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國內外案例分析
第四節 案例比較分析
美國、日本與台灣所實行的都市設計管制建築退縮制度各有不同,所呈現之 都市景觀與空間型態亦各有巧妙不同,乃因於各國對於土地利用與開發管制的基 本體制不同,以及各國國情與社會發展環境背景亦有所差異,因此,在參考國內 外案例的同時,應分析其作法之優劣勢並配合地區發展差異而加以修正,方能制 訂且執行一切合地區需求而可行性高之管制方式。本節針對美國舊金山、日本橫 濱與台灣台北市之案例,就法制面、設計面、經營管理面等三大面向分析其執行 之優缺點,以提出都市設計管制建築退縮之理想模式。
一、法制面
在進行都市設計管制的體制上,美國是以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及綜合發展計畫 為其法令工具與依據,在全市性的都市設計目標下,針對地區發展所遭遇之困境 再詳盡研擬都市設計管制項目,建築退縮規定在開發密集的都市區域具有都市防 災及視覺美化的功能,在較低度開發地區則具有人行空間與植栽綠化之功能,當 建築退縮規定嚴重影響私有土地之使用時,則適當給予容積獎勵,以鼓勵民眾配 合建築退縮規定。
日本在 1968 年進行都市計畫法修法後,擷取美國之分區管制與英國之規劃 許可之優勢與精神,發展適於日本國情之開發許可制度,在都市設計管制的執行 上,雖無明確法令規定,但循地區計畫使都市再開發、土地區劃整理之業務得以 實行,亦從而實行都市設計管制。都市設計管制建築退縮的執行目的多為營造人 行空間為主,建築退縮距離透過社區營造方式,誘發地方居民共同制訂,當建築 退縮規定可能影響私有土地使用時,則提供減低稅賦的獎勵措施,誘使民眾配合。
台北市是台灣首先開始進行都市設計審議制度之城市,在都市設計管制上尚 無明確法令規定,但循都市計畫與建築管制體系進行都市設計管控,都市設計管 制建築退縮規則之制訂視地區都市計畫之定位而訂,並以建築管理體制把關,建 築退縮之目的以人行空間營造與綠化植栽為主要目的,尚無配合建築退縮之獎勵 措施,因此較易引起地方與開發業者之異議。
二、設計面
由美國與日本的個案發現,都市設計管制的目的在於減低地方發展所可能遭 遇的困境,將可能發生的破壞生活環境品質之因子減至最低,因此,在進行研擬 建築退縮管制規範前須經過三至五年左右的基礎調查時間,深入鄰里瞭解地方發
展之缺憾與需求。
美國舊金山市的案例中,制訂地方的都市設計規範前經過約五年的田野調 查,由公部門組成調查小組深入鄰里逐戶訪談,經由訪談瞭解地方居民對於地方 發展之需求與所遭遇之困境,進而進行都市設計規規範之研擬,所制訂之建築退 縮管制內容依各街區、社區之建築型態、土地使用與住民習慣而異。例如:在高 層建築集中區域,為減輕空間壓迫感,往往有較大規模的建築退縮距離規定,在 此類型街區,因有建築物所形成之陰影遮蔽日曬,因此,以植栽綠帶遮蔽日曬往 往在低密度開街區較常見。日本在進行地區都市設計的規範前,會透過社區總體 營造的方式,引導居民由認識自己所居住的環境開始,逐步討論生活環境中的缺 點,進而討論解決或降低困擾之對策,並依此制訂社區的都市設計規範,因此,
建築退縮規範亦因社區或街區之特性而異。
台北市在規範建築退縮規定時,乃依據土地使用類別作考量標準,建築退縮 之空間規劃兼具植栽綠帶與人行空間等二項功能,木柵二期重劃區之建築退縮規 定因地區建築型式以低層住宅為主,往來行人以鄰里居民為主,故退縮空間以 1.5 公尺的小規模為主,僅於主要道路兩側有 3 公尺之建築退縮規定以作為地區 意象營造之途,可見其建築退縮規定乃視地區需求而定。
三、經營管理面
由美國與日本的個案操作經驗有一共同的特點,即在制訂建築退縮規定之前 會以不同型式與民眾溝通,美國經由地區調查小組以鄰里居民訪談的方式與民眾 溝通地區發展的期望與困境,同時也教育民眾建築退縮的觀念,及其所營造的環 境品質,在長期的基本地區調查中同時建立民眾對於建築退縮的認同感;日本的 操作經驗則是以社區總體營造的方式,逐步引導民眾瞭解社區發展所遭遇的困 境,並使民眾瞭解建築退縮對於地區環境品質營造的助益;無論是哪一種方式,
皆在前置作業階段即展開遊說民眾的動作,逐步使民眾認同建築退縮的意義,不 僅在規範公告實施後願意配合實施,且鄰里間形成互相監督的力量,為維護共同 的生活環境品質而相互監督,避免破壞建築退縮成果的營建行為發生。當社區能 形成相互監管的意識時,自然減輕公部門取締與監督之成本,避免公部門的人力 浪費,也是節省社會成本的最佳策略。與美國、日本不同的是台北市在進行都市 設計管制前,是以公聽會的形式與民眾溝通都市設計管制之項目與願景,民眾對 於都市設計的意義尚處於模糊的印象時,即必須面臨自身權益可能受到限制的規 制內容,因此較易遭遇民眾反對,且違規的營建行為屢見不鮮,使公部門必須花 費大量人力進行取締,是一值得省思的缺憾。
在協調溝通的技巧上,美國與日本個案操作上的共同特色在於使民眾與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