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臺北市 0204 基隆河空難個案分析與設計實施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研究倫理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研究倫理

壹、 資料整理

從訪談所陳述故事內容及題目大綱回覆之情形,加以透過訪談內容之語言層面來 找尋研究相關詞、句子等概念;句子層面來找尋文本結構內部段落間之聯繫;意義層 面來找尋句子所代表意義;情境層面來找尋對話內容上下文中所產生的情境;內容層 面從所有對話當中找出彼此之間的關聯、主要事件故事的呈現等,瞭解彼此之間文 化、社會、經濟、政治等價值觀。資料分析具體步驟,可以分為:(1)閱讀原始資料、

(2)登錄、(3)找尋概念、(4)建立編碼和歸檔系統(陳向明,2015,375)。同時 對於搜集所得資料進行部分和整體之間闡釋分析,以獲得正確詮釋。研究資料整理方 式如下:

一、 閱讀原始資料

研究過程當中,將相關文獻個案事件發生的啟發,透過原始檔案、文獻期刊閱讀 及訪談內容資料分析等。在閱讀原始資料過程中與檔案、文獻期刊互動過程中,所產 生的體悟與感覺應避免受其約束作用,同時能夠對於文章產生思想及情緒上的感受,

以對於個案發生有效的理解資料,在於訪談之前不先預設訪談任何結果,而是透過與 訪談者對話內容所產生的火花進行分析詮譯。

二、 登錄

透過搜集來的文獻期刊、政府檔案及訪談資料等,將其打散後從中找尋相關概念 及意義,再由概念意義予以新的組合呈現故事的過程。訪談過程中分析瞭解語言下深 層的意涵,把不同概念及事物之間建立起連結。

三、

找尋概念

保留被研究者的真實情感感受及思想,對於訪談過程完整登錄被研究者所說的語 言,這概念來自於被研究者,並不必是屬研究者所屬群體所不知道概念。因此,可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屬於被研究者經常使用之語言,而對於被研究者所使用的語言表達不盡然會與研究者 所理解的概念一致性。研究者需從訪談對象所談內容之來龍去脈,才能適時的作出概 念分析,陳向明(2015,387)闡述「遠經驗」概念研究者和被「近經驗」概念研究 者能相輔相成。同時轉述其他學者觀點,研究者不需要完全移情,或進入被研究者的 頭腦才可能理解對方,雙方可以透過彼此不斷理解校正和交換。

四、 建立編碼

在每次訪談後,將訪談錄音帶內容以電腦轉換為訪談逐字稿,以各個編碼代號

「A1、B1、C1……」等,如表 3-3 所示。代表各類受訪者,並在訪談逐字稿上標記 受訪者代號、訪談時間、訪談大綱等,並依照學術倫理進行相關研究分析。訪談逐字 稿騰寫範例如下:A1-03,指的是受訪者 A1 訪談內容編碼第三行(A1-03)。

五、 因果及闡述分析

因果分析是以問「如何」的方式,通過對於事情發展過程分析,同時瞭解故事先 後順序不同事件之脈絡及內部存在因素,以對事件之間的因果推導,闡述分析是文獻 資料思考後。加以訪談所得資料,透過宏觀與微觀、個別與整體之間不斷循環意義解 釋,獲得更豐富多層次研究結果,形成一個「思想互構」方式。最後以直覺與想像方 式,給予整體故事一個新的生命力。

貳、 效度

質的研究「客體」,不是固定不變的實體而是與主體相互轉變、配合及變化成為 另一主體,而是以「交互主觀」(inter-subjective)方式進行重新建構,避免效度威脅 的情形發生。研究者將對於處理效度問題進行反省,以提升真實性、可靠性及確切性。

效度上對於被研究者所作的描述事件故事內容,將特別注意直接描述的內容是否 有誤或遺漏,對於研究訪談過程中如提到的問題或詞語的解釋上,是否能讓研究者確 切瞭解表達被研究者對事物賦予意義的「契合」程度。因此對於被研究者思維及行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上,將盡力理解當事人使用的語言意涵,使用被研究者詞語作為分析材料的基礎,以 能於研究報告中呈現真實的意義解釋。也就是說需站在被研究者的角度思考,於訪談 後分析談話內容時,能與理論對照理解概念與概念之間關係關聯。最後在研究結果作 出價值判斷上,往往會受理論框架而有本身見解,僅注意我們自身覺得重要的事物,

因此在研究上需特別小心有色眼鏡看待事物的發展。

研究過程為避免失真,於是在挑選人員訪談時,因本個案屬一年前發生之事,對 於事件發展上,應注意其說明是否與原始政府檔案明顯出入。對於被研究者在說明救 災的過程中,因其已經意識到自己的是人選,是否有誇大其詞可能性,彼此對話當中 所說的語言是否會產生誤解。同時於聆聽過程中,注意是否有「聽說」的事件間接資 料來源。

為建立研究者效度,利用多重證據來源及建立證據鏈,請政府資料提供者檢視個 案研究草稿、政府文獻、研究者參與救災的過程觀察及訪談等,形成一個三角檢定法,

以可處理效度問題,以整體提升研究品質。對於訪談過程中,被研究者往往有自己想 法與建議,因此能請其提供一些意見,能夠協助研究者有不同的角度思考。最後也可 以詢問參與研究的人員,是否需寄送研究結果,供他們對於本研究結果意見之參考,

同時也能瞭解是否有訪談過程中,受訪人員是否有扭曲或否認本身的意義。

參、 研究倫理

本個案研究,以參與當時 0204 復興空難事件為訪談主角,林天佑(2005)於研 究倫理上,提到所多學者意見一致認為研究上需遵守以下幾點。如:確保個人隱私、

尊重個人意願、不危害研究對象之身心、誠信原則等重要事項。基於此,就前述觀點 分別論述本研究倫理。

一、 確保個人隱私

於本研究場域所選擇訪談對象,涉公私部門對於此個案內容主觀意識敘述。因 此對於不同公私部門所處當時處境思考方式及角度會有不同,可能造成觀點衝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然有可能屬同部門之工作人員,屬於權管相關公私部門,甚有可能與政務官想法有 所不同,進而危害其職場工作升遷及職位之處境。是以有必要保護個人隱私,確保 未衍生本研究以外之困擾,進而同時更能真實呈現本個案研究之內涵。

二、 尊重個人意願

研究領域當中,涉及人的領域應尊重人性尊嚴,因此對於每一位質化訪談利害 關係人均會尊重其個人意願。對於拒絕人員縱有上下附屬部門或對價關係也會重新 遴選適當人選,非以權力要求強迫其訪談,如果訪談題目讓受訪者覺得對其有所不 便,也將停止該議題內容對話。以上均為研究倫理所不准,研究的結果也會明顯違 反研究倫理,失去本研究參考之價值。另外對於受訪者覺得不願意公開之內容將會 尊重其意願為之。

三、 不危害研究對象之身心

本個案研究當中屬於第一線執行人命救助之情形,對於訪談研究對象時,題目 若涉及回憶當初易勾起不好感受及想法,或因救災看見大量傷病患血淋淋、斷肢或 遺體等,事後處於 PTSD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時,因 回憶當時而情緒起伏將停止訪談對話。另對話內容因涉主觀意識競合,所以不挑起 對立之對話議題或主動告知其他受訪者意見不同之想法,以朝向解決問題方式為之。

四、 誠信原則

研究時將主動告知身份、研究目的及研究內容,對於研究程序中所需進行的任 何動作,將主動告知受訪者絕不隱瞞。另本個案研究均屬學術研究非偏向任何一方 之見解,將誠信詮釋本研究之結果,同時於研究後告知其相關研究結果以昭公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章 綜合分析

本章將從防災體制的混合風格帶來問題,到防災體制問題剖析瞭解問題所在,再 從體制內災害中領導者的關鍵角色,來分析緊急當下的搶救決策及資源分配等。另外 也將從體制設計的 SOP 探討此 SOP 的適當性,最後再透析民間團體組織的優秀作 為,以供政府機關省思:為什麼民間團體組織災害作的到,政府是不是也可學習改善。

第一節 臺灣防災混合體制

首先瞭解我國防災體制,日式災因體制思維帶來的困境,對於體制所欠缺彈性,

由美國的協力概念及開放平台提供私部門合作救災想法,來讓防災體制公私協力綜效 提升。惟臺灣仍需受社會政治文化的影響,而形成現今防災體制運作模式。

壹、 日式骨子的災因體制

臺灣消防機關是一個從日本殖民統治時代,設置消防出張所的救災單位為伊使,

延用迄今的政府部門。又加上早年消防人員都是派遣到日本受訓,學習日本救災的專 業技能回國,思想上常常受日式防災思想的洗禮。另外國家的許多政府機關,也都是 從日本時代等各個背景轉型迄今,所以各個政府部門骨子裡就易充滿「災因思維」。

這是歷史背景形塑而成,也造就臺灣現今的災防體制架構。對於民間團體組織這部 分,我國也與日本防災體制相同,將紅十字會的民間組織納入防災體制當中,惟其他 的部分則考量宗教信仰,以及志工專業特殊專長,而未與納入體制架構中。

這個幾年前我們將紅十字會民間組織納入災害防救體制內,與日本防災體制 相同,然因民間救災團隊可能涉宗教問題及都有自己的專長特殊性,我們不 可能把所有團體納入我們災害防救體制內,這不會增加防災體制效率。(受 訪者 B2,94-9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臺灣消防隊是延續日據時代的消防組織。(受訪者 E1,3-4)

在建構臺灣防災體制後,本次基隆河空難事故當中,各個部門的救災意識即可以 瞭解這個骨子思想的應變,是展現各個部門關心「這件事」,是誰的工作權責,在思 想上是劃分的一清二楚。從救災事務上運作起來就可以明顯感受到,一個部會機關「守

在建構臺灣防災體制後,本次基隆河空難事故當中,各個部門的救災意識即可以 瞭解這個骨子思想的應變,是展現各個部門關心「這件事」,是誰的工作權責,在思 想上是劃分的一清二楚。從救災事務上運作起來就可以明顯感受到,一個部會機關「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