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正向行為支持的理論與相關實證研究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正向行為支持的理論與相關實證研究

正向行為支持方案主要的目標是用來處理個案的行為問題,透過功

能性評量的結果發展後續的介入策略,除了降低個案的行為問題,還教 導個案適當的替代行為,在其所處的環境中,提高其生活品質。本節將 探討正向行為支持的形成、正向行為支持方案的意義和特徵、正向行為 支持方案的實施流程及實施策略、評鑑正向行為支持方案、正向行為支 持方案的相關實證研究。

壹、正向行為支持的形成

在 1960 年代以前在行為問題的處理上是以消除、抵制行為問題為 主,最常採用厭感治療法;到了 1960 年代左右,行為分析家在處理行為 問題時希望透過行為分析的方法,找出可讓行為問題持續發生的動機或 因素,但始終欠缺有效的方法;1970 年代部份協會提出倫理的考量,才 開始重視處理策略的選擇;1980 年代起,學者開始主張行為問題的發生 具有目的性,開始以正向思考的方式看待行為問題,如果能掌握行為問 題發生的原因,並教導正確的表達方式,行為問題自然會減少,嚴重性 也可減輕(汪佩璇,2011)。從 1980 年代以後,行為問題即被視為一種具 有挑戰性的行為,處理的取向是重視預防和行為訓練(鈕文英,2001)。正 向行為支持在 1980 年代逐漸形成,從傳統的行為處理衍變成以個人為中 心的行為模式,強調以團隊合作共同解決個案的行為問題( Janney &

Snell,2000)。

貳、正向行為支持的意義和特徵

正向行為支持認為行為問題具備某種功能,強調以團隊合作的方式 發展和執行處理方案,採用功能本位、正向、多元素而完整的行為處理 策略,協助個體發展適當的行為來取代不當行為,並且提升個體的溝通、

社會和自我管理能力,開展正向人際關係,最後改善生活品質(鈕文英,

2009)。Bambara 和 Knoster(1998)指出行為支持對於行為問題有效的介 入,有四個基本的假設:第一,行為問題與環境脈略有關;第二,行為 問題對當事人具有某種功能;第三,完整的了解當事人的環境脈略和行 為功能,才能有效的介入;第四,正向行為支持需以當事人為中心的價 值觀為基礎,尊重其尊嚴、了解喜好和期望。鈕文英(2009)提出正向行為 支持有下列 14 點特徵:(1)融合多元理論的觀點;(2)重視行為問題的功 能評量;(3)強調行為介入須考量社會效度;(4)秉持尊重態度及採用正向 的策略;(5)促進正常化、融合、改變生活型態和提升生活品質為目標;

(6)採生活長度的觀點及長期效果的焦點;(7)運用全面、多元素、有實證 研究證明的介入;(8)採取個別化的正向行為支持方案;(9)依照預防原則 介入行為問題;(10)根據教育觀點教導適當行為,取代行為問題;(11)根 基於生態取向,重視生態環境的調整;(12)鼓勵個體的參與,並逐步達到 自我管理;(13)強調團隊合作;(14)著重生態效度、保持科學實務的彈性。

參、正向行為支持的實施流程 一、定義行為問題並決定優先順序

收集與行為問題相關的資料,了解所有行為問題的全貌及排定優先 處理的目標行為。鈕文英(2001)指出目標行為應該具體化且可以「觀察」

與「度量」的,如此便於觀察與紀錄。

二、實施功能評量以形成假設

此階段在於了解行為問題的基準線、行為發生的原因、情境與功能。

主要是找出行為的目的是要獲得注意、物品或逃避事物、或逃避令人困 頓的情況等。

三、發展有效的個別化行為支持方案

發展有效的個別化支持方案在於以團隊合作方式共同擬定策略,

Jackson 及 Panyan(2002)特別指出這種團隊合作的方式,可以迅速了解每 一位教師對學生行為表現的期待,不僅促進教師間的交流,在發展個別 化支持方案期間,也能促使教師共同學習行為處理的技巧,而達到個人 的專業成長。

四、實施行為支持方案

行為支持方案的實施同樣需要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才能達到行為 處理的有效性,相關人員的配合與討論便成為重要因素。討論的內容應 該包括行為支持方案的實施步驟、相關資源的需求與應用、行為方案的 介入策略、行為方案實施的階段及達成標準,並將方案的相關要素明確 的告知參與人員,以確定方案執行的社會效度(鈕文英,2001;Janney &

Snell, 2000 )。

五、評鑑行為支持方案的實施成效

修改與評鑑行為支持方案應該是同步進行的,過程中便須進行持續 性的形成性評量。除了了解個案的行為問題是否降低,也應探討其是否 習得適當的替代行為(鈕文英,2001)。學生的行為問題不一定能經由行 為支持方案的介入而產生立即性效果,可適時的修改支持方案的內容,

提升行為處理的成效( Jackson & Panyan, 2002 )。

肆、正向行為支持的實施策略

根據功能評量所蒐集的資訊,便可以設計正向行為支持方案,一旦 方案訂定後,過程中亦須持續的評估、調整策略,使之更適合學生的行 為表現。Horner(1994)指出功能評量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不應只被視為 一次事件。鈕文英( 2009 )主張在行為介入的過程中,只要環境有變化,

就得針對新的環境再做功能評量。若行為介入成效不彰時,得確認先前 的功能評量是否有誤,適時的修改行為介入方案。正向行為支持的實施

策略包括前事控制、生態環境改善、行為教導、後果處理及其他個體背 景因素介入策略,說明如下 ( Janney & Snell, 2000;鈕文英,2009 )。

一、前事控制策略

Bambara及Knoster( 1998 )指出前事控制策略可分成移除和調整問 題事件、將困難與簡單的事件分散或將不喜歡與愉快的事件分散、增加 事件來促進期待的行為、阻斷或是中和負件事件的影響等。鈕文英(2009) 指出前事控制策略是要找出引起行為問題的前事(Antecedents),包括 立即前事與背景因素。前事控制策略強調從這些「前事」著手,可分成 下列四大類別。

(一)調整情境因素

主要是調整引發行為問題的相關人、事、時、地、物和活動等各種 因素,以減少行為問題的產生,並增加正向行為的出現。調整情境的策 略包括重新安排環境中的人們、座位/物理環境/活動地點/時間等的調 整、消除或減少誘發的刺激、設定清楚和適當的期待、建立明確可預測 且配合個體需求的作息時間表、妥善安排轉換時刻、事先預告、加入引 發正向行為的提示或刺激、提供功能等值的替代感覺刺激、安排非後效 增強、刺激控制及背景因素控制等。

(二)調整課程及工作相關因素

此部分指提供符合個體能力、興趣和需求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活動、

調整作業或工作、提供選擇作業或工作項目的機會、改變從事活動的位 置或姿勢、調整學習或工作時間表、改變互動方式、使用教導的控制,

建立服從指令的行為等等。

(三)背景因素效果緩和策略

有時行為問題的發生,與立即前事似無關聯,而是由遙遠前事所引 發,因此Horner等人( 1996 )表示若是此種情況,可以利用一些活動來 減少或緩和遙遠前事的效果,例如在要求工作之前,先安排個案做其有 興趣且能緩和情緒的活動,以減少工作帶來的不悅。

(四)反應中斷策略

有些行為問題發生之前會有徵兆,處理人員可以在發現這些徵兆之 時,採用此種策略,打斷行為的鎖鏈,亦即可在行為問題發生之前,提 供刺激來轉移個案的注意力及感覺,包括警覺加強裝置、口頭暗示、促 進溝通並表達關切、促進身心的放鬆、刺激轉換、動手阻遏、感覺消弱、

感覺改變、彌補或保護措施、增加反應耗力

、刺激厭膩等。

然而,Schloss 和 Smith(1998)指出前事控制策略雖然能有效減少行 為問題、增加正向行為,但環境中的前事不可能完全受到人為的控制,

所以要教導個體某些能力以面對環境中的各種挑戰 ( 引自陳郁菁,

2003 )。實施前事控制策略時,應注意下列幾點:(1)需結合教導個體 替代技巧、後果控制、生活型態的改善等多元策略;(2)使用褪除的策 略;(3)能在自然情境中實施,不會受到情境的限制或造成他人的不便;

(4)避免因限制而造成個體長期缺乏學習的機會;(5)避免帶給個體 負向標記和嫌惡感受( 施顯烇,1995;鈕文英,2009 )。

二、生態環境改善策略

正向行為支持主張行為問題是個體與環境互動的結果,介入行為問 題也應從改變環境著手。生態環境改善策略包含以下策略:改變週遭人 的態度來支持個體、為個體營造溫暖與支持的環境、改變個體的生活型 態,例如:提升個體的社會角色、為個體建立良好的社會關係、提供個 體選擇與控制的機會、提供個體活動參與的機會以及準備新環境以支持 個體。

三、行為教導策略

前事控制策略可以預防行為問題的發生,但無法長期改善個案的行 為問題,也無法幫助個案學習正向行為,而行為教導策略的介入可以教

導個案表現出正確的行為。如 Janney 和 Snell(2000)提出教學的策略,即 教導個體學會可替代、可被接受的行為,達到滿足自身需求與他人溝通 的目的。鈕文英(2009)主張行為教導策略包括以下三種:第一,即行為 模式的教導策略,包括示範、行為塑造、連鎖、提示、演練、回饋、行 為後效契約、提示-褪除、時間延宕、系統減敏感法、肌肉鬆弛法、關鍵 反應訓練、家庭作業等;第二,即認知行為模式的教導策略,分成二種 行為教導策略,分別是社會故事及自我管理;第三,即自然取向語言教 學的教導策略,主張以學生當下關注焦點或活動為依歸,透過自然情境,

創造語言學習的機會。

另外,Halle, Bambara 和 Reichle (2005)將行為教導的內容分為三 類:第一,替代技能指的是與行為問題功能相同的替代技能;第二,因 應和容忍的技能,在因應方面,主要教導個體「情緒調整技能」,以因應

另外,Halle, Bambara 和 Reichle (2005)將行為教導的內容分為三 類:第一,替代技能指的是與行為問題功能相同的替代技能;第二,因 應和容忍的技能,在因應方面,主要教導個體「情緒調整技能」,以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