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

在文檔中 注音符號的文化演現 (頁 11-1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注音符號是引領孩子進入知識殿堂的鑰匙,是孩子探索各種知識的必備工 具,也是兒童學習國字的橋樑。孩子踏入校園,首先接觸到的是注音符號的學習,

學好注音符號不但能讓孩子廣泛閱讀,作為日後各個學科學習的基礎,也會讓孩 子充滿自信,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要把語文學好,得靠大量的閱讀。閱讀越小培養越好,而剛進入小學所認得 的字有限,如何閱讀?這就要靠注音符號,只要學會37 個符號和 4 個聲調,就 能拼出所有的漢字;不但可以不需要藉助家長、老師的幫忙就可以自己閱讀,增 強語文能力、還可以隨時自我學習。

對一般的小孩來說,學注音符號被認為是又慢又長,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 看,學注音符號才是學正體字正確的一條路。會注音符號的小孩只要拿起任何一 本有注音的兒童讀物,自己就可以琅琅上口, 這種能力會深植在孩子的心底,

影響孩子一輩子的發展與成長。

一位旅居在德國的媽媽說:注音符號對臺灣的小孩來說很重要,對於海外的 小孩來說更重要,因為小孩在海外的環境要接觸中文,如果沒有注音符號的話,

他們很多字連讀都讀不出來,就算有人教過他們,但是在不常說、不常讀、不常 聽到的情況下很容易就忘了。注音符號可以提醒他們這些讀音,隨時可以在家自 己複習。認不得的中文字都可藉助注音符號字正腔圓的大聲朗讀出來。而且只要 注音學得好,中文就不會被當地的語言發音所干擾。注音符號可以讓小孩精準的 發出正確的國語音調。(桂夫人,2009)

我們豐富文化的遺產保留在經史典籍中,要真正了解中國文化,就要讀懂古 書,而不懂得由注音符號去上溯古音,就無法真正了解古書的文意。古時候優美 的詩詞歌賦都是押韻的文章,唯有從古音去探尋,才能體會其中的鏗鏘之美。古 人的語言無法直接保留到現在,卻間接的刻畫在古籍的「地層」中。(竺家寧,

1989:3~14)如何去挖掘、探訪?中共簡化漢字,幾乎刪除了所有的變體字,

其餘的大幅度減少筆劃,使得無法閱讀比較古老、比較複雜的文言文字體,等於

把中國的歷史、文化都捨棄、切斷了。

西方人以他們自己文字進化的模式:「象形→拼音」,誤以為中國文字是象形 文字,是一種十分原始、保守、不曾進化的文字。那是因為他們對中國文字的認 識不夠,不知中國文字的演化選擇了一個與其截然不同的途徑:「象形→形聲」,

而不走西方化「象形→拼音」的路。漢字是不受時空限制的文字,歷時數千年,

其實一直在進化,不曾停滯,只是進化的方向和西方不同而已。中國文字屬於意 符文字,不但能表示發音,也能表示意義,這是「拼音文字」做不到的。(竺家 寧,1989:15)中國文字經過幾個世紀的變化,語音改變,因此得增加更多的意 符,逐漸喪失表音的特性,因此就需要有注音來幫助了解各字的發音。

古人的注音方法,有譬況法:十分抽象,如果不會唸,看了說明,仍舊不會 唸;直音法:用一個完全同音的字來注音,但如果沒有同音字,就無法注音了;

反切法:魏晉時期,用兩個字切一個字,上字取其聲,下字取其韻,比直音法進 步,但它還是有很多缺點,它用來作反切上下字的總字數,還是太多,一個人必 須先會讀一千多字,才能用它來讀其餘的字。(竺家寧,1989:58~60)而且聲韻 夾雜,用字分歧,增加聲韻,使得反切不易了解,使用不便。(張博宇,1976:

39)但反切法還是使用了一千多年,至今還有使用到。

外國人使用的譯音符號,都不是中國本位的符號,他們為了能快速的進入學 習場域,用自己熟悉發音符號拼讀中國文字,卻容易受到原來母語的干擾,使得 發音不夠精準、不夠正確。而且它沒有中國歷史文化背景作基礎,禁不起時間的 考驗,只能用於一時,不能長久存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 編纂,2002:453)對學習者而言,硬要用一種符號來學習兩種語言,可能產生 發音錯誤、混淆,矛盾和不正確的學習結果,可能因此半途而廢,抑或無法學好 中文。又試想,譯音符號無法拼出變音音值,如何呈現中國語言的聲韻之美?中 國文字是有聲調的語言,聲調可區別漢字,具有辨義作用,其在發出陰、陽、上、

去四聲時,聽起來有非常明顯高低不同變化的調值、調域,尾音響亮,可以「撼 動人心」或「情意深長」的韻味,還有挈情作用,這與西方有很大的不同處。除 了上述之外,更要了解漢民族所繫的社會/文化背景與西方創造觀型文化有所不 同。漢民族是屬氣化觀型文化,經常要對著「許多人」講話,需「攝眾聽取」來 喚起周遭一群人的「注意」!如今因為西方強勢文化的介入攪和而出現「精神渙

散」的現象,導致漢語聲調日漸「荒腔走板」。這種仿自創造觀型文化純為「我 手寫我口」的論調及其實踐,並未使氣化觀型文化中人的文化地位徹底的「向上 翻一番」。(周慶華,2008:150~157)

文字走向形聲比走向拼音有一點更有利的地方;就是形聲字不但能表示發 音,也能表示意義,它給人的information 是雙管道的,這點拼音文字做不到。

中國歷史上曾有兩次和高文化的拼音民族接觸,一次是印度的梵文(東漢到隋 唐);一次是近代的西方文字。前一次,我們接受了它的宗教、藝術、哲學、文 學,卻沒有接受它的拼音文字;後一次,我們接受了它的科技、制度、服飾……

然而文字的拉丁話卻徹底地失敗了。(竺家寧,1989:16)這個事實讓我們知道 以譯音符號來拼注漢字是行不通的。

學習語言一定要有一個精確的拼音系統。使用一種符號來標注兩種文字,如 果適用第一種語言,那麼對第二種語言,一定會欠缺一些符號,造成學習的困擾。

注音符號是專為拼注國語而設計的,它只適合拼注國語,不適合拼注其他的方言 或外語,如同譯音符號不適合拼注國語一樣。民國初年教育部為了統一國語,集 結了四十多位專家專為拼注漢字(國語)的語音而設計的一套「注音符號」,它 只有37 個注音符號和 4 個調號就可以拼出全部的漢字。注音符號是傳承中國文 字聲韻而來,字形是根據中國古字設計,有助中文的認讀和書寫,又能引發中文 圖像思考,幫助學習中國文字,且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學好這套注音符號,

就能有效學習。注音符號也是標示國字讀音最好的一種方法,其方式最為簡單而 靈活,每一個音只有一個符號(不論聲母、韻母);每一個字音最多只有三個符 號,最少一個符號,就可拼寫清楚,且方便印刷。學會了注音符號,就可以利用 這些符號去學習國字,加強識字能力,幫助閱讀。注音符號使用至今已有八十幾 年的歷史,並沒有發現有什麼問題,同時對語文教育有很大的貢獻。在還沒有發 現一套比注音符號更好的拼音系統前,是不該輕言廢除注音符號的。

要真正學習中華語文、中華文化的精髓,一定要從注音符號學起。一個音號 系統的取捨,應該有科學的根據,絕不能單獨的由初期學習的方便來決定,它更 應該考慮後期使用的正確性與有效性。我們希望國際化,不是要廢除我們的文化

(廢除注音符號),身為中華的子民,怎可人云亦云,不加思索,為了國際化,

輕率的把我們文化的根拔除。所謂國際化、多元化,首先要先肯定自我的文化價

值,如果連自己的語言系統都要尾隨他人之後,先學異國語言系統,再來拼自己 的語文,這豈是明智之舉?搶救民族文化,承傳祖宗智慧的事業,不只是國家主 政者應該重視的大事,也是我們該有的使命感,應當盡心盡力去做的事。

雖然如此,注音符號所以被忽略,除了外來的強勢文化的壓迫,還有長期以 來國人都未曾深究它的特殊性,使得原所體現的一種蘊藉深長的文化質性闇默不 彰。因此,重新開闢檢視的管道,深入探討注音符號表徵的漢民族的氣化觀型文 化,也就有應時且能贏得或挽回民族尊嚴的意義和價值。

在文檔中 注音符號的文化演現 (頁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