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1999 年暑假參加在台中溪頭舉行的班級讀書會研習開始,研究者即持續 在自己所教的班級營造閱讀的風氣,推動班級閱讀。而從2002 年的 2 月份開始,

研究者將閱讀的推動融入到資訊、藝術與人文等各領域,嘗試將閱讀變成一件充 滿樂趣又能夠創新的活動,以帶給學生不同的閱讀體驗。除了在班上辦理讀書 會,對文本進行討論外,這兩年來,研究者也積極參與縣內推動的兒童閱讀深耕 六年計畫「希望200」及「希望 300」班級閱讀活動,嘗試以每月不同主題的閱 讀活動設計,配合學校課程,呈現多樣化的閱讀新面貌;當時撰寫這些活動計劃 時,主要以文本的內容探究或與內容相關的延伸活動為主。在推動完一連串的閱 讀活動後,研究者發現,對於閱讀書籍的種類、閱讀習慣的養成、閱讀內容的思 考與討論,大部份的學生從一開始就居於被動被引導的地位;在長時間與學生的 互動交流中,研究者也察覺到,雖然閱讀的推動不斷在進行,但學生對於書籍的 各個組成部份並不是很了解,對於作者、繪者也沒有特別的記憶,作者的名字往 往只在讀書心得習寫單的作者欄上曇花一現,之後就消聲匿跡了。拿到書本後,

學生習慣直接就翻到內文,對於書的其他組成要素並不特別在意。郝明義在《閱 讀的狩獵》中曾提到他自身在國小三年級時的經驗:

我在家裡找到一本父親的書。書紙黃黃的,封底印了一個標誌。書裡 按各種主題,整理摘錄了許許多多文章。……每篇文章後面括弧裡署ㄧ個 人名。於是我就每天找一個主題,偷偷更動一些地方,「臨摹」起來。……

後來,隨著年歲長大,我逐漸知道了那些括弧裡所署的人名代表什麼:魯 迅、林語堂、周樹人、胡適、冰心……那本書後面的 CP 的標誌,我也知 道了那代表ㄧ家叫做「商務印書館」的出版公司。(頁19)

郝明義就讀韓國釜山華僑小學三年級時,因為老師規定他每天要交一篇作文

或日記的緣故,所以他便將這本書的內容加以修改來完成老師的要求。當時,他 甚至不知道這些人名與內容有何關係,至於什麼是出版社就更沒有概念了。所 以,研究者大膽的假設,不了解作者、出版社這些書的組成要素,並非是學童沒 有想要了解的興趣,很可能的狀況是他們需要有人帶領與引導,才能完整的閱讀 一本書。

書籍的各組成結構對於一本書,特別是圖畫書而言,是重要且具有藝術性 的,松居直在《繪本之力》一書中提到:

繪本藉由文與圖來達成「書」的形式,長久以來,它就被認為是一種 綜合藝術。為了要使語言和圖像可以有多樣的組合,繪本有各式各樣的版 型,以及不同的頁數和紙質,然後,再透過製版、印刷這些複雜的技術,

和各種裝幀作業,終於有了書的形式,對於這樣的繪本,說它是綜合藝術 的結晶,ㄧ點也不為過。

在付諸成形的過程中,有著不同想像、不同思想的作家、編輯,得從 他們棘手的人際關係中,為這引人入勝的創作之路投入心力和熱情,並在 期間發現新的可能。這中間,讓書具體成形的,還包括許多參與手工製作 及操作技術的那些人們。(頁11)

由此可見,一本書的完成工程浩大,更是眾人智慧的結晶。從作者、繪者到 編輯、出版社、印刷公司等等,每一環節都緊緊相扣,缺一不可;一本書的樣貌,

從封面、封底到標題、目錄、甚至蝴蝶頁的設計,也都蘊藏著學問與奧秘,等待 讀者去發現與探索。閱讀的樂趣不僅僅來自文本的內容,還包括整個閱讀過程中 的發現、探索,以及對未知的了解所帶來的滿足。書的種類琳瑯滿目,書的設計 豐富多變,各式各樣的書籍設計豐富了閱讀者的閱讀經驗,卻也考驗著閱讀者的 閱讀能力。讀者能不能從書中發現作者的巧思布置,從而獲得樂趣與啟發,往往 需要透過學習或引導。閱讀的活動,從拿起書本那一刻起就正式展開了,書的每 一部份都是為了讀者所精心設計的藝術作品。在接觸故事內容之前,創作者們就 費心編製了美妙的前奏曲,為讀者之後的閱讀揭開序幕。內頁中呈現的各種特殊 效果與感官經驗,也如同曲子中抑揚頓挫的旋律起伏,結合文本的故事內涵,帶 給讀者更深刻的感動。閱讀可以是視覺饗宴,在色彩的變幻中享受無聲的音樂,

如同閱讀艾瑞‧卡爾的《看得見的歌》,沒有文字,但旋律流洩於紙上;閱讀可 1,000-1,200 字。資料出處:TESEC 國教專業社群網

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2003/language01-source.php(2008/4/2 查詢)

2天下雜誌《教出寫作力》中,「哈佛人出版社」執行長張錦娥提出其挑選橋梁書的三個條件:一、

必須具有「可讀性」(readable)。二、要能讓孩子延伸或發展進一步的能力。三、要有進階的特 質。張錦娥認為所謂橋梁是「由一端到另一端」之意,所以文字的運用或是題材如果可以讓孩子 不知不覺中學到更多東西,就達成了所謂「橋樑」的價值。

思安排、設計完整、圖像語言豐富,很能引發孩子閱讀的動機,因此每本皆適合 三年級的學生閱讀。隨著學生識字量的增加,教師在三年級帶領學生閱讀的方法 可幫助其提升閱讀能力,有利於學生升上四年級後獨立閱讀文本。

本研究即是以這樣的想法來帶領國小三年級的學生進行全面性閱讀的活 動,從拿到一本書開始,以封面為閱讀的起點,接著由蝴蝶頁、書名頁、版權頁 所提供的資料來獲得與文本相關的訊息,然後才進入文本內容的閱讀。作者、繪 者、翻譯者及封底的文字都是整體閱讀的一部份,每一部份都需要教師引導學生 仔細觀察,並鼓勵學生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期許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引導學生學習 獨立閱讀圖畫書的技巧,並能大量接觸與閱讀圖畫書,建立閱讀的習慣;最後以 賴馬的圖畫書作為學生運用全面性閱讀技巧的工具,加深學生對書籍結構的了 解,並從中獲得樂趣與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