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 以貌取人

每本書的封面就像人的臉蛋,是給人的第一印象。所以,書本的封面是經過 精心設計的重要部份。封面是讀者在未翻閱內容前首要考慮「要不要讀這本書?」

的關鍵點,所以,封面也是閱讀的重點,它可能決定了一本書能否為讀者所青睞。

除了個人的喜好之外,畫面的吸引力左右著國小學生對書本的選擇。研究者曾長 期觀察過任教班上學生選書的情形,發現學生走到書架前會拿起書本的封面來 看,而且大部份的學生不會翻閱內容才做決定。所以,研究者想要知道學生是如 何看待書籍封面的設計,而怎樣的封面又能引起他們的閱讀興趣,讓他們想去翻 閱書裡的內容。

本單元的設計以學生為主導者,讓學生發表自己對封面的感覺,包括看到的 畫面、封面上的組成元素、標題的內容與設計等,只要是封面上看到的都可以是 談論的話題。而書籍的封底常常是與封面有延伸或連結的關係,所以,本單元也 涵蓋介紹封底的部份,但不規定學生一定要提到。

實施流程如下:

1. 在學生發表自己對封面的感覺前,研究者先利用一堂課的時間,帶學生到學 校的圖書館找書。找書的方法是只看封面做決定。也就是說,學生要找到一 本封面能夠吸引他去借閱的書籍,不打開內容來看,然後把書借回家,完成 介紹封面的學習單。

2. 研究者收回學習單後,製成電子檔,再與學生發表時的內容做對照,整合紙 筆內容與上台發表內容。

3. 學生分別帶書上台發表,介紹完後,由台下聆聽的同學自由發表對所介紹書 籍封面的感覺。

4. 每討論完一本書,由一位學生發問對這本書有興趣閱讀的人數,然後記錄起 來,作為日後對照實際閱讀人數的比較。

5. 研究者製作學生所介紹書籍的「班級閱讀登記表」(見附錄十),以觀察學生

第二~五節課

參、 活動進行

柔和、圖畫精緻 配、圖畫精細

S27 《米西的快樂花園》 感覺舒服 封面上的角色應

(一) 封面顏色豐富鮮豔、圖畫細膩。

學生大多喜歡顏色鮮豔、圖案精細的封面圖案,選擇的書籍中,很少有顏色 單調或灰階的圖畫書。少數幾本顏色比較暗沉的圖畫書,如:《圖書館的秘密》

《石像的秘密》被選擇的主要原因是書本身所帶來的神秘感,有引發學生想一探 究竟的好奇慾望。報告的29 本圖畫書中,就有 15 本與圖案、顏色的豐富鮮豔有 關,可見學生還是偏好色彩鮮明的封面。

(二) 書名奇特,引發好奇心。

在學生的選書中,有好幾本圖畫書的書名都使用疑問的語氣,在書名的後面 出現問號。如:《誰偷吃了月亮?》《這是真的嗎?》《爸爸,你愛我嗎?》都是 用疑問句來當書名。另外有些圖畫書,雖然不帶疑問的語氣,卻會引發學生的好 奇心理,如:《最棒的小熊》S26 和 S28 都表示想知道「他到底有多棒?」;S28 好奇《不一樣的聖誕禮物》到底指的是什麼禮物?而《圖書館的秘密》和《石像 的秘密》都帶著濃濃的神秘感,S04 在學習單上寫下對《石像的秘密》的觀感:

「封面的繪畫畫得很有立體感,像真的一樣,很神秘又吸引人,真想馬上打開書 本欣賞裡面的內容。」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可以引發孩子想去了解與探索的慾望,

這樣的書就能獲得孩子的青睞。

(三) 具有溫暖舒服的氣氛

學生會去選擇封面氣氛讓他們感到舒服溫暖的書籍。《下雨天》是一本無字 圖畫書,雖然是下雨的景象,但S17 說:「下雨天,兩個人在撐傘的感覺很溫馨。」

《漁港的小孩》畫面中的時間應該在傍晚,S11 在報告時表示:「小孩看到漁船 時很高興,我覺得顏色調得很好、很漂亮。」S17 也覺得:「太陽照在水面上,

感覺很溫馨。」S27 選擇《米西的快樂花園》是因為她一看到這本書的封面就覺 得很舒服,同樣的,S32 和 S01 對此也有類似的說法。學生可以感受到圖畫中傳 達出來的氛圍,觀看的同時,他們也享受著畫面所帶給他們的美好經驗。

二、 學生發言的狀況

「封面可以閱讀嗎?可以討論嗎?」答案應該是肯定的。進行了四節課的發 表與討論後,從學生的踴躍的發言中,給予研究者最深刻的感動。S29 平時很少 發言,由於要去上資源班的緣故,常常無法參與班上的活動,但這次的封面討論,

她卻在大家踴躍發言的氣氛感染下也舉手發表自己的想法,她提出對《希望的翅 膀》封面的發現:「有彩虹,彩虹很漂亮。」雖然只是短短的陳述句,但總算是 願意開口發言了。而S10 因為有學習障礙,在與人溝通上也有很大的困難,但討 論活動同樣帶給他說話的勇氣,他對《爸爸,你愛我嗎?》封面的看法是:「雲 像一座山。爸爸拿著一架飛機。」當看見他們舉起手來的那一刻,研究者的心中 著實充滿了愉悅的感覺。教學者最怕臺下的學生沒有反應,臺下的學生最怕被老 師點名發言,如果這個情形可以改變,大家都很喜歡發言,那上課就是件很愉快 的事了。這樣的討論的活動,可以訓練學生在閱讀時主動注意封面與封底所提供 的訊息,對於鑑賞圖畫書也是有幫助的,同時也能讓教學者了解學生拿起書本來 閱讀的動機是什麼,才能去協助他們;因為學生要先有閱讀的動機才會產生閱讀 的行動。

(一) 發言的人數踴躍

每一位學生在發表後,都有同學會補充發言,但想補充發言的實際人數比數 據上的更多。因為時間上的限制,只能代表性的請幾位同學發表,如果內容差不 多就不重覆記錄,故從表5-2-1 可得知,對封面提出意見與想法的人數十分踴躍。

(二) 藉由討論,學生會更加關注封面的訊息

前幾位學生上台發表看法時,大多只注意到封面的圖案、氣氛,直到有人提 起創作者的名字及封底的文字,接下來就常出現與此相關的發表內容,包括出版 社、獲獎紀錄或文本大意等等。當S23 注意到《坐在隔壁的阿達》標題文字中「阿 達」兩個字特別大時,S18 也提出對《阿丁尿床了》標題像樓梯排列方式的發現。

所以,封面的討論並不是要學生學習高深的藝術評論,而是藉由大家共同的欣賞 發現,體驗另種閱讀的快樂。

(三) 學生能發現圖畫書中封面與封底的關係

進行了「認識一本書」的課程後,學生是否能學以致用,改變閱讀的習慣,

實非短時間內可以看出。不過,倒是有學生能記得老師提過的例子,將封面和封 底展開來看,果然發現一幅完整的圖畫!S28、S31、S06 都發現《不一樣的聖誕 禮物》的封面與封底展開後是一棵聖誕樹;S23 補充發言時也提到《爸爸,你愛 我嗎?》封面與封底也是一幅圖;S27 發現《下雨天》展開後是一座公園。學生 對於這種發現就像找到寶藏一樣,覺得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