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踐行的意涵

壹、教師專業角色知覺

教師對其角色之知覺影響其實際角色扮演,也影響其教育工作成效(郭丁熒,

2004)。為了瞭解角色知覺(role perception)的意涵,首先必須分別探討角色與 知覺之意義,再歸結出角色知覺的意涵。

一、角色的意涵

「角色」一詞源自於希臘時代,指舞台上演員所扮演的人物,為了便利戲劇之 操作而於羊皮紙上所記載的劇本或台詞而言(郭丁熒,1997)。並於 1930 年代,經 由 Mead、Moreno 及 Linton 等人的努力,才將角色的概念引進社會學,用來解釋人 類複雜的行為(張馨友,1995)。其後隨著時代變遷,而廣泛運用於社會科學的領 域中,成為現代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範疇。

角色是社會文化中所賦與的類型,所以文化的差異會使教師所扮演的角色不 同。對於角色的定義,國內外學者專家所持論點有所不同,以下將整理的結果略述 如下表 2-2:

表 2-2:學者對角色的看法 林清江

(1971)

角色具有兩方面的特徵:(一)某些人對於居於某一地位者所持的期望。

(二)居於某一地位者的實際行為 Zandan

(1993)

綜合以上學者專家的定義,可知「角色」一詞具有四項特徵:角色是一種行為 模式、角色是構成社會體系及其規範、角色是在社會結構中互動的展現、是代表社 會制度理想化的要素,因此,本研究將角色定義為個體在社會階層中的某個特定場 域,依據社會客觀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觀能力,於彼此互動中所展現的態度、價值 觀與實際行為模式。

二、知覺的意涵

張春興(2006)將「知覺」定義為是由感官來覺知環境中物體的存在、特徵及 其彼此間關係的歷程。也就是個體從以生理為基礎的感官獲得訊息,進而對其周遭 世界的事物作出反應或解釋的心理歷程。知覺(perception)與感覺(sensation)

有差異,感覺以生理感官為反映,未必有知覺產生,所以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不同的人在相同情境中接受相同的感覺刺激,所得結果也不一定相同。

溫世頌(2000)指稱感覺是對外界刺激的感受,較客觀;知覺則是感官受到外界 刺激後,所產生的直接反應,因受到個人經驗、需求與動機等因素影響,是主觀的。

Hoy&Miskel(林明地等譯,2003)對知覺所下定義如下:知覺是我們賦予所感 覺到的基本資訊一個特定的意義,此意義係由客觀的事實與我們已有的知識來加以 建構而成。

葉一明(1999)認為知覺是來自外在事物的感覺,是經反省、批判、統整、選擇 及組織等心理活動歷程的結果,其結果是主觀的,不能代表客觀的事實。

吳祥智(2004)在研究藝術與人文教師理想角色與實際角色知覺時,將「知覺」

定義為:是個體經由選擇、組織、判斷、統整,並加以解釋的心理認知歷程,其運 作近似「生理—心理」之間的過程,也就是介於感覺反應和採取實際行動之間,透 過知覺來調適自己的行為。並包含選擇性、整合性與適應性三個特點。

黃文三(2003)以為知覺包含外在生理感官作用,及內在心理釋意程序,他對知 覺看法歸納為三項:

1.知覺係以感覺為基礎,其來源來自生活週遭刺激或訊息。

2.知覺非簡單機械反應,乃不斷反省、判斷、選擇、統整及組織之主動歷程 3.知覺係有意義的結果、個人的想法或經驗。

陳光亮(2009)認為知覺是個體透過生理的感官作用,經過心理的反省、判斷、

選擇、統整、組織等過程,對周遭刺激或訊息,做出反應或解釋之歷程,並表現在 自己的想法或經驗中。

本研究將知覺定義為:以感覺生活週遭訊息或刺激為基礎,經反省、判斷、選 擇、統整及組織,做出反應或解釋等歷程,並顯示個人有意義的想法與經驗。

三、角色知覺的意涵

角色、知覺從上述兩者的涵義看,看出以個人為主體,以社會為對象,有主觀、

評價等歷程。學者對角色知覺有以下定義:

黃文三(2003)則認為角色知覺是指本身及其角色夥伴對該角色,在思考社會 對該角色的期望、及觀察同一角色的其他人之實際行為或特質後,經由反省、判斷、

統整、選擇、及組織等心理活動歷程,對該角色所產生的主觀想法。

陳光亮(2009)認為角色知覺係指角色本身及其夥伴的能力、氣度、行為動機、

認知型態及價值觀等因素,會因為社會體系對角色規定與期望所型塑的理想角色概 念,經由反省、判斷、統整、選擇、組織等心理活動歷程,而對該角色產生接受與 否之主觀想法。

李新鄉(2009)則將「角色知覺」定義為個人在特定的環境中,感覺到社會期 望的行為或特質,經由反省、判斷、統整、選擇、及組織的歷程,而產生對此一角 色的看法。角色知覺不但包括對某人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的認知與判斷,同時也 包括對有關角色行為的社會標準的認識,如根據某人的行為,認為他是「教師」的 角色,而對教師角色的看法,可能有為人表率,要學問淵博、有耐心與愛心等等。

李玉林(2001)認為角色知覺分三方面的來源:自己的覺察、對他人的覺察、

他人對自己的覺察;因個人對某一角色的定義或認知不同,所賦予的角色期望不相 同,所知覺到的角色行為也不盡相同;即使相同角色扮演,個體所感受到的角色知 覺也不一樣。所以角色知覺是主觀的想法。

本研究所稱角色知覺係指個體在社會階層中的某個特定場域,於彼此互動中所 展現的態度、行為、價值觀與他人所期待的實際行為或特質,經由反省、判斷、統 整、選擇等篩選的心理作用後,而對該角色所產生的主觀想法。

四、教師專業角色知覺的定義

本研究將「教師角色知覺」定義為教師個人在教育環境中,思考自己與社會對 教師專業行為與特質的期望,經由察覺、認識、反省、判斷、選擇與反應的心理活 動過程,而形成對教師專業角色的主觀想法。

由於本研究所要探討的「教師專業角色知覺」界定為教師在學校場域中,與相 關人員互動所展現的態度、行為和價值觀,當其展現實際的行為或與他人所期待的 行為,透過心理的篩選作用後,對該角色產生的主觀想法。實務上說明教師專業角 色知覺,本研究以教師應是一個專業人員的角度去探討,教師對於專業角色的認 同,對專業的內涵、面向,產生了察覺、認識、解釋或反應等認知過程討論,並從 教師專業知能、專業服務信念、專業倫理規範、專業自主與專業成長等層面去探討 教師之角色知覺。

貳、教師專業角色踐行

當個體知覺到其職務、身份、地位應有的專業行為之表現,即為專業角色知覺;

而當個體對自我扮演專業角色的期許,而展現的外在行為,即為角色實踐(陳淑坤,

2005)。如此角色扮演的過程,有訓練過程和成長需求,從知覺到踐行也有「知而 後行」,或是「能知而能行」,更或者是「行而後覺知」的不同結果。以下就踐行、

角色踐行與教師專業角色踐行分別探討其內涵。

一、踐行

践行從字面看是實踐和行動。而践行這個詞,在一般字典不容易出現,當做翻 譯詞找,有字為「practice」,與實踐所表現意義相同,其代表之意義為實行或履 行,而「踐」字本身即含有實踐意涵,所以「踐行」與「實踐」意思相同。

陳美玉(1996)研究實踐概念,發現亞里斯多德的的用法中,實踐是指「作明 智決定」,有行動智慧展現之意。實踐主義之本質具有較高之主觀個人色彩,受到 個人特定價值、目的與教學意向等範疇假設的影響。

邱兆偉(1996)解釋「實用主義」為行動(action),且含有實踐(practice)與實 際的(practical)意思。

實用主義學者杜威強調「有目的的行動」,杜威重視行動的意識性、理智性、

自動性與自覺性(邱兆偉,1996)。杜威重視實際問題解決,所有理論是暫時性,

須在實際情境中進行檢證。

里德(W.A.Reid)強調「實踐」行動的道德性與自我生成之觀點,其理論與行動 都是一種「過程」,兩者共享許多相同的組成要素(陳美玉,1996)。

陳美玉(1996)認為:熊恩提出專業者的「實踐」理論,假設人是主動、有能 力、肯負責的,專業人員即具有反省的實踐能力,他所建立「行動理論」的主要內 涵,目的在提升專業實踐者的行動力,「立即性」的反省能力。實踐者在理論運作 下,將與外在環境進行互動,採取慎思熟慮的行為。

黃乃熒(2003)認為實踐(praxis)也具有透過瞭解他人發展自我意識的意義,當 個體間願意為彼此保留一個相互詮釋的空間,也願意分享彼此的想法,就會促成革 新。

本研究認為踐行是實踐與行動的過程,又對於專業理論的實踐行動,是經環境 互動,道德性與倫理性的選擇行為。

二、角色踐行

以下為學者對角色踐行意涵之解釋,分述如下:

Allport(1961)將角色知覺分為角色期望、角色概念、角色接受及角色踐行,

角色踐行屬於實際層次。個人行使其角色權利與義務的行動,即為「角色實踐」(role enactment)。

Grundy(1987)提及實踐的構成要素為行動與反省,而且實踐需要理論來佐助,

但實踐並非強調理論與實務的直線關係,而是相互支持的關係。知道(knowing)的 動作牽涉到一種從行動到反省,以及從反省到行動再到新行動的辯證過程(王慧 敏,2006)。

Murray(1998)認為角色踐行不僅是一成不變的活動,而且係根據個體的特質 而有所改變。

李玉林(2001)、陳淑坤(2005)、楊永全(1986)、葉一明(1999)、廖欽 祿(2004)等都認為「角色實踐」係指對自我扮演專業角色的期許,而展現的外在 行為表現。

黃志龍(2000)則認為「角色實踐」是透過角色期望提供角色行使者在角色扮 演上之指引,並透過角色知覺之接收,在心理上形成「角色認同」。

在本研究中踐行所強調的即是角色行使者,對其扮演的專業角色及任務,展現

在本研究中踐行所強調的即是角色行使者,對其扮演的專業角色及任務,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