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華語的聲調

第二章 文獻回顧

世界上的語言擁有各自的音韻規則,並使用相異的語音手段來區辨意義,諸如 音高、強弱、長短等等。有的語言具有相似的音韻系統,有的語言則全然不同。音 韻學家曾經針對世界上語言的音韻規律進行分類,發現大致上可以分成以下三種 類型:

(1) Typology of prosodic systems a. Stress systems: English, Spanish

b. Pitch-accent systems: Japanese, Serbo-Croation c. Tone systems: Mandarin, Yoruba

第一種是以語音的強弱來表現重音的語言,如英語、西班牙語等;第二種是以 音高來表現重音的語言,如日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等;第三種是以聲調區 辨意義的語言,如華語和非洲的約魯巴語等。本文將先針對後兩種分別進行探討

(見第一節與第二節),並比較其差異(第三節),進而從學習者的偏誤情形討論母 語的影響(第四節)。

第一節 華語的聲調

在語言學的領域中,華語被稱為「聲調語言」(tonal language)。在聲調語言的 音韻系統中,語音的高低升降不僅是說話者情感的表達,亦具有辨別意義的作用。

在本章中,筆者將就先行研究中對於「聲調」一詞的定義進行檢視,接著探討華語 聲調的調值,並針對調值所示的可能難點加以討論。

(一)聲調的定義

曾有多位音韻學家針對聲調下過定義,以下列舉三位──Yip、Hyman、Pike 的定義,試圖從三種描述中拼湊出關於聲調語言更完整的圖像,並針對各自著重的 特性進行討論。

(2) a. A language is a tone language if the pitch of the word can change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Yip, 2002: 1)

b. A language with tone is one in which an indication of pitch enters into the lexical realization of at least some morphemes. (Hyman, 2001: 1368)

c. (Tone language is) a language having lexically significant, contrastive, but relative pitch on each syllable. (Pike, 1948: 3)

根據 Yip 的定義,聲調語言的特性是:音高 (pitch) 能夠改變詞彙語義的語言。

Hyman 則針對這一點提出更精確的描述:在聲調語言中,音高 (pitch) 是形成詞素 (morpheme) 的要素之一,意即部分詞彙的語義差異是透過音高來實現的。舉例而 言,從發音訓練中常見的「媽 (mā)」和「馬 (mă)」二字看來,音節中的子音與母 音皆相同,僅在音高的層次存在一聲與三聲的差異,然而這就足以形成整體語義的 差異,使得這兩個音節成為最小音對 (minimal pair)。簡言之,如同 Yip 簡單扼要 的陳述:聲調語言是一種「音高能夠影響詞彙語義」的語言。除此之外,如同 Pike 在其對聲調的定義中所述,聲調語言即是在每一個音節上具有詞彙的顯著性、對比 性、以及相對音高的語言,意即聲調的作用層次是音節,每一個音節具有獨立的音 高。綜上所述,聲調語言是一種使用音高來區辨詞彙意義的語言,而每一個音節都 具有各自的音高表現。

如同 (1c) 所示,世界上的聲調語言不只一種,然而其音韻系統是否具有同一 性?針對這個問題,Pike (1948) 將聲調語言分為兩類:其一為以非洲語言為代表 的音域聲調系統 (register tone system),其系統中的音位對比建立於高音 (H) 和低

5

音 (L) 兩種平調之間,且高音和低音尚能進一步結合成升調 (LH) 與降調 (HL) 等組合。另一種聲調則是以漢語諸方言、越南語等東南亞的聲調語言為代表的曲折 聲調系統 (contour tone system),其系統中存在著更多由升調和降調為主體合併而 成的複雜變化。華語作為漢語方言之一,亦屬於曲折聲調系統,如華語的三聲即為 由降調和升調組合而成的曲折調。

語言中的音高變化,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兩個層面:調域 (register) 與調型 (contour)。前者為說話者在同一音節內語音的相對高低,如高音、中音、低音等,

可以用頻率高低來表示;後者為一個音節內,語音的高低變化,如上升、下降、曲 折、持平等短時間內的音高變化(與不變化),可以用曲線來表示。在聲調語言中,

這上述兩種性質都具有辨別語義的功能。溯及聲韻學的傳統,漢語中調域高低存在

「陰、陽」的分別,而調型變化則有「平、上、去、入」四種表現。

根據 Haudricourt (1954) 針對越南語中聲調起源的研究,該語言中的聲調可能 來自於韻尾丟失和濁音清化兩個過程,前者與調型有關,後者則與調域有關。古代 越南語中存在喉塞音和擦音等兩種韻尾,帶有喉塞音韻尾的音節由於喉頭緊縮,使 得前方母音的調型自然上升,而帶有擦音韻尾的音節則使得母音的調型自然下降,

至於不帶韻尾的音節則持平。隨著語言的演進,韻尾在六世紀時逐漸丟失,但是聲 調卻變成了辨義的工具,發展出升調、降調、平調等三種調型。假設越南語的聲調 發展受到漢語的影響,則漢語的平、上、去、入等聲調可能也經過類似的發展歷程。

另一方面,漢語音韻體系中本來存在濁音和清音兩種聲母,在清音的音節中喉頭從 輔音不震動到元音震動,聲帶狀態經歷劇烈改變,故整體頻率比起喉頭從一開始就 震動的濁音音節為高。在濁音清化之後,不再能透過聲母的清濁區辨語義,於是辨 義工具從聲母的清濁轉變為音節的調域高低,形成所謂的陰調與陽調。之所以能從 韻尾和聲母發展出聲調,Matisoff (1973) 認為,關鍵在於漢語是為一單音節的語言,

音節內部成分(如輔音、元音、韻尾等)的交互作用異常緊密,微小的變化也能影

響整個音節的音調表現,而這種語音環境是最適於聲調語言發展的。

表現在聲學上,音高是說話時聲帶振動的頻率。此一振動頻率又稱為基頻 (fundamental frequency) 或 F0,而語音的高低則取決於聽話者所感知到的基頻高 低,基頻越高則音高聽起來越高。受到生理結構的限制,女性的基頻一般而言比 男性高,然而聲調的使用卻沒有性別差異,由此可知,聲調語言中具有辨義功能 的音高指的是每個人的音域中皆存在的相對高低。並且,由於音高對於語義區辨 的影響不僅侷限於音段層次 (segmental),而往往是由多個音段所組成的音節或詞 彙層次,聲調也被稱為超音段特徵 (suprasegmental features),意即超乎音段之外的 語音特徵,諸如重音 (stress)、音長 (duration)、響度 (loudness)、高低重音 (pitch-accent) 等亦屬於此類。

(二)華語聲調的調值

在華語中具有語義區辨功能的聲調,嚴格來說有五個,即為陰平調(一聲)、 陽平調(二聲)、上聲調(三聲)、去聲調(四聲)、輕聲等。然而輕聲的出現時常 伴隨著元音及語義的弱化,同樣詞彙在歷史上使用與否的變動較大,且同為華語母 語者對於輕聲的使用習慣也不同,如輕聲在北平話裡的音韻負擔,就要比在別的方 言重得多(趙元任,1984)。受到方言中輕聲使用習慣的影響,中國北方的華語母 語者較南方的更常使用輕聲,如「舌頭」的「頭」按照華語的標準應當發輕聲,如 發本調二聲則容易誤會成「蛇頭」,然而包含臺灣在內的南方華語母語者則不一定 發輕聲,多數情況下二聲也通用。由於輕聲使用與否的不確定性較高,因此本研究 僅針對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等四個聲調進行研究與討論。在名詞使用上,則以 一聲、二聲、三聲、四聲2等稱之。

針對華語中四個聲調的調值,最早提出科學化描述的是趙元任的「五度標調

2 為了避免歧義,筆者以「四聲」代表去聲,綜述四個聲調時則以「四個聲調」稱之。

7

法」。利用西方樂理中五線譜的概念,將最下方的線設定為音域的最低音,最上方 的線設定為音域的最高音,接著再取最高與最低之間的中點,進而以此架構來記錄 漢語眾多方言的聲調調值(趙元任,1956)。圖 二-1 為以「五度標調法」所示四個 聲調的高低調值與其升降起伏的變化 (Chao, 1948)。

圖 二-1 以五度標調法所示四個聲調的調值 (Chao, 1948)

如圖所示,一聲是高而平的高平調 (high level tone),調值為 [55]3;二聲是從 中音滑向高音的升調 (mid-rising tone),調值為 [35]。三聲有兩種型態:實線所示 為三聲的本調,亦稱為全上,是一先降後升的降升調 (low falling-rising tone),調值 為 [214];虛線所示為三聲的變調之一,當其後有一聲、二聲、四聲、輕聲的音節 存在時,三聲的上升部分省略,僅以下降部分出現,調值為 [21],這種型態又稱為 半上或半三聲4。四聲則與二聲相反,是從高音滑向低音的高降調 (high falling tone),

調值為 [51]。

如上所述,五度標調法是為一種以標記調值變化為主的表記方式,然而實際發 聲的頻率高低、持續時間長短等條件無法表示,再加上受到發話者個人生理結構差 異的影響,聲調的高低表現並不全然如圖 二-1 所示、全為筆直的線條,而是如同

3 表示調值的 1 至 5 為五度標調法中的音高基準,音高由低至高依序為 1、2、3、4、5。

4 三聲的 [21] 表現在中文研究中多稱為「半上」,在日文研究中則稱為「半三聲」,本研究一律以

「半三聲」稱之。

一聲 四聲 二聲 三聲 半上

圖 二-2 所描繪的一般,呈現連續而彎曲的平滑曲線,並且在音節末尾時常呈現下 降的態勢。圖 二-2 為男性與女性以四個聲調發出相同音節 (ma) 所得的頻率曲線,

實線為男性的發音、虛線為女性的發音,由虛實線之間的高低差可知性別差異對頻 率高低的影響,然而這對於聲調的辨識並沒有影響(吳宗濟,1992)。

圖 二-2 四個聲調的頻率曲線(吳宗濟,1992)

除了音調的相對高低與起伏變化以外,音長 (duration) 亦是華語聲調的要素 之一,儘管從五度標調法的結果看來四個聲調擁有相同的音長,然而實際上並非如 此。Xu (1997) 曾經針對四個聲調獨立發音時的持續時間進行測定,他請華語母語 者朗讀四個聲調的單音節詞時,得到四個聲調的音長表現如圖 二-3。

圖 二-3 四個聲調的音長 (Xu, 1997)

9

由圖可知,四個聲調的音長長短依序為 T3>T2>T1>T4,最長的是三聲,其次 是二聲,一聲略短於二聲,而四聲則是最短的。然而這樣的結果僅反映了四個聲調 以單音節呈現時的音長,當後方存在接續音節時則不盡然如此,例如三聲音節會以 半三聲的型態出現,音長也可能發生改變。由於本文所欲分析的層次並非單音節詞,

而使用材料也不侷限於此,故本文後續針對華語聲調的討論與分析仍主要著墨於

而使用材料也不侷限於此,故本文後續針對華語聲調的討論與分析仍主要著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