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獻探討

瘂弦 1954 年於《現代詩》第五期發表第一首現代詩〈我是一勺靜美的小花 朵〉至 1965 年最晚一首詩〈復活節〉停筆,短短十二年創作期,其詩作從集結、

編選、增修,多歷周折60,以 1959 年的《苦苓林的一夜》為始,直至 1981 年洪範 出版的《瘂弦詩集》堪為最完善定本61,享譽現代詩壇六十年,故本文以此版本 為研究範圍。自詩集出版以來,已有諸多現代詩壇名家肯定其作品之成就與代表 性,歷年來更有上百篇文章從不同角度討論其詩作,可見其詩作內涵之豐富性,

在在證明瘂弦為現代詩壇之一代大家。

《瘂弦詩集》收錄八十八首作品,其人、其詩之相關討論文獻大多為單篇評 論,筆者嘗試梳理並將前人研究成果分為專書類、學位論文、期刊論文(包含期 刊論文及報章雜誌之單篇評論文章)三類。其中專書著作多為研究資料統整與評 論文集,評論文集中所收錄之篇章資料來源多為研討會論文集、名家評論選文等,

討論範圍多元、著者眾多,為求切合研究方向,筆者將揀選涉及瘂弦詩中人物角 色之相關論著為主以進行探討,其餘為輔。

一、專書類

詩人蕭蕭 1994 年選錄瘂弦詩作評論並集結為《詩儒的創造》62 一書,此書將 瘂弦之經歷、作品評論分為四輯編列,分別為(一)詩人評述,搜羅瘂弦生平之 介紹與特色評述,(二)詩篇評賞,羅列諸多詩家的賞析導讀,(三)詩作評論,

此一部分之評論集中撰寫於 1980 到 1990 年代間,分析統整瘂弦整體之創作歷程 與風格轉變,(四)詩論評介,探討瘂弦對現代詩之研究成果。以下就本書所收 錄與筆者研究題目相關之文章進行回顧:

第一輯詩人評述中,劉紹銘〈貓臉的歲月〉63以瘂弦〈詩人手札〉所言之理 論基礎,談論瘂弦曾提出的現代詩「感」與「解」之題。瘂弦在 1960 年發表的

〈詩人手札〉中表示讀者因為往往無法以理性邏輯思維「解」詩,故與現代詩間 有所隔閡障礙,但在理性思維之外,詩仍須重視用情緒直覺進行「感」的交互作 用。在此一結論之後,劉紹銘以理性思維針對〈鹽〉一詩中的二嬤嬤提出理解分 析,最後又回歸到情感直覺,歸納出二嬤嬤身份的意象象徵,二嬤嬤雖無名無姓,

卻是中國百姓的苦難身影之濃縮。同時,又指出詩的最後一句「退斯妥也夫斯基 壓根兒也沒見過二嬤嬤」最為戲劇化,因為他的身世雖可憐,卻仍只能與俄羅斯 社會主義小說家退斯妥也夫斯基保持完全平行、不相交會的關係,縱使二嬤嬤的 苦難經歷正是退氏透過文學欲表達關懷的對象,而退氏筆下的作品亦包含著與二

60 請參見注 1。

61 蕭蕭:〈跌落在深淵裡的樺樹夢〉,《創世紀詩雜誌》第 119 期(1999 年 6 月),頁 6。

62 蕭蕭主編:《詩儒的創造》(臺北:文史哲出版,1994 年)。

63 劉紹銘〈瘂弦的「貓臉的歲月」〉,《傳香火》(臺北:大地出版社, 1979 年),頁 104-114。

後收錄於蕭蕭主編:《詩儒的創造》(臺北:文史哲出版,1994 年),頁 25-36,及《臺灣現當 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37——瘂弦》(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 年),頁 329-336。

嬤嬤有重疊身影的苦難大眾。本文將〈鹽〉中的二嬤嬤與退斯妥也夫斯基作為討 論焦點之一,兩者關係在文學範圍稱為映襯,在戲劇範疇則為悲劇所構成的元素 之一——「衝突」,黑格爾曾言「衝突是形成悲劇的原動力」64,藉此觀點,筆者 將嘗試在部分詩作中,由此一面向討論詩中角色面對的衝突問題及其象徵意涵。

《詩儒的創造》第二輯為詩篇評賞,收錄戲劇學家姚一葦〈論瘂弦的坤伶〉

65一文,指出〈坤伶〉一詩以客觀的敘述方式展開情節鋪敘,而「這一惋惜與同 情並沒有構成呼號、怨懟或感傷的程度,以表露出詩人的節制,但亦沒有轉折或 急轉,所以只屬於單純情節的發展形式」,指出〈坤伶〉的敘述方式正可與我國 傳統詩歌的形式相映,但也因此缺乏轉折與對比的意外感。然而姚氏指出的問題 缺失,在筆者看來,如上段所提及衝突與悲劇的關係,衝突可以發生在敘事時間 的線性結構層面,但亦可於敘事情境之內、外部擴充想像與詮釋空間,故文本表 面有無情節轉折,並不妨礙坤伶此一角色的心靈狀態展演,此處評論之論證說服 力道稍嫌不足。

同輯中,鍾玲〈論瘂弦筆下的三個人物——坤伶、上校、二嬤嬤〉66一文細 膩地論述瘂弦筆下三篇人物詩主角的真實面貌可能性。首先推敲〈坤伶〉的可能 身份,再指出詩人藉由選取事件的方式發揮戲劇情節的串連性,勾勒出坤伶一生 的故事,同時塑造出一個戲劇角色的人物雛形,與前述姚一葦〈論瘂弦的坤伶〉

所言有相似之處;次論〈上校〉詩中幾處耐人尋味的意象,並論及詩篇的形式鋪 排意義;最後討論〈鹽〉詩中的二嬤嬤,點出了詩人藉由小人物寫大時代之企圖,

也呼應了瘂弦以搜集不幸為使命的職志。回到人物角色的探討而言,鍾玲一文依 據三篇詩作的事件選取,參考真實歷史、地理等文化背景考證進行分析,使詩中 人物在虛實之間徘徊,增添讀者的閱讀趣味,相較於其他人物詩的論述賞析,也 是較新穎的研究方式,可惜此類文章只能針對少量詩作展開討論,未能有全面性 的系統析論。但本研究仍期望在論述時,可以參考此文融入文史考證的方式,在 分析部分歷史背景較為明確的人物角色時,藉由客觀的文史背景更深刻地探究詩 人欲表現的人物內在心理。

陳義芝在〈瘂弦的三組詩〉67中討論八首瘂弦詩作,就人物詩的範圍而言,

簡要賞析〈乞丐〉、〈鹽〉、〈印度〉等詩,但引起筆者注意的是〈紅玉米〉一詩的 導讀,本文首先將焦點聚集在整首詩篇背景所呈現出的離亂滄桑之感,以末代王 朝「宣統」為時間背景,與京城與蕎麥田等北方風物的意象組合,彷彿是一幅完 整的舞台畫面。更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注意到了詩中「我」的意識。往往在討論 瘂弦詩中戲劇性角色的主題時,論者都以有完整形象、完整身份輪廓的詩作人物

64 姚一葦:《戲劇原理》(臺北:書林出版社,1992 年)。

65 姚一葦:〈論瘂弦的〈坤伶〉〉,《中外文學》第 3 卷第 1 期(1974 年 6 月),頁 186-198。

後收錄於蕭蕭主編《詩儒的創造》(臺北:文史哲出版,1994 年),頁 85-100。

66 鍾玲:〈瘂弦筆下的三個人物:坤伶、上校、二嬤嬤〉,《現代文學》復刊第 22 期(1984 年 1 月),頁 35-47。後收錄於蕭蕭主編:《詩儒的創造》(臺北:文史哲出版,1994 年),頁 109-122。

67 陳義芝:〈瘂弦的三組詩〉,原載於《古今文選》第 657-659 期(1987 年 7 月)。後收錄於蕭 蕭《詩儒的創造》(臺北:文史哲出版,1994 年),頁 213-224。

為討論對象,少有詩家注意到其他詩篇中的人物意識,而若要完整地針對詩中戲 劇性角色分析,就須從更廣義的定義下著手——即使詩作不完全以具體完整的單 一人物為創作焦點,只要有明確的人物意識,即有探討其角色原型、人物心理狀 態的可能性。

《詩儒的創造》第三輯為詩作評論,其中收錄蕭蕭在 1979 年發表的〈瘂弦 的情感世界〉68一文中將瘂弦詩作析出五種情感層面,分別為(一)情韻綿邈而 流蕩,(二)情調屬北方風光,(三)情節充滿戲劇感,(四)情趣帶有反諷味,

(五)情結不免超現實。文中與余光中同樣提到瘂弦憑藉其戲劇背景,詩作情節 安排與轉折都有著戲劇性的結構,並指出〈側面〉一卷「每一句幾乎都承載著戲 劇裡的一個小小的高潮。」誠然,在現代詩品評中,情韻為衡量詩作的優劣的一 項重要指標,而情韻由情調、情節、情趣、情節共同組織而生,故詩人蕭蕭以此 五大面向整全地凸顯了瘂弦詩的傑出,且最大貢獻在於建構瘂弦詩作情節戲劇化 的此一明確論點。雖然針對此文,有論者回應其中的音樂性及戲劇性,應可有更 細膩的細節分析,方可深度詮釋此二特性69,但仍無妨於瘂弦詩戲劇性的討論有 著塑成性的影響,後繼學者對瘂弦詩作風格之評述多不離此論,故此文可視為瘂 弦現代詩研究重要論述依據之一。

龍彼德《瘂弦評傳》70一書對瘂弦生平、詩作、詩觀及詩論,皆有介紹評析 與多方引述論證,尤致力於整合詩人生平背景與詩作詩觀的關係。第二章〈集大 成,爭取國際、民族、本土的快速融合〉一文,從文化融合的歷程談論瘂弦詩作 理念的形成軌跡,繼而論及瘂弦以搜集不幸、關注底層人物之系列詩作,將瘂弦 融合東、西方養分後所表現的詩藝歸納為「民謠風」、「戲劇化」、「知情結合」三 點詩法。其次論詩歌語言,在〈瘂弦詩之魅力,主要在於語言〉一文中,以「口 語化」及「虛詞使用」指出瘂弦詩語言的特殊敘述性,並分析其詩之「反諷性」, 都能達到使詩中人物形象更豐富、詩歌意味更深長的詩歌效果。另外,在眾多詩 家以戲劇化歸納瘂弦特色的基礎上,龍氏首先以具體戲劇元素如時間、人物、場 景、道具、臺詞、潛臺詞等解析瘂弦詩作,雖然只有一首〈鹽〉為示例,但相較 於以往論者只談詩中情節,本文更有力地驗證了瘂弦詩的戲劇化特色。

黎活仁 2007 年主編《瘂弦詩中的神性與魔性》71一書,搜集蕭蕭《詩儒的創 造》以外,兩岸三地學者對瘂弦詩作的研究,多有豐富新穎的思潮與研究方法,

68 蕭蕭:〈瘂弦的情感世界〉,《中外文學》第 8 卷第 4 期(1979 年 9 月),頁 136-146,同時 收錄於《詩儒的創造》(臺北:文史哲出版,1994 年),頁 235-244。本文後經增修,更名為〈跌 落在深淵裡的樺樹夢——論瘂弦《深淵》〉,重登於《創世紀詩雜誌》第 119 期(1999 年 6 月),

頁4-13。同時收錄於《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 年)。

69 簡政珍:〈跌落在深淵裡的樺樹夢——論瘂弦《深淵》講評意見,收錄於陳義芝編:《台灣文

69 簡政珍:〈跌落在深淵裡的樺樹夢——論瘂弦《深淵》講評意見,收錄於陳義芝編:《台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