向,其 所知覺到的社會支持越高(Collins & Feeney, 2004)。Sarason 等人(1991)針對大 學生進行內在運作模式與社會支持研究中發現,個體所知覺到的支持與個體知覺 他人、個體知覺自我以及個體知覺到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有正相關。研究結果顯示,

知覺社會支持會透過個體的自我內在運作模式來做歸因,進而影響到個體如何知 覺他人,知覺社會支持的可得性以及滿意度即是重要的面向。知覺社會支持越高,

表示對於自己的自信越多、越有價值,且越認為自己值得受到外在關注與愛護。

而當知覺社會支持越高,他們對於外在他人的焦慮就越低,也越會認為外在他人 對自己參與在社會互動中的能力表現是滿意的。知覺社會支持越高的人,對於他 人的負向觀點和評估越低,越能對他人有正向的觀點,且對他人的信賴程度也越 高,相信他人會提供自己支持和幫助。此外,當知覺社會支持越高,個體越能有 更多的現實感,越能夠讓自己更多的參與在人際關係當中。

而以依附風格向度而言,安全依附傾向越高,越能擁有正向知覺他人與自我 的內在運作模式,所知覺到的社會支持就越高,其對於社會支持的滿意度和可得 性也較高。若不安全依附傾向越高,所知覺到的社會支持就越低,其對於社會支 持的滿意度和可得性也較低。此外,安全依附類型的人,他們從環境中所知覺到 的社會支持比不安全依附類型的人來得高,其對於社會支持的滿意度和可得性也 較高(Lopez & Brennan, 2000;Priel & Shamai, 1995)。若再針對不安全依附類型細 分,Collins 和 Ognibene(1998)的研究顯示,焦慮依附型者相對於逃避依附者和

54

排除依附者的人而言,其所知覺到的社會支持較多,因為他們有正向的他人內在 運作模式,相較於逃避依附者和排除依附者,焦慮依附者會覺得發展和維持親密 關係較為舒服;而逃避依附者和排除依附者,由於對於親近他人和建立親密關係 感到不舒服,因而不喜歡社會互動,因此他們除了會在某些情境下和人保持距離 外,也會遠離尋求社會支持。

Collins 與 Feeney(2004)針對夫妻為研究對象所做的實驗發現,在得知伴侶 所寫給自己的字條是低支持的實驗情境下,焦慮依附型的人所知覺到的社會支持 最低,其次為排除依附型,逃避依附型最高;而在得知伴侶所寫給自己的字條是 高支持的實驗情境下,排除依附型的人所知覺到的社會支持為最低,其次是焦慮 依附型,逃避依附型最高;若以兩者實驗情境相比,不安全依附型的人在得知伴 侶所寫給自己的字條是低支持的實驗情境下,其所知覺到的社會支持,都比得知 伴侶所寫給自己的字條是高支持的實驗情境下來得低,唯獨安全依附型的人在兩 者實驗情境下所知覺到的社會支持結果都一樣。

國內研究方面,許多研究結果都發現,安全依附傾向越高,知覺社會支持越 高,不安全依附傾向越高,知覺社會支持越低(黃珮珊,民 96;劉子頎,民 97;

蔡素玲,民 80)。若進一步以類型來看,邱吟馨(民 97)針對新移民女性的研究 指出,安全依附型其知覺得社會支持都高於不安全依附型,然而在不安全依附中,

逃避依附型者高於焦慮依附型者,焦慮依附型者又高於排除依附型者;在知覺整 體情緒性社會支持上,焦慮依附型者高於排除依附型者,排除依附型者又高於逃 避依附型者。吳文嘉(民 95)針對老人的研究顯示,安全依附型所知覺到的社會 支持,顯著高於不安全依附型,但焦慮依附型者和逃避依附型者兩者則未有顯著 差異。池泥聲(民 100)針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安全依附型其所知覺到的社會支 持,比不安全依附型的大學生高;焦慮依附型又高於逃避依附型。黃心怡(民 99)

則針對具有分手經驗的高職生研究亦發現,安全依附型者其所知覺的社會支持顯 著高於不安全依附型者,其中焦慮依附型者所知覺到的社會支持,又顯著高於逃

55

避依附型者。

綜合國內外研究所述,個體的社會支持與個體的依附風格確實有顯著相關,

其中安全依附傾向越高,所知覺到的社會支持越高,不安全依附傾向越高,所知 覺到的社會支持越低。就類型而言,安全依附型多顯著高於不安全依附型的人,

然而進一步探究不安全依附型其所知覺到的社會支持之差異,則發現尚未有一定 的結論,且針對大學生的研究仍為少數,尚需更多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將探討大 學生依附風格與知覺的社會支持之關係,並依據上述研究文獻假設依附風格與知 覺的社會支持間有顯著相關,且大學生的安全依附傾向越高,其所知覺的社會支 持越高,大學生的不安全依附傾向越高,其所知覺的社會支持越高。此外,安全 依附型在知覺得社會支持上則高於不安全依附型的大學生,然而在不安全依附類 型中,逃避依附型、焦慮依附型以及排除依附型的大學生在知覺的社會支持上之 差異,則仍待本研究進一步探究。

三、依附風格與汙名的關係

Bowlby(1983)曾提到,內在運作模式是依附行為系統的深層部分,透過以 個體與依附對象的相處經驗為基礎,從而產生的個體對於自我、他人及外在世界 的內在心理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也就是個體如何看待他人以及對他人的 評價和印象,以及個體如何看待自我以及對自我的評價和印象。Collins 和 Read

(1994)更進一步闡述內在運作模式的其中一個要素,就是與依附相關的對自我 與他人之信念、態度及期待,而污名正是一個社會認知的歷程(Corrigan, 2004),

個體透過一系列的認知考慮條件,進而引起污名歷程(Jones、Farina、Hastorf、

Marcu、Miller & Scott, 1984),社會污名是影響個體如何看待他人與自己的方式,

自我污名則是影響個體看待自己的方式。

而在依附風格與污名的相關研究,有研究顯示,成人依附風格與污名有顯著 相關(Riggs, Vosvick, & Stallings, 2007),Davis(2012)更發現,在愛滋病檢驗

56

為陽性的女性樣本中,他們所感受的社會汙名,將會對他們在親密關係裡面的依 附品質造成負面影響,而當不安全依附傾向越高,越會強化在親密關係裡的暴力 現象。Davis 更進一步表示,對這些人而言,降低汙名與加強依附關係的品質是重 要的。另有研究顯示,人格特質的差異會使得個體對於尋求職業諮商的態度出現 不同的污名程度和正面評價,Rochlen、Mohr 與 Hargrove(1999)在求助職業諮商 態度的研究過程中,他們以 125 個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並用 Collins 和 Read(1990)

所定義的成人依附風格之三種向度(分別為:親近、依賴、焦慮)做為探討變項。

研究結果發現,在依附的「依賴」向度上與污名現象有所相關,當依賴向度越高,

其污名程度就會越低。

Shaffer、Vogel 與 Wei(2006)在探討求助意圖與依附風格的中介因子時指出,

焦慮依附的個體會格外關注外在他人對自己的反應、想法和評價,因此可能會增 加個體在求助歷程中所感受到的社會污名之敏感性,因此社會污名可能是焦慮依 附與求助意圖的中介因子。此外,Vogel 等人(2006)亦認為依附風格可能也與自 我污名有所相關,進而影響個體的求助態度。儘管直接探討污名現象與依附風格 關係的文獻不多,許多研究仍建議需探討污名與依附風格的關係。Corrigan(2004)

即認為,進一步探究污名現象與依附風格的關係,對於降低污名現象的負面影響 有其重要性,後續的研究皆建議探討污名現象與依附風格的關係是必要的(Vogel, Wade, & Ascheman, 2009;Vogel, Wade, & Hackler, 2007)。

綜合以上所述,探討污名現象與依附風格的關係仍有很大的研究價值,因此 本研究以成人依附風格、社會污名與自我污名為研究變項,探討成人依附風格與 兩種污名現象的關係,做為相關研究文獻之補充。並依據上述研究文獻,假設成 人依附風格與社會污名及自我污名皆有顯著相關,安全依附傾向越高,其社會污 名與自我污名越低,不安全依附傾向越高,其社會污名與自我污名越高。此外,

安全依附型的大學生其社會污名與自我污名,都比越不安全依附型的大學生更低。

57

然而在不安全依附類型中,逃避依附型、焦慮依附型以及排除依附型的大學生在 社會污名與自我污名上之差異,則仍待本研究進一步探究。

58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