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議」根據研究者在本研究中的實施狀況與發現提供給未來研究者、本土兒童文學 創作者、出版社、學校圖書館、教學者之具體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給他一把釣竿,讓他可以自己釣魚。

閱讀如果可以成為學生一輩子的習慣,將對他的人生有莫大的助益。要讓閱 讀成為一種習慣,不能只依賴老師或家長的帶領或陪讀,而是要學生自己對閱讀 產生興趣,會自己想要拿起書本尋求樂趣,閱讀這件事情才能夠長長久久的進行 下去。若是要依賴他人的引領才能發現書中的樂趣或知識,那就隨時有中斷學習 的危險;一旦沒有人帶領閱讀,閱讀這件事就容易為孩子所忽略、遺忘。

研究者就是本著這樣的想法,嘗試改變一個班級的氣氛,營造閱讀的環境與 風氣,並提供一把閱讀的釣竿,讓學生自己垂釣所需的書籍。研究者的方法是在 課外書籍的閱讀上,先以圖畫書為例,導引閱讀的方法,而這些基本的原則也可 以運用到其他形式的文本中:由封面開始進行閱讀的活動、對作者的瞭解,以及 出版社、出版日期的基本認識,對文本補充知識的關注及封底的探索,讓閱讀不 再只限定於文本內容,而是整本書全面性的閱讀。這些知識也是找尋書籍時的基 本條件,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像是到圖書館借一本書或到書店買一本書。研 究者在這樣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帶給學生的並非只是文本中特定議題的探究,而 是更要提供一種技巧,讓學生一輩子都可以運用,藉由自己的力量獲得知識、獲 得閱讀的樂趣。

經過這學期的閱讀教學課程後,本研究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壹、 透過本研究課程的實施,學生能將書的結構視為一 個整體,養成全面性閱讀圖畫書的習慣。

透過研究者的閱讀教學課程,學生對於書籍已能有全面性的認識。除了文本 內容,書籍的其他結構也成為學生在閱讀一本書時,列入閱讀的部份。

一、封面就是閱讀一本書的開始。

在「書本的漂亮衣裳」課程中,學生踴躍的發表對封面的想法,顯示出書籍 的封面也存在許多閱讀的元素,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學生可以在封面上獲得他們 對於這本書所需的基本資訊,包括創作者、出版社、書名……,若是連封底也一 起看,還能知道關於文本的內容大意、評論或得獎記錄,有些圖畫書的封面和封 底可以變成一幅完整的圖畫。學生所關注的封面特點為:

1. 封面顏色豐富鮮豔、圖畫細膩。

2. 書名奇特,引發好奇心。

3. 具有溫暖舒服的氣氛。

在學生的討論中也可以發現,這樣的討論活動,可以訓練學生在閱讀時主動 注意封面與封底所提供的訊息,這對鑑賞圖畫書是有幫助的。同時也能讓教學者 了解到,學生拿起書本來閱讀的動機是什麼,然後才能夠去協助他們;學生要先 有閱讀的動機才會產生閱讀的行動,所以一本書的封面是很重要的。研究者的教 學札記也有記錄封面的討論能夠引起學生閱讀的動機:

這兩天,封面的介紹活動為班上帶來一股閱讀的熱潮,報告時受歡迎的圖 畫書更顯搶手。剛剛下課看到S22 向 S03 借《坐在隔壁的阿達》來看,

據S03 所言,他在介紹完這本書後,班上的 S33、S06、S20、S12、S28、

S14、S04 都曾向他借過這本書,可見 S03 的介紹果然引起了許多同學閱 讀的動機。(教學札記97.3.26)

二、蝴蝶頁也是閱讀教學的重點。

彭懿在《遇見圖畫書百年經典》提到糊貼頁(即蝴蝶頁)是最容易被人漏看

的部份,不過孩子一般不會漏過糊貼頁。(頁10)研究者在研究中發現,蝴蝶頁 的確很容易為人所忽略,但國小三年級的學生在閱讀一本書時,並不會刻意的注 意到蝴蝶頁這一部份;相反的,他們往往會遺漏這個充滿創意、可以帶來閱讀樂 趣的地方。在學生的分組學習單中可以發現,學生就算藉由小組討論也不容易發 現蝴蝶頁中所隱含的線索與意義,以安東尼‧布朗《穿過隧道》的蝴蝶頁為例,

學生在討論後仍不明白蝴蝶頁上的書本與球所可能代表的意義;可見學生在閱讀 圖畫書時,不見得都能看出作者在蝴蝶頁中所隱含的圖像意義。蝴蝶頁在圖畫書 中是極富創意與藝術性的獨特空間,有許多創作者在此運用呼應、象徵、延續、

比喻、點綴等方式,使之與文本內容結合,所以,教學者對這部份適時的提示、

引導與解說,可以使學生了解圖畫書中蝴蝶頁與文本的關係,並成為學生在閱讀 時關注的焦點。另外,研究也發現,學生在進行分組活動時,對於蝴蝶頁的類別 產生了判定上的困難。可能的狀況是研究者在選擇討論的圖畫書時不夠具有指標 性特徵、可以討論的空間太少,所擬定的類別也不夠清楚,所以造成學生分類上 的困難,這是日後在設計課程時所要思慮得更周詳的地方。

三、圖畫書多樣化的內頁設計可以引起學生閱讀的動機並帶給學生閱 讀的樂趣。

學生喜歡富有變化的內頁設計,當研究者講解完各種圖畫書範例後,學生會 踴躍的上台翻閱圖畫書,而且不時發出讚嘆的聲音,和同學互相交換閱讀。雖然 這個單元所使用的圖畫書數量很多,分類也比較細,不過由學生的分組報告單可 以發現,大部份的學生都能為圖畫書的內頁設計找到適合的分類。對於無字圖畫 書,學生也能以自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來進行詮釋,並從中獲得閱讀的樂趣。

四、學生會將書籍結構的知識內化並找到相關的圖畫書。

經過「認識一本書」的簡報教學,學生能夠了解書籍的結構並在閱讀書籍時 注意到這些部份。在研究者的教學札記中也有記載:

早上一到班上,S31 就問我辦公桌旁的書可不可以看?那些是我新借來的 圖畫書。學生已養成閱讀的習慣,早上到校就會自動閱讀書籍。得到我的

許可後,S31 拿了其中一本書,很高興的告訴我:「老師,這本書有『書

六 經過這學期的閱讀教學課程,讓我獲得許多閱讀的樂趣。 31 人

0 人

七 經過這學期的閱讀教學課程,我知道如何利用圖書查詢系統找一本 書。

30 人

1 人

八 經過這學期的閱讀教學課程,我學會辦理以及使用借書證的方法。 31 人

0 人

由統計資料可以得知,學生在本研究課程實施後,除了改變以往的閱讀習 慣,也確實獲得了閱讀的樂趣。不過,封閉型問題第二題的「文本背後的附錄或 補充資料」僅有24 人表示會在以後看書時主動閱讀,有高達 7 人未勾選。研究 者思考可能的原因是,本研究課程中未將這一部份做太多的陳述與設計,只將其 附在「內頁的設計」這一單元後面進行簡要說明,所以學生對此並無深刻的印象。

研究者在文獻探討的部份曾提到,游嘉惠認為圖畫書的中介者,即「機動支 援的媒介」之範圍包括:作者資訊、時代背景、象徵事物、其他文本、附在文本 中的資料或解讀小書、導讀手冊、圖書館、網際網路、書評與書介。其中,「附 在文本中的資料或解讀小書」是她認為最不理想的方式。但研究者認為,這個部 份能給學生帶來最直接方便的協助,因為它就是書的一部份。由上表的資料也可 以得知,老師仍必須強調這一部份的價值,設計完整的課程,學生才會去關注它、

使用它。

參、 學生能經由課程中的各種方式認識賴馬,並了解其創作 圖畫書的過程,由學生的反應中也可得知其受到正面的 影響與啟發。

學生在本研究課程中,經由賴馬作品中的「作者」介紹、「賴馬的圖畫書」

部落格、參訪原畫展及其相關作品來認識他。由學生寫給賴馬的一封信中可以發 現,學生不但能夠了解賴馬創作圖畫書的過程,還表示對其創作精神感到佩服。

學生受到的正面影響與啟發有四方面:

一、學生表達欣賞賴馬的創意

賴馬的圖畫書有各種新奇古怪的怪獸,也有生活化的題材及充滿趣味的元 素,讓學生覺得他是一個充滿創意的作家。

二、學生對賴馬的創作精神表達佩服

賴馬創作圖畫書是以色鉛筆和蠟筆為主要素材,一筆一劃慢慢描繪出各種圖 像,所以每張圖都相當細膩精緻。學生對這樣的創作精神深表佩服,在信中也明 確的向賴馬表達敬意。

三、學生受到賴馬影響顯示出對創作的興趣

在展場看到賴馬精緻的原畫,參觀原畫展的學生無不發出衷心的佩服與讚 嘆,他們表示自己根本不曾那麼細心的畫過一張圖。雖然許多學生表示對創作感 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或能力有限,但賴馬讓他們有了仿效的對象,開啟了他們想 要創作的想法。S15 立志當個創作台灣本土圖畫書的作家,S35 希望將來有一天 能夠超越賴馬!

四、學生對賴馬及其作品持續的關注與期待

在「認識作家」的課程結束後,學生依然會不定時的造訪賴馬的部落格,注 意網頁上有關賴馬新作的消息。學生會與研究者分享所發現的新訊息,也相當期 待賴馬新作的發表。

五、學生對閱讀賴馬的作品感到快樂

學生提到對於賴馬圖畫書的感覺,大多都是覺得幽默有趣,也有學生表示閱 讀他的書樂趣無窮,讓心情都變好了。賴馬的圖畫書能貼近孩子的生活,也能貼 近孩子的心。

認識作者可以增加學生對其作品的了解,也能讓學生對其作品產生關注。本 研究中,當研究者在班上數次介紹賴馬及其作品後,S20 拿了弟弟在幼稚園的教 材《我不喜歡》與老師分享,她說:「老師,這本書也是賴馬畫的。」旁邊的學

生也附和道:「書中的主角長得很像波波耶!」。(教學札記97.3.11)班上的學生 已經有過閱讀《波波寶貝》的先備經驗,其中的波波是一隻黑色的貓,而《我不 喜歡》這本書也是由賴馬畫的插圖,主角也是一隻黑色的貓,所以學生在閱讀時 發現所閱讀的書籍能夠與他們的舊經驗相結合,就感到無比的快樂。另外,參觀 原畫展對學生是一種寶貴的經驗,他們所獲得的也往往比教師所預期的還多:

因課程告一段落,下課前的時間就留給孩子運用。S03 向我借《水蜜桃阿 嬤》去看,我隨口對他說:「唐唐畫的,上次我們去看畫展的另一個展出

因課程告一段落,下課前的時間就留給孩子運用。S03 向我借《水蜜桃阿 嬤》去看,我隨口對他說:「唐唐畫的,上次我們去看畫展的另一個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