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敘事能力和評量

壹、敘事的定義和內涵

敘事不專屬於某個單一學門,而是社會科學範疇中跨專業學門領 域的研究議題(Riessman,1993)。學者們試著從語文、社會語言、

心理語言等學門探討人類的敘事能力,分析人類行為的表現,目的在 於分析與解讀敘事者的語言能力、社會能力以及認知心理狀況(陳冠 杏,2005)。

《美國傳統辭典》中「敘事」的定義為:被敘述的某事、敘述的 藝術、技巧或過程。廣義來說,敘事是對事件的描述,事件通常包含 人物、時間、空間及行動等元素,而敘事便是這些元素有意義的整合 和呈現(林麗卿,2000)。

就文體結構而言,敘事最明顯的特性,是對事件的描述應依循某 種時間上的順序。所描述的故事時間包含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事件情 節(Peterson & McCabe,1991;Smith, 1981; White,1981)

就內容主體而言,敘事主要以事件之描述為內容,包含真實發生 的個人經驗、想像杜撰的情節、或從書本閱讀或口耳相傳的故事 (Sholes, 1981; Smith, 1981; Wolf, 1993) 。敘事也是記人和物的動作、

變化或事實的推移等現象,是動態的,有時間性的。內容必須包括:

現象的主體、現象發生的時間、現象的演變、現象的發生場所等,亦 即主體、事實、時間、地點(林文寶,2011)。

綜合上述,敘事是對事件發生始末及過程的依序描述,包含起 頭、過程、及結尾。內容可以是過去現在或未來的故事,由真實或杜 撰而來的。

Justice(2004)表示敘事能力需依時間順序來組織事件,且將每 個事件內的重要要素做有意義的連結,因此,需要具備複雜的言談架

構知識,也需很好的口語能力。Hudson和Shapiro(1991)亦表示敘 事的產出需要整合許多認知和語言能力的知識,也就是需將內容

(content)、結構(structural)、微語言(micro-linguistic)和脈絡

(contextual)等知識整合並敘述出來。

因此,我們可透過敘事的內容和方式來了解敘事者的情況。講述 的內容可讓我們瞭解其生活經驗、對自己、對事件的觀點;而敘述方 式則可讓我們得知其組織事件的能力,了解其各種發展狀況。

貳、語言能力的評量

在評量正常發展兒童和特殊兒童之語言理解和表達時,大致上可 分為正式評量和非正式評量。

正式評量提供的是兒童在結構化環境的接收性和表達性語言能 力。國內目前評量語言能力的正式評量有:修訂學齡兒童語言障礙評 量表(林 寶 貴 、 黃 玉 枝 、 黃 桂 君 、 宣 崇 慧 , 2009)、修訂學前 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林寶貴、 黃 桂 君 、 宣 崇 慧 , 2008)、魏氏 兒童智力量表Ⅳ中「理解」、 「類同」及「詞彙」三個核心分測驗 及 一個交替分測驗「常識測驗」等所組成的語文理解指數(陳榮華、陳 心怡,2007)、圖畫式聽覺理解測驗(陳美芳、吳怡潔,2006)、聽覺理 解測驗(陳美芳、吳怡潔,2006)、學前幼兒與國小低年級兒童口語語 法能力診斷測驗(楊坤堂、張世慧、李永源,2006)、國語正音檢核 表(徐享良、席行蕙和許天威,2004)、聽覺記憶測驗(陳美芳,1999)、 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理解測驗(陸莉、劉鴻香,1994)、兒童口語表 達能力測驗(陳東陞,1993)、西北語句構成測驗(楊坤堂、張世慧、

黃貞子、林美玉,1992)、兒童口語理解測驗(林寶貴、錡寶香,1999)、 學前兒童語言發展量表(張正芬、鍾玉梅,1986)。

非正式評量則是藉由蒐集語言樣本、口述、填空測驗和訪談兒 童、家長或教師評量等方式來進行評量(張世彗、藍瑋琛,2011)。

其中語言樣本分析,是蒐集兒童在自然情境與人交談、描述事件喜 好、說故事、或重述故事等所產生的語言樣本。在臨床的應用上,可 用來進一步確認在標準化測驗中所發現的問題,提供兒童真實的語言 表現。透過適當的誘發所產生的語言樣本,不僅能用來評估兒童的音 韻、語法、語意、語用等能力,還能顧及語言使用和環境的交互作用,

讓研究者了解兒童整體語言使用的情形,和其認知結構、社會互動知 識 (林玉霞,2012;錡寶香,1999) 。

敘說故事是人類非常基本的共通經驗。日常的對話中,無論成人 或幼兒,往往藉由彼此傳輸生活中的小故事,來互通訊息、溝通協商 和建立共識(林麗卿,2000)。它也是一種最具有生態效度指標的語 言評量方法;透過敘事評量,得以瞭解學生的語言能力、心理狀態、

社會覺知以及認知能力(Botting,2002;Pridham,2001)。

國內目前標準化的語言測驗,常模多建立至國小階段,國中以上 學生的語言能力缺乏參照的標準。其次,測驗內容對於智能障礙者來 說,能得知其語言能力低落,卻無法了解學生語言的實際問題,尤其 對中重度以上的學生來說,更是無從得知其真實擁有的語言能力。因 此,本研究僅利用正式評量,作為初步了解研究對象的口語理解、表 達能力;藉由蒐集分析智能障礙學生的語言樣本,來了解其口語敘事 能力。

參、語言樣本分析

完整的語言樣本分析程序包括蒐集、轉錄、分析三個部分。首先,

以錄音、錄影蒐集具代表性的語言樣本(先設定語境、題材、互動形 式、提示或引導);接著詳細轉錄語言樣本的語言和非語言的訊息(先 作斷詞處理,再依文本賦碼系統編碼),最後再以人工方式或電腦程 式進行分析(林玉霞,2012)。

以下就語言樣本分析程序中的蒐集與分析兩個部分進行說明:

一、語言樣本蒐集

首先要蒐集具有代表性的語言樣本,適當的語言樣本可以成為兒 童語言產出能力的最佳描述。代表性的語言樣本取得方式必須考量語 境,並提供適當的引導或提示來誘發兒童的語言(黃瑞珍,1996)。

語言樣本的蒐集來源可就語言的表現方式、語言樣本誘發方式、

敘事媒介的材料三方面來探討。

(一)語言的表現方式

分為文字敘事和口語敘事,文字敘事和口語敘事在表現上有許多 差異,如產出時間、修復狀況、肢體動作的表現、模糊語、語詞省略…

等(Pridham, 2001)。就智能障礙者而言,由於擁有口語敘事能力的 智能障礙者不見得擁有文字敘事的能力,況且,日常生活中,口語敘 事使用頻率高於文字敘事許多。

本研究研究對象為中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量會影響其對故事內 容的理解,且本研究故事結構教學著重在對故事脈絡的理解,因此選 擇以口語敘事的方式進行評量。

(二)語言樣本的誘發方式

可大致分成自由遊戲(free play)、交談對話(conversation

)、故事敘述(story generation)等三種方式(林玉霞,2012),以下分 別述說:

1. 自由遊戲:語料蒐集方法可以從兒童玩玩具、利用玩偶表演、照 顧者與兒童在家中的互動遊戲所誘發出的語言。自由遊戲較能呈 現兒童平時的語言表現,惟須考量其耗費時間、誘發的平均語句 長度較短等缺點。

2. 交談對話:讓研究對象敘說生活經驗或與當時狀況無關的對話,

是一種更自然、與情境相關的方法。誘發兒童交談的腳本,包括 談論家人、學校活動、電視節目、兒童喜歡的戶外遊戲、描述動 作的圖片、解釋如何玩某個遊戲、猜圖片等。訪談語境雖然效率 高、可誘發較多高階的語言結構,但它也可能限制兒童詞彙的多

樣性(Southwood & Russell, 2004)。

3. 故事敘述:故事敘述的方式,大致可分為述說原始故事、看圖片 或影片說故事、和重述故事。透過很少或是沒有文字的故事書或 圖片,將故事呈現給研究對象,再請他們依據材料立即說出故事,

這種方法主要在了解兒童立即性語言的表現(陳冠杏,2005)。故 事重述的方式,則是利用布偶娃娃、故事書、影片等,先將故事 敘說一次,再讓研究對象描述先前施測者所說的故事。故事重述 提供孩子有機會以自己的語言,再次探索或建構故事情節的意 義,增進孩子對故事意義的詮釋。

上述三種語言樣本誘發方式,誘發出孩子不同面向的語言表現。

因此,在多個情境下取得兒童語料是較理想的方式,且語境以愈接近 日常生活愈好,例如:學校教室、操場、兒童的家裡等(錡寶香,2002)。 在自然情境下所蒐集到的語言樣本是最能代表兒童目前的語言能 力。此外,在收集語言樣本時,提供能引起兒童興趣的不同題材,促 使兒童產出較多互動式的對話內容,也是較能取得代表性兒童語料的 方式之一(林玉霞,2012)。

有學者提出,語言的評量應考慮情境化的對談方式,自述故事則比 較屬於情境化的對談,較能反映語用技巧,重述故事是比較具鷹架式的 對談方式(Kaderavek & Justice, 2000)故事重述提供孩子以自己的語 言再次探索或建構故事情節的意義,可用來評量兒童的語言能力,將 兒童口頭重述的文字轉成逐字稿,利用故事文本剖析大綱,進行重述 之分析,能顯示孩子可口述之因素或忽略之因素(谷瑞勉譯,2004),

進而評估其說故事內容之結構、語法是否正確、使用句型複雜程度、

語意深度、詞彙廣度、語言表達流暢性、故事脈絡以及順序性(黃瑞 珍,1999)。國內目前關於智能障礙者的口語敘事研究,大多利用故 事重述,作為評量口語敘事能力的方式。

(三)敘事的媒介材料

在蒐集語言樣本的過程中,研究者常需對兒童提供適當的引導,

才能蒐集到多樣性的詞彙,例如,提供足夠的玩具設備、圖畫故事書 或連環圖卡。故事的呈現有多種方式,可採用影片的播放、玩偶扮演、

連環圖片、文字較少的童書、紙本繪本、多媒體繪本為媒介材料,甚 至施測者說一段故事後,再由受試者重述故事(陳冠杏,2005)。

不同的誘發方式,可能會影響語料內容的質與量。Gutierrez- Clellen 與 Quinn(1993)、Scott(1988)表示看圖說故事所蒐集到的語料 主要是描述圖畫。國內林令雯(2008)的研究藉由連環圖卡分析其敘 事表現,結果亦發現受試者雖能提及故事背景,但在情節表現只有簡

不同的誘發方式,可能會影響語料內容的質與量。Gutierrez- Clellen 與 Quinn(1993)、Scott(1988)表示看圖說故事所蒐集到的語料 主要是描述圖畫。國內林令雯(2008)的研究藉由連環圖卡分析其敘 事表現,結果亦發現受試者雖能提及故事背景,但在情節表現只有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