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譜出樂曲的過程

第七節 研究信實度

信效和效度是傳統實證主義量化研究的規準,但質性研究從形成研究問題到 訪談歷程,皆根據研究情境隨時加以修正與調整(李坤崇,1998),所強調的是研 究者能於研究現象自然情境中提供生動、完整描述之基本特色,以及能對所要研 究的經驗和情境產生全面性和統整性的描述,以深入了解經驗或現象的意義(吳 芝儀、李奉儒,2008)。

從敘事方法的本質來看,沒有兩位研究者會用相同的方式來記錄一個生命的 故事;也不會用相同的方式來分析故事的資料;甚至研究者會基於其自身所選擇 的標準、在研究過程中的經驗、以及所受獨特的學術訓練與理論傾向,而對敘說 的呈現與解釋會有所不同(莊明貞,2002)。

雖然在決定敘說的效度上,沒有正式的程序,因為敘說過程的本身是相當主 觀的,但還是有些適用的方法與標準(Atkison, 1998):

一、內部一致性

(internal consistency)

在敘說中的某一部分不應和另一部分有所矛盾,應該在敘說中浮現出前後連 續與定向的感覺。

二、確證性

(corroboration)

在此指主觀的確證(subjective corroboration),說故事的人才是第一作者,所以 當轉錄、與編寫好的故事完成時,應先讓他們過目,以確定這樣的說法是否為他 的原意?他支持這樣的說法嗎?

三、說服力

(persuasion)

敘說對他人而言是合理的與令人信服的。如:根據我們自身的經驗,這個故 事能不能引起我們在情感上的共鳴?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經驗,那它有沒有可能 發生在別人身上?

而 Runyan(1990)也整理出七個評價標準做參考:

(一)提供對個案的頓悟,澄清之前無意義以及難以理解的部分。

(二)提供對個案的感覺,傳送個案的過去經驗。

(三)幫助我們了解個案的內在或主觀世界,他們是如何看待自己這些經驗、處 境、問題與生命。

(四)加深我們對個案的同情心與同理心。

(五)能有效地描繪出個案所身處的社會與歷史世界。

(六)闡明相關聯的事件、經驗、和情況的原因與意義。

(七)文章生動、吸引人、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讀它。

而本研究將依據 Lieblich 等人針對敘事研究所提出的評量標準,以下分述之(吳 芝儀,2008):

一、 廣度

(Width)

指的是訪談、觀察、分析及詮釋的品質。在報告中引述受訪者的言詞,且提 供合理的解釋,可讓讀者自行判斷和詮釋這些證據。我將以真誠開放的態度邀請 研究參與者,並於訪談前使研究參與者對此研究充分瞭解,取得其積極配合的意 願,並在互信的基礎下,獲得研究參與者真實且豐富的經驗分享,並在研究結果 引述研究參與者重要具代表性的字句,一方面提出例證,一方面提供讀者合理的 解釋。

二、 一致性

(Coherence)

係指對不同部分的闡釋,能組成完整有意義的圖像。可分內在和外在來評估,

內在指的是故事的各個部分如何整合在一起;外在指的是以現有的理論和先前的 研究加以檢驗。我將請協同研究者協助檢視資料分析結果,另一方面亦請研究參 與者協助檢核故事文本,以確認我的理解與研究參與者的經歷是否一致,並提供 澄清與修改的機會。

三、 洞察力

(Insightfulness)

意指敘事故事及其分析是否有革新性與原創性?是否能引起讀者對自身生命 的共鳴?除了研究參與者,身為此研究的第一讀者的我,對於資優課程中師生的 互動及教學是否有更深的理解與反思?指導教授是第二讀者,亦會引導我有更深 的洞察和反思。再者,我也會尋求協同研究者的協助,以其專業身分閱讀研究結 果,並給予回饋是否能引發讀者深刻的感受。

四、 精簡性

(Parsimony)

則是避免冗長與贅述,以精簡的概念進行分析,以展現優美動人的故事。研 究需要多方閱讀研究文獻、期刊、書籍等,並將其中的概念融會貫通;另一方面 仍需指導教授的提點,以補缺乏之處。而我認為優雅的美學吸引力並非來自於技 巧或知識,而是有賴全心全人投入研究的書寫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