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研究目的

本文之研究目的,首先在於嘗試了解中國大陸能源安全政策之內涵,針對大 陸地區能源安全在石油方面所面臨的問題,有關「中國能源威脅論」所帶來的影 響,並置重點於中亞地區的地緣政治發展,以及大陸為了解決其能源安全問題所 制定的政策進行探討,亦即尋求解答中國大陸能源安全政策「是什麼」的相關問 題。其次,本文試圖分析大陸「如何」實踐其能源安全戰略政策,在中亞地區的 戰略意涵其所採行的具體措施有哪些。最後,本文經由分析中國大陸在各項指標 當中所達成的穩定度與優劣勢,與中亞地區能源安全戰略相關因素加以研究,檢 驗大陸地區石油能源安全政策的成效。13

第二節 文獻回顧

與中國大陸能源安全問題相關之研究文獻,依其分析觀點之不同,可以區分 為環境、經濟與政治等三類取向,茲分別舉例簡介如下:

一、環境取向的觀點

在環境方面,陳清泰在2004年撰擬的〈中國能源發展戰略與政策研究〉,一 文中指出:雖然大陸在尋求進口能源安全方面做了諸多必要的努力,但能源的浪 費才是造成中國大陸能源需求不斷攀升的元凶,「節約能源法」實行自1998年起,

之後並未能夠有效地落實;另一方面,過度依賴高污染能源,也妨礙了大陸未來 的發展。陳清泰主張中國大陸應實行「節能優先、結構多元、環境友好、市場推 動」的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14

陳俊清在2003年撰擬的〈大陸能源政策初探〉,探討大陸地區長期以來以煤 為主的能源消費型態所造成的嚴重危害;雖然中國大陸逐漸推動能源消費結構優

13 林正峰,〈中國成為資源爭奪戰關鍵要角〉,《商業週刊》(2005 年 7 月 25 日),頁 102-104。

14 陳清泰,《中國能源發展戰略與政策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年),頁 130-13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質化政策,諸如推廣潔淨煤技術、使用天然氣與核能發電等等,但由於管理的鬆 散與技術的落後,使得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與酸雨侵蝕區域面積等污染問題仍在逐 年遞增當中,也使得中國大陸成為造成全球氣候變遷的禍首國之一。15

二、經濟取向的觀點

在經濟方面,國際關係領域中的討論,關於能源的闡述,多數類在國家權力 與財富的組成要素當中。本文認為石油能源在21世紀以來一直都是世界各國的重 要議題,也就是能源問題既存在以國家為主體的權力競爭,亦存在相互合作依賴 的可能性和既存事實,必需因時制宜的採取相應的觀點加以解釋。16

謝明勳在2015年撰擬〈論中國對東北亞能源安全合作之發展與挑戰〉一文當 中,指出中國大陸所採行之能源安全策略為: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之下加強合作,

特別是與周邊國家和區域在國際規範下建立石油安全戰略聯盟,像是上海合作組 織之成立,對於依賴國外能源供應問題所採取的相關舉措,中國大陸已策定一套 能源政策作為因應,其戰略目標係為能源安全與國家永續發展提供系統性的規劃 及保障;另一方面,加強國家對於石油工業的調控能力,實行以自由競爭為基礎 的政府管制體系,創造本國的最大利益,但由於美國掌控了國際能源價格市場、

替代能源所需之成本過高,大陸在取得能源安全方面的進展將十分緩慢。

陳久霖在2004年撰擬〈關於我國的石油安全戰略〉一文中指出:由於大陸在 國際石油定價方面幾乎沒有發言權,長期以來處於被動的接受者地位,而一個價 格不斷波動的國際石油市場並不符合中國大陸的經濟利益。17而唐昀在2004年著

《大搏殺:世紀石油之爭》一書中,說明中國大陸在石油進口方式上,已由過去 的以短期合同為主,僅有政府間協議、加工貿易、以物易物等幾種簡單的方式,

轉變成為以長期合同為主,期貨貿易、招標投資與回購等多樣化的方式,而中國 為了規避國際石油市場價格不斷波動的風險,開始重新準備開放石油期貨市場,

15 陳俊清,《中共能源政策初探》,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03 年),頁 53-54。

16 許志義、陳澤義,《能源經濟學》,(台北:華泰書局,1993 年),頁 112。

17 陳久霖,〈關於我國的石油安全戰略〉,《國民經濟管理》(2004 年),頁 3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企圖通過國內市場影響國際價格,北京政府將推動成立品種上市審核委員會,為 石油期貨的推出提供制度保障。18

三、政治取向的觀點

在政治方面,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在2000年所發表的〈中 國尋求能源安全〉(China's Questfor Energy Security)報告中指出:過去20年中國大 陸經濟的快速成長已使其能源需求遠遠超出國內所能供給的範圍。中國在1993 年正式成為石油淨進口國,在可預期的未來,大陸對於能源進口的依賴程度將會 明顯增加。該報告估計,到了2020年,中國大陸大約有60%的石油和至少30%的 天然氣必須仰賴進口來滿足,這將迫使大陸放棄原有的能源自給自足的傳統策略,

轉向海外尋求能源供應。大陸政府對於依賴外國能源存在著恐懼感,並且認為石 油進口是個可能被外國,特別是美國利用來影響大陸內政的戰略弱點,大陸希望 將石油供應受制於美國的弱點降至最低。因此對於開採中亞和俄羅斯的石油抱持 著極高的興趣,希望透過建築陸上石油輸送管道的方式以避免石油供應經由美國 所控制的海運路線所牽制。此外,大陸也努力加強和中東地區產油國的經濟、政 治、乃至於軍事關係。19然而,由於大陸所擬議的許多輸油管道可能不會建造,

在海外所開採的石油也可能無法應付未來20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所需的石油淨 進口量,以及因為運輸和後勤支援成本的相關支出,中國大陸在海外所開採的石 油大多無法運回本國,而必須在國際市場出售或交換。因此,就政治取向的觀點 而言,中國大陸的能源安全最終還是無法避開美國勢力掌控下的海運路線。

林典龍在2002年所撰〈中國能源安全戰略分析〉一文中,說明中國大陸能源 安全戰略的原則為穩定供給、種類多樣化與來源多元化,大陸企圖以「兩種資源,

兩個市場」的整合運用,來保障大陸的能源安全。但由於政策無法有效執行、石 油戰略儲備體系未能建立,以及缺乏能源基礎建設,因此,中國未來的能源安全

18 唐昀,《大搏殺---世紀石油之爭》,(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 年 6 月),頁 130。

19 戚文海,〈論東北亞能源合作共同體的建構〉,《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第 4 期(2004 年),頁 30-3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仍舊荊棘滿佈。20

汪匡平在2004年從地緣的角度來探討中國大陸的能源安全問題,在〈從地緣 戰略觀點研析『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對『中國』石油安全挑戰〉一文中,說明美 國對於遏制中國大陸的地緣戰略部署為「奪取中亞,控制蒙古,拉住印度,擴大 東南亞基地群」。21在對於進口能源的依賴程度不斷加大的情況下,大陸在「九 一一」事件後,東有「美日安保條約」與臺灣封鎖其東出太平洋的路線,西又受 到美國以反恐名義將勢力侵入中亞的鉗制,這讓中國大陸的石油進口處於高度不 安全的狀態。未來大陸的重要發展方向在於中亞以及東南亞地區,一方面,經由 中亞以降低海運石油可能受到美國封鎖的風險,另一方面,經由東南亞東出太平 洋、西進印度洋,避開美國在日本與臺灣所佈下的封鎖鏈。22

本研究與上述文獻的主要差異在於:本文所探討的焦點不僅在於大陸促進能 源安全的國內政策,亦涉及大陸與他國在全球競奪能源之角力,雖然中國大陸能 源安全與環境及經濟均有所關聯,但要達到能源安全的目標,仍必須透過政治手 段來完成,因此,與從國內環境保護以及經濟成本效益的探討焦點相較,本研究 更具有全面性。

與同屬政治觀點的文獻相較,本研究不僅探討「為何」(why)的問題,更著 眼於中國大陸「如何」(how)促進能源安全。雖然〈中國尋求能源安全〉與〈中 國能源安全戰略分析〉等文獻亦有對後者進行探討,但僅限於中國大陸方面所做 的實踐,並未探究他國對於中國大陸促進能源安全所採取的立場。舉例而言,雖 然〈中國能源安全戰略分析〉一文說明了大陸企圖透過進口中亞與俄羅斯的石油 來避開美國勢力掌控下的海運路線,但其並未說明中亞各國與俄羅斯「為何」願 意同大陸進行合作,以及大陸採取「何種」措施以促成雙方之間的合作,而本文 則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20 林典龍,〈中國能源安全戰略分析〉,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21 汪匡平,〈從地緣戰略觀點研析「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對「中國」石油安全挑戰〉。發表於:「國 立台灣大學第三屆政府與公共事務論文發表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主辦(2004 年)。

22 劉波,〈石油與 20 世紀的變遷〉,(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年 9 月),頁 198-20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進入中亞早就是美國全球戰略的一步,在冷戰結束之前,中亞地區是蘇聯的 一部分,美國根本無法進入。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繼承在這一地區的傳統影響,

美國曾在經濟、軍事等方面做了涉入的嘗試,未能完全得手,但隨著阿富汗反恐 戰爭的開始,美國先後利用租用軍事基地名義,進而加強同中亞國家的雙邊軍事 合作,再給予經濟援助,同時加強與中亞國家政治交往,插手中亞的地區組織和 機構。美國希望帶動政治、經濟的全面存在,進而全面控制中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