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四節 日籍學習者的聲調偏誤

從語音學角度探討第二語言學習者語音表現的研究可以研究方法粗略分成兩 類:聚焦於語音知覺 (perception) 亦或是發音產出 (production)。由於語音學習相 當大程度仰賴於「輸入目標語刺激→產出目標語語音」的過程,能否成功解讀輸入 的刺激,亦即正確辨識目標語語音特徵,便成為知覺研究最主要的研究議題。展現 在華語學習上,即是能否區辨四個聲調間的兩兩差異,以及能否順利將聽到的聲調 歸類於四個聲調(或加上輕聲)之一。至於聚焦於發音產出的研究,則立基於學習 者能夠正確辨識目標語語音的前提,討論學習者能否正確地產出目標語語音。本節 中所回顧的研究以聚焦於「發音產出」的研究為主,並輔以「語音知覺」的測試結 果,除了討論學習者能否正確發音以外,也針對實際產出的發音偏誤進行描述與解 釋,試圖了解語音習得的中介現象,以及學習者的聽辨能力是否影響目標語發音。

以下針對常見的三種偏誤類型──調型問題、調域問題、連讀問題──分別討論日

21

籍學習者在四個聲調上的發音表現。

(一)調型問題

調型的偏誤來自於學習者無法正確發出目標聲調在音高上的起伏變化,如平 調、上升調、下降調、抑揚調等,調型錯誤會根本地改變聲調的聽覺特性,導致聽 話者完全無法理解的狀況,故調型偏誤一向是研究者所關注的焦點,而其中又以二 聲與三聲的調型問題尤為顯著。以下將著重於討論單音節詞的偏誤情形,雙音節詞 將在「連讀問題」中一併呈現。

朱川(2013)在測試日本學生單字調發音後,發現學習者在發二聲時有兩種主 要的調型錯誤:第一是發音趨平的傾向,亦即上升趨勢不夠明顯,使得上升調聽起 來像平調一般,如把調值為 [35] 為音節讀為 [34] 或 [55]。第二是下降趨勢,如 把二聲讀成類似 [324] 的曲折調,或在向上升之前先出現穩定段,類似於 [224] 的 低升調。

三聲的調型如同前一節中所討論的,依照語音環境有三種不同表現,堪稱最複 雜的聲調。朱川(2013)發現日本學生發三聲時,往往失落降的部分,改以一短暫 的穩定段取代下降段,接著上升,形成類似 [224] 或 [225] 的上升調。部分學習 者雖然成功發出先降後升的抑揚調型,然而起音太高、下降部分又降得不夠低,遂 發成類似 [324] 一般起伏不夠明顯的調型(王幼敏,1998)。

四聲的發音情況比二、三聲好,但如同二聲一般,有下降調趨平的問題,把全 降調讀成高平或中平調,或唸作短而快的促音(朱川,2013)。根據王幼敏(1998)

的解釋,這是由於降調起音過低、加上降不到底,使日本學生覺得困難,因而企圖 以縮短發音時間的方式來掩蓋調型錯誤。

一聲雖然是高平調,不像其他聲調有明顯的起伏,但侯銳(2005)也發現日本 學生在維持一聲的高度上有困難,有語尾上升的傾向;朱川(2013)也有類似的觀

察結果,然而根據他的描述,日本學生在發一聲時,不能堅持很久,語尾容易往下 掉。實際上,此一現象並不侷限於學習者,從圖 二-2(請見第 8 頁)也能看出,

母語華語的發音者在發平調時,語尾也會呈現自然下降的態勢,只是下降的時點是 否影響聽辨的結果而已。

除了上述的調型偏誤以外,日籍學生還有以四聲取代其他聲調的特色,在無法 準確把握聲調時,用下降調來代替正確的聲調。根據長古川良一(1990),這樣的 傾向可能受到日語中漢字的「音讀」多為下降調影響,針對這一點,筆者將於第六 節中詳細說明。

儘管調型錯誤是聲調偏誤中最容易受到矚目的,發出正確的調型卻不必然能 得到正確的聲調,因為音域高低和升降起伏對聲響造成的效果一樣重要。接下來筆 者將約略說明日籍學習者常見的調域問題。

(二)調域問題

綜觀過去研究,學者普遍認為一、四聲的偏誤情況比二、三聲少,然而這並不 代表學習者的一聲不存在偏誤,只是比起改變整體調型,更接近於調域的問題。所 謂調域的問題,不同於調型著重於音調的起伏變化,更強調音高的整體變化發生於 高音、中音、低音中哪一個層次,如將高平調 [55] 發為低平調 [11] 即為一調域 問題。

(三)連讀問題

大部分的聲調教學是從單音節的組合開始,逐漸進展到雙音節和多音節的組 合。根據林華一(2007)的追蹤研究,零起點的學習者在學習十週後,無論聽辨或 發音的正確率都會提升,且熟悉的音節進步情況更好。然而在自然的語流中,音節 之間大多前後串連、而非以單音節的形式出現,且現代華語中雙音節的詞彙也的確 比單音節更多(王仁強,2011),故學習者連讀時的發音狀況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23

宮本幸子曾經針對在日本私立大學中學習華語的學生進行雙音節詞的產出測 驗,並得到如表 二-1 的結果。

表 二-1 雙音節詞各種形式組合詞的誤讀總數(宮本幸子,1997,頁 618)

(日語中四個聲調以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稱之)

由表 二-1 可知,在日籍學生的雙音節聲調偏誤中,誤讀總數最多的是三聲位 於前字,以及四聲位於後字的組合9。然而由於宮本並未提供各聲調組合誤讀詞彙 的百分比,筆者無法明確得知其與總詞彙數之間的比例關係。除此之外,前字的錯 誤率達到 72%,比後字的錯誤率 41%高出許多。筆者認為此現象可能與華語是 right-dominant language 有關,Chen (2000) 在研究漢語變調的著作中指出,漢語諸方言 可依照變調時是前字或後字聲調改變分成 left-dominant 與 right-dominant 兩個系統,

而華語正屬於後者,三聲變調時前字變為二聲,後字不變。這種變調的特性使得前 字的聲調變動較大,對於學習者而言較難掌握,故前字的錯誤率比後字高。

關於前字為二聲的偏誤情形,孟子敏(2000)發現當前字為二聲時,而後字 為一聲時,學習者容易把二聲讀成低調 [211],如「國中」聽起來像「果中」。侯 銳(2005)也有類似的觀察,他認為當雙音節組合為「二聲+一聲」時,學習者 傾向在前後音節之間做出音高差,筆者認為這點可能跟日語詞彙重音中第一拍與

9 同樣是雙音節詞,張可家、陳麗美(2005)則發現前字為二聲和三聲的錯誤率最高,且聲調偏 誤率集中在「二聲+一聲」、「二聲+四聲」「三聲+四聲」等詞組。然而由於受試者人數只有兩 位,所以並未得到足以呈現的統計資料。

第二拍音高必定不同有關。而前字為三聲的偏誤則集中於半三聲,如第一節所

25

例: じんじ (ji.n.ji) + か (ka) → じんじか (ji.n.ji.ka) b. 後詞音拍數為三拍以上時:將重音核置於後詞的第一拍

例: しん (shi.n) + がっか (gak.ka) → しんがっか (shi.n.gak.ka)

*當後詞為中高型時,整個複合詞都會變成中高型。

例: やまと (ya.ma.to) + なでしこ (na.de.shi.ko)

→ やまとなでしこ (ya.ma.to.na.de.shi.ko)

由 (10) 可知,除了 (10a*) 的平板化例外,日語複合詞的音高變化大致上都 呈現「低─高─低」的走勢。換言之,不論結合前兩個詞彙各自的重音型式為何,

複合後只留下「先上升、後下降」的音高變化。若日本學生將華語中的雙音節詞視 為等同於日語複合詞的單位,便有可能以先升後降的方式發音,也就是說「升降格」

偏誤可推測為母語負遷移的結果。

雖然日籍學習者囿於母語的音韻系統,在華語的聲調表現上有所不足。然而若 從「以音高區辨意義」的角度看來,日語及華語其實是具有共通點的。華語是以音 節內的音高變化來達成區辨語義的目的,而日語則是藉由音拍間高低音交替出現 的配置來達成。相較於母語中音高不能表示意義的學習者,日籍學生對於音高的敏 銳度還是比較高,這在他們學習聲調的過程中可能產生一定的助力。換言之,以日 語(特別是東京方言,或者其他具有類似重音規則的日語方言)為母語的學生,可 以利用高低重音的特性來學習華語聲調。為了了解這樣的正遷移如何可能,接下來,

筆者要討論華語聲調與日語高低重音之間的對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