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聲調與高低重音的比較

從前兩節的討論可知,華語與日語的音韻系統屬於兩種不同的類型,華語是以 聲調作為區辨意義的基礎,每一個音節的聲調都是獨立且不能預測的。相較之下,

日語的高低重音系統中,重音型式是以整個詞彙為單位,而日語又是多音節的語言,

故音高變化的表現經常是跨音節存在的。並且,在高低重音的語言中,擁有重音的

17

音節在音高上比較突出 (prominent),以日語為例,除了平板型沒有重音以外,每 一個詞最多只有一個重音,也就是說,只要知道重音所在,其餘音節的高低都可以 預測,這點與聲調語言中每個音節擁有獨立聲調的情況也不同。簡言之,華語中的 聲調是一種存在於音節層次的音韻現象 (syllable-level phenomenon),每個音節有獨 立的聲調;而日語的高低重音是詞彙層次的音韻現象 (word-level phenomenon),每 個詞彙(不限於單音節)有其固定的重音型式。從類型學的差異出發,接下來筆者 將就音域高低、升降起伏、音長單位等三個方面切入討論日籍學生學習華語時可能 發生的中介語現象。

(一)音域高低

承上所述,日語東京方言中只需要區辨重音與非重音音節的音高差異,因此只 有高與低兩種具有辨義功能的音高,相較之下,華語中從一度到五度的音域跨度似 乎更大一點,且於一個音節內完成。根據朱春躍(1993)針對三十多歲北京男性和 日本放送協會(NHK)男性播報員的的觀察,華語的音域跨度約為日語的 1.6 倍。

王曉青(2003)的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證實華語的音高變化幅度的確比日語 大,而同一位具有日華雙語能力的日籍受試者,在說華語時的音域跨度為說日語時 的 1.4 倍。

宮本幸子(1997)認為日語中音高落差不大,導致學生在讀華語時一聲的高度 不足,二聲的上升調也升不上去,三聲的下降部分降不到底,即所謂「高不成、低 不就」的窘境,而四聲的起點音高不夠也與這點不無關係。換言之,日籍學生的調 域問題,很有可能是受到了母語中音高跨度較小的影響。

(二)起伏升降

從 (7a) 到 (7d) 所列之東京方言高低重音特色可知,日語標準語所容許的音 高起伏變化相對於華語有限。日語的音高起伏表現在整個詞彙上,第一音節與第二

音節高度必然不同,每一個詞彙只能有一個音高的高點,且一旦下降後便不再上升。

相對地,華語的聲調依附於音節上,各音節的聲調獨立存在,除了三聲變調的情形 以外,就算數個音節結合成詞或進而成句,每個音節各自的聲調也不會改變。宮本 幸子(1997)認為這些音韻規律的差異影響了日籍學生的雙音節詞發音,特別是當 兩個相同聲調連續出現時,如雙音節詞「秋天」、「銀行」、「漢字」等,日籍學生尤 其容易說錯。

由於日語詞彙的音調只有一次音高下降,不存在先降後升的情況,故張可家、

陳麗美(2005)推測日籍學生在發先下降後上升的雙音節時,偏誤情形會比其他音 節來得多。侯銳(2011)也同意這樣的看法,他發現日籍學生在發音上雖然整體而 言都不夠到位,但比較適應聲調由低升高與由高降低的調式,卻不適應先降低再升 高的調式,如「也不」、「有時」等等。這一點和第二節所說,日籍學生對於發半三 聲時必須下降感到困難是一致的,相較之下,三聲變調時變成二聲反而是比較容易 發音的,因為二聲是由低升高的調式,與日語中合於重音規則的起伏變化類似。筆 者認為,這是由於日語中的高低變化可以用多個音節的高低交替來表現,而華語的 音高變化必須壓縮到一個音節內完成,故日籍學生對於漢字的聲調必須分別控制 感到困難,進而將華語的聲調起伏誤讀為母語的重音型式,如將「有時」(三聲+

二聲)讀為「二聲+三聲」,後者的音高起伏(先高後低)即為合於日語重音規則 的音高變化。

(三)音長單位

如前註所述,華語與日語的基本單位不同,華語是「音節 (syllable)」的語言,

一個字就是一個音節,聲調附著於其上,不論有無輔音存在,也不論韻母是單元音 或 複元 音 ,都同 屬一個 單 位 (Duanmu, 2000) 。至於日語,日本學者延續 N.

19 特性的語言稱為 “mora-counting language” (Trubetzkoy, 1939)。

7 Pike (1945) 亦稱之為 “mora-timed language”,是相對於 “stress-timed language” 和 “syllable-timed language” 的存在。

8 日語稱為「拍(はく)」,本文則沿用華語研究中常用的「音拍」一詞。在描述某一音拍在詞彙 中的位置時,則以「第一拍」、「第二拍」稱之。

結構,還是一個音節,但同樣是兩拍。(8d) 的構造來自於中間音節的母音脫落,

使得原本的もちて (mo.chi.te) 變化成もって (mot.te),雖然前兩個音節合併為一 個,但存在過的時間單位還是留下來了,是為兩拍。(8e) 則是開音節與鼻音韻尾 的組合,而鼻音韻尾在日語中擁有獨立的時間單位。這些特殊拍雖然屬於同一個 音節,佔有的時間單位(音拍)卻不等同於音節數,故使用音拍作為分析單位遂 有其必要了(以上討論參考自窪薗晴夫,1999)。

從上述比較可知,華語與日語在音韻結構、音域高低、語音的升降起伏、音長 單位等方面都有其不同,然而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學習,又該如何改善,是筆者所欲 關注的。第四節將針對本文主要感興趣的研究對象──即母語為日語的學習者,回 顧過去討論日籍學習者語音偏誤的研究,進一步了解日籍學習者在華語語音的表 現上,有何常見的發音特徵及偏誤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