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班親會之實施

有關班親會的實施,本節將探究班親會的意義、組織、目的、運作及家長

與教師所扮演之角色,分述如下:

壹、班親會之意義

「班親會」在美日等國家已推行多年,是結合教師及班級熱心家長所組成 的一種自主團體,茲就國內學者對班親會之定義說明如下:

陳明勇(2002)班親會即班級家長會, 班級家長、教師、熱心家長所組成 的自主團體,在親師合作的前提下,以開放教育的觀念,讓家長對學校的參與 由對『校』深入至「班級」及『自己的孩子』;由「物質上」的贊助擴展為「精 神上」的有錢出錢, 有力出力。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得以更密切的結合。

陳靜音(2002)班親會乃以班級為單位,舉凡級任老師與自己班級的學生 家長,邀集於共同的時間、地點所做的交流、溝通活動,包括會議座談、班務 討論、班級親師與親子活動(例如郊遊、同樂會、包水餃、烤)等都是。以往,

學校家長會多著重在學校經費、設備上的提供,對於孩子受教的內容及教師教 學的運作並沒有太多的參與和協助,而班親會則直接由站在第一線的老師與家 長面對面接觸,讓家長參與的層面,務實的走進自己孩子的班級。它是一種親 師溝通,也是家長實際參與孩子班級事務的方式,更是親師合作的表現。

為了釐清本研究所指班親會之意義,茲將「班親會」定義如下:班親會即 是班級家長會,是以學校內各班級為單位,班級家長為當然委員,結合學校教 師與熱心家長所組成的團體;其主要目的在於聯繫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讓家 長與教師共同來協助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其內涵包括了家長參與、親師溝通、

親師合作及教學資源。

貳、班親會的組織與目的

透過班親會的實行,由於家長的加入,教師可以更加瞭解班上的學生,也

可以明白家長的需求,作為課程教學與行為輔導的參考,更可從中徵求家長的 各項協助,豐富教學活動,提昇教學品質(陳靜音,2002),而欲達到這樣的 目標,必須對班親會之組織與目的加以澄清,茲分述如下:

一、班親會組織

一般而言,家長、教師透過「班親會組織」來共同經營、帶領整個班級學 生的學習,而目前我國班親會之組織,多以班級為單位,由校學校的輔導室、

總務處或學務處等行政單位加以配合,以下就班親會之組織說明如下:

(一)組織性質

目前我國班親會之組織性質可概分為:自發性、義務性與參與性(吳秋 珍,2003;陳良益,1996;鄧運林,1995):

1.自發性:我國班親會之設置,在學校教育體制中並不屬於強制性質,各校 可以自行依各校狀況辦理,成員也以自願參加為原則。

2.義務性:家參與子女的教育,大多以義工性質參與班親會之組織,並協 助教師的教學。

3.參與性:以班親會落實家長參與學校辦學之理念。

(二)組織成員

我國班親會之組織成員並不限於學生家長,還包括了教師、社區民眾及 有心人士(曾俊凱,2002;秦秀蘭,2002),而其組織大致分為:

1.召集人:是班親會的靈魂人物,負責召開主持班務會議,協調班親會各 組並作為家長與教師之間溝通、聯繫的橋樑。

2.副召集人:輔助召集人。

3.文書組:負責班親會聯絡、辦理活動時各項活動通知、開會及各項活動 書面記錄等。

4.活動組:負責班親會各項活動之規劃與人力支援等。

5.財務組:負責協助收取班級經費,班親會各項活動的物品採購及經費支 出等。

6.教學支援:協助教師輔導學生、協助家長輔導學生、提供相關教學輔導 資訊。

二、班親會目的

家長進入校園,與學校、教師彼此互動、交流與合作、相互提供資源,以 學生為教育主體,以增進教育效益,共同擔負教育學生的責任,和孩子一起成 長,如此不僅有助於孩子的學習、改善親師關係,並使父母成稱職的父母,達 到親師生三贏的目的(洪麗玲,1999;郭耀隆,1999)。因此成立班親會之目的 即在於引導家長與教師共同討論子女的教學方式、內容及適度參與教學過程。

對於班親會實施之目的,國內外學者的看法如下:

(一)Swick(1997)認為教師、家長和孩子間分享彼此學習過程,是親師關係 一個重要的部分,而親師會最主要的目的在增進學校成功,是為孩童實現學 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結合的一種方式,藉以提昇學生的學業成就和增進教 育的機會。

(二)Gallagher,Bagin和Kindred(1997)指出,班親會主要目的在促進孩 子在家庭、學校和社區的教育與學習過程,當親師彼此認識且互相談論想為 孩子做事時,好的親師關係就建立了,家長很快學會去瞭解學校、瞭解老師 為孩子所做的事,並體會教學情境和問題,同時老師和行政人員也瞭解家長 的需求興趣和態度,並調整家長在學校教育中的責任,這是一種雙向的歷程。

(三)Hornby(2000)指出教師與家長對班親會也各有不同的目的:

1.老師的目的包括:

(1)提供孩子成長的訊息給家長。

(2)家長建立良好的關係。

(3)告訴家長孩子在學校所有的困難。

(4)和家長檢驗孩子如何處理學校事務。

(5)家長的觀察中更瞭解孩子。

(6)解家長對學校計劃的意見。

(7)認家長能在家協助孩子的方法。

(8)確認親師之間可能的衝突。

(9)共同為孩子的教育一起作決定等。

2.家長的目的包括:

(1)與所有教導孩子的老師會面。

(2)發現孩子的成長。

(3)提出他們的困難。

(4)獲得有關孩子的重要訊息。

(5)向老師提出他們所關切的問題。

(6)比較孩子和班上同儕的成就。

(7)討論在家教導所發生的困難。

(8)學習更多學校事務和教學法的運用等。

(四)陳靜音(2002)成立班親會的目的,即在透過班親會的機制,引導家長 與老師共同討論子女的生活狀況,以瞭解子女,進而對子女的教導方式、教育 內容達成共識,其意涵即包括

1.親師溝通。2.親師合作。3.家長參與。

(五)吳秋珍(2003)的研究將班親會之目的歸納為:

1.促進親師合作。 2.建立親子關係。 3.增進師生關係。

綜合上述,班親會的目的主要乃以加強親師合作,促進親師間良性的互動 與溝通,我們知道教育的最終目的,乃在於幫助孩童不斷的成長與學習,而教

育的主體是人,家長與教師同步關心孩子的學習是相當重要的,成功的兒童教 育是必須學校教育和親職教育緊密的結合的,班親會正提供了一個親師生一體 共同成長的機會,而在親師的合作下,不但教師有收穫,家長也會有所得,孩 童則會是最後的贏家,也才能達成孩童多元學習、快樂成長的目標。

參、班親會的運作 一、班親會成功的條件

班親會成功的條件,依研究者根據有關論著(李雅菁,2000;徐淑榕,1999;

陳靜音,2002;Hornby,2000)歸納如下:

(一)要有一位熱心而且主動的帶領者-班親會會長。

(二)教師已經做好準備的工作。

(三)親師能維持良好的溝通管道與模式。

(四)家長應具備積極且適當參與學校教育的理念

(五)家長肯定教師的專業作為,因之更願意付出。

(六)家長有積極正向的意圖-家長想讓孩子有更多不同的學習。

換言之,班親會要成功,除了擁有一位熱心主動的帶領者外,在教師方面 則要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且親師能維持相當良好的溝通模式,在家長方面要 具有參與學校教育的理念,對孩子的教育有積極正向的意圖,對老師有所肯定。

如此,親師雙方配合無間,才能確保班親會的成功。

二、班親會組織運作

在班親會實際運作過程中,教師和家長們的角色都必須是主動、積極的。

以下就相關實務研究者,將班親會之運作劃分為規劃準備、形成執行、發展推

廣三個階段,整理如表 2~1 所示:

傳達、觀念的宣導和家長溝通;在執行階段,將家長組織起來,並將班親會成 員適度的分組、分工,擬定班親會的活動內容;最後,在發展階段,則可以妥 善的運用家長資源,以更靈活、更多元的方式舉辦其他活動,發揮每一位家長 的專長,配合學校教育,進而引領學生進行多樣化學習。總言之,有計畫的組 織班親會,才能發揮班親會的功能。

三、班親會實施程序

良好的親師合作關係,可以使教師的教學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然而在一個新的班 級中,教師與家長、家長與家長之間不一定是互相瞭解的,因此召開班親會是教師讓 家長認識自己的最佳時機,也是家長彼此之間互相熟悉的良好時機,而如何開好班親 會,引導家長走入教師的教學,讓家長成為教師的最佳助手,是教師在班親會實施過 程中第一個課題,以下歸納學者(曾俊凱,2002;黃靖媛,2000;蕭玉屏,2002)

之研究,說明班親會實施之程序如下:

(一)班親會召開流程

1 先和召集人研擬召開會議的時間、地點及討論議題內容。

2 以班親會名義發開會通知。

3 由召集人及聯絡股確定參加人數。

4 確定班親會會議主角為家長。

5 發送班親會會議書面資料。

6 影印會議記錄通知家長。

(二)班親會會議程序 1 推舉主席及記錄。

2 主席報告。

3 介紹列席人員。

4 導師報告。

(1)傳達學校重要行事及各處室宣導事項。

(2)報告班級經營策略及教學計畫。

(3)簡介班親會功能及可運作的模式。

5 討論事項。

(1)選定班親會運作模式。

(2)成立班親會組織。

(3)討論學年度親師活動計畫。

6 提案討論。

7 臨時動議。

8 主席結論。

9 散會。

四、班親會實施之內容與方式

班親會的運作,除做為家長和教師之間的溝通橋樑之外,另一重要功能即 為提供教學的支援,茲綜合各專家學者之研究(吳秋珍,2003;秦秀蘭,1999;

班親會的運作,除做為家長和教師之間的溝通橋樑之外,另一重要功能即 為提供教學的支援,茲綜合各專家學者之研究(吳秋珍,2003;秦秀蘭,1999;