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日語的高低重音

如同聲調是華語的音韻特色,日語普遍被認為是一種高低重音語言 (pitch-accent language)。Hyman (2006) 認為高低重音語言擁有多於一種典型,故無法如同聲調 語言般下定義,但可以確定的是,這種語言系統中的重音是以音調的形式實現 (tonal realization)。至於如何以音調呈現重音,根據 Bybee 等人 (1998) 的定義,高 低重音語言具有以下的特性:

(3) A pitch accent system is one in which pitch is the primary correlate of prominence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constraints on the pitch patterns for words. (Bybee et al., 1998: 227)

換言之,高低重音系統以音高 (pitch) 作為表現顯著性 (prominence) 的主要方

13

式,並且音高的配置模式有特定的限制,而這種限制展現在詞彙層次上。同樣作為 擁有重音的音韻系統,高低重音語言也是相對於強弱重音語言 (stress-accent language) 存在的,後者以英語為例,是以音高較高、持續時間較長的音節所在的 位置來區辨意義及詞性。舉例而言,“record” 的重音若在第一音節,則 “re-” 的部 分音高較高、音節長度較長,語義為名詞「紀錄」;重音若在第二音節,則 “-cord”

的部分音高較高、音節長度較長,語義為動詞「(做)紀錄」。在強弱重音語言中,

每一個實詞 (content word) 一定有重音,且相鄰的音節不會同時具有重音。當兩個 擁有重音的音節比鄰呈現時,會產生將兩個重音隔開的韻律節奏,如 thirteen 和

thirteen linguists 的重音位置所示(斜體處為重音所在)。相對地,高低重音語言中

則是以音高變化的型式來區辨語義,日語中的東京方言即為這種語言的代表。舉例 說明,圖 二-5 是日語中「雨(あめ a.me)」(圖 二-5 左)和「飴(あめ a.me)」

(圖 二-5 右)二詞的音高曲線,雖然音節數相同、元音輔音也相同,然而前者的 音高是先高後低、後者則是先低後高,這種音高的配置型態會改變詞彙的語義。

圖 二-5 日語中兩種重音型式的音高曲線

(松森晶子、新田哲夫、木部暢子、中井幸比古,2012)

每一詞彙中音高的配置型態即為該詞彙的重音型式(語アクセント),是一種

「關於個別詞彙、由社會俗成所決定音調的高低或強弱的配置(一つ一つの語句に ついて社会的に決まっている相対的な高低又は強弱の配置のことである)」(土 岐哲,1982)。與強弱重音語言不同,高低重音語言中存在無重音的詞彙。以東京 方言為例,詞彙的重音型式可以根據有無重音分為「平板式」(無重音)與「起伏 式」(有重音)兩大類,其中起伏式又可根據重音的位置進一步分為頭高型、中高

型、尾高型三種。所謂重音的有無,差別在於一個詞語中是否有「音調由高變低」

的過程,有則為平板式,無則為起伏式,且音調下降前的至高點稱為「重音核(ア クセント核)」,在每一個詞當中只有一個(服部四郎,1954)。

(4) a. 端 はし(が) ha.shi.(ga)(平板型)──無重音核

b. 箸 はし(が) ha.shi.(ga)(頭高型)──重音核在第一音節 c. 橋 はし(が) ha.shi.(ga)(尾高型)

──重音核在(該詞的)最後一個音節

(本文以文字下方的線表示低音,上方的線表示高音,灰底為重音核。)

如 (4) 所示,表示「邊緣」的「端 (4a)」是平板型,發音時音調一路上升、不 下降,其音高配置可以用「低高」來表示;表示「筷子」的「箸 (4b)」中第一音節

5是高音,接續的第二音節是低音,由此可知其重音型式是頭高型,且重音核在第 一音節,其音高配置可以用「高低」來表示;表示「橋」的「橋 (4c)」若只看前兩 個音節,則其高低配置與「端 (4a)」相同,都是先低後高,也用「低高」來表示。

然而由於尾高型在最後一個音節具有重音,故後方接續的音節(如助詞が ga)則 為低音節(整體音高走勢為「低高低」)。同理可知,平板型無重音,故後方的音節 仍為高音節(整體音高走勢為「低高高」)。接續音節的高低也展現出高低重音與強 弱重音的不同之處,強弱重音系統並不允許相鄰音節同時具有高音,然而這在以東 京方言為代表的高低重音語言中卻很常見。當詞彙超過兩個音節時,重音核可能存 在的位置也會隨之增加,舉例來說,三音節詞可能的重音型式便如 (5) 所示,比雙 音節詞多了一種可能:

(5) a. 魚 さかな(が)sa.ka.na.(ga)(平板型)──無重音核

5 正確來說,日語的基本單位並非音節,而是「音拍」(窪薗晴夫,1999)。在之後的篇幅中會針 對音拍與音節的異同進行討論,在這裡先以音節代替。

15

b. 命 いのち(が)i.no.chi.(ga)(頭高型)──重音核在第一音節 c. 貴方 あなた(が)a.na.ta.(ga) (中高型)──重音核在中間音節 d. 男 おとこ(が)o.to.ko.(ga) (尾高型)──重音核在最後音節

(5a) 和 (4a) 擁有相同的重音型式,都是沒有重音核的平板型,只有第一音節 是低音,其餘音節都是高音,接續的助詞也是高音;(5b) 和 (4b) 也同樣是頭高型,

除了重音核所在的第一音節是高音以外,其餘都是低音,接續的助詞也是低音;由 於 (5) 所示的詞彙皆為三音節詞,比起 (4) 的例子多了一個音節,故重音核可能 存在於中間音節或最後音節,前者如 (5c) 所示,稱為中高型,除了中間音節是高 音以外,前後音節都是低音,接續音節也是低音;重音在最後音節的就是尾高型的 (5d),第一音節低音、接著第二音節也高、直到具有重音核的第三音節是最後的高 音,後方的助詞則降為低音。與雙音節詞時情況相同,若只看三音節詞本身,不看 後方接續的助詞,則 (5a) 和 (5d) 的音高走勢都是「低高高」,差別只在於 (5d) 的 最後音節具有重音核,故後方接續助詞應為低音,而 (5a) 因為不具重音核故接續 助詞仍為高音。

(6) a. 友達 ともだち(が)to.mo.da.chi.(ga)(平板型)

b. 経済 けいざい(が)ke.i.za.i.(ga)i (頭高型)

c. 建物 たてもの(が)ta.te.mo.no.(ga) (中高型)

d. 湖 みずうみ(が)mi.zu.u.mi.(ga) (中高型)

e. 雷 かみなり(が)ka.mi.na.ri.(ga) (尾高型)

(例參考自戶田昌幸、黃國彥,1989,頁 168)

以此類推,詞彙的音節數越多,可能產生的重音型式變化越豐富,如四音節詞 的變化就比三音節詞又多了一種,如 (6) 所示,差別在於中高型可以依重音核在 第二或第三音節進一步分成兩種。若以 n 來代表音節數,則 n 音節的詞彙可能有

n+1 種重音的型式,這種以東京方言為代表的重音規則稱為「n+1 型體系」(松森 晶子、新田哲夫、木部暢子、中井幸比古,2012)。

總結上述的內容,可知作為日語標準語的東京方言具有以下幾項特徵(金田一 春彥,1980):

(7) a. 每一詞彙有其重音型式,在語音上的表現為:各音節有高或低兩種音 調,且只有兩種可能性。

b. 各詞語中重音核只有一個,換言之,音調由高變低的過程在每一個詞 當中只會出現一次,一旦下降後便不再上升。

c. 第一和第二音節的音高必然不同,若第一個音節高,則第二個音節必 然低;反之亦然。

d. 若有兩個以上的高音節,一定是緊連的,不存在兩個高音節夾著低音 節的重音型式。

對於母語為日語的日籍學生而言,這些關於高低重音的規則已然是根深柢固 的知識,縱使不特別學習也能自然產出。然而當他們面對一個全然陌生的音韻體系

──華語的聲調系統──時,母語的音韻知識可能起到何種影響?接下來筆者將 比較華語的聲調與日語的高低重音,並綜合先行研究的成果,討論日籍學生學習華 語時可能發生的語音遷移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