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注音符號中聲調的審美作用

在文檔中 注音符號的文化演現 (頁 103-110)

第五章 注音符號中聲調的作用

第三節 注音符號中聲調的審美作用

漢語最大特色就在於聲調的內在變化,它有四聲音調,所以有美妙的韻律。

語言表達的單位是以合詞為主,漢字雖是獨立的,但每當說話用詞,仍以兩個字 的雙音節詞彙,為主要表情達意的語言單位。(葉德明,2006:17)自從漢末因 為翻譯外來佛經的關係而有了聲調的察覺以後,中國傳統的言╱文系統就開始轉 向找到一個「相互美化」或「雙雙雅化」的途徑。而改變了中國人說話╱書寫的 形態。也就是說,這時語言的交際性已經從泛泛的「表情達意」層次向自覺的特 殊的「藝術審美」層次昇華了。(周慶華,2008:145)

語言表達的技巧,不只要用字正確、語音標準、遣詞適當、合乎語法,進一 步還要講求修辭方法、語意的傳達、身體語言的運用,甚至更要注意口語表達的 技巧。(胡建雄,1987: 220)如:

今天我來談一個問題,就是漢語語法方面的事。漢語語法的範圍太廣 了,從何說起?我要說的,只是古代漢語中的一部分語法問題。(啟功,

1993:13)

這幾句話寫在紙上看不出有什麼旋律變化,但用口語表達時卻具有抑揚頓挫 的效果。如句子中有兩處有「問題」二字,說起來時那兩個「題」字音的高低肯 定是不一樣的,有一強些,有一弱些。(啟功,1993:13)其餘的搭配在一起,

則因為實質的聲調作用,尤其能引發聽覺上的美感。

現今漢語中輕重音影響聲調,所以設立一個輕聲。輕聲短而輕,又分固定輕 聲和非固定輕聲。非固定輕聲可稱作輕聲。另外,重音可分「邏輯的重音」和「心 理的重音」。邏輯的重音,是為了「表義」,如「少年人」、「老年人」從語義上要 加重「少」和「老」字,「年」字輕一點;又如「我可以給你錢」,在「別人不給 你錢,我可以給你錢」時,應加重「我」;在「明天拿到年終獎金,我可以給你 錢」時,應加重「可以」,在「實在沒辦法的時候,我可以給你錢」應加重「錢」。

(胡建雄,1987: 222~223)語調與聲調相對而言,語調就是抑揚頓挫的腔調。

表現在語句上,而不是在字音節上。語調的節律與句子的結構及說話人的心理、

情感、態度有密切關係。每一種語言都有語調現象。語調可以定義為連續語言中 噪音音高方面發生的變化,也就是聲帶震動時發出的樂音在音高方面的變化。(郭 錦桴,1993:235)而進入書面語,又可以深加調節而特具藝術審美性。

如《詩經》是古代留下來最早的文學作品,從「關關鳩鳩,在河之洲。窈窕 淑女,君子好求……」可以很明顯聽出中國聲韻上的特徵,也就是古代就已有拼 音的觀念了。而這顯現為前聲與後韻及押韻的特色:聲韻上,用「雙聲疊韻」的 字創造了些草、木、蟲、鳥、獸的名子,如蜘蛛、鴛鴦、琵琶、芬芳、逍遙等;

至於押韻,因為韻是字音收尾的部分,所以押韻時每個字的收尾相同。(葉德明,

2006:7)如古詩之一: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

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 蔽白日,遊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 飯。(引自王堯衢,1974:29)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

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同上 34)

歌謠是與語言結合得很緊密的藝術,而漢字的聲調事實上就與歌謠的旋律一 致,只要把漢字的聲調拉長,或給予變化,自然就成為歌謠了。歌謠曲調與歌詞 字調密切結合的現象,充分顯示漢字字音結構中,聲調是居於靈魂的地位,主導 著整個語言的表達。(羅肇錦,1994:174~175)

倚曲填詞,首先要顧到歌者轉喉發音的自然規律,把每一個字都安排得十分 恰當,才不會抝嗓或改變字音。因此,創作歌詞時,必須對陰陽上去四聲特別注 意,甘受這些清規戒律的束縛,為的是使唱的人利於喉吻,唱得字字清晰,能夠 獲得珠圓玉潤的效果;而聽的人感到鏗鏘悅耳,並且沒有音訛字舛的毛病。可見 聲調在曲調中的結合,確實須費心經營。而運用平、上、去、入四聲作為調整文 學語言的準則,使它更富有音樂性,是從沈約、王融、謝朓等人開始的。經過許

多作家的努力,累積許多寶貴的經驗,建立了「約句準篇,回忌聲病」的近體律 詩,就是為了便於長言永嘆,增強詩歌的感染力。清朝黃周星在它注的《製曲枝 語》中曾經說到:「三仄更須分上去,兩平還要辨陰陽。」由此可知,唐、宋詞 中,平聲的陰陽還不夠嚴格,只是上、去、入三聲的安排,不論在句子中間或韻 腳上,都比律詩要講究得多。一般韻腳是平入獨用、上去通協。(龍沐勛,2000:

125~126)

樂曲中,詞曲要能感動人,它的句度長短、字音輕重、韻位疏密等,有著密 切的關係。歌詞所要表達的喜怒哀樂、起伏變化的不同情感,須與曲調中的聲情 恰相諧會,才能使得音樂與語言、內容與形式緊密結合,使聽者受到感染,達到

「能移我情」的效果。有的適宜表達激昂情緒的,如辛棄疾所作〈為陳同甫賦壯 詞以寄之〉: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絃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 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引自龍沐勛,2000:27)

這個調子的聲情所以激壯,主要在前後闋的兩個七言偶句,平仄相同,構成抝怒,

使陰陽不調和,形成激越的情調;如果是平仄相反,就會顯示和婉的聲容。而蘇 辛派常使用的〈念奴嬌〉、〈賀新郎〉、〈桂枝香〉等曲調,所以構成抝怒音節,表 現豪放一類的思想情感,它的關鍵就在於幾乎每一句都用仄聲收腳,選用短促的 入聲韻,才能情與聲會,讀它時有慷慨的效果;如果把許多腳的字調都改用平聲,

就立刻使人感到音節諧婉,富有雍容華貴的情調,如〈滿江紅〉改作平韻,姜夔 曾在巢湖用為迎神送神的歌曲:

仙姥來時,正一望千傾翠瀾。旌旗共亂雲俱下,依約前山。命駕群龍 金作軛,相從諸娣玉為冠。向夜深、風定悄無人,聞佩環。○○神奇處,

君試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電,別守東關。卻笑英雄無好手,一 篙春水走曹瞞。又怎知、人在小紅樓,簾影間。(引自龍沐勛,2000:28)

又如岳飛的〈滿江紅〉: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 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 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待重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引自大紀元文化網,

2011)

上下這兩首〈滿江紅〉的作品對讀,一舒徐、一緊促,風格是絕不相同的。有的 適宜表達清柔婉轉、往復纏綿情緒的長調,如秦觀的〈滿庭芳〉:

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征棹,聊共引離尊。多少 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 銷 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此去何時見 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引自龍沐勛,

2000:29)

從聲韻組織、平仄安排以及對偶關係來看,它是適合表達柔情的。有的適宜表現 蒼涼鬱勃情緒的長調,如辛棄疾的另一闋〈摸魚兒〉: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恨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迷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簷蛛網,

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 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閒愁最苦。休去 倚危樓,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引自龍沐勛,2000:30~31)

這個長調的音節用「欲吞還吐」的吞咽式組成,關鍵在於開端運用一個上三下四 的逆挽句式,加上前後闋都使用三言短句,接著一個上三下七的特殊句式,使得 呈現一種低回往復、掩抑凌亂的姿態;韻位安排忽疏忽密,顯示著「欲語情難說 出」的哽咽情調,並且使用上去聲,使人低吟密詠。短調小令適宜書寫幽咽情調,

如歐陽修的〈蝶戀花〉: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 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 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引自龍沐勛,2000:32)

全闋除四言句外,整個都用仄聲字收腳,呈現抝怒的聲容,也飽含欲吞還吐的情 調;詞中接連使用三言短句,構成繁音促節。有的適宜表達激昂慷慨的壯烈情感,

如陸游所作〈釵頭鳳〉: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 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 書難託。莫莫莫。(引自龍沐勛,2000:38)

上下闋各疊用四個三言短句,兩個四言偶句,一個三字疊句,而且每句都用仄聲 收腳,上闋以上換入,下闋以去換入,構成整體的抝怒音節,顯示一種情急調苦 的姿態,適合表痛苦的心情。(龍沐勛,2000:23~39)

漢語聲調有抑揚起伏、高低升降的旋律性變化,古人很早就認識到聲調這種 特點,並把它運用到文學詩詞歌賦的創作中,以增加語言的旋律性,取得良好的 藝術效果。聲調在古典詩詞歌賦創作中的這種藝術作用,體現了聲調的修辭功 能。除此以外,許多模聲詞中,聲調也具有模擬自然界的聲音,增加語言的生動 性。換句話說,聲調可以使語言的表述富於形象性、生動性、增加語言的美感。

如杜甫的〈登高〉詩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兩句,不僅文辭 對仗工整,而且平仄聲調抑揚起伏,也安排得井然有序,讀起來優美動聽;上句 聲調「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聲調「仄仄平平仄仄平」。這裡上句和下句平仄互

如杜甫的〈登高〉詩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兩句,不僅文辭 對仗工整,而且平仄聲調抑揚起伏,也安排得井然有序,讀起來優美動聽;上句 聲調「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聲調「仄仄平平仄仄平」。這裡上句和下句平仄互

在文檔中 注音符號的文化演現 (頁 10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