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混齡教學的內涵

本節主要探討混齡教學的內涵,共分成三個部份做探討,首先討論到混齡的意義,

其次探討混齡教學的理論基礎,最後探討混齡教學的相關研究,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混齡的意義

在瞭解什麼是「混齡的意義」之前,研究者先針對「混齡的緣由與歷史」進行探究,

接著,再針對「混齡的定義」論述之。

(一)混齡的緣由與歷史

「混齡編班」是學前幼兒教育的新趨勢(邱志鵬、謝友文,1985),但混齡編班在 幼教領域並非是一個新穎的構想。研究者在搜尋幼教領域的相關文獻中,所能找到最著 名的例子,首推義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Montessori)對混齡的論點。蒙特梭利認為,「混

14

齡教育」有利於兒童之間的交往與合作,兒童向兒童學習,會比兒童向成人學習來得更 自然而有效,模仿起來也會更加容易,而且兒童較不會感到受壓抑(徐炳勳譯,1991)。

然而,「混齡編班」的模式不只被運用在學前教育階段,綜觀近幾年的教育趨勢,

也發現混齡教學在美國已被成功地運用,不分級小學也就此受到重視(盧美貴、黃意舒,

1993)。施承宏(1996)曾運用文獻分析法,探究國內外資料,對美國所施行的無年級 (nongraded)小學教育進行研究,文中指出,美國推行無年級學校運動的目的便是在於適 應兒童個別差異的需要;其研究發現美國已有數州立法將幼兒園年滿五足歲的幼兒,與 小學一、二、三年級的兒童,一起混齡編組上課,但因為兒童的年齡各不相同,有年長 及年幼之分,類似於我們的「家庭組織」,因此,這種混齡的方式也稱為「家庭分組」

(family grouping)。

根據國內外研究顯示,國外幼兒園採取「混齡編班」的模式已行之多年(段慧瑩、

陳紀萍,1998;Olaiya, 2001),其中,德國的幼兒教育會採取混齡編班,除了因為當時 德國推行幼托合一之外,也因為實施混齡編班,可以解決工業革命之後,雙薪家庭日益 增多,無人可以照護兒童問題的應急措施(吳蘭若,1990)。透過德國之「小混齡組」

的編制,不僅解決了在少子化趨勢之下,所產生之幼兒社會化的教育問題,亦可解決傳 統幼兒園在招收特定年齡層時招生不足所引發的生存問題(羅秀青,2010)。而這也跟 國內現今面臨的幼托整合,及受到少子化的衝擊,導致幼兒園招生不足的現況極為類似。

在臺灣,幼兒教育已走過數十年的歲月(王靜珠,1987),事實上,臺灣早期國內 也先後有多位學者針對「混齡」進行研究,其中,最早實施「混齡編班」模式的實驗課 程,是由「文化大學兒福系附幼」作開端(陳淑琦,1994)。文化大學兒福系,即為私 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1973 年設系,在隔年成立兒童發展觀察研究中 心,俗稱「華岡兒童中心」或簡稱「兒童中心」。陳淑琦(1994)指出,早期兒童中心 是採單一年齡編班,也就是所謂分齡或同齡編班的形式,但隨著國內盛行以幼兒為中心 的開放教育理念,在 1983 年邱志鵬主任加入後,有感國內幼教應建立哲理與基礎,並 發展出屬於本土風格的幼教方案,於是,當年便以「混齡編班」方案在兒童中心進行實

15

驗。這個混齡編班方案,是一種有計劃的混合不同年齡兒童的編班方式(李信,1990),

也是臺灣早期在幼兒園以「混齡編班」作為實驗研究的代表之一。

綜上所述,加上現今國內受到少子化衝擊的影響,臺灣的幼兒園也挖空心思改變教 學型態及招生方式(林瑞雲,2006)。因此,除了建立各個幼兒園的課程特色之外,幼 兒在幼兒園裡更需要有與不同年齡層的同儕互動機會,以利於幼兒社會化的發展,並藉 此得以豐富幼兒於群體當中生活的機會,於是,「混齡教學」便為之而生。

(二)混齡的定義

「混齡」,就字面上的意思即為混合年齡(邱志鵬、謝友文,1985)。研究者在搜尋 國內外的相關文獻中,發現關於「混齡」(mixed-age)的名詞,因其語言辭彙及混齡意義 上的關係,就包含有多種不同的用詞。如,「家庭分組」(family grouping)、「混齡編組」

(interage grouping)、「垂直分組」(vertical grouping)、「不分年齡」(ungraded)、「混合 年齡」(multiage)、「混齡年級」(multigrade)、「多年齡編班」(multi-age grouping)等(侯 天麗,1993;盧美貴、黃意舒,1993;施承宏,1996;陳宜瑩,2007;李明芳,2009;

Fogarty, 1993),用詞雖有不同,但所傳達的意義,不外乎皆是採取混合年齡的形式進 行編組或編班,並強調不同年齡幼兒的相異性。然而,究竟什麼是混齡呢?國內外學者 也對混齡提出了許多定義,研究者將所蒐集到與混齡有關的定義整理成表 2-1-1。

16 Evangelou

Hartman (1989)

讓多種不同年齡層的幼兒集合在同一個教室內,即為混齡。

Fogarty (1993)

17

二、混齡教學的理論基礎

國內早期針對混齡教學進行的研究並不多,根據有限的研究資料顯示,皆肯定幼兒 園實施「混齡教學」模式,對幼兒具有一定的學習意義(陳娟娟,1984;邱志鵬、謝友 文,1985;葉蓁蓁,1985;李信,1990;敖韻玲,1991;盧美貴、黃意舒,1993;萊素 珠,1995)。研究者在搜尋與混齡相關的研究中亦發現,國內最早提出混齡教學的理論 基礎,是由學者邱志鵬與謝友文(1985)整理國外文獻所提出的,其基於生物學、社會 學、心理學、教育學等不同觀點的整合,發現支持混齡教學的理論依據。研究者綜合國 內外與混齡教學之相關研究的觀點(盧美貴、黃意舒,1993;段慧瑩、陳紀萍,1998;

陳照明,2004;林艷君,2008;林書伶、蕭夏玉、萊素珠,2010;Bonnie, 1994;Olaiya, 2001;Kappler & Roellke, 2002;Paula, 2005),將混齡教學的理論基礎,分為下列六個 面向探討之:

(一)生物學

混齡教學所提供的環境,更符合高等動物的進化趨勢。在實施混齡教學的教室內,

可以發現,幼兒比較喜歡教年齡小於自己的人,而且年幼幼兒喜歡被年齡稍長於自己的 人所指導。

(二)社會互動

混齡教學的組織型態近似於人類社會,是維繫社會團體生活的較佳方式。由於,人 類不能離群獨居,人本來就是群居性的動物,幼兒自離開家庭來到幼兒園這個大團體中 生活,有許多的能力都尚在學習當中;假若能讓幼兒身處在混齡的班級裡,相信會比在 同齡的班級中更有利於幼兒成長,而幼兒也能從中熟悉各種社會行為,並能夠培養幼兒 互助友愛的態度。

(三)家庭功能

混齡教學提供類似小型的家庭式的社會化情境,更具有家庭化的功能。混齡班形成 一個社會組織,如同每一個人在家庭裡有各自所需要扮演的角色,彼此之間的關係亦如

18

同家庭中的兄弟姊妹一般,在混齡班級中,有些家中的姐姐變成了妹妹,因此,也無形 地增加了幼兒學習與成長的機會。尤其,在這個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的時代裡,混齡編班 是能夠讓幼兒體會到大家庭中兄弟姊妹一起成長的感覺,也能使幼兒懂得禮讓,懂得分 享,使幼兒之間得以相處地更加融洽、和諧。此外,混齡教學亦有助於建立幼兒、教師 和家庭之間的關係。

(四)同儕互動

混齡教學提供助長同儕互動教學的效果,在混齡班內,幼兒之間會相互模仿,年幼 幼兒可以在與年長幼兒的互動中得到更完整的同儕互動經驗。此外,在混齡團體中,亦 常能夠看到年長幼兒帶領著年幼的新幼兒在教室工作、認識教室環境等,這樣的同儕互 動經驗,對幼兒確實亦產生了某種層次的鷹架作用。此種混齡的編制,因為近似於人類 真實社會的組織;幼兒得以透過與同儕之間的社會互動,從中發現自我,進而認識外在 世界,並以此獲得更加完整的同儕互動經驗;此外,在與年幼及年長的同儕互動時,會 更加具有同儕相互學習的效果,藉此亦得以增進幼兒在高層次社會能力上的發展。

(五)幼兒個別發展

混齡教學的環境,富有彈性,更適合幼兒個別化的發展,能讓幼兒依照自己的興趣 學習,滿足其個別發展的需求;此外,混齡教學能給予幼兒不同的學習期望,並且允許 幼兒按照他們自己的成長速度去發展與學習。

(六)學習連貫性

混齡教學的環境,能夠讓幼兒做全面性、均衡的學習,更能增進學習的效果。此外,

混齡教學的特點便是在於混齡課程相當靈活、具連續性且充滿創新,教師所提供的學習 活動,亦須涵蓋各領域的課程,以使幼兒能夠學習得更加多元且完整。

雖然,國內外仍有許多支持混齡教學的理論基礎(盧美貴、黃意舒,1993;段慧瑩、

陳紀萍,1998;陳照明,2004;林艷君,2008;林書伶、蕭夏玉、萊素珠,2010;Bonnie, 1994;Olaiya, 2001;Kappler & Roellke, 2002;Paula, 2005),然而,在國外針對混齡和 同齡進行的比較研究中,混齡教學的效益,卻沒有獲得相當一致的結論,甚至,「在

19

Roopnarine 等人於 1992 年的研究中指出,混齡之下,幼兒的遊戲層次較同齡團體為低 的實證」(引自萊素珠,1996,頁 10);「Langlois 等人於 1977 年的研究則曾述及到,兒 童和同齡友伴的互動行為較多,語言行為也較混齡情境下來得多」(引自李信,1990,

頁 30)。但有關混齡教學的優點,迄今也仍舊不斷地被研究證實(盧美貴、黃意舒,1993;

萊素珠,1996;段慧瑩、陳紀萍,1998;林瑞雲,2005;劉貞誼,2005;邱琡雅,2006;

林艷君,2008;葉若瑩 2009;曹湘玲,2011)。

因此,綜合上述,可以得知,在混齡編班的團體中,除了強調幼兒個人發展的同時,

更不忘其社會因素,「混齡教學」得以讓幼兒在一種家庭的、兄友弟恭,但又各自具有 自由空間的環境下,促使每一個不同年齡層幼兒之間的同儕互動都得以更加和諧、自在 的發展(陳淑琦,1994)。

三、混齡教學的相關研究

臺灣對混齡教學的相關研究早在四十幾年前即受到重視,從 1973 年文化大學的華 岡兒童中心所實驗之混齡編班方案開始(陳娟娟,1984;葉蓁蓁,1985;李信,1990),

時至今日,國內的混齡教學也逐漸在推展當中。目前國內針對混齡教學進行的研究,亦 皆提到混齡學習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將所蒐集到與「混齡」有關的研究資料整理成表

時至今日,國內的混齡教學也逐漸在推展當中。目前國內針對混齡教學進行的研究,亦 皆提到混齡學習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將所蒐集到與「混齡」有關的研究資料整理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