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質性分析

受試者朗讀詞表時的聲調表現,經過統計方法的描述與檢定,得到了如同前兩 節所呈現的結果。量化方法所分析的內容僅限於各比較組別中漢字或詞彙的聲調 正確率,即受試者是否能產出正確的聲調、正確與錯誤的比例為何,而偏誤類型分 析雖然能針對偏誤結果提供較多資訊,對於受試者實際的發音卻無法呈現更清晰 的圖像。因此,本節的目的便在於以質性的研究方式呈現受試者具體的偏誤情形,

並透過描述與討論,試圖探究偏誤形成的原因。由於資料筆數過多,筆者將針對以 下三個項目進行質性分析:(1) 偏誤率最高的三聲音節,(2) 正確率落差最大的二 聲音節,(3) 日語重音在詞彙層次的影響。本節中語音資料的分析與呈現乃是利用 語音分析軟體 Praat 進行,Praat 是由阿姆斯特丹大學語音科學學院 Paul Boersma 與 David Weenink 所共同研發的免費語音分析軟體,欲使用者可以自行至網站下 載27

(一)三聲音節

由前述量化分析的結果可知,四個聲調中正確率最低的是三聲,其位於前字與 後字的正確率分別為 0.56 與 0.58,平均而言顯著低於一聲與四聲。不論是目標漢 字或對照漢字,只要是三聲的音節,正確率一律低於 0.6。在質性分析的第一部分

27 Praat 語音分析軟體下載網址 (http://www.fon.hum.uva.nl/praat/) (2016.5.30)

中,為了了解三聲偏誤的實際情況,筆者將從受試者的發音中擷取具有代表性的音 節加以呈現並討論。

當三聲位於前字時,後字為一、二、四聲時僅發低音部分,後字同為三聲時才 需要變調為二聲。然而受試者在不變調的情況下也將三聲發為二聲,如圖 四-10 所 示,受試者 02 所發的「努力」聽起來更像「奴隸」,容易造成誤解。

圖 四-10 受試者 02 所發的「努力」 圖 四-11 筆者所發的「努力」

圖 四-11 為筆者的發音,筆者作為以華語為母語者,期望能提供比較的基準。

筆者的發音中,「努」這一音節中持續呈現穩定的下降;相較之下,受試者的發音缺 少了三聲中代表性的下降部分,取而代之的是穩定的低音,並在最後短暫地上升,

聽覺上與二聲頗為相似。這種缺乏下降、類似 [224] 的三聲,與朱川(2013)所見 一致。推測其形成的理由,除了下降不足以外,筆者認為與後方音節的音高起始點 亦不無關連。在實際語流中,受到前後語音環境的影響,聲調的音高起伏多少會偏 離本調。根據 Xu (1994) 的研究,當語音環境與聲調本身起伏變化相合 (compatible) 時,偏離的幅度小於語音環境與聲調起伏衝突 (conflicting) 時。以位於詞中的二聲 音節為例,在「蔥油餅」一詞中,其音高變化為「H─LH─L」,此時第二個字「油」

73

所處的語音環境便與聲調起伏產生衝突;相較之下,在「蛋白霜28」一詞中,其音高 變化為「HL─LH─H」,此時第二個字「白」所處的語音環境便與聲調本身起伏變 化相合。在衝突情況下,有時偏離的程度大到能反轉聲調原本的起伏,如下降調偏 離為上升調。然而由於聽話者會自動根據內容調整 (compensate) 接收到的語音訊息,

故在溝通上並不會形成障礙。半三聲的音高是低音,後方音節的聲調若為一聲 (HH) 或四聲 (HL),發音時必須在短時間內從低音變化為高音,形成衝突的語音環境。筆 者認為受試者在三聲的最後部分上升的原因,也可能受到後方起始點較高的影響,

意即受試者為了發出後方的高音而無意識地提高音高。為了了解此一現象,可以與 後方接續音節為一聲的詞彙相互對照,如圖 四-12 即為一例。

圖 四-12 受試者 04 所發的「雨天」 圖 四-13 筆者所發的「雨天」

圖 四-12 是受試者 04 所發的「雨天」,由於位於前字的三聲下降不足,聽起 來更像「魚天」。與母語者的發音(如圖 四-13 所示)比起來,母語者的「雨」是 穩定的下降調 [21];而受試者的三聲,在初始段雖有短暫的下降,但幅度略顯不 足,加上後方為了發出一聲而拉高,遂形成二聲一般的音高起伏(如筆者於文獻回 顧中所述,二聲與三聲的調型本來便有相似之處)。如果衝突的語音環境的確可能

28 Xu 在原文中使用的例子是「蛋白質」,然而根據中國大陸的發音標準,「質」讀為四聲 zhì,根 據臺灣的標準讀為二聲 zhí,前者能形成相合的語音環境,後者卻反而形成衝突的語音環境,故筆 者將相合的例子改為「蛋白霜」。

對前字的調型產生影響,則母語者的自然語流中應該也有此一現象,只是母語者的 三聲往往發得比非母語者低,再加上聽話者的補償行為,故一般對話中並不常發現。

當三聲位於後字時,不受變調規則限制,一律發全上,即 [214],既要下降,

也得上升。然而受試者實際的發音如圖 四-14 所示,聽起來介於二聲與三聲之間,

有點像「自己」,卻也有點像「字集」。

圖 四-14 受試者 01 所發的「自己」 圖 四-15 筆者所發的「自己」

比較受試者與母語者(如圖 四-15)的發音可發現,筆者的發音中也有上升的 部分,只是在上升之前,仍有明顯的下降部分,無論上升或下降,變化的幅度都大 於受試者。三聲位於前字時發為二聲容易使人誤解,相較之下,位於後字的三聲即 使發成二聲,聽話者也能夠由前字與後字聲母判斷出正確語義,故受試者究竟發了 幾聲,在判斷聲調的三位評分者之間也有不同意見。如第一節所述,由評分者間一 致性檢定可知,評分者間的差異僅在「自己」與「開始」兩個詞中達到顯著水準 (p<.05),判斷結果多於二聲與三聲間搖擺。

圖 四-16 所呈現的是受試者 08 所發的「開始」,儘管圖中音調的下降部分明 顯可見,與母語者的發音(見圖 四-17)調型變化一致,評分者間卻仍然出現「開 始」與「開時」兩種判斷結果,由此可知不只需要下降,更要降得夠低。如筆者的 發音所示,在「始」的發音中音高明顯下降,下降後一度出現緊喉音,接著上揚。

75

其中三聲音節經常伴隨著緊喉音的出現,與 Fon、Chiang、Cheung 的發現一致(2004)

29。這種將位於後字的三聲發為二聲的偏誤多發生在正確率較高的受試者身上,如 整體正確率 0.87 的受試者 01,以及正確率高達 0.98 與 0.92 的受試者 05 與受試者 07。根據筆者的觀察,母語者的語流中也有類似的現象,只是由於對語義理解不造 成影響,在適當的上下文中,聽話者傾向解讀為三聲。

圖 四-16 受試者 08 所發的「開始」 圖 四-17 筆者所發的「開始」

綜上所述,無論位於前字或後字,三聲音節的偏誤情形多是誤發為二聲。與知 覺測驗的結果遙相呼應,二聲與三聲也是聽覺上最易混淆的組別。除了調型相似以 外,變調規則也使得三聲與二聲在表現上密不可分。然而接續音節為一聲、二聲、

四聲時,三聲總是發為半三聲,且位於句末時縱使不發全上也不影響語義;再加上 半三聲的音高接近低音,易與其他聲調區別,筆者認為若能以半三聲為中心進行三 聲的教學,應有助於改善受試者的發音情形。

(二)二聲音節

在產出測驗中,二聲位於前字與後字的正確率差異是最大的,分別為 0.63 與 0.84,差異之大,甚至在其他聲調前後字正確率幾乎相等的情況下,使得整體的後

29 唯一的差異在於,Fon 等人的研究中所測得的三聲多為半三聲,音高下降、出現緊喉音之後即 停止(請見圖 二-4,第 11 頁),而本研究中筆者的三聲發音以三聲本調為主,故緊喉音之後仍有 上揚部分。

字平均顯著高於前字。筆者對於此一差距亦感到不解,故接下來將分別呈現二聲位 於前字與後字時受試者的聲調表現,並針對偏誤成因提出討論。

過去研究顯示,當前字為一聲而後字為二聲時,學習者傾向於將二聲讀成低調 [211],並在前後音節之間做出高低差(孟子敏,2000;侯銳,2005)。本研究也得 到了類似的結果,實際的發音情形請見圖 四-18。

圖 四-18 受試者 06 所發的「原因」 圖 四-19 筆者所發的「原因」

圖 四-18 是受試者 06 所發的「原因」,然而聽起來卻成了「遠因」。由圖 四-19 可知,母語者的二聲音節在語尾有明顯的上升,然而受試者的聲調曲線卻平穩地下 降,且缺少明顯的上升部分,故華語母語者傾向於判斷為三聲。筆者發現此偏誤不 僅發生在正確率較低(低於 0.6)的受試者身上,正確率較高(介於 0.6 與 0.9 之 間)的受試者也有類似的問題,並且發生條件不限於後字為一聲時,如「流行」、

「活動」、「全部」等前字為二聲的詞彙也常被讀成「柳行」、「火動」、「犬部」,如 圖 四-20 即為一例。

77

圖 四-20 受試者 10 所發的「流行」 圖 四-21 筆者所發的「流行」

圖 四-20 為受試者 10 所發的「流行」,由於二聲上升不足,再加上前字中 /o/

的發音不夠明顯(筆者認為可能受到拼音影響),受試者的發音聽起來往往像是「旅 行」。比較受試者與母語者的發音後發現,前半部並無太大差異,然而母語者在語 尾有較陡峭的上升,應為判斷二聲與否時重要的指標。這些將位於前字的二聲音節 讀成三聲的受試者,除了受試者 08 與受試者 13 在知覺測驗時曾經將位於前字的 二聲聽成三聲以外,其他人都能夠順利辨別二聲與三聲的差異。其中不乏發音正確 率較高的受試者,如受試者 06 與受試者 08(正確率分別為 0.82 與 0.92),在其他 聲調組合中都能正確發出二聲,卻唯獨在前字為二聲時一再讀成三聲,特別是後字 為一聲或四聲時,這種偏誤在他們少數的偏誤中特別突出。

這種偏誤與語音環境的相合或衝突無關,且無論「二聲+一聲」或「二聲+四 聲」都不違反日語重音規則,筆者認為這種偏誤可能受到日語重音型式影響。在日 語詞彙中前兩拍的高度必定不同(除了東京方言中的 /CVV/ 與 /CVN/ 結構以外),

這種偏誤與語音環境的相合或衝突無關,且無論「二聲+一聲」或「二聲+四 聲」都不違反日語重音規則,筆者認為這種偏誤可能受到日語重音型式影響。在日 語詞彙中前兩拍的高度必定不同(除了東京方言中的 /CVV/ 與 /CVN/ 結構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