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

在接任新班級導師之前,研究者已經計畫要在開學後實施班級閱讀教學研 究,且抱定了開學後的第二個月應該就可以著手進行。會有這樣的想法,回想起 來,應該跟上一屆班級給我的印象有關。那個班級整體氣氛文靜,學生多內向沉 穩;相較之下,新接的班級則整體氣氛活潑,學生多外向好玩。開學後,研究者 發現,學生常常於下課後不見人影,不論男女,都跑到操場上玩遊戲,教室裡頻 頻鬧空城計。早自習一進教室,也可看見各種情景:吃早餐、畫圖、交作業、閒 逛、發呆,就是閱讀的人數寥寥無幾。對於這樣的整體氣氛,研究者重新思考研 究進行的起點時間表,因為在沒有閱讀風氣的情況下進行研究,與研究者原本認 知中所設定的研究群體,之間的差異實在太大了。所以,研究者改變實施計畫的 時間為下學期,上學期則將重點擺在對學生的認識與其閱讀習慣的觀察,並在班 上完成「希望 300」班級讀書會的推動工作。也藉著讀書會的進行,讓學生對閱 讀產生興趣,並以研究者帶領班級閱讀的經驗、閱讀情境的佈置,潛移默化的養 成其閱讀的習慣。

在研究者原本設計的「認識作家」單元中,原本的規劃只限定在圖畫書中關 於作者的介紹。但由於賴馬舉辦原畫展的機會,所以就將其列入計畫的一部份,

帶領一些學生去實地與作者接觸。要帶領學生到外縣市參觀展覽會遇到很多困 難,首當其衝的就是交通與經費上的問題。所以,最後折衷的辦法是由研究者擬 定簽呈與家長同意書後,僅帶少數學生去訪問賴馬,然後再將過程與班上學生們 分享。雖然沒能讓全班的學生都參觀展覽,但這次的活動卻對他們影響很大,賴 馬的簽名引起了不小的騷動,大家都很期盼賴馬有機會能來學校演講。研究者當 時雖曾與校長談過,但由於全校人力都為校務評鑑而繁忙不已,整個計畫就暫時 擱置了下來。不過這一部份是相當值得推動的,小時候與某些人接觸的經驗,可 對學生的將來產生莫大的影響力。

另外,課程計畫受到學校活動的影響,或者因應實施時所遇到的狀況而必須 隨時做調整,也是常常會發生的情形。所以「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是很實際的

狀況,教師要能夠隨時停下腳步,回頭看一看,仔細想一想,再踏出下一步。研 究者認為「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但變化可以讓我們重新檢視計畫,然後再出發。」

貳、學生的潛力無窮

給學生足夠的資源與引導,就能讓他們產生想法;尊重這些想法,學生就會 延伸創造更多的想法。艾登‧錢伯斯(Aidan Chambers)在《說來聽聽─兒童、

閱讀與討論》提到孩子的意見彌足珍貴,教學者貶抑孩子的真心想法,會讓孩子 對閱讀教學產生反感。他表示「說來聽聽」的中心想法就是:

真心想得知讀者的體驗。包括讀者希望說出來的一切;不管是對一本書的 想法、感覺、回憶或好壞。(2001, p.62)

研究者在實施閱讀教學的課程時,常常有機會讓學生開口表達意見,一開 始,舉手說話的就是固定幾個學生,其它的並沒有不專心,但就是不舉手發言。

後來發現,學生其實都怕講錯,怕被否定,或者以為「自己的想法被講出來了就 不能再講」。於是,研究者在上閱讀課時會盡量創造發言機會,鼓勵少發言的學 生。為了讓學生建立起充分的自信心,並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尊重他們每一個人的 發言內容,研究者會讓學生知道,就算只有一句話,也是很重要的;別人的想法 和自己的相同時,那表示這個想法「有伴了,不寂寞。」,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 式再說一遍。隨著課程的進行,學生發言的情形愈來愈踴躍,因為一本書中,可 以表達想法的地方愈來愈多,從封面開始就是想法的開始,所以學生增加了自 信,因為他們總能找到自己可以發言的部份。學生的表達能力從口語到書寫都漸 漸增強了,從一開始對書的形容詞侷限在「很好看」、「圖很漂亮」,到後來可以 針對書的不同組成部份去說出與寫出自己的想法,並能將「封面」「蝴蝶頁」「版 權頁」等詞彙對應到相對的位置上去進行描述,這是研究者看到學生在閱讀課程 之後,各種能力的提升。對此,研究者自己也深受感動。學生的潛力無窮,身為 教師的我們是否看到了而給予發揮的空間與機會?這是必須隨時反問自己的。

參、挑選教材的想法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書籍都強調要給孩子閱讀「經典」的圖畫書。但是「經典」

是不是就必須是得過獎的、受到知名人士肯定的、在書中被提及的,才能算是能 夠給孩子最大益處的書籍呢?學校裡或孩子的生活週遭不一定都能夠閱讀到所 謂的「經典」作品,而研究者也面臨同樣的問題,選書就是首當其衝的考驗。雖 然也曾想過要找最具代表性的圖畫書來進行教學,但基於幾點考量,讓最後的決 定有所改變。

第一、這些書要如何取得?學校如果沒有,龐大的採購經費如何支付?

第二、不易取得的書,如何在閱讀教學實施後讓學生方便取閱?

第三、經典的圖畫書能夠符合教學設計的條件嗎?(如各組成部份的特色)

第四、執著於經典圖畫書會不會錯過閱讀其他作品的機會?

林文寶在課堂上曾提到一個觀點,讓研究者深感認同:「隨著時間不同,經 典的定義也會改變。教孩子學會生活才是重點。」選擇書籍固然必須參考受到肯 定的書,但以「能夠幫助孩子喜歡閱讀」為目標去找尋適合的書籍也是相當重要 的條件。所以,本研究中所挑的書種類很多,數量也不少,但因目的性不同,對 於「經典」的條件就不那麼去考量。學生們在「書本的漂亮衣裳」單元中各自挑 選出來的書籍五花八門,但因為他們拿得到,也喜歡看,那就算達到一種閱讀的 目的了。

肆、閱讀模式的應用

本研究強調全面性閱讀一本書的重要,將閱讀教學的實施年段設定在三年 級,除了考量三年級學生在閱讀方面的階段性能力,還冀望這樣的教學能建立一 種閱讀的模式,讓學生能循著這樣的模式獨立閱讀其他書籍。以國小一到六年級 縱的連貫來看,一、二年級進行主題式閱讀教學,三年級進行全面性閱讀教學,

四年級後學生跨入文字書的閱讀,可採取強化閱讀文字能力的策略;這樣的方式 富有變化且能循序漸進,從親子共讀、教師引導到具備獨立閱讀能力,形成一套

完整的學習架構。雖然本研究是以圖畫書為教材,但這種閱讀模式同樣適用於非 圖畫書的書籍。一般書籍與圖畫書的結構稍有不同,大多數設計也不似圖畫書豐 富多變,學生會不會因為畫面較為單調或版式不同就降低閱讀的興趣?研究者認 為,學生一旦學習全面性閱讀書籍的方法後,就形成了一種閱讀的策略,這個策 略會隨著書籍結構、版式、內容的不同或學生成長階段的改變而有所調整,但學 習到的知識是永遠存在的,有了這些知識與技巧後,學生將來可自行延伸運用。

學生對本閱讀教學課程反應熱烈,也期待四年級能繼續有關閱讀的課程,對於教 材是否為圖畫書學生並不特別要求,學生期待的是從閱讀中獲得的成長與對未知 領域的學習,另外,則是能夠延續在閱讀中所領略到的樂趣。研究者對此感到欣 慰,也感到責任重大,如何增進學生閱讀文字書的能力應是下一階段努力的目標。

伍、研究者的成長

教學的設計與實施,除了充分的準備之外,還要有扎實的知識做為後盾。這

是研究者在進行本研究時深刻的體驗。因為研究中遭遇到的困難,讓研究者深感 自身的不足,也了解唯有不斷的充實自己的知能,才能讓設計的課程更形完備,

帶給孩子更明確的學習方向。

行動研究帶給研究者的成長往往是最大的,研究者在這樣一個實踐的歷程中 不斷的思考與行動,在與孩子的互動中獲得感動。在班上,S15 是屬於鑑定過的 過動兒(ADHD),上課常會打斷老師的話,也時常答非所問,或說一些與上課 無關的話題。雖然如此,研究者在實施本研究課程時,盡量鼓勵他發表自己的感 想,發現他不但專注,且頻頻舉手,發言的內容也可看出其獨到的見解,這是很 讓研究者意外且感動的地方。學生的回饋是老師堅持的動力,在四月份與六月份 給學生填寫的調查表中,學生對課程的肯定與喜愛是研究者的精神食糧,也給予 研究者繼續向前的動力。這個研究的結束帶動另一個研究的開始,研究者應該不 斷的做研究,不斷的充實自我,以建立教師的專業知能,並在教育的場域上持續 的將所學貢獻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