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設計

壹、行動研究的意義

行動研究是指實務工作者一邊行動一邊做研究,將實務與理論串連,

透過行動方案的執行、修正、監控等不斷循環的方式,解決實務現場碰 到的問題。行動研究過程中,需要研究者具備批判與反思的精神,以改 善實務工作的情境。

貳、採用行動研究法的原因

本研究個案進入學校團體生活的行為表現,干擾自身學習與研究者 的教學流程,欲解決教學現場困境,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符合蔡清田

(2000)針對行動研究的特徵所做的說明。

一、以實務問題為主要導向 二、重視實務工作者的研究參與

三、從事行動研究的人員就是應用研究結果的人員 四、行動研究的情境就是實務工作情境

五、行動研究的過程重視協同合作 六、強調問題解決的立即性

七、行動研究的問題或對象具有情境特定性

八、行動研究的計畫是一種發展性的反省彈性計畫

九、行動研究得到的結論,適用於特定實務工作情境的解放,目的不在 於作理論上的一般推論。

十、實際參與的工作人員可獲得研究解決問題的經驗,促進專業成長。

本研究一邊行動一邊研究,藉由正向行為支持方案的實施,解決教 學實務現場問題,其實施過程就是相關實務工作人員一連串有系統的收 集資料、分析資料,再從方案擬定、執行,並不斷反省的過程中解決問 題。

参、資料收集的方法

本研究主要利用訪談、直接觀察及檔案文件等方式收集資料,以下簡 要說明資料收集的方式:

一、訪談

本研究採用正式訪談與非正式討論兩種方式進行資料收集,在正式 訪談部分,研究者針對四位資源班同儕及六位普通班同儕等共十位受訪 者,在行為問題之功能性評量階段中,分別進行一次個別訪談,以了解 個案在同儕之間的人際關係如何。另在正向行為支持方案實施後,再次 分別進行一次訪談,以了解個案在方案介入後的行為變化。在討論的部 分,研究者向協同研究者羅老師(化名)、普通班導師丁老師(化名)、前 資源班徐老師(化名)、心理師古老師(化名)等四位老師,就個案的行為 狀況做詢問與討論,以收集個案行為問題的全貌。接著在發展行動方案 時,研究者依據羅老師、丁老師及心理師的建議,擬定或修正方案的內 容或執行方式,並在方案執行後,與羅老師及丁老師討論個案行為的變 化情形。

二、直接觀察法:

研究者在研究初期的準備及功能性評量階段,主要是對個案在資源

班上課情形進行行為觀察,以確認個案行為問題的動機及其作用,另在 普通班也進行了部分課程的觀察,主要是希望了解個案在不同上課情境 中的行為表現,而更能如實掌握個案的行為樣貌;在行動方案的實施階 段,對個案只在資源班的課程進行行為觀察,主要是要確認方案的實施 成效,以適時調整及修正方案的內容;最後在評鑑階段的觀察,是要了 解個案在方案實施後其行為改善的成效。

三、檔案文件

檔案文件記載著個案先前的行為歷史資料,因此會儘可能地找出所 有的檔案文件,以獲取對個案的行為有更多的了解,包括下列文件:

1. 學生輔導紀錄/學籍紀錄 2. 鑑定資料

3. 個別化教育計畫 4. 學生認輔紀錄 5. 心理諮商紀錄 6. 影像資料 7. 聯絡簿 8. 作業

9. 個人社交關係明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