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研究範圍

一、使用文本

本研究所使用到的書籍以已經在台灣出版的圖畫書為主,其中「認識一本書」

單元中所使用到的所有圖畫書,以研究者自行挑選的書籍為主要使用題材。賴馬 已出版的八本圖畫書是主要研究的文本,研究者將帶領學生進行這部份的閱讀與 討論。這八本圖畫書是《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射日》《我和我家附近的野狗們》

《帕拉帕拉山的妖怪》《早起的一天》《十二生肖的故事》《慌張先生》《現在,你 知道我是誰了嗎?》,每一本皆是賴馬獨立創作而成的。本研究使用的版本是中 文版的紙本,不包括文本的CD 或英、日、韓版本。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研究者所任教的達禮國小三年孝班學童,研究者本身為 班級導師,研究對象為該班學生,共計有34 人。這 34 人中,男生占 15 人,包 括一位已經鑑定的過動兒(ADHD);女生占 19 人,包括一位智能障礙學生。研 究者於九十六學年度上學期開始接任研究對象之班級導師,在此之前從未與這些 學生有過接觸。研究者任教的學校位處旅遊觀光區,假日遊客眾多,商店林立,

家長中有許多從事旅館餐飲業,也有為數不少的工人。這些學生因為父母親工作 忙碌,所以放學後或假日大多要上安親班。除了學校及鄉立圖書館,少有大型書 店或文教機構提供學生閱讀的機會與刺激。

達禮國小全校共有 37 個班級,每兩年將學生重新編班一次,班級導師也會 隨之改變。研究者班上的學生來自六個不同的低年級原班,經研究者觀察一段時 間後發現,大部份的學生並沒有閱讀的習慣,普遍活潑好動,只有幾名學生有持 續紀錄閱讀護照。3學生對於書籍的組成部份只會注意到封面與內容,很少注意 到其他部份,有些學生只知道「作者」的名稱,看到「著」字並不知道其所代表

3 研究者任教的學校有發給學生每人一本閱讀護照,每閱讀完一本書可請老師或家長認證簽章,

看完一百本即可成為閱讀小博士。

的意思;「翻譯者」和「蝴蝶頁」也只有少數幾位學生知道。研究者提到數學課 本後的插畫者賴馬,發現學生對這個名字感到十分陌生。學生對其他作者的認 識,不論本土或國外,大多數學生只會講出圖畫書上的名字,對作者其他的資料 則所知有限。

三、研究時間

本研究的研究時間為 2 月 15 日到 6 月 3 日,為期約三個月。利用每週二的 彈性課時間進行閱讀教學研究的課程。另外,研究者帶領的班級社團為「閱讀 社」,第一學期主要進行「希望300」的閱讀活動;第二學期則配合本研究繼續 進行閱讀的活動,以培養班上閱讀的風氣。

四、研究場地

本研究的研究場地為三年孝班教室。為使場地具有方便閱讀、鼓勵閱讀與適 合進行閱讀活動的特性,研究者將其與班級佈置做結合,營造適合閱讀的環境。

在學生座位的安排上,也固定每月調整一次學生座位,以便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 距離書架很近,很容易就可以拿到書本來閱讀。澳洲著名親子閱讀專家梅‧福克 斯(Mem Fox)在《閱讀秘方》提到環境中書本的存在對閱讀習慣養成的重要性。

她認為,倘若家中完全沒有書本的蹤影,孩子怎麼會被書本吸引、或者想要翻閱 書籍、而愉快的享受閱讀的樂趣?家中沒有書,家長又怎能期待孩子可以自然而 然的學會閱讀這件事?家中沒有書,閱讀的活動根本無法進行,閱讀的興趣根本 無法培養,當然,也不可能進行家庭讀書會。(頁141~142)班級教室對學生而 言,就像學生的另一個家。從早到晚,學生要在學校待上八小時的時間,將教室 營造成適合閱讀的環境,將有助於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

(一)班級圖書館

把班級當作是一座小型圖書館,提供學生隨手可得的圖書資源。這些班級圖 書館的書籍來源包括:

1.教師藏書:

因研究者對於兒童文學的興趣與喜愛,時而購書增加班級圖書館的書籍量。

這些書籍的經費來源除了研究者自行花費購得以外,還有每學期一部份的班級

費、「希望200」的補助款4、歷屆家長與學生的捐贈。另外,還有不需要經費購 得的圖書館老舊書籍。5

2.學年借閱圖書:

學期一開始,可隨各學年老師意願,以學年為單位,至圖書館借閱 100 本書 籍充實教室圖書。研究者所屬學年共有六個班級,每年皆由研究者負責挑選圖書 並列表借閱,各班約可分配到16~17 本圖書。其間,各班級可不定時交換圖書,

學期結束前歸還圖書館。

3.學年推車

因達禮國小推動班級閱讀,所以曾有規劃經費購買班級閱讀所需書籍,放置 在學年專屬推車上。各學年老師隨己意願,以學年為單位,將推車移至班級中保 管,各班再依教學所需向該班老師借閱。推車上的書籍種類較少,但同一本書的 數量少則七本,多則35 本,適合帶領學生做閱讀活動。

4.教師借閱圖書:

研究者不定時向圖書館借閱書籍,用以進行班級閱讀活動。包括:學校圖書 館6、學校輔導室專屬繪本、宜蘭縣各圖書館。此類圖書因有借閱期限的考量,

故為暫時性班級圖書。也是班上「好書介紹」的用書。

(二)學生園地

將班上進行閱讀活動的成果─學生作品,展示在學生園地,讓學生隨時能看 到,以增進其自信心。學習園地的平台上則展示「好書介紹」書籍,讓學生可以 很清楚的看到書籍封面,也方便拿取閱讀。

4宜蘭縣兒童閱讀深耕六年計畫「希望200」及「希望 300」班級閱讀活動,補助經費為一班 5000 元,其中書籍費須占總經費 50%以上。研究者承接「希望200」時,購得書籍活動後可充實班級 圖書;「希望300」時,書籍則規定要納入學校財產。

5 學校因購置新書,故將一部份年代久遠的書籍淘汰。有興趣的學校老師可自行挑選所需書籍。

研究者的班級藏書中有一大部份是此類書籍,包括:一套完整的中華兒童百科全書、數十本期數 不齊全的「兒童的」雜誌、以及各類書籍。

6 研究者所任教小學之圖書館,學生ㄧ次可借閱 2 本書,借閱期限為一個星期。老師一次則可借 10 本書。

(三)學習角

將教室中的學習角佈置成適合閱讀、聊天的學習角落,除了綠色植物的擺 設,還有學生提供的布偶、抱枕。研究者並在學習角牆面上張貼「訪問賴馬」的 深度介紹性海報,以及賴馬繪製插圖的數學教學資料,讓學生可以在輕鬆的環境 下增加對作者的認識。

五、研究者

研究者本身為國小老師,自民國 86 年 8 月起擔任國小教師迄今,已有十一 年的教學工作經驗。在擔任班級導師期間,因持續推動班級閱讀,所以選擇班上 的學童為協作者。在課程設計上,為避免完全以傳統的講授方法為主,研究者也 會視課程需要加入分組討論的課程,以顧及各類型學生的需要。為了增加本研究 的信度與效度,研究者並邀請兩位學校同事為教學夥伴,一同進入教學現場觀 察,互相分享心得,以作為改進教學的參考。

貳、研究限制

一、文本部份

對於一本書的介紹,研究者將著重在書的結構,即各組成部份(作者、封面 封底、蝴蝶頁、內頁)的教學。至於書的歷史發展,則只在進行「認識一本書」

教學時簡要說明;另外,書的種類視教學需要而適量加入,不在本研究範圍內做 太深入的討論。

由於文本取得的管道、時間與人為因素等限制,使用的文本僅限於研究者任 教學校易取得的書籍為主,以利學生方便取閱。本研究中所使用到的圖畫書為數 眾多,大多皆為配合「認識一本書」教學活動所需。因每本圖畫書的特色不同,

故在教學上的使用方式也不同,主要是用來輔助教學,只突顯書籍各組成部份特 色。研究者基於書籍數量能夠人手一本,並能具有指標性的考量,決定以賴馬代 表作《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來作為全面性閱讀討論的圖畫書;賴馬創作的圖 畫書除了具備圖畫書的六項特質:兒童性、藝術性、教育性、傳達性、趣味性、

幻想性之外,還各具特色,不論是封面、蝴蝶頁、內頁的設計或書後補充的資料 都別具巧思,適合用來作為閱讀討論的材料。至於賴馬與楊麗玲合著的《匆忙的 一天》,或賴馬為其他作者繪製插畫的出版品、國小部編本數學教材、賴馬部落 格的漫畫作品、雜誌、期刊、報紙或傳單皆不在本研究討論之列。

二、作者介紹部份

本研究中有關賴馬的介紹僅限於研究者取得的第一手訪談資料、已出版圖畫 書中有關賴馬的簡介、賴馬部落格中相關資料,以及由其部落格向外連結的其他 網站內容,以屏除取得不正確資料的機會。

三、選擇訪談學生部份

為了考慮採訪品質、採訪地點限制以及交通問題等因素;並達到參訪後帶動 班上閱讀賴馬及其圖畫書的最佳效應,本研究中訪談賴馬的學生人選之考量為:

在團體中較具有領導能力、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與溝通表達能力,並具有感染同 儕的特質,或為同儕模範效法的對象。除此之外,參訪的人選還須能徵求家長的 同意,且在閱讀課與社團時間的學習表現積極、學習狀況良好者為優先考慮對象。

四、教學部份

本研究中,在班上採用「團體討論」的時機為進行賴馬的圖畫書教學時,並

非整個閱讀教學都採取此法。「認識一本書」各組成部份的教學方式為:先以傳 統的講授方式進行教學,再進行個別的操作或者分組的討論、分組上臺報告。教 學方式非一成不變,端視教學目標有所調整。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就相關文獻進行探討,共分為三節。第一節「圖畫書的結構」整理有關

本章就相關文獻進行探討,共分為三節。第一節「圖畫書的結構」整理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