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行為問題之功能性評量探討

每一種行為問題的發生,背後必定具有某種複雜原因及社會意義,

透過有系統的資料收集、判斷及分析,找到行為問題發生的原因、情境 及可能的功能,以此為基礎,便可擬定行為處理的方案,此即為功能性 評量在行為問題處理上所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本節將探討功能性評量 的意義與目的、實施方法和實施過程。

壹、功能性評量的意義與目的

所謂功能性評量( functional behavioral assessments,簡稱FBA)是一 種有系統的收集行為問題資料並分析其功能的過程,透過資料的收集與 分析,以增進行為介入的效果與效率( O'Neill,Homer, Albin, Storey &

Sprague, 1997 )。美國在1997 年的身心障礙教育法修正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Amendments,亦即105-17 公法)中,明定 學校需為行為困難的學生提供評估服務,地方政府也需為休學生及有行 為困難而可能改變安置的學生提供功能性評量,即教育團隊需為此行為 困難學生實施功能性評量,且要發展行為介入方案(Behavior Intervention Plans),此修正案已確立其法律地位,主要是保障學生的受教育權。

實施功能性評量的目的是要找出行為問題的動機,以收集行為前 事、後果事件等相關資訊(Gresham, Watson & Skinner, 2001)。O'Neill等 人(1997)主張實行功能性評量的原因有二:其一,可了解行為問題是何 時、何地、為什麼會發生,找出相關因素後,可據以擬定有效的介入計 畫,其二,是採用功能評量處理行為問題是一種提供身心障礙兒童行為 支持方案的專業標準。功能評量的內容非常廣泛,鈕文英(2009)綜合 四組學者的說法(Mace & Lalli, 1991;O'Neill, 1997;Maag, 1999;Kern, O'Neill & Starosta, 2005),認為可從了解個體和環境的廣泛資訊、分析 造成行為問題的特定前事及後果、分析行為問題的功能等來做探討。因

此功能性評量的執行可獲得以下的資料(O'Neill et al., 1997):

一、能了解清楚描述行為問題、種類、定義、發生頻率及關聯性等。

二、可釐清行為問題會發生與不會發生的事件、時間與情境。

三、了解行為問題賦予的功能。

四、發展出特定行為的定義、發生行為的特定情境、增強或維持行為結 果的敘述或假設。

五、收集直接觀察的資料以應證上述的敘述及假設。

此外,O'Neill等人( 1997 )也指出功能評量具備三個重要價值:第 一,考量人的尊嚴,視個體的行為問題具有功能性;第二,功能評量除 了要減少行為問題,還要了解行為的功能,以進一步教導個體適當的替 代行為;第三,功能評量除了了解個案本身,還要了解行為問題與其所 處環境間的關聯性。

貳、功能性評量的實施方法

依據O'Neill等人的說法,功能性評量的方法包含相關人士報導法、

直接觀察和功能分析等三項。

一、相關人士報導法( information methods )

相關人士報導法是一種間接評量方式,屬第三者主觀的意見調查評 量,透過個體的重要他人,例如父母、兄弟姐妹、教師、教師助理員、

同儕、醫生、職業輔導員,甚至是個體自身等,收集與個體行為問題有 關的資料,包括檢視過去的檔案和紀錄(鈕文英,2009),或運用一些 相關表格來蒐集資料,例如結構式訪談工具、自行填答的評量表(檢核 表/問卷)……等(O'Neill et al., 1997)。鈕文英(2009)依據不同需求 設計一些適用的表格,例如行為問題功能訪談問卷-重要他人問卷/個案 問卷、行為動機評量表、背景因素檢核表、行為溝通分析表等。

優點:這是一種最簡便也較易實施的辦法,可廣泛的從個體重要他

人處,獲得許多行為問題的相關資料,包括行為問題的歷史與現在的狀 況。

限制:這些資料的取得多半是受訪者的主觀印象,所得資料較不精 確(陳泰伶,2006);另外因為是間接取得資料,無法直接看出個體此 時此刻的行為表現,會有主觀上的落差,因此建議搭配直接觀察取得實 際資料。

二、直接觀察( direct observation )

直接觀察是直接進入個體的真實生活環境,觀察週遭會影響個體行 為表現的事件(鈕文英,2009)並做有系統的觀察記錄,以評估行為的 前因後果。直接觀察需注意的是:1.要在不同情境下觀察,以取得更多元 的資料(Lalli & Goh, 1993);2.在做事件的觀察紀錄時,需完整的紀錄 立即前事,避免錯誤的界定立即前事;3.間歇增強也可能維持行為問題 的出現(Kern et al., 2005 );4.行為問題發生之後,不一定立即得到行 為後果(Kern et al., 2005 )。直接觀察同樣需要一些適用的工具,例如 行為前後事件觀察紀錄表、行為問題功能觀察紀錄表、行為問題散佈圖,

以了解行為發生時與前事和後果之間的關連,以及一天之內行為散佈的 情形(鈕文英,2009)。

優點:能直接收集到行為問題發生時當下的前事與後果資料。

限制:無法獲得過去的資料,且收集與分析資料過於費時(Demchak

& Bossert, 1996)。

三、功能分析 ( functional analysis manipulations )

當行為問題不頻繁,無法釐清行為前事及後果之間的關係為何,或 用觀察及相關人士報導法仍對行為問題情境和功能的假設信心不足時,

則可採用功能分析的方式,來找出影響行為問題。Vollmer 與 Northup

(1996)主張功能分析就是有系統的操弄環境因素,也就是刻意的安排

各種不同的情況,觀察個體在不同情況下的行為表現,以找出維持或抑 制行為問題的原因(引自鈕文英,2009)。採用功能分析需注意到對於 容易造成傷害的自傷行為及攻擊行為,基於倫理及安全的考量,並不適 合一再引發與操弄。

優點:可以應用在任何操弄情境中,評量自變項對依變項的影響,也 可直接操弄變項以驗證功能假設的結果,釐清前事和後果,便於擬定之 後的介入策略,且花費時間較少,更具效益(鈕文英,2009)。

限制:1.有些情境是無法操弄的;2.有違倫理的可能性;3.行為問題 太嚴重,一旦操弄導致危險;4.若原先的行為問題無前事,在實驗情境 中被操弄,可能造成錯誤的分析結果;5.操弄者缺乏嚴謹的功能分析專 業訓練(鈕文英,2009)。

鈕文英(2009)指出相關人士報導法使用機會最多,直接觀察法可 作輔助之用,功能分析較少使用;如果使用者對學生和環境很熟悉,並 對行為情境和功能假設有信心,就可以不用相關人士報導法。當無法明 確認定行為問題的情境和功能時,功能分析就具備重大使用價值。這三 種功能評量的方式各有其優缺點,在作法上可擇一使用或交互使用以彌 補各自不足之處。

參、功能性評量的實施過程

依據Carr等人(1994)的主張,認為實施功能評量的步驟有三:一 為描述性分析,即運用相關人士報導法和直接觀察法,來取得行為問題 情境和功能的初步資料;二為功能分類,即將上述獲得的資料,就行為 問題功能加以分類,以了解行為問題的功能;三為功能分析,即當行為 問題發生的可能性原因,以及對行為問題的功能產生一些假設,不具有 信心時,可透過功能分析的實施來得到驗證。另Demchak 及 Bossert (1996)認為功能評量的實施順序,可分為五個步驟,內容說明如下。

一、界定行為問題

主要是收集與個案有關資料,以了解個案日常生活行為問題的發生 脈絡,比如個案發生的行為問題、頻率、強度及情境等。

二、排列行為問題優先處理順序

Janney 和 Snell(2000) 將 行 為 問 題 案 優 先 處 理 的 順 序 分 成 破 壞 (destructive)、干擾(disruptive)及分心(distracting)等三類:第一類是破壞 行為,指對個體或他人造成健康或生命威脅,需要最優先處理的行為,

包括咬、抓、踢、割、戳眼睛、撞頭、拒食等行為;第二類是干擾行為,

即會妨礙課堂教學和學習,或使個體無法正常參與學校、家庭或社區中 的日常活動行為,包括哭鬧、逃避等行為,需要第二優先處理;第三類 是分心行為,即會妨礙社會接納、令人產生不悅但不至於造成實質傷害 的行為,例如搖晃身體、鸚鵡式語言等。

三、定義行為問題

此步驟需確認行為問題的操作性定義,即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

以確保執行方案的相關人員對行為問題有一致性回應與看法。

四、假設行為問題的功能

針對行為問題的功能,鈕文英(2009)提出行為問題的功能涵蓋以 下四種:取得內在刺激、取得外在刺激、逃避內在刺激、逃避外在刺激,

內容說明如下。

(一)取得內在刺激

當個體處在獨自、無聊或無人注意的情況下容易出現有自娛效果的 自我刺激行為,例如搖晃身體、拍手、固定方式把玩物品把玩等,主要 是藉由這種方式增強內在感官刺激,若行為功能屬於此類,則應安排有 趣且富變化性的活動,以降低行為問題的產生。

(二)取得外在刺激

當個體想要得到注意、獲得想要的物品、活動等而出現的行為,主 要原因是個體的基本需求未受到滿足,個體藉由行為問題來要求獲得關 注或某樣事物,例如孩子以哭鬧行為來讓家長同意購買想要的物品,一 旦家長以此方式滿足孩子的需要,日後孩子便會常常以哭鬧行為要求家 長購買更多物品。因此應與孩子說明,用哭鬧行為要求購買物品是不被 接受的行為,另家中訂明購買物品準則,同時也教導孩子用適當的方式 表達需求。

(三)逃避內在刺激

當想要逃避身體不舒服的狀況,以及不想面對壓力、焦慮、緊張及 挫折等情緒不穩的狀況時出現的行為,此種功能的行為問題,應採取訓 練個體用正確的溝通方式表達自身的感覺,並加強自我控制及解決問題 的能力。

(四)逃避外在刺激

包括逃避嫌惡的人、事、物等狀況,例如逃避外來的注意、太難的 作業或工作、不喜歡的活動等。這樣的行為問題首先要減少作業或活動

包括逃避嫌惡的人、事、物等狀況,例如逃避外來的注意、太難的 作業或工作、不喜歡的活動等。這樣的行為問題首先要減少作業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