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文 獻 探 討 第二章

本研究欲從數位學習者的角度,以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生(簡 稱數位在職專班生)為研究對象,探究其數位學習經驗、學習需求、學習 動機以及其使用圖書館行為,並進一步探討數位學習經驗、數位學習評鑑、

以及學習者使用圖書館的服務是否可以影響學習者學習成效。因此,根據 研究目的,本章預計分為三節,第一節為數位學習意涵與數位學習課程;

第二節為數位學習評鑑與學習者學習成效;第三節為圖書館使用與圖書館 數位學習服務。

數位學習意涵、課程與數位學習者

第一節

一、數位學習的意義與要件

數位學習的前身為遠距教育(distance education)。早在十八世紀,即 有以函受教育(correspondence education)的遠距教學模式。此後隨著科技 發展,各種媒體出現,依傳播媒介,陸續出現了以聲音為媒介的廣播遠距 教學、以視聽科技為媒介的電視遠距教學、以電腦與網際網路為媒介的遠 距教學(趙美聲、陳姚真,2002)。

回顧數位學習的發展史,早在 1940 年代美國即運用影片來訓練散佈 世界各地的美軍。1960 年代,教學影片的製作愈來愈普遍,而且應用的層 面更為廣泛,1970 年代後,電視成為傳播視訊的管道,也開始使用錄影帶,

教學影片的播放管道更為多元化。1990 年代電腦與網路開始普及,出現了 以電腦為主的學習(computer-based learning,簡稱 CBT)。而後全球資訊 網的出現,產生了數位學習平台,運用同步與非同步的互動機制,使教學 設計者有更多的選擇與輔助工具(顏春煌,20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學生、老師、研究、設備以及提供正式展現學習成果的體制五元素,

是傳統大學保持高品質與社會公認的權威所在(王梅玲,2002)。數位學 習的出現改變了這五元素之間的比重,陳年興與楊錦潭(2005)認為數位 學習出現造成教學典範的轉移,以教學重心來看,過去是「老師教什麼」, 演變成「學生學什麼」;老師由「知識供應者」成為「學習輔助者」;學生 從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轉為「主動自主的學習」。綜上所述,數位學 習其實是一種自我導向的學習,並且以學習者為中心元素。

二、數位學習課程與學習者

本研究對象為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的研究生,大學校院申請辦理數 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係依據《專科以上學校遠距教學實施辦法》,指總課 程時數二分之一以上以遠距教學方式進行之在職專班(教育部資訊及科技 教育司,2014)。

徐嘉琳(2005)以政治大學修習遠距教學課程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透 過問卷調查法的方式歸納出數位學習者的特質,她認為數位學習者具有以 下特質:(一)數位學習者是網路重度使用族群,對資訊科技接受度高,

善於使用電腦。(二)主動積極學習,善於分配時間,建立自我導向的學 習。(三)能主動參與線上討論,透過分享提升其學習動機。(四)數位學 習者善於應用各種資源,面對豐富、良莠不齊的網路資源,有效過濾、利 用、統整所需的學習資源是學習者最需要建構的能力。然而,徐嘉琳(2005)

的研究對象為在校的全職大學生,與本研究對象─數位碩士在職專班生雖 同屬數位學習者,在年齡等各方面本質可能有所不同。

動機是個體內在的思考,而行為是因內在的思考所引發個體的外在動 作。因此,動機是引發行為達成特定生理或心理目標的內在思考歷程。葉 炳煙(2013)整理各家學者對於動機的定義,他認為個體的行為發生是因 個體的動機導致的。也就是個人的內在動機,將會連帶影響個人的行為。

學習動機的定義是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引發學習者行為達成特定生理 或心理目標的內在思考歷程,並且在學習活動中,促使個體自發的投入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力、維持學習的原動力(葉炳煙,2013)。動機可分為內在動機與外在動 機,蔡培村與武文瑛(2010)認為獎懲、考試為外鑠動機,自信、成就等 為內化動機,而成人學習多半屬於後者。成人學習動機的理論有多種類型,

這些理論為一組有關的假說,用來解釋成人參與學習的動機(黃富順,

2010)。常見的成人動機理論有(黃富順,2010;蔡培村、武文瑛,2010):

(一)米勒(H. Miller)的勢力場分析模式(force-field analysis model)。(二)

魯班遜(K. Rubenson)的期待價量典範(expectancy-valence paradigm)。(三)

布謝爾(R.W. Boshier)的一致模式(congruence model)。(四)塔富(A. Tough)

的預期效益說(anticipated benefits theory)。(五)克羅斯(P. Cross)的連 鎖反應模式(chain-of-response Model)。這些成人的學習動機理論都試圖 解釋成人參與學習的現象。

Oguz、Chu 與 Chow(2015)研究美國圖書館學會認證的圖書資訊線 上課程學生的修課動機與經驗。以線上問卷的方式調查美國、波多黎各與 加拿大地區所有經由美國圖書館學會認證的修習線上課程的 910 名學生,

背景多為女性、白人、住在市區,年齡以 29 至 47 歲為多,平均年齡為 34.3 歲,大部分受訪者通勤距離學校的距離在 0 到 50 英里(約 80 公里)之間。

整體而言,平均通勤距離為 270 英里(約 432 公里)。並且採取以完全線 上方式上課的學生多為在職學生,部分線上上課的學生多為全職學生或是 兼職學生。完全線上修課的學生顯著年長於採取部分線上課程的學生。至 於通勤距離方面,完全線上方式上課的學生通勤距離顯著大於部分線上修 課的學生。除此之外,Oguz 等人以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學生修習線上課程 的 動 機 , 學 生 的 修 課 動 機 多 元 , 歸 納 有 三 個 動 機 構 面 : 容 納 性

(Accommodation)、傾向(Predisposition)、和選擇性(Selectivity)。容納 性意指線上課程提供的便利性與彈性,能夠配合學生的生活方式等。傾向 指對線上課程的正向感知,可能是來自於個人自我感知或是經由他人推薦。

選擇性指的是對線上課程的選擇性,學生會因這三個動機構面而選擇線上 學習。參見表 2-1。此外,圖書資訊學線上學習的學生會感受到與同儕和 教師間的孤立感,並且認為缺乏專業發展的機會。研究顯示增進圖書資訊 學線上教育的方法包括行銷、課程提供和學生支援服務三面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表 2-1 選擇修習圖書資訊學線上課程的動機問卷構面表

構面 項目

容納性(Accommodation) 修習線上課程可以讓我能更快畢業

個人情況(如家庭、健康、懷孕)讓我需要採取 線上上課的方式

修習線上課程能夠配合我的工作計畫 我無法定期參與面對面的課程

線上課程能夠符合我的生活方式 傾向(Predisposition) 我曾在線上課程中獲得良好的經驗

我曾經經由他人推薦線上課程 我對新事物感到好奇並且想嘗試 我認為線上課程比面對面課程更簡單 選擇性(Selectivity) 我無法從面對面課程中獲取同樣的課程

線上課程可以提供更多的課程選擇

資料來源:Oguz, F., Chu, C. M., & Chow, A. S. (2015). Studying Online: Student Motivations and Experiences in ALA-Accredited LIS Programs. Journal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