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鬥士的競爭動機

在文檔中 瘂弦詩中的戲劇性角色原型 (頁 110-119)

本節中所要討論的鬥士原型(Warrior)人物,在面對人生現實的失望與困難 時,並不如孤兒原型藉由偽裝與成癮行為掩飾內心脆弱,而是積極於取得力量以 壯大自身;在辨清敵人/囚禁者的身份後,亦不似流浪者原型選擇「出走」,而 是選擇「戰鬥」正面迎敵,藉由競爭追求勝利,最終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故可 將鬥士原型視為人類文化中「英雄氣概」的具體化身。

童年時期的家鄉天倫,培育了瘂弦性格溫柔敦厚的特質,其後現實人生的流 離遭遇,又為其生命鑿出「深淵」般的思想深度,瘂弦詩作所關懷的「人類不幸」

包含層面廣泛,凡人類生存期間一切所有可能的遭遇,都囊括在其關懷意念的投 射範圍,諸如戰爭、生存、自我價值的追尋、愛與犧牲,然而,「在看似悲觀無 奈的人生中,卻有其樂觀自在的積極意義。」273在此所謂的「積極意義」,諸如天 真者原型積極於守護伊甸園、孤兒原型積極於抵抗威脅、流浪者原型積極於走出 囚禁並追尋自我;而為了在各式「競爭」中獲勝,追求「力量」便是鬥士原型的 首要塑成階段:勇於說出真相,指認困境中的敵人,「拒絕粉飾太平或不讓負向 事物進入生命,來粉碎那些消耗和剝奪人類靈魂的事物」274,鬥士期望透過競爭 管道取得勝利、掌握力量、扭轉自我命運。在瘂弦充滿戲劇情節的詩作中,〈棄 婦〉(1958)一詩即潛藏主體渴望掌控情感變化與發展的能量:

被花朵擊傷的女子 春天不是她真正的敵人

她底裙再不能構成 一個美麗的暈眩的圓 她的髮的黑夜

也不能使那個無燈的少年迷失 她的年代的河倒流

272 卡蘿.皮爾森(Carol S. Pearson)著,徐慎恕、朱侃如、龔卓軍譯:《內在英雄》(新北:立 緒文化,2018 年 6 月),頁 80。

273 陳德翰:〈瘂弦〈如歌的行板〉賞析〉,《明道文藝》第 383 期(2008 年 2 月),頁 80。

274 卡蘿.皮爾森(Carol S. Pearson)著,徐慎恕、朱侃如、龔卓軍譯:《內在英雄》(新北:立 緒文化,2018 年 6 月),頁 105。

她已不是今年春天的女子

琵琶從那人的手中拾起 迅即碎落,落入一片淒寂 情感的盜賊,逃亡

男性的磁場已不是北方275

詩的一開始便提到女子被「花朵」擊傷,「花朵」為「春天」的產物,二者可視 為同一意象指涉,但詩文卻隨即指出「春天不是她真正的敵人」,透過詩題與後 文得以推測,此節中的「花朵」與「春天」所指應為「愛情」或「青春」,有論 者更進一步指出其後詩中「春天的女子」表示「未失寵的女子」276,故棄婦「已 不是今年春天的女子」時,則顯然地說明她的遭棄與沒落。然而,「愛情」與「青 春」都不是真正的敵人,那麼在一段足以「擊傷」女子的故事裡,「何者才是女 子真正的敵人?」此為詩人巧妙隱藏的問句,並藉由此一並未明朗提出的問題,

製造詩意的懸宕感,情節也由此開展。緊接著次節敘述女子狀態,她底裙並非真 的「再不能構成/一個美麗的暈眩的圓」,這也並非她「不能使那個無燈的少年 迷失」的原因,換個角度而言,正是那位少年不再因她而迷失、反而成為她的「情 感的盜賊」,為情所傷的狀況下,使得女子再不能夠旋轉起舞,少年曾將如琵琶 一般動人的她「拾起」又使其「迅速碎落,落入一片淒寂」,女子在成為「棄婦」

之後,靈魂內涵的魅力盡失,遂也認清了「男性的磁場已不是北方」此一事實,

意謂昔日如磁場般牽引著女子靈魂的少年,在愛恨糾纏過後,如今已轉化成為她 所要面對的「敵人」:

她已不再是 今年春天的女子 她恨聽自己的血

滴在那人的名字上的聲音 更恨祈禱

因耶穌也是男子277

此詩揚棄中國傳統文化中「棄婦」只堪委屈垂淚、獨守空房的被動姿態,轉向主 動掌握「恨」的情緒,顯示其靈魂積極的主體性,而棄婦所展現的鬥士原型人格,

雖然因遭棄而失去理性地對世間所有男子生怨,連帶怨恨「也是男子」的耶穌,

但由其中可以挖掘到「自我防衛」的概念,此一概念亦是由鬥士原型的競爭意識 而生,為了避免落敗而保護自己、為自己而奮戰的意願與能力;「她已不再是/

275 瘂弦:《瘂弦詩集》,頁 150-151。

276 陳耿雄:〈《瘂弦詩集》中的女性形象〉,收於陳啟佑、陳敬介主編:《瘂弦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新北市:讀冊文化,2011 年),頁 347。

277 瘂弦:《瘂弦詩集》,頁 151。

今年春天的女子」一句,除了前述所言隱含「失寵」之意,亦可解為女子對待愛 情的態度已產生變化,縱使「血」仍然「滴在那人的名字上」,但她開始採取反 向態度,不再盲目追隨、不再傾心奉獻,一方面選擇與負心的情人敵對,一方面 也選擇挑戰仍然「滴著血」的自己,希望自己不再是從前那個以愛情為中心旋轉 的女子,隱然期待著另一個全新身份。

基於積極追求競爭與勝利的特質,生活中的一切素材皆可轉化為競爭形式,

因此在鬥士原型的人格中強調「現實感」,以獲得實質的掌控與主導權,此為鬥 士的典型表現之一:

「鬥士」傾向把焦點放在「現實」上,以便讓自己成為「硬心腸」 (tough-minded)…任何其他注意內在主觀真實或精神的焦點都是假的。……運動 場上,我們算計演出,在意分數;商場上,注意的是最後的底線;教育上,

愈來愈著重量化,並尋找無懈可擊的方法論;經濟上,我們將全國生產毛 額量表化。所有這一切都把焦點過度放在現實對人們的衝擊上,或者人們 對更好世界的渴盼上,太多的軟心腸和希望都被看成是不合宜、幼稚和不 具生產力的。從這個觀點看來,所謂的正確思維乃是線性的、位階的和二 元的。278

強調「現實」而發展出來的線性、位階與二元思維,導致鬥士原型慣於以「階 級制度」看待世界,而「階級制度」往往伴隨著「限制」,人類心理一旦感受到 限制,便會激起體內想要超越限制的意志279,此亦為鬥士積極於競爭中取得勝利 以掌控力量與權力、向更高的階級攀升,並壓制弱者/失敗者/低位階者之原因;

另一方面,因人類兩性生理構造的先天差異,致使男性在現實層面往往能夠獲得 多數勝利,故鬥士原型人格者以父權觀點作為對待事物態度的模型便由此塑成:

這個世界被看成是二元對立的——不論是議題、觀念或力量——而且還是 階級的,所以它關懷的重點總是何人何物是比較優越或有價值的。英雄的 任務不是打敗他內在與外在低劣的一切,就是使其臣服於自己的意志之下。

這個典型的階段不只是性別歧視者,而且還包括種族歧視與位階歧視者。

280

若以此觀點考察〈棄婦〉之例,便可觀察出詩中隱含的「階級」觀念,在棄婦遭 棄的情節上,棄婦與少年二者人物之間,即蘊含強勢與弱勢相對的階級關係,遺

278 卡蘿.皮爾森(Carol S. Pearson)著,徐慎恕、朱侃如、龔卓軍譯:《內在英雄》(新北:立 緒文化,2018 年 6 月),頁 111。

279 喬治.巴代伊著,賴守正譯注:〈譯注者序〉,《情色論》(臺北:聯經出版,2012 年 5 月),

頁197。

280 卡蘿.皮爾森(Carol S. Pearson)著,徐慎恕、朱侃如、龔卓軍譯:《內在英雄》(新北:立 緒文化,2018 年 6 月),頁 112。

棄情感的少年擁有「拾起琵琶」又使其「迅即碎落,落入一片淒寂」的控制權,

而棄婦則相對為此段感情的受控者。除此之外,擁有控制權、處於位階強勢的「少 年」一角,也同時符應了「父權」角色,主導著故事情節發展,因而激發棄婦女 性人格中的鬥士原型與之抗衡。

除此之外,不妨再以「人格為一複雜有機體」的認知前提重新審視前文曾探 討之詩作,亦能從其他原型角色中解離出鬥士原型人格,如前章流浪者原型角色 詩例中的〈水手.羅曼斯〉,其人物形象在漂泊流浪的調性之外,亦同樣流露出 上述的「階級」觀念與「性別歧視」。船長之於水手——領導者與被領導者——

即為具體的階級體制,水手羅曼斯與船長二角明顯呈現「弱勢階級—強勢階級」

的人物關係,因此水手企盼著「把船長航海的心殺死」,以顛覆現狀、追求力量 的主導權;其次,根據劉正忠所言,第五節句中的「小鴿子們」意指酒女,故全 句意謂水手於街巷中尋歡的過程,而「捆著羞怯的小鴿子們的翅膀」的人物動作,

即暗示水手將女人視為弱勢階級、被控制者,於此可見,鬥士原型亦為主角羅曼 斯所呈現的人格面向之一。

同樣以「水手」為題,〈水夫〉(1960)一詩呈現的鬥士原型更為清晰,由男 性角色表達對於力量的渴望,期盼掌握屬於自己的命運與愛情:

他拉緊鹽漬的繩索 他爬上高高的桅桿

到晚上他把他想心事的頭 垂在甲板上有月光的地方281

「他拉緊鹽漬的繩」、「他爬上高高的桅桿」二句透過工作內容點出「水夫」身份,

同時藉由肢體動作寫出男性的堅實體格,展現力量之美,但接著筆鋒一轉,訴說 水夫有其「心事」,暗示前述的肢體力量並無法掌控命運的發展,導致水夫只能 在夜晚「把他想心事的頭/垂在甲板上有月光的地方」,在海上生活的肉體與心 靈分離,「垂頭」可以解釋為思考,卻也意味著心境上的「無力」,更與前二句所 展現的肢體力量形成對比,故事暫時敘述至此,倏地跨行出現「而地球是圓的」, 再度構成劇情的懸宕感,「地球是圓的」彷彿在暗示一切尚有希望轉機,不致走 向絕望。緊接著第三節更明筆寫出水夫的「心事」:

他妹子從煙花院裏老遠捎信給他

而他把她的小名連同一朵雛菊刺在臂上 當微雨中風在搖燈塔後邊的白楊樹 街坊上有支歌是關於他的282

281 瘂弦:《瘂弦詩集》,頁 138。

282 同前注,頁 138-139。

水夫的心事即為自己的愛情,連帶著重回故土、對陸地穩定生活的渴望。妹子遠 在「煙花院裏」,從薄情歡場中發展出來的愛情看似諷刺,實則卻藉由此一衝突

水夫的心事即為自己的愛情,連帶著重回故土、對陸地穩定生活的渴望。妹子遠 在「煙花院裏」,從薄情歡場中發展出來的愛情看似諷刺,實則卻藉由此一衝突

在文檔中 瘂弦詩中的戲劇性角色原型 (頁 1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