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聲調的界定

在文檔中 注音符號的文化演現 (頁 90-98)

第五章 注音符號中聲調的作用

第一節 聲調的界定

美國著名語音學家K. L. Pike 在他的《聲調語言》

Tone language

一書中曾 經指出:「一種聲調語言可定義為,在這種語言裡,每個音節的聲調之間存在著 詞彙意義方面的對立,並且彼此相關。」(引自郭錦桴,1993:2)如果說人類語 言的詞和句子,最初是由語調發展出來;而這種語調後來又發展成各種音段,那 麼所有的語言都具有語調或聲調的高低變化的「底層」性質。沒有一種語言不廣 泛利用音調的高低來表達意義或情感的。布龍菲爾德(L. Bloomfield)曾指出:在英 語和歐洲一般的語言裡,音高是音響的特徵,並非區別性的,可是與語氣變化一 樣在交際中起作用,也很近似真正的語言差別。我們使用聲音的高低,來表示語 氣,例如我們說話時有時急躁、激動、憤怒、開心、悲傷等等。然而,作為聲調 語言的「聲調」,它的高低音具有語言區別性,它有區別詞彙的意義或不同的語 法意義的作用;它不是只用來表示不同的語氣,聲調在語言中是主音位,而不是 次音位。聲調語言的聲調是屬於音節的,它的每個單音節都有聲調,而非聲調語 言的聲調並不屬於每個單音節,有的幾個音節共有;有的屬於語句的語調。在漢 語中,每個單音節都有聲調。顯然所謂聲調語言,實際上是音節聲調語言。聲調 語言的聲調具有模式或類型特點,它們之間的區別是相對的,不是個人自由的音 高變化或某些語音的自然音高差別。聲調模式是社會公認的音高區別特徵,如漢 語聲調有四種模式:高平調(一聲)、中聲調(二聲)、曲折調(三聲)、高降調

(四聲)等。這四種聲調模式是漢語歷史發展的產物,並為社會所流傳,成為漢 語音高音位的區別特徵,這些聲調音高的差別是相對的。而且各種聲調語言的聲 調模式是十分有限的,如漢語有四種;漢語廣州話有九種聲調是很罕見的。(郭 錦桴,1993:2~4)

在語言發展過程中,語音結構的簡化,如複輔音聲母的簡化;豐富的輔音韻 尾的消退;某些語音成分功能的弱化或消失。這些語音變化都可能致使聲調發揮 補償作用,成為替補成分,並進一步成為獨立語音的區別手段。許多語言聲調的

產生都是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在聲調產生之前,作為語音音素成分的音高現 象,不過是語言的伴隨物。後來經過語音結構的簡化,語音某些音段的音位區別 功能的消失,音高變化才逐漸取得有區別作用的聲調地位,成為獨立的調位。一 般語言開始只有高低兩種對立聲調,經過多次分化逐漸增多。學者認為,上古漢 語有平、上、去、入四種聲調;到了中古漢語,由於聲母清濁對立的消失,每個 聲調又分化為陰調(高)和陽調(低),逐漸發展為八種聲調。然而,多音節詞 的大量增加,語音詞單位語音結構複雜化,聲調的區別作用將發生弱化,這可能 導致聲調數目的減少。近代漢語湧現大批單音節詞,聲調趨於簡化,如現代漢語 的聲調只有四聲。語音是語言的符號,語音符號的發展受語言社會交際需要的潛 在支配,社會語言交際不需要的語音符號,自然要被淘汰;社會語言交際需要的 語音符號自然要發展。聲調的產生和發展,一方面受到社會語言交際需要的潛在 支配;一方面受到語音結構內部各個要素之間互相制約、平衡、補償的內在關係 的支配。(郭錦桴,1993:28~29)

劉復用一般動物來比喻一個漢字的字音,分成五個部分,名稱分別為:頭、

頸、腹、尾、神。這種說法比唐鉞分成起、舒、縱、收四個部分,多出了一個部 分,就是聲調,他抓對了漢語的特色。以「神」來代表聲調,確實是非常貼切,

一個人的身體,頭、頸、腹、尾固然重要,但不賦予精神的話,那麼這副軀殼只 是一具行尸走肉,有了精神以後才真正有了生命。同理,一個漢字字音有聲母、

介音、主要元音、韻尾以外,必須賦予聲調,才算漢語;否則漢語的「親琴寢沁」、

「央楊養樣」要如何分辨?從字音結構上看,少了聲調就無法辨義,這個語詞就 沒有意義。最早聲調類別如何?各家說法不一,但是不論哪一種說法,肯定上古 有兩個以上的聲調。也就是說,古今學者一致認為漢語本來就有聲調,縱使後來 多所變化,依然靠聲調的變化來辨識詞義,否則就不能稱為聲調語言了。在《切 韻》書中,陸法言的序文說「吳楚時傷清淺,燕趙多涉重濁」、「秦隴去聲為入,

梁益平聲似去」,都是從聲調的角度去看方音的差異。聲調的重要性在古人對語 音分析不很詳盡的年代,就非常重視它了。漢語是單音結構的孤立語,所以漢字 的字音結構在聲調、聲母、介音、主要元音、韻尾五個部分,都有各自獨立的成 分。這些成分,無論哪個部分發生改變,字音也會跟著改變(它的結構圖,詳見 第一章第二節)。一個字音中,聲調、聲母、介音、主要元音、韻尾五個音素,

唯獨聲調及主要元音是絕不可少的,其餘的可以自由選擇,這也是語言學界把聲 調排在最上頭的理由。我們也可以把它(C)(M)V(E)/ T 這樣表示,更能看 出聲調的重要。這裡的C 表示聲母(consonant),M 表示介音(medial),V 表示 主要元音(vowel),E 表示韻尾(ending),T 表示聲調(tone)。括號()裡的 音素表示有選擇性,(C)(M)(E)三個因素可有可無,沒有括弧的 V、T 是必 要的音素。而聲韻學家把它分成頭、面、頸、腹、尾、神六個部分,他們把「調」

(或稱「神」)特別區隔開來,主要用意在表現它的特異性。以上可以看出聲調 在漢字字音結構的輕重關係:聲調都是最超然、最凸顯的,是單音字絕不可少的 成分。因此,聲調是漢語辨義要素中的第一要素,是漢語的神。在世界通用的語 言當中,只有漢藏語系屬於聲調語言,尤其是漢語,更是聲調語言的代表,不管 是使用的人數,或文物記錄的數量,都遠超過其他語系,因此漢語是最具代表性 的聲調語言。以聲調的不同來區別詞或語素的詞彙意義的不同,在聲調語言中,

一個音節往往由於聲調的不同,它所表示的意義就不同。聲調的分辨,最好先找 各聲母、韻母完全相同,只有聲調有差別的字去作分辨,才能真正掌握這個漢字 的聲調。如「敲、橋、巧、峭」聲母、韻母相同,聲調不同,意義就不同。聲調 的確定,最小對比是最重要的設定,學任何漢語,第一要掌握的就是這個語言的 聲調。(羅肇錦,1994:164~167)聲調它具有物質性義涵。

構成聲調的物質性要素有音高(調值)、音型(調型)、音長三個。人類語音 的音高決定於聲帶的長短、鬆緊、厚薄。聲調在華語中的特點就是音高與音長的 變化、就是不同的頻率在時間上的變化。在發出隂、陽、上、去四聲時,聽起來 有非常明顯高低不同變化的調值、調域,它是外籍人士最難掌握的部分。其中「音 高」是聲調的基本要素,它是相對的音高,而不是絕對的;單發出一個音,無法 辨別聲音的高下,必須要有兩個以上的音來作比較,才能分出音高。如「溝」字 與「狗」字才會引起詞義的改變。音節與音節相對的音高才是語言的聲調。詞如 優等──油燈、包袱──報復、史詩──誓師──逝世──實施,都是靠不同的 聲調來辨別它的意義。「音型」是聲調的重要音素,不同音型在聽覺上不難分辨,

例如讀作高而平的「英」──英雄;讀作向上升的「贏」──輸贏;讀作降而後 升的「影」──電影;讀作自高而下的「硬」──軟硬等,都是清楚容易分辨的 音型。「音長」是聲調的次要因素。四聲中,上聲是最長的調,其他的調都比它

短。也因此,上聲是最容易引起變調的一個調。當然,其他的調在句子連接說出 來的時候,也有音長縮短、調域模糊的現象。因此,音長有的時候容易分辨,有 的時候不容易分辨。聲調不管如何變化,都在音高、音型、音長之中變化。音長 在表達情態的作用比較明顯,當憂鬱、悲痛、失望、猶疑、冷淡的時候,話會說 得慢一些,字音也會拉得長一些;當興奮、快樂、激動、憤怒、慌亂、緊張的時 候,話就會說得快一些,字音也會縮短;女音要比男音高,童音要比成年人的聲 音高,但這樣的高低不起構詞、辨義的作用,主要在表達情態。(羅肇錦,1994:

168~170;程祥徽,田小琳,1992:18~64)可見聲調具有心理性義涵。

四聲是南朝齊梁時候的沈約、周顒等人最先提出的,認為漢語有平上去入四 聲的區別。但對四聲的性質了解很模糊,漢語最大特色就在於聲調的內在變化,

是靠以心傳心的辦法才能體悟出聲調的本質。站在古代感覺來說,聲調是「只可 意會,不可言傳」的高層境界,所以學習漢語必須先體悟出這高層的原則──聲 調,才能真正把漢語學好。而以一個非聲調語言的外國人來說,學講漢語,掌握 不到漢語的聲調規則是理所當然的事。就如同沒學過音韻學的人,問他閩南語有 幾個聲調,大部分的人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這證明聲調是高層的原則,而且是 隱藏的原則,所以一般人不容易體會。(羅肇錦,1994:168~170)

聲調語言中的每個音節都有聲調,每一種聲調都附著在音節之上,聲調和音 節這種相互依存性,使得一個音節的長度,常常相等或相似於它的聲調長度。這 樣在語言的連續群裡,音節的界線,便常常表現在不同聲調之間的分界線上,和 聲調的界線相一致。從一種聲調變為另一種聲調,必然也是從一個音節變為另一 個音節。顯然聲調具有音節的分界功能。漢語中,由於有聲調的作用,不同的音 節有不同的音高特徵,所以從聽感上很容易分別音節的分界。如坐火車,坐是去

聲調語言中的每個音節都有聲調,每一種聲調都附著在音節之上,聲調和音 節這種相互依存性,使得一個音節的長度,常常相等或相似於它的聲調長度。這 樣在語言的連續群裡,音節的界線,便常常表現在不同聲調之間的分界線上,和 聲調的界線相一致。從一種聲調變為另一種聲調,必然也是從一個音節變為另一 個音節。顯然聲調具有音節的分界功能。漢語中,由於有聲調的作用,不同的音 節有不同的音高特徵,所以從聽感上很容易分別音節的分界。如坐火車,坐是去

在文檔中 注音符號的文化演現 (頁 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