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進入中亞早就是美國全球戰略的一步,在冷戰結束之前,中亞地區是蘇聯的 一部分,美國根本無法進入。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繼承在這一地區的傳統影響,

美國曾在經濟、軍事等方面做了涉入的嘗試,未能完全得手,但隨著阿富汗反恐 戰爭的開始,美國先後利用租用軍事基地名義,進而加強同中亞國家的雙邊軍事 合作,再給予經濟援助,同時加強與中亞國家政治交往,插手中亞的地區組織和 機構。美國希望帶動政治、經濟的全面存在,進而全面控制中亞。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國際關係中的地緣政治(Geopolitics)研究,是強調特定地區位置因素重要性 的一種研究途徑,它認為該因素可以影響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因此,地緣政治裡 面強調地理因素,這是政府在決策時的重要環節,也是決定國家間權力地位之相 對強弱的主要因素。23

一、研究途徑

能源地緣政治學則是指在探討能源問題時,特定地區位置的因素必須予以強 調,因為原料的取得是一個共同的問題。然而,各種地理因素的重要性也會隨著 許多方面的發展而改變。例如,時過境遷、科技進步、對原料之需求、國家目標 與國際目標之改變、以及在追求國際目標時對手段之正當與否的判斷。更重要的 是,地理與特定地區位置之因素將隨著國際體系本身之變化而改變其重要性。24 例如,出現新的國際行為者(新近獨立之國家、多國公司、國際組織、區域性之 經濟和軍事組織),傳統行為者以及民族國家之正當性(legitimacy)與適當性所受 到的質疑。另外,權力的日益擴散,小國在大國之間的僵持中找到活動的空間,

也是新的變化。互相依賴和互相滲透已成為一個現實。

能源的地緣政治所探討的問題包含:有哪些與能源及原料供應相關之地緣政

23 地緣政治(Geopolitics)一詞首次出現是在 1916 年「論國家」一書中,由瑞典學者克哲倫(Rudolf Kjellen)提出。在當時主流的學術研究中,通常將國家視為一種行政機器。克氏的研究則試圖 改變此一觀點,轉而將國家視為一種有機體,可以與環境產生互動,進而產生發展和轉變。

24 王家樞,〈中國石油安全與地緣政治〉,《資源產業》,第 6 卷第 1 期(2004 年 2 月),頁 7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治因素將勾勒出未來的國際關係?有哪些地區,由於控制了某些地理因素,而將 在未來具有戰略和經濟的重要性?由於所有的主要初級能源資源均有賴於許多 附加的必要動作才能:

(一)把它們轉化(Transform)成可運用的形式。

(二)並且把它們轉運(Transport)到消費地區。

因此,除了資源的所在位置之外,還有一些因素是能源之地緣政治的基本面。

那就是供應線、科技、和加工設備,缺少了這些要素,原料將毫無價值,也對國 際政治不具意義。

最後,影響供給面的因素(儲量、加工過程、新的發現、能源消費之增加、

以及能源之研究與科技)和影響需求面的因素(經濟成長、某一特殊經濟體系之 資源需求、以及替代能源之可取得性)之持續互動,將隨著時間的演變而賦予不 同的資源和地理因素不同的重要性,這也是能源地緣政治的一個重要層面。綜上 所述,能源地緣政治所考慮的各種因素可以歸納為下列幾點:

(一)影響原料之來源的特定地區位置。

(二)國際體系本身之變化。

(三)能源形式之轉化(科技、加工設備)能力。

(四)能源轉運之能力(供應線、運輸設備)。

(五)供給面因素與需求面因素之互動。

事實上,在取得能源資源的課題上,任何一個能源不足的國家都要與其他國 家共同面對三個利益上的問題:

(一)一個國家進口的能源必須適量(Adequate Volume)。進口量低於一定水平時,

則將危及國家安全。

(二)進口能源之供應必須持續(Continuous)。供應之中斷或偶而短缺可以對工業化 國家造成嚴重的經濟與政治後果。當然,供應中斷的脆弱性也給予資源富 裕的國家用來對付依賴進口能源的國家的一個可乘之機。

(三)進口能源必須能夠以「合理的」價格取得,持續地以合理的價格適量地供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這三種利益構成了能源利益的三角關係。

三者缺一,即可能對消費國的經濟福祉、政治穩定、和國家安全產生災難性 的後果。如上所述,要研究一個國家如何促進其能源安全戰略,必須將各項因素 納入考量,如進口地區位置、進口供應路線,以及自身供需能力等,能源的地緣 政治提供了吾人一個全方位的視野。反之,在無法確知中國大陸能源戰略政策之 決策過程,以及能源安全問題同時涵蓋國內外的情況下,運用其他國際關係理論 進行探討,如現實主義(Realism),則顯得十分困難、大而無當。因此,在現階段 能力所及的範圍之內,從能源的地緣政治角度切入探索、評估中國大陸能源安全 戰略,乃是最為適切的選擇。除了以上述能源地緣政治學做為本文之研究途徑之 外,為了彌補能源地緣政治學對於國內政策的解釋較嫌不足,本文兼採歷史研究 途徑為輔。歷史研究途徑乃是指運用歷史資料來描述和分析,並解釋各部份之間 的因果關係,目的是想透過對於歷史事實的描述,發掘出某一特定時空所發生的 事實及其因果關係。

二、研究方法

文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意指利用文獻資料對社會現象進行研究的方 法,透過蒐集及閱讀與研究主題相關之文獻,就其內容進行客觀的分析。文獻是 指人們利用文字、圖形、符號、聲音和影像等手段所記錄下來的資料。文獻資料 有第一手資料(primary document)與第二手資料(secondary document)之分。凡原始 的資料,如個人日記、原始檔案、會議記錄與報表等都是第一手資料;對於第一 手資料加工整理後所形成的文獻,如文摘、總結報告等則是第二手資料。使用文 獻分析法之優點主要有二:首先,可對那些無法接近的主體加以研究。其次,有 助於長時間或多個時間序列的研究,以找出其中之因果關係。

使用文獻分析法,並非僅是將資料予以堆積。除了廣泛的蒐集、整理與閱讀 相關文獻之研究成果以外,還必須將其內容加以分析;再充分利用相關期刊、統 計數據、報紙、專書、法規條文及政府出版品等文獻資料的情況下,藉由分析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獻以探討事件之背景、原因、影響及其意義,以便解釋與預測。

本研究所引用之文獻,其來源包括書籍、期刊、論文、報紙與網站,其類型 則可區分為政府文件、學術研究以及新聞報導三大類。筆者將蒐集與中國大陸能 源安全政策相關之書籍、期刊論文、官方出版品以及報章雜誌之檔案資料等文獻,

並加以整理、分析及比較,以做為本研究分析之依據。

在第一手資料方面,首先,自1953年以來,大陸政府均會訂立「五年計劃」,

至2015年已邁入第十二個時期,相關政策即依循此「五年計劃」來制定與實踐。

因此,大陸政府在其「五年計劃」中所訂立的能源政策目標、方針與重點,提供 本文探討大陸能源戰略政策一項十分重要的憑據。大陸的第十二個五年計劃(以 下簡稱為「十二五」計劃)中關於能源政策的部份名為「石油工業『十二五』規 劃 」, 資 料 乃 由 筆 者 自 中 國 極 為 重 要 之 研 究 機 構── 中 國 科 學 院 網 站 (http://www.cas.ac.cn/)中取得。

其次,大陸的各項法律、命令與領導人之政策宣示,亦提供本文重要之第一 手資料,大陸的官方網站提供了取得這些資料的來源,諸如:「中華人民共和國 節約能源法」、「對外合作開採海洋石油資源條例」、「對外合作開採陸上石油資源 條例」以及「江澤民同志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等。再者,

大陸的各項官方出版品提供本文有力的參考依據。例如由世界知識出版社所出版 的「中國外交」年鑑,以及由大陸國家統計局所公佈的「國土資源公報」以及各 項統計數據等均為官方之表示,亦可做為衡量其他資料之基準。在第二手資料方 面,筆者在採用這些資料之前,均曾對其來源做出篩選,以保證資料的客觀性與 正確性,避免引用錯誤的資訊。舉例而言,由我國政府對於對岸情勢所做的分析 與報告,即為相當可靠的資料來源,諸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工作簡報」、「行政 院經濟部大陸經濟情勢評估」等。此外,現今網路資訊的取得十分容易,但鑑於 資料品質參差不齊,錯誤的數據與未經證實的小道消息亦在所多有,因此,筆者 主要由較具權威性之網站蒐集資料,如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美國智庫蘭德 公司(RAND Corporation)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