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終曲‧餘音迴盪

第三節 沈澱與反思

撰寫這篇論文,除了研究三位資優生之外,其實也是一段自我追尋的旅途。

曾愛迪、招雁翔(2005)指出藉由觀看他人的建構歷程,可發展出適合自己的模式,

從自己的故事發現通往自己的道路。研究起源雖然是因為對於所任教資優學生之 學習歷程感到好奇,然而曾經同為一名資優生的經歷也促使我更願意投身於此研 究。在小艾、小語及小櫻敘說學習歷程的過程中,我對自己的學習旅程脈絡有了 新的理解和體會。而在這個互為主體的關係裡,我在聆聽者與研究者的位置,與 小艾、小語、小櫻有關學習歷程的生命故事相互撞擊,使我對自己的生命故事也 有更多的覺察與新的理解。

回首來時路

在小語和小櫻的敘說過程中,發現自己和她們有部分相似之處:我們同樣為 女生,也皆在青少年時期在父母親的鼓勵下去報考並且進入資優班就讀;而我跟 小櫻一樣,國小時提早入學,雖然在我那個年代沒有提早入學考試;我們的家庭 氣氛及互動良好,父母親的教養態度也是開明自由但不放任;但我們也都曾經需 要面對在資優班就讀時的挫敗及失落。我就像在鏡子前一樣,試圖在她們身上尋 找自己生命故事的軌跡。但是隨著訪談的深入,在相似的外在條件下,仍然有著 不相同的故事脈絡與內涵。也是因為看到這些的不同,使我有機會反身自省,找 到在自己身上的答案。

在國小時期的我總是也在學業上一帆風順,國中時沒有去就讀離家近的學區 學校,反而遠至跨縣市的私立名校就讀,並且也順利通過資優鑑定,進入該校的 資優班。在一個班上同學都是來自中南部地區的佼佼者,原本課業都是名列前茅 的我,到了國中卻變成班上的後段學生。除了負笈離鄉,需要住宿且適應新環境

外,還得面臨自我的期待與現實上學業表現呈現大差距的失落,曾經也令我感到 萬念俱灰,羞愧到甚至有輕生的念頭,幸好經由同學的鼓勵及導師的苦口婆心,

沒有放棄我們任何一個人,我才走出學習的低潮,找到自己生命的出口,漸漸找 到屬於我的天空。

新的自我覺察與理解

在研究中試圖從小櫻及小語所面對的因境與難題找到因應之道時,我也發現 了一件事,原來過去我所面對的適應困難,不是只有我一個人的問題,也是現在 部分資優生所面對的難題;資優生或多或少浮沈在資優光環和包袱的拉扯中,而 我也身不由己地需要去面對資優身分所帶來自大驕傲以及束縛壓力之衝突與拉扯。

甚至當我離開學生身分,進入到社會,資優特質中的完美主義也如影隨形,有時 也造成自己或他人的壓力。從「研究者」的角色回到「我」的位置,我也再次重 新檢視自己的生命歷程,正視資優生角色之於我所帶來的影響,反而在當中得到 釋放。隨著整理訪談資料、分析的進行,從過去生命經歷中所得到的新理解,是 我在這趟研究之旅中最深刻且豐富的成長與收獲。

走過這段過程,我對這三位研究參與者的心路歷程更能感同身受。如同 Robert Frost 曾經寫過的 The road not taken 這首詩,詩裡提到: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當一個人選擇了要接受資優教育的同時,他也選了一條較少人走過的路。無 論路上的風景如何,都是他所選擇的,而這必定是一段更美的旅程嗎?對於這個 選擇,他會後悔嗎?每個人或許都有不同的解讀,但這個選擇必然會對他後來的 學習生活產生不同的經歷和結果。希望每個選擇走上這條路的莘莘學子們能夠突

破自我的限制,也能找到並享受屬於自己人生中最美的風景。

資優生之不同樣貌

最初研究的起源是想要瞭解我的二位高資優學生在經過加深、加廣且加速的 課程學習後,他們成長和改變的過程,卻因為其中一位研究參與者的缺席,因而 必須更換成其他兩位研究參與者,整個研究的目的也隨之改變。原本立意是要探 討高資優生的學習樣貌,在加入兩位中等資優的研究參與者後,卻也讓我看到資 優的不同樣貌。其實大多數人印象中的資優生都應該是高資優生所表現的樣貌,

如同小艾認為自己就像一般人所認知的資優生一樣,然而這難道不也是另一種資 優標籤:書要能讀好,放學後能玩,人際關係要好。但是其實資優生或許也會有 跟普通生一樣,有課業壓力、人際問題,甚至是自我管理的困擾。在刻畫不同資 優生樣貌的學習故事之後,其實也希望更多人能對資優生的學習生活有新的理解,

並且能有實際改變的行動,進一步協助他們學得更好,幫助他們跨越適應期和挫 折感,並引導他們發展天賦和興趣。

藉由這樣的再看見,使我對我的教學有更深一層的體悟,也知道自己待努力 的方向。縱使並沒能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然而就算是一點點的努力,也都能 使學生受益,這也是研究者我送給同樣具有教學者身分的我一份極寶貴的禮物。

正因自己也走過那段不容易的日子,我能理解並且感受三位資優生的心路歷 程,在研究訪談的進行過程中,我盡力地使三位資優生都能暢所欲言。在瞭解他 們的難處後,也期待給予他們援手。雖然礙於研究倫理及研究中立,無法介入他 們的生活,但是在完成論文後,我會將相關的研究發現,以及相關建議跟他們分 享並給予他們支持和鼓勵,勉勵他們堅持懷抱美好的夢想,樂章仍未結束,要接 續詠唱屬於他們的資優樂章!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興祥、邱皓政譯(2008)。創造力:當代理論與議題(Mark A. Runco 著:Creativity:

Theories and Themes: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臺北:心理。

丁興祥、張慈宜、曾寶瑩譯(2006)。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Jonathan A. Smith 主編:Qualitative Psychology: A Practical Guide to Research Methods)。臺 北:遠流。

毛連塭(1999)。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臺北:五南。

毛連塭(2000)。創造力研究的發展。載於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創 造力研究,56-124。臺北:心理。

王文科(2000)。資優課程設計。臺北:心理。

王克先(1996)。學習心理學。臺北:桂冠。

任以容(2004)。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與其人際困擾 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何仕仁(2007)。科學學習歷程管理模式驗證及其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君珍(2010)。國小資優生與普通生創造力表現與家長創造力培育之研究。臺北 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創優組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昆壽(2001)。資優障礙學生家庭生態系統研究。資優教育研究,1,85-110。

吳武典(2001)。資優學生的適應類型與心理輔導。測驗與輔導,166,3481-3484。

吳芝儀(2003)。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載於齊力、林本炫(合編),質性研究 方法與資料分析,142-170。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Patton, M. Q.著:Qualitative Research

& Evaluation Methods)。嘉義:濤石。

吳芝儀譯(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Amia Lieblich, Rivka Tuval-Mashiach, 與 Tamar Zilber 著: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嘉 義:濤石。

吳青蓉(2002)。英語學習歷程模式之驗證暨「主題建構式語言學習策略」對國中 生英語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未出版)。

吳宥靚(2009)。共譜一曲生之悅-一位音樂才能優異視障兒童家庭教養經驗之敘 說探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美賢(2002)。國小資優學生生態環境系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 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靜吉(無日期)。創造力的評量--4P 觀點。2013 年 9 月 11 日取自:

http://www.doc88.com/p-974614083535.html

李坤崇(1998)。大學生需求困擾之訪談研究。成功大學學報,33,179-207。

杜明城譯(1999)。創造力(Csiksentmihalyi, M.著: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臺北:時報文化。

周何主編(2004)。活用國語辭典(第三版)。臺北:五南。

林小玉(2003)。國內外音樂創造力評量觀之演進與比較。邁向音樂教育新紀元論 文集,185-205。

林天祐(2002)。認識研究倫理。取自:http://www.nioerar.edu.tw/basis3/12/gf15.htm.

林妙華(2003)。資優生過度激動特質與友伴關係之研究。資優教育研究,3(1),

103-138。

林志哲(2007)。以結構方程模式驗證期望、價值與數學成就的關係。教育學刊,

29,103-127。

林秀靜(1998)。淺談資優生的學習需求。資優教育季刊,68,16-21。

林佩瑩(1996)。國小資優教育教師專業能力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幸台(1974)。創造性教學對才賦優異者創造力發展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建平(2002)。國小資優生與普通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之比較研究。台北市 立師範學院學報,33,173-188。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

林梅琴(2005)。國小資優生其父母管教方式、A 型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五 位資優生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林業盈(2009)。資優生個別化教育計畫生態系統模式建構之研究。國小特殊教育,

47,107-120。

林靜怡(2002)。創造力青少年其家庭教養環境之研究—以全國科展得獎國中生為 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瓊玲(2009)。以生態系統論觀點探究幼小銜接現況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花敬凱譯(2007)。啟迪資優-如何開發孩子的潛能(Barbara Clark 著:Growing up Gifted)。臺北:心理。

花敬凱譯(2007)。啟迪資優-如何開發孩子的潛能(Barbara Clark 著:Growing up Gifted)。臺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