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污名及其相關研究

一、污名的定義與理論基礎

美國社會學家 Goffman(1963)是最早對於污名(stigma)一詞提出較為完整 的觀點,而他對於污名的描述與理論也是目前學者們研究污名時最常被擷取和引 用的。Goffman 透過屬性(attribute)和刻板印象(stereotype)的關係,認為污名 是來自於一種人與人彼此間的不同差異(differentness),並透過社會學的角度,

描述污名是「當一個陌生人出現在我們面前時,此人所具有的屬性使得他與其他 人不同,而導致此人被歸類到不好、危險和脆弱的群體中,與此同時此人在我們 心中的形象就會從一個完整的普通人,被貶抑成一個是受玷污和受貶損的人。當 擁有這個屬性的人因為此屬性而遭受到的貶抑影響程度越大,這類的屬性就稱為 一種污名(stigma),有時也被稱為失敗或障礙。」(曾凡慈,民 99)。

Goffman(1963)進一步提到由於有些差異在外觀上顯而易見,有些差異則無 法由外觀看出,因此會讓這些被污名的個體在面對污名時出現不同的因應方式。

例如他們會考慮是否要隱藏或透露自身的污名情形、隱藏或透露的對象、依照對 象考慮隱藏或透露的程度等等(曾凡慈,民 99)。Jones、Farina、Hastorf、Marcu、

Miller 和 Scott(1984)亦指出,人們透過一系列的考慮條件,認為某人有些令人 討厭或不受歡迎的特質,而這在社會中這樣是不正常的。在這樣的考慮情形之下 就會引起污名歷程(Link, Yang, Phelan, & Collins, 2004)。

至於在精神心理學領域如何看待污名,首推美國心理學家 Corrigan。Corrigan 長期以來致力於探討影響個體向心理專業機構尋求幫助的原因,對於污名提出完 整詳細的理論和觀點,並被往後的學者大量引用。Corrigan(2004)認為污名是影 響個體求助於心理專業機構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且無論是何種特定的心理疾病與 罹患程度,心理疾病的污名現象與生理疾病相比其程度嚴重許多。若細探心理疾 病則可發現,精神疾病的患者又比憂鬱症或焦慮症患者遭遇到更多的批評與污名。

46

Corrigan(2004)認為污名歷程是由四個社會認知歷程所形成,分別是線索(cues)、

刻板印象(stereotypes)、偏見(prejudice)和歧視(discrimination)。社會大眾 經常利用個體是否有精神疾病症狀、社會技巧的缺失、生理外觀儀容以及標籤化 等做為推敲人們是否有心理疾病的線索。當這些線索連結到原有知識的結構(例 如:對心理疾病的認識)就會使得社會大眾學習去標記一些社會類群,進而引出 刻板印象,而刻板印象就會引發出後續的偏見甚至是歧視行為。

Link 和 Phelan(2001)也提出類似的污名形成過程。他們認為污名來自於三 種組成要素,第一是人們首先把自己和這些被標籤的人區分出不同之處,接著藉 由優勢文化信念將這些被標籤的人與不受歡迎或令人不快的特質或屬性連在一起,

第三則是將這些被標籤的人提取出來放在不同類別,從「我們」分離成「他們」。

這些被隔離出來的人就被迫形成一個群體,最後導致這些被標籤的人將經驗到原 先地位的失落以及因歧視招致不平等的結果。這種污名的歷程將可廣泛的在各種 情境和社會層面觀察到,Link 和 Phelan(2001)並以精神或心理疾病的污名做為 舉例。Link、Yang、Phelan 和 Collins(2004)亦以標籤化、刻板印象、隔離、偏 見的情感反應以及地位的失落和歧視,來簡述心理疾病污名的形成歷程,並認為 污名是一種程度狀態。可見不同的學者們對於污名的內涵和表現方式多有較為一 致的看法。

Corrigan(2004)進一步表示,就阻礙個體進入或使用心理治療的脈絡而言,

有兩個污名的具體表現,即是心理疾病的社會標籤威脅以及自尊降低的威脅。前 者稱為社會污名(social stigma)或公眾污名(public stigma),後者則稱為自我污 名(self-stigma)。這兩種污名將會對於個體是否尋求或使用心理治療造成影響,

如下頁圖 2-4 所示:

47

48

接受心理治療或心理專業服務而被標籤的人們會被社會看成是無法接受的。人們 較不喜歡這些被標籤的人,而且對這些被標籤的人會有負向反應,使得這些被標 籤的人遭受到較負面的對待(Vogel, Bitman, Hammer, & Wade, 2013;Vogel, Wade,

& Ascheman, 2009)。Corrigan(2004)則定義社會污名是社會大眾對於那些為了心 理疾病或正面臨個人問題、而尋求或使用心理專業服務的人們,存有「此人為社 會不可接受」的知覺。這些知覺通常是有害的,並且透過刻板印象、偏見和歧視 行為使得這些人遭遇到傷害或為他們帶來負面的影響。Corrigan(2004)進一步指 出因為社會污名與尋求心理專業服務有關,對於這些為了心理疾病或問題而尋求 心理專業服務的人而言,社會污名使得他們被貼上標籤,並剝奪了這些被標籤的 人之生存機會、社會機會以及達成生活目標的自身潛力,例如無法找到好工作、

居住地、申請保險、甚至失去自我決定的權利(Vogel, Bitman, Hammer, & Wade, 2013)。

(二)自我污名的定義

自我污名是指當個體正經歷心理疾病問題而需要求助時,會認為自己是為社 會不可接受的、而且會內化從外在社會環境而來刻板印象和負向態度加諸在自己 身上,而使自己面臨到自尊的降低威脅。換言之,對於個體因個人問題而尋求心 理專業幫助而言,由於社會文化對於心理疾病和心理專業服務的大量負面想像,

當個體面臨處理心理健康議題時,通常會把此狀態內化成負向知覺,將其標籤為 是因為自己心理有問題,同時也會把向其他人求助內化為是代表自己無能或不足,

進而導致個體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效能和自我價值的降低,亦會引發個體羞愧 感和限制個體整合自己和他人的能力(Vogel, Bitman, Hammer, & Wade, 2013;

Vogel, Wade, & Haake, 2006)。簡言之,自我污名會影響個體對於自己的感覺和看 法,透過自我標籤而導致個體自尊和自我價值面臨降低貶抑的威脅(Corrigan, 2004)。

(三)自我污名和社會污名的關係

49

有關於社會污名和自我污名之間的關係如何,修正性標籤理論(Modified Labeling Theory)認為,當有些人因為有心理疾病或是因個人需要而求助心理專業 照護時,社會對於心理疾病患者的貶抑和歧視將會對於這些人帶來有害的影響,

這些外來的負向知覺會造成社會標籤,也會對當事人產生自我標籤的結果出現。

也就是說對於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而言,通常會內化這些從廣大社會而來的對於心 理疾病之負向知覺以及污名想法,相信自己會因為患有精神疾病而變得較沒有價 值,進而同意這些因刻板印象而有的偏見。換言之。也就是說自我污名其實是內 化了社會污名的結果(Corrigan, 2004;Vogel, Wade, & Hackler, 2007)。

Vogel、Wade 與 Hackler(2007)的研究探討了社會污名和自我污名的關連,

其研究結果支持了修正性標籤理論的假說。研究結果顯示社會污名與自我污名呈 現正相關,社會污名會導致自我污名。Vogel、Bitman、Hammer 與 Wade(2013)

的研究也顯示了相同結果,Vogel 等人以縱貫性研究設計並以 448 個大學生為研究 對象,第一次施測時間點的三個月後做為第二次施測時間點,研究結果發現社會 污名會導致自我污名的發展,個體會內化這些來自外界對於心理疾病或被標籤為 心理疾病的人之負向知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社會污名會內化成為個體的自 我污名,而且越高的社會污名會有越高的自我污名。社會污名並未和個體的求助 態度有直接的連結相關,然而社會污名可以直接預測自我污名,而自我污名則可 直接預測個體的求助態度以及對於求助的決定。Vogel 等人研究結果也證實了修正 性標籤理論的假說。

由上述討論中可知,個體所感受的社會污名與自我污名存有動力關係(王嘉 琪,民 98),當個人知覺到越多的社會污名,對於求助於心理諮商或其他心理專 業服務時會感受到越多的自我污名,導致求助態度越顯負向,也越不願意接受或 進入心理治療或諮商。儘管社會污名和自我污名關係密切,然而在本研究中,研 究者雖然分別測量大學生對於求助於心理專業的態度之社會污名程度和自我污名 程度,但探討社會污名和自我污名之間的關係並非本研究目的,本研究乃將社會

50

污名和自我污名都看成是同一種求助污名的構念,並將研究重點擺在了解兩種求 助污名成人依附風格及求助態度之間的關係。

二、污名的測量

由於污名源自於社會學的概念,可以廣泛地運用在社會各個層面以及各種社 會議題,諸如性別、種族、經濟、職業、疾病等(Goffman, 1963;Link & Phelan, 2001), 因此許多研究文獻依據其目的和研究者欲探討的問題不同,發展出各式各樣不同 的測量社會污名和自我污名之量表。Link、Yang、Phelanm與 Collins(2004)在探 討測量污名的研究中即指出,在編製污名量表的過程中,其需考量的測量構念和 因素包含行為、標籤化、刻板印象、認知分離、情緒反應、地位的失落/歧視之期 待、地位的失落/歧視之經驗、結構性歧視等,由此可見同樣都是測量社會污名或 自我污名的量表,會因為測量構念和因素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性存在。

儘管許多研究領域探討了社會污名和自我污名的概念與影響,在針對測量求 助於心理專業服務的社會污名或自我污名量表方面仍然較為有限。以測量社會污 名的部分而言,國外包含 Komiya、Good 與 Sherrod(2000)所發展的「接受心理

儘管許多研究領域探討了社會污名和自我污名的概念與影響,在針對測量求 助於心理專業服務的社會污名或自我污名量表方面仍然較為有限。以測量社會污 名的部分而言,國外包含 Komiya、Good 與 Sherrod(2000)所發展的「接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