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殉道者的奉獻信念

在文檔中 瘂弦詩中的戲劇性角色原型 (頁 119-123)

第參章提及,孤兒原型(Orphan)的塑成情節源自於神話學,而殉道者原型 則依據人類學與考古學,由人類社 會發展初期之農業文明古老犧牲儀式發展 而來。此一模型運作的基本概念,即以「死亡」與「犧牲」作為「再生」的先決 條件,如世界各地古老文明多以牲畜、活人作為祭禮,即為此原型之源。若將「犧 牲」換取「再生」的殉道觀念置於現代社會,亦可見於日常生活中諸多面向,常 見如母親為養育子女而選擇退出職場、成為家庭主婦,此為一種犧牲;置諸男性 則如為了公司不眠不休地工作,以致犧牲個人健康與家庭時間,此亦為一種犧牲。

現實生活中,人們無一倖免於人生中的諸多煩擾與痛苦,若再與前述各原型 人格進行比較審視,天真者經由否認以逃避問題、孤兒尋求解脫痛苦、流浪者試 圖跨越突破、鬥士對抗迎戰,此節所論之殉道者則選擇擁抱承受,相信痛苦可以 帶來救贖,然而此處所謂之「救贖」,並不包含以自我利益為最終目標的交易概 念,亦非交換其他形式的談判籌碼,例如女性在家庭中擔任母親角色,往往為了 孩子而犧牲休息、娛樂與自我成長的空間與機會,但若以自身之犧牲為要脅,要 求子女順從自己的意志、回饋身為父母的自己,以維持母親與孩子原始共生的絕 對狀態,則為虛假的殉道,因契約式、以回饋為目的的犧牲,反而傷害了子女探 索自我的權利。換言之,「真正的殉道」乃是以真誠的自我犧牲換取並非圖利於 自身的收穫,相信犧牲自己可以解救他人,其犧牲方真正具有轉化功能。

前文曾言瘂弦自幼受庭訓薰陶,熱衷於新文學的欣賞與創作,無論身處家鄉 或是異鄉、安逸還是動盪,現代詩終其一生常伴左右,瘂弦曾言:「人生朝露,

藝術千秋,世界上唯一能對抗時間的,對我說來,大概就只有詩了。」302現代詩 對於詩人的意義深遠廣大由此可見,現代詩藝的開拓與創作遂成為詩人追求的理 想與信念。詩人隨軍渡臺後,1954 年與張默、洛夫等人發行《創世紀詩雜誌》, 其實若自胡適 1917 年提倡的新文學運動為起始,現代詩的發展已非一朝一夕,

瘂弦等人創辦詩刊時卻仍面臨群眾的嚴峻檢視,如洛夫所言:

不可否認,我國現代詩十餘年來即在吸取、轉化、實驗、修正等工作中對 一系列的現代主義個流派作精華的接受,在傳統社會中擔任一個背叛、魔 性的角色。因此,現代詩人在對純粹與超絕的急劇追求中,常被人指責為 晦澀難解,或虛無論者。303

302 瘂弦:《瘂弦詩集》(臺北:洪範書店,2010 年),頁 2。

303 洛夫:〈詩人之鏡〉,原載於《創世紀》第 21 期(1964 年 12 月)。後收錄於瘂弦、簡政珍 主編:《創世紀四十年評論選》(臺北:創世紀詩雜誌出版,1994 年 9 月),頁 29。

洛夫更指出一般人對現代詩的觀感,一方面來自於兩次世界大戰迫使人類文化產 生劇變,連帶引領現代詩走向對於「涉世文學」(Literature engage)304與「純詩」

之追求,此二方向之發展致使群眾對現代詩產生「晦澀」與「虛無」之誤解:

前者與存在主義思想有根本上的淵源,後者則是超現實主義勢必產生之結 果。……存在主義文學在本質上是反邏輯、反理性、反客觀性、反一切傳 統的規律與法則,而超現實主義則是從潛意識出發,故兩者所創造的作品 均難為群眾所接受。305

另一方面則來自群眾對傳統文學深懷依賴情感,同時又缺少批評的抉擇力306。然 而,瘂弦等詩人即使面臨社會質疑與經濟窘況,仍以哲學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 -1862)「當掉你的褲子,保有你的思想」307一語明志,肩擔輿論與經 濟壓力,在傳統與革新交鋒的年代中,傾心致力於現代詩藝之創作與推廣,將反 傳統的「罪名」轉化為創造建立的積極意義,儼然為一現代詩的殉道者。此一為 文學藝術「殉道」的心態,明確顯露於〈剖〉(1958)一詩:

有那麼一個人

他真的瘦得跟耶穌一樣,

他渴望有人能狠狠的釘他,

(或將因此而出名)

有血濺在他的袍子上,

有荊冠——那怕是用紙糊成——

落在他為市囂狎戲過的 傖俗的額上。

但白楊的價格昂貴起來了!

鋼釘鑽進摩天大廈,

人們也差不多完全失去那種興致,

再去作法利賽們,

或聖西門那樣的人,

唾咒語在他不怎麼太挺的鼻子上,

或替他背負

304 洛夫說明:「香港有人譯為入盟文學,李英豪則譯為介入文學,但究其精神本質,即一個作 者必須對人類真實存在(authentic being)具有追尋的熱情,並以自由與行動表現之,故文學是人 生與社會的一部分,似此可引伸其義。譯為涉世文學,但與『為人生而藝術』之說無關。」

305 洛夫:〈詩人之鏡〉,原載於《創世紀》第 21 期(1964 年 12 月)。後收錄於瘂弦、簡政珍 主編:《創世紀四十年評論選》(臺北:創世紀詩雜誌出版,1994 年 9 月),頁 30。

306 同前注,頁 31。

307 龍彼德:〈夢坐在樺樹上——瘂弦生平〉,《瘂弦評傳》(臺北:三民書局,2006),頁 36。

第二支可笑的十字架。

有那麼一個人 太陽落後就想這些。308

劉正忠指出此詩是「一齣想像的受難劇」309,以序詩之姿置於整本《瘂弦詩集》

之首,殆有宣告意味,宣告詩人在耕耘現代詩藝的路途上,以世間受難的代表人 物——「耶穌」自詡,無論是內在創作動機或外在歷程皆飽嘗艱辛卻又甘於犧牲。

詩作開頭以「真的瘦得跟耶穌一樣」形容主角,此處之「瘦」,一方面體現耶穌 受難時的肉身形象,一方面暗示主角的心靈狀態,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摩肩放踵,

仍堅持不屈地為之奉獻直至精盡力竭、涓滴無剩。詩人將自我對理想的奉獻精神 寄託在主角身上,雖為「想像的受難劇」,但此一劇碼著實更為真切地體現詩人 內心對理想的渴望,「渴望有人能狠狠的釘他」頗有爭先犧牲的奮勇之意,且透 過「痛覺」感受高度強化其意念深切程度;「有血濺在他的袍子上」意謂縱使難 免於心靈肉體之犧牲代價,主角仍願意以象徵純潔心靈的衣袍承接,鋼釘穿掌之 痛都已甘之如飴,又何況區區血漬?額上的荊棘冠冕「那怕是用紙糊成」,儘管 脆弱,更儘管此一荊冠僅是虛造,主角卻仍相信有其積極意義存在,而始終落在 了他意志堅定的額上。

首節「市囂狎戲」一語點出主角面臨眾人質疑與諧謔嘲諷的外在環境,及至 次節則更為明朗地揭露人類群體對精神、理想、信念的捐棄。「鋼釘鑽進摩天大 廈」一句可視為前節末句「但白楊的價格昂貴起來了!」之延續,製作十字架的 白楊木與將耶穌釘上十字架的「鋼釘」,皆象徵殉道者完成犧牲任務的關鍵道具,

如今卻「價格昂貴起來了」、「鑽進摩天大廈」,讓主角殉道的宏願實現途徑堪憂,

而此一現象正來自於社會氛圍的轉變,葉維廉評析此詩時曾論其時代背景,仍與 科學、工業文明的衝擊息息相關:

詩,靈氣,在科學至上主義工具化理性高昇所帶來的人的分化支離、物化、

商品化、異化、減縮化的過程中已經蕩然無存。明清以來,中國文化已經 走向實用主義的庸俗化,民國以後,在傳統精緻文化的備受攻擊與西方工 具理性主義得勢的推波助瀾,再加上精神性沒有出路的禁錮政治氣氛,更 是每況愈下。310

其實導致此情此景的源頭,歸根究底仍是人們無可挽救的消極心態「也差不多完 全失去那種興致」,連諸如法利賽們曾「唾咒語在不怎麼太挺的鼻子上」的批判

308 瘂弦:《瘂弦詩集》,頁 6-7。

309 劉正忠:〈暴力與音樂與身體:瘂弦受難記〉,《當代詩學》第 2 期(2006 年 9 月)。後收 錄於陳義芝主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37——瘂弦》(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 年),頁209。

310 葉維廉:〈在記憶離散的文化空間裡歌唱〉,《詩探索》第 13 輯(1994 年 4 月)。後收錄於 蕭蕭編:《詩儒的創造》(臺北:文史哲出版,1994 年),頁 357。

角色都無人擔任,更遑論有人願意效仿替耶穌背負十字架的聖西門,追隨一個試 圖力抗時代洪流的文學工作者,妄想振興人類的文明與精神,且「替他背負/第 二支可笑的十字架。」但這些孤獨的處境仍無礙於主角仍然在「太陽落後就想這 些」,此詩足證詩人甘為現代詩藝犧牲奉獻之心跡。

除了藉整本《瘂弦詩集》為現代詩藝奉獻耕耘的詩人自身,卷之六〈徒然草〉

中的〈紀念 T.H〉(1963)、〈焚寄 T.H〉(1964)兩首詩作,書寫對象為另一位 對臺灣現代詩藝有重要貢獻的詩人,即「詩的播種者」——覃子豪(1912-1963)。 覃子豪與余光中等人共創藍星詩社,開拓臺灣現代詩教學,培植許多重要現代詩 人,在發表詩集《畫廊》翌年因肝癌過世,時年僅 51 歲。此二篇詩作的特別之 處在於,主角覃氏以「逝者」之姿現身故事舞台,而其詩篇主旨、主角形象,乃 透過其餘配角的戲劇性動作輾轉呈現,如〈焚〉詩末節敘述覃氏於現代詩的精心 雕琢「至於詩這傻事就是那樣子且你已看見了它的實體;/在我們貧瘠的餐桌上

/熱切地吮吸一根剔淨了的骨頭/——那最精巧的字句?」311詩人自知,在工業 科學衝擊人類文明的時代,文學藝術在許多人眼中為生命中非必要元素,故刻意 將「詩」戲稱作「這傻事」,然而,在更為深層複雜的心靈層面,卻實為不可或 缺的精神食糧,因而有覃氏等人傾盡一生精神為之奉獻,若抽象的「詩」能化為

「實體」,「詩」恐怕確實如「一根剔淨了的骨頭」,能將人類精神提升至純淨、

不含雜蕪的境界,與生命核心的銜接深刻如骨;詩所能涵蓋的領域深奧廣闊,故 詩人的嘴「為未知張著」,探索著「未知」,也書寫著「未知」,「你的詩/在每一 種的『讚美』下/拋開你獨自生活著/而你的手/為以後的他們的歲月深深顫慄

不含雜蕪的境界,與生命核心的銜接深刻如骨;詩所能涵蓋的領域深奧廣闊,故 詩人的嘴「為未知張著」,探索著「未知」,也書寫著「未知」,「你的詩/在每一 種的『讚美』下/拋開你獨自生活著/而你的手/為以後的他們的歲月深深顫慄

在文檔中 瘂弦詩中的戲劇性角色原型 (頁 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