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需求分析

第二節 教師訪談

本文第三章第四節介紹研究工具時,提及教師訪談大綱分為兩個部分:

教師基本資料與口語交際能力相關問題。由於教師基本資料已於第三章第五 節詳細描述,在此不再贅述,而將重心聚焦於教師對於中級華語學習者口語 交際能力之看法以及教材口語練習的評價。教師訪談記錄請見附件六。

訪談問題第 1 題,對於中級華語學習者的口語交際能力,多數受訪者認 為是能夠解決日常生活基本需求,對於他人提出不太難的問題或要求能夠做 出回應,也能表達個人情感與看法,與本文的中級程度能力描述相當。

T01:「一般生活上提出他的需求,能夠表達看法。對於得到的覺得不滿意時,

能夠提出他所想要的東西跟意見。」

T06:「就是日常生活基本大小事都能解決,不要太麻煩的狀況都能自己解決,

從問路、買東西、講價、招呼、別人問個人資料或興趣,比如為什麼來臺灣學 中文啦,不要太難的問題。」

另外,編號 T02 的受訪者提出歐美與亞洲學生因為文化、個性或打工 經驗造成交際能力高低之差別,也值得注意。

第 2 題關於課堂上的口語綜合練習時間,每位受訪者的回答差異甚大,

有的僅佔總課時 10%(T01),也有教師將高達 80%的課堂時間都用來進行 口語綜合練習(T04)。而口語綜合練習的種類則多半為角色扮演、小組討 論、辯論、個人口頭報告。

第 3 題是口語能力的評估方式與次數,除非校方規定正式的口試,否則 多數受訪者都會以觀察學習者平時口語表現或與其他學習者的互動情況作 為主要評估方式。其他評估方式包括個人口頭報告、角色扮演、對話錄音等。

56 階段功能大綱 (趙建華,1999)和吳馥如(2008)的交際課程大綱為基礎,

結合中級綜合教材課文經常出現的交際功能,篩選出 15 項交際功能,作為

第四章 需求分析

57

T03:「你在請求別人或是在表達,像道歉、批評、不滿這些都是比較負面的 東西,我覺得我們的教材比較少出現這樣的東西,就是出現這樣負面東西的時 候怎麼辦。[……]像視華三雖然篇幅已經很長了,包含了很多很多的功能在裡 面,課本其實沒有特別提,因為要是老師沒說的話,學生可能就是這樣,就過 去了,聽得懂就過了,他不會特別去想請求別人的時候,我應該用什麼樣的 pattern,而且那個 pattern 跟我們所謂的語法不太一樣。[……]比如說「不知道 你能不能…」或是「你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像這樣的句子其實是很好用的,

[……]我覺得我們的書比較少去提到的。」

受訪者 T03 不僅提出教材缺少負面情緒的交際功能,更進一步點出教 材中其實包含了許多交際功能,但教材並沒有特別針對這些個別交際功能提 出用法等相關說明,因此若教師不加以提點,學習者就會以理解意義為前提 去學習,等到自己面對類似情境需要產出相應的交際功能,卻不知道應該怎 麼說,或是怎麼得體地說。

T04:「溝通功能我覺得初級中級高級都有,只是用字遣詞不同,初級中級高 級都可以道謝。[……]問候、道別、感謝、讚美我覺得其實呢說中級或高級也 有,還有更得體的問候跟讚美,只是我覺得有程度上的不一樣。」

受訪者 T04 解釋為何沒有選擇問候、道別等其他功能時,表示學習者 雖然在初級時已經學過這些交際功能,但隨著詞彙、語法、文化等各種知識 的增加,也應該將已習得的交際功能用更複雜或更得體的方式表達。如此一 來,一方面能改善中級學習者「趨熟避生」的問題,也能加強學習者的語用 意識,建立能隨不同語境與對象而改變表達方式的自我監控意識。

訪談第 6 題是關於中級學習者與母語者溝通時,可能遭遇的交際得體性 困難。所有受訪者都提到文化差異對學習者的交際得體性的影響甚鉅,而且 這種差異性在初級階段並不明顯,到了中級以上才會逐漸出現因文化差異所 帶來的交際得體性問題。

T02:「[學習者]雖然已經學華語學到中級,如果平常對教材以外,一些比較 細的部分會影響他們的得體性。就是跨文化溝通的部分。學生用他們自己的母 語文化揣摩揣測說話人的意思,可是可能有時會發生誤解啦,或是你覺得他講 的其實不是你想問的,或是聽錯、會錯意。」

58

除了學習者華語程度以外,受訪者 T02 再次提出教材缺乏交際得體性 的相關提示,主要仍以語言技能的訓練為主;而受訪者 T06 提出跨文化對 於得體的概念不盡相同,再加上臺灣的同儕朋友耳濡目染,學習者(尤其是 亞洲的學習者)容易將華語的得體表達想得過於簡單,反而阻礙了進步。

訪談第 7 題目的在於了解受訪者對於教材口語練習的整體滿意度,6 位 受訪者都使用新版《實用視聽華語》與《遠東生活華語》,評分介於 70-90 分之間。評分低的受訪者認為新版《實用視聽華語》沒有明顯的口語練習

(T02),或是練習內容與學習者經驗落差太大,導致學習者沒有興趣(T01)。 有趣的是,受訪者 T04 對教材口語練習的滿意度高達 90 分,卻並非認為教 材的口語練習好用或切合學習者需要。反之,他甚至提出「教材裡面通通都 沒有口語練習」的看法。

T04:「大多數教材所謂的口語練習多半停留在書面文字上,其實做的是閱讀 和句構練習,包裝成類似口語交談的樣子,話輪也呈現最無聊的對應方式,不 太關注真實情境的多變性。」

如此看似矛盾的想法,其實是因為受訪者 T04 抱持的想法是教材僅是 教學材料,教師的教學設計和引導方式才是重點,因此教材無所謂好壞,只 有教得好不好的老師。教得好,教材口語練習就是 90 分;而缺乏教師引導 的教材口語練習,則根本不能算是口語練習。筆者雖然不反對受訪者 T04 的想法,然而對於缺乏教學經驗的新手教師,或是較依賴教材的教師而言,

教材經常是最主要的教學材料;此外,教材內容也可能影響教師的教學方式。

因此,如果能設計更有交際針對性、切合學習者交際需要的口語練習,不僅 能在練習的過程中提高學習者的交際能力與學習動機,教師也能反思在語言 技能以外,也應注意培養學習者的交際能力,形成良好的刺激循環。

延續第 7 題的教材口語練習滿意度,第 8 題詢問受訪者使用教材口語練 習的情況。除了受訪者 T04 以外,5 位受訪者都表示會選擇性使用,主要原 因是課時不夠,或學習者程度和興趣與練習內容不符。除此之外,受訪者也 經常根據實際需要修改練習的內容或形式,比如配合時事或學生的生活。若 學習者對練習的內容毫無概念,則難以操作,教師多半選擇不做或大幅修改。

每位受訪者修改教材口語練習的幅度各有不同,例如受訪者 T03 坦承雖然

第四章 需求分析

59

課堂上的口語練習是從教材出發,但也只是「大概看一下教材有什麼活動」,

課堂活動多半自己設計。原因是教材中使用的說明文字經常是英文的,而不 見得每位學生都能理解英語敘述,因此需要加以轉化,用學生能了解的中文 再做一份任務單。另外,角色扮演也自行設計。呼應前文所述第 7 題受訪者 T04 的看法,我們可以看出教材中的口語練習若只是列出幾個問題要學習者 討論,或是只提供簡單的情境和角色設定,這樣的練習無法直接使用,教師 必須修改,或加入更多細節,讓學習者能融入角色與情境。

訪談第 9 題是關於教材口語練習的交際得體性的訓練上是否足夠,6 位 受訪者都認為教材在這方面極度不足,也有加強的必要性。

T02:「大部分教材都是綜合性的,並不會特別點出那些[得體性],如果我今 天要強調得體性,比如說今天教材就針對這些做練習,不然要練習得體性很難。

[……]應該視程度編入口語交際得體性練習。主題可能比如說是讚美,把它包 裝得比較好,不僅是讚美,還有其他[功能]。」

T03:「得體性我覺得對中級學生來說的話,講得清楚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到 得體性我覺得這方面大概是超級不足的吧,因為學生會比較 focus 在他們的說 的正確性。不過廣泛來說正確性也包括得體性在裡面。所以我覺得這個部分我 們的教材幾乎都沒有怎麼提。[……]因為像到了視華三雖然後面有一些註釋,

但是學生不見得都會去看,而且因為都是英文的解釋,[……]我只能說中級學 生在這個部分還剛剛開始萌芽而已,才剛開始有意識說對誰應該要這樣說話,

對那個人應該要這樣說話,對朋友應該要這樣,可是我覺得大部分還是要靠老 師去提醒。」

無論是教材編寫者、教師或學習者,往往將注意力都集中於語言形式的 正確性,忽略了「正確性」其實也包括交際的得體性。這也是交際得體性訓 練長久受到忽視的原因之一。筆者認為,交際得體性若只倚賴教師隨機提點 與零碎教學,學習者自然無法有整體、系統性的認識。受訪者 T06 提出交 際得體性的訓練可以先從文化導入著手,能夠讓文化差異性大的學習者對於 華語的交際得體性先有一基本的概念,如此一來,學習者就能理解為何在回 應讚美或感謝時,華語母語者反應經常是推辭或說對自己的壞話。

60

第四章 需求分析

61

來了。」

學習者受到教材中不自然的話輪的影響,在真實交際時也可能依樣畫葫 蘆,唐突地結束會話,給母語者留下不好的觀感與印象,但事實其實是學習

學習者受到教材中不自然的話輪的影響,在真實交際時也可能依樣畫葫 蘆,唐突地結束會話,給母語者留下不好的觀感與印象,但事實其實是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